幼兒園裡孩子總是喜歡做跟別人不一樣的事情怎麼辦

2025-03-23 12:25:04 字數 3350 閱讀 6776

1樓:家庭教育指導彭老師

幼兒園時期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殲運規矩意識還沒有形成,表現出不服規則,特立獨行是很正常的。老師家長應該分情況處理:

對於孩子一些個性上的東西,應該讓他盡情發揮。你不能強求所有孩子都喜歡同一種遊戲,喜歡同乙個玩具,唱同一首歌。

應該允許他自由選擇喜歡的事情來做。

對於需要集體參與才能完成的活動,應該多鼓勵孩子,讓他融入到集體中來。手改塌方法以引導和誇獎為主,千萬不要強行讓他加入,幼兒園年齡的孩子都比較叛畢圓逆,不但起不到作用,還會增加孩子的叛逆心。

對於涉及到安全的問題,需要有一定的規矩,讓他知道界限不能逾越。這種情況應該表現出強硬態度,讓孩子知道什麼事情是不能做的。

2樓:匿名使用者

只要孩子舉動不出格,就不要管,幼兒園的孩子最重要的就是不能約束他們的發展,儘量開發他們的創造力與想象力,以引導為飢行主,讓他們自由發展;如果他們的行為舉止比較出爛飢譁格,那就稍加約束,讓他們知道哪肢虧些行為是錯誤的就可以了~

3樓:匿名使用者

為什麼要做一樣的事?有些人生來就是不凡的。

幼兒園裡的小朋友為什麼不喜歡幼兒園裡的小朋友呢?

4樓:昳幻順

孩子之間有矛盾,還是交給孩子之間自己解決來好,家長不要過多的介入和干涉,讓孩子自己來處理和小朋友之間的矛盾,也是鍛鍊孩子社交和處理問題的應變能力,也是孩子在建立和形成自宴清輪己的社交模式。所以家長要給孩子更多的主動晌信性,自主性,不要過多的干涉。

但是這些完全建立在孩子與孩子之間平等的關係上,如果孩子的一方依靠體能或者別的優勢來欺凌另一方,作為家長就要採取行動來糾正孩子的行為。

如果是強勢孩子一方的家長,要適當的約束好自己孩子的行為,教給孩子平正塌等的意識,不能依靠自己的優勢去欺負別的小朋友,更要在平時給孩子樹立謙遜有禮貌的榜樣。

如果孩子是受欺負的一方家長,第一要檢討自己平時對孩子是不是過於嚴厲,造成孩子膽小膽怯的性格,建議家長多給孩子營造平等溫馨的生活氛圍,鼓勵孩子勇於表達自己的願望,敢於對不公平的對待說不。

如果孩子之間因為發生了肢體衝突造成受傷,這個時候就需要作為孩子監護人的家長介入了。但是雙方家長必須冷靜客觀理性的對待這件事,採取調解、協商的方法來處理。瞭解過錯方在誰,該怎麼把對方的傷害降到最低。

孩子在家和幼兒園表現不一樣該怎麼辦?

5樓:旋旋

孩子"兩面性格"的根源。

一方面是孩子的生活環境不同,使孩子的行為有"兩面性",孩子在園與小朋友生活在一起,幼兒之間有榜樣作用。而且,每個孩子自尊心很強,同伴在一起,誰也不甘落後,尤其是當教師表揚某個幼兒時,就會激起其他孩子的表現慾望,在教師的正確引導、積極鼓勵下,又有同伴的影響,孩子們在幼兒園表現都很出色。在家裡就不一樣了,有父母教養、教育方式的不同等原因,使孩子在家時任性、撒嬌,加上說甚麼也不聽。

相反,有的孩子由於內向、不善交往、集體面前就不敢講話,而在家裡同父母在一起時,有說有笑,好像變了個人,其實這都與孩子生活的環境有關。

另一方面是家長的原因,很多時候,行為發生在孩子身上,問題卻在家長身上。現在的爸爸媽媽們經常在以下4個方面犯錯誤:

第。一、非常溺愛孩子,對孩子的要求不夠嚴格。

第。三、對孩子的教育方法不得當。

第。四、經常容易忽視家庭與幼兒園教育的一致性。

爸爸媽媽們應該做到的是以下這幾點:

第。一、正確地愛孩子。溺愛孩子,對孩子無原則地遷就,第。

二、爸爸媽媽不要事事都包辦代替,要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現代獨生子女家庭中,年輕的父母容易認為自己的寶寶年齡小、能力差,因此吃飯穿衣都不讓孩子動手,一切代勞;或者害怕讓孩子自己做事會惹出許出麻煩,越幫越忙,所以為了省時省事,就事事包辦。這樣做一方面影響了孩子很多能力的發展,另一方面滋長了孩子過分的依賴心理,使孩子缺乏進取心。

爸爸媽媽們要注意,寶寶自己能做的事,決不包辦代替,一定要做到信任孩子,放開他們的手腳,並且還要積極為寶寶創造動手動腦的條件,這樣才能鍛鍊孩子的能力和自覺性。

第。三、採用正面教育的方法,多鼓勵孩子。

爸爸媽媽可以對寶寶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孩子可以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期望。

