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吃月餅的由來 600字
1樓:網友
每年的農曆八月十攜茄五是中秋節,這個時候人們都要吃月餅、賞月、家人團圓,因為那天的月亮最圓。關於中秋的月亮還有許多美妙的故事,帶著這些憧憬,今年中秋節,我也賞月了。
那天晚上,我在看電視,忽然想起今天是中秋節,便叫上媽媽拿上望遠鏡,一起來到小區門口賞月。我們等了半天,天空一片空白,連星星的影子也沒有,天上空空的,只有深色,沒有其它顏色,我們有些失望了。但是,一會兒,我看見了天上有一朦朧的光芒,也有了一些些星星。
我想:星星都出來了,那麼月亮一定也會出來。我望著天上,慢慢地有了一絲光芒,彎彎的,一會兒又變成了小船;最後變成了乙個大圓盤子。
啊,月亮出來了!」圓圓的月亮在天空上,把它那皎潔的光芒灑向大地,把大地照得亮晶晶的。月亮的銀白色光芒照在樹上,樹像披上了一件白紗衣,照在花上,花像一面鏡子,把光線反射到我的臉上。
看著月亮,月亮上面似乎有什麼東西?噢,那可能就是傳說中的士嫦娥和玉兔吧,正望著亮晶晶的大地。不一會兒,月亮不見了「是什麼東西?
慢慢地那東西飄走了,藉著月光看衡激,那是雲。原來,晚上也有云辯攔察呀。這時,我發現,地上的螞蟻不動了,好像也在看月亮。
月亮多麼迷人啊!媽媽告訴我:「因為人們為了日子能過得圓滿,所以,人們要望著月亮許願。
於是我也許了乙個願:希望每天日子能過得圓滿。
月亮真神秘啊!又圓又美又亮,下一次我一定還會再賞月~
中秋節吃月餅的來歷(三四十字左右)
2樓:
李世民為征討北方突厥,平定其屢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將李靖親自率部出征,結果屢建奇功。
八月十五這天凱旋歸京。為了慶祝勝利,當時有個到長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獻圓餅祝捷。李世民大喜,接過裝璜華麗的餅盒,取出彩色圓餅,指著懸掛天空的明月說道:
應將胡餅邀蟾蜍�即月亮 。」隨後,將圓餅分給了文武百官。從此,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流傳了下來。
3樓:瀦小豬
中秋節這一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突厥靠月餅隱蔽的傳話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此後,吃月餅成為每年的習俗。
對中秋賞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遊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製作越來越精細。
中秋節吃月餅的來歷(三四十字即可)
4樓:網友
來歷如下:
南宋時期的月餅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餅、梅花餅等同時存在,並且是「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可見這時的月餅,還不只是在中秋節吃。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
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訊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劃,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
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起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清明節的來歷350字
5樓:戚廣利
清明,在遙遠的周代已經流行。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歷代的詩人詞家都有關於清明盛況的描寫,自古以來人們在清明節留下了很多習俗。
清明掃墓,追祀祖先,由來已久,相沿成習。掃墓,又叫墓祭、祭掃、上墳。清明掃墓是因為驚蟄、春分已過,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們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墳瑩,有沒有狐兔穿穴打洞,會不會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所以到墳上一方面清除雜草,整修樹枝,給墳上添幾鍁土;另一方面準備一些祭品,燒幾張紙錢,給樹枝上掛些紙條,舉行個簡單的祭掃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
古代二月,三月三有踏青之俗。「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肝聞吹笙」、「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記述的就是唐人踏青盛景。古代每逢這一天,人們聚親約友,扶老攜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踏青,然後圍坐野宴,抵暮而歸。
人們在掃墓和踏青返家的路上,都願採幾朵野花戴在頭上,順手摺幾根柳條插在房前屋後。據說這種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民祖師——神農氏。後來逐漸發展成為紀念和希望長壽的願望。
戴柳習俗被淘汰,插柳卻盛行起來,成為我國人民春季造林的植樹節。
清明前後還流傳著很多傳統的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如拔河、盪鞦韆、放風箏、打馬球、鬥雞等活動。清明節的習俗豐富多彩,歷代的記載十分浩繁。詩人懷清明之作更是爭豔奪彩,不可勝記。
從這些意義上講,清明既是節氣,也是乙個傳統的節日。
6樓:廖晨蓓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唐朝詩人杜牧寫的一首關於清明節的詩。
清明節是24節氣之一,是乙個傳統的民俗節日。每當到清明節時,人們都會去掃墓踏青植樹等。一提起清明節還得從介子推的故事說起。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重耳在外流浪19年,介子推一直跟著,立下了大功,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要給介子推做官,介子推不願意做,已經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尋,沒有找到。
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
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
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公尺糖藕。
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元宵節的來歷和習俗 350字 急
7樓:手機使用者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乙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8樓:家園的故土會揚起
元宵節的來歷,為什麼是正月十五,你都知道哪些習俗呢。
國慶節的由來350字
9樓:網友
1949年9月21日,這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主任***在政協第一屆會議上所致的開幕詞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
1949年10月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
當天會議一致決議,通過《請**明定十月一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以代替十月十日的舊國慶日》的建議案,送請**人民**採擇施行。
1949年12月2日,**人民**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決議》指出:「**人民**委員會認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的這個建議是符合歷史實際和代表人民意志的,決定加以採納。
**人民**委員會茲宣告:自1950年起,即以每年的10月1日,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的偉大日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慶日。
關於中秋節來歷的作文350字
10樓:網友
明年的9月13日星期五就是中秋節,中秋節我們要追月餅,寓意著家人團圓,中秋節的晚上要賞月。
吃月餅的由來,中秋節吃月餅的由來
樓上真墨跡,月餅,原本是祭月時供品的一種,以後成為民間互相饋贈的禮品。西湖遊覽志 稱 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義。東坡以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 來讚譽月餅 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 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 這句名諺道出中...
吃月餅的來歷,吃月餅的由來
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 夢樑錄 中,那時的月餅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餅 梅花餅 五仁餅等同時存在,並且是 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 可見這時的月餅,還不只是在中秋節吃。至於月餅這個名詞的來歷,已無從考證。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蘇東坡留有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 的詩句,或許這是月餅這個名稱的 以及月餅...
中秋節為什麼吃月餅,中秋節吃月餅的由來,有什麼含義嗎
我們都知道月餅是中秋的節令食品。但為什麼要在中秋這天吃月餅呢?有人說,因為月餅是圓形的,象徵天上的圓月 也有人說,圓圓的月餅應和天上的月亮,反映了人們期盼團聚的美好願望。月餅,又稱胡餅 宮餅 小餅 月團 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傳下來,便函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月餅,在我國有著悠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