寶寶上幼兒園不喜歡和別的小朋友玩怎麼辦

6樓:美麗的呼啦啦

寶寶不喜歡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主要原因是不合群。不合群是指兒童在同齡人的交往中表現出來的孤獨、寂寞,或懶於交際的一種特有心態。

寶寶生性喜歡同小朋友在一起玩,但2歲左右的寶寶還不會與小朋友玩配合性的、共同完成的遊戲。他們只是聚在一處,自己玩自己的,只要界線沒被「侵犯」,就會互不干涉。到了2~3週歲時,寶寶便會開始進行一些協作性的遊戲,可是有的寶寶卻不願意同小朋友交往,他們往往躲在角落或媽媽懷裡,顯得很不合群。

如果家長髮現寶寶不僅與小朋友交往困難,與家長本身的交往也表現出不合群狀態,如很少對家長微笑,對家長視為路人,家長就要及時帶寶寶到醫院就診,以排除寶寶孤獨症的可能;如果寶寶能與父母能正常交流,但不加入小朋友群中,說明寶寶不是病態,主要是家長對寶寶過分溺愛。溺愛容易使寶寶形成過分依賴、倔強、適應能力差的壞習慣,特別是獨生子女,老人常常過度保護,缺乏與小朋友交往的機會,加上老人對寶寶有求必應,使寶寶很難融入集體環境中去;此外,家庭環境不良也可能造成寶寶自卑、孤獨的內向性格,如寶寶經常遭受父母打罵,或父母關係不和,或父母經常不在家等。上述狀況如果不能及時糾正,

孩子在家與幼兒園表現不同該怎麼辦?

7樓:思維發掘

很多家長髮現,孩子上幼兒園後,在園中的表現與他在家中的表現完全不同,真的很出乎意料。

我孩子剛上幼兒園時,還比較聽話,老師說什麼就是什麼,老師交代的事情總是積極的去完成,一切都是很順從的。但是過了乙個學期後,等他和班上的孩子熟悉後,慢慢地發現孩子不那麼聽話了,而且最讓人不放心的是孩子在園內的表現與在家中的判若兩人。

是什麼導致了這種問題出現呢?

我個人覺得,家庭教育相比幼兒園來說要嚴肅,孩子在父母的管教下大多不敢隨意放肆,而且孩子與大人間總有那麼點隔閡,所以孩子在家的時候顯得特別的乖巧,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

可到了幼兒園就不同了,幼兒園裡小朋友比較多,雖然剛來的時候顯得有點拘謹,但是上了一段時間,大家相互都熟悉了,那麼彼此間的心結也就開啟了。孩子和孩子之間畢竟年齡層次差不多,大家都能很快的玩到一起。

老師說,我孩子在幼兒園特別的好動,上課不是很認真,總是與其他小朋友說話,各種活動參與不太積極,似乎感覺不太合群。

當老師告訴我這些資訊時,我自己都覺得不可能,因為他在家時可不是這樣。但實際情況卻是如此,我感覺這應該是我們對孩子過於嚴厲,關愛度太少的緣故。

後來,我與孩子談了心,以朋友的身份走進了他的心理,還經常帶孩子出去玩,孩子慢慢的也轉變了他的態度,有什麼事經常和我們說,後來老師再給我反應情況時,就已經不再是之前的情況了。

所以,凡事都有解決方案,不要著急。

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裡總是顯得不合群,作為媽媽應該怎樣幫助他

孩子在幼兒園裡不合群,媽媽該怎麼幫助他呢?我覺得孩子不合群的原因可能是嬰兒期的家庭環境比較單一,家庭成員少,關係比較簡單,孩子接觸不到太多的陌生人,因此不會和人交往。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可能家裡的爸爸媽媽也屬於這種內向型性格,不太善於和人交往。孩子從小不怎麼出去玩耍,從而養成了一個人玩的習慣。在幼兒園不...

孩子回家會跟你分享幼兒園裡發生的各種事情嗎,聊聊看?

會的。每天接孩子回家,就會在路上亂野州問她這一天學校裡面都發生了些什麼有趣的事情呀。習慣了之後他就會主動講譁蔽給我們聽脊蠢。當然會啊,我兒配尺子每次放培旦高學都會跟我說一些他在學校發生的事情,基本都是好遲棚玩的東西,逗得我們家都樂呵呵的。當然會啊,他經常跟我說一些幼兒園裡小朋友的事情,上次還跟我說有...

在幼兒園裡面,孩子最應該學到什麼

呃 我個人認為,上幼兒園除了學東西,還有更重要的是鍛鍊他的語言組織能力,交際能力,合作能力,溝通能力,動手能力,自理能力等,這些 能力 是可以讓他受益終生的。在幼兒園時期,孩子最應該學到什麼 我孩子也在讀 幼兒園我感覺孩子最應該學到的功課是 自立分享 幼兒園最好培養孩子樂觀向上的性格,不是什麼英語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