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殿試自編典故是史實嗎

2025-04-03 07:50:23 字數 2035 閱讀 2448

1樓:識與知

宋·蘇軾《省試刑賞忠厚之至論》:「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

這是蘇軾借用孔融指責曹操的典故來鍵茄針砭時弊的典故,「曹操滅袁紹,以紹子袁冊亮敬熙妻甄宓賜子曹州慎丕。孔融雲:『即周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

操驚,問出於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當然耳』 。

2樓:匿名使用者

是真的吧。《蘇軾評傳》是本學術書,裡面也記了這一段。

3樓:匿名使用者

不過皋陶這個人還是有的 --江南好,千鍾美酒,一曲滿庭芳。

4樓:匿名使用者

是真的,論賞那原文 網上能找到。

5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不是殿試吧,禮部試吧。

蘇軾杜撰典故 最後怎樣了

6樓:匿名使用者

蘇氏兄弟都以優等得中。蘇東坡。

的文章,後來歐陽修。

傳給同輩觀數耐看,激賞數日。那篇文章論的是為政的寬與簡,這正是蘇東坡基本的政治哲學。不過,不幸有乙個誤會。歐陽修對此文章的內容與風格之美十分激賞,以為必然是他的朋友曾鞏。

寫的。為了避免招人批評,他把本來列為首卷的這篇文章,改列為二卷,結果蘇東坡那次考試是名列第二。在仁宗嘉佑二年(一0 五七)四月八日,蘇東坡考中,在四月十四日,他那時才二十歲,成為進士,在三百八十八人之中幾乎名列榜首。

得到此項榮譽,於是以全國第一流的學者知名於天下。蘇東坡這個才氣縱橫的青年,這次引用歷史事例,卻失之疏忽,而且在試卷上杜撰了幾句對話。他發揮文意時說,在賞忠之時,寧失之寬厚,在罰罪之時,當惻然有哀憐之心,以免無辜而受戮。

他寫道:「當堯之時,皋陶。

為士,將殺人。皋陶日殺之,三。堯曰宥之,三。

這幾句對白讀來滿好,顯示賢君亦肯用不肖,使之有一展長才之日,這種史實頗可證實明主賢君用人之道搜畢拿。判官梅聖俞閱卷至此,對堯與皋陶有關此事之對白,不敢公然提出查問,因為一經提出,即表示自己對年久湮沒的古籍未曾讀過。蘇東坡因此,才得以混過。

考試過去之後,梅聖俞一天問蘇東坡:「可是,堯和皋陶這段話見於何書?我一時想不起在何處讀過。

蘇東坡這位年輕學者承認說:「是我所杜撰。」梅聖俞這位前輩宿儒大驚:

你所杜撰!」東坡說:「帝堯。

之聖德,此言亦意料中事耳。」主考官錄取一學生,即表示自己克盡其職發現了真才,二人彼此之間即形成了「老師」與「門生」終身不渝的關係。考中的門生要去拜謁主考老師致敬。

並修函感謝恩德。歐陽修為當時文學權威,一字之褒,一字之貶,即足以關乎一學人之榮辱成敗。當年乙個作家曾說,當時學者不知刑罰之可畏,不知晉公升之可喜,生不足歡,死不足懼,但怕歐陽修的意見。

試想一想,歐陽修一天向同僚說的話,那該有何等的力量啊!他說:「讀蘇東坡來信,不知為何,我竟喜極汗下。

老夫當退讓此人,使之出人頭地。」這種話由歐陽修口中說出,全京都。

人人都知道了,據說歐陽修一天對兒子說:「記著我的話。三十年後,無人再談論老夫。

他的話果然應驗,因為蘇東坡死後的十年之內,果然無人再談論世搭歐陽修,大家都談論蘇東坡。他的著作在遭朝廷禁閱之時,有人還暗中偷讀呢。

如何看待蘇軾在進士科考試中「杜撰」歷史典故一事?

7樓:史海微言

首先,這說明宋代科舉制度還不太成熟,生員們答題如果出現主考官不確定的生僻典故,考官可以根據個人喜惡對考卷做判斷,科舉制度成熟的明清遇到這種情況會直接判錯。

其次,說明在沒有八股取士的時代,宋代士子個人發揮的空間很大,所以宋代文人在思想上活躍得多。

蘇軾殿試第二被稱為什麼?

8樓:

榜眼,是乙個漢語詞彙,拼音是bǎng yǎn,是科舉時代的一種名次稱號。即在中國科舉制度中的殿試中,取得進士考試第二名的名稱,與第一名狀元、第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

9樓:網友

殿試是科舉的最後一場,其中的第一名稱為狀元,第二名稱為榜眼,第三名稱為探花,蘇軾殿試第二被稱為榜眼。

蘇軾的水調歌頭是寫中秋的嗎,蘇軾的《水調歌頭 中秋》的全詩內容是什麼?

此詞雖是通篇詠月,但深藏著詞人政治上失意情緒和對兄弟的殷切懷念。其中涵蘊著不少人生的哲理。詞人將寫景 抒情和說理緊密結合在一起,處處顯示出他駕御創作的嫻熟技巧和熱愛人生的積極精神。他以豁達的襟懷表現出天真情趣,用清醒的頭腦 酒醉心明 進行著深邃思考。從藝術方面說,他想象瑰奇,寫作手法又饒有變化,因此...

為什麼說孔子是聖人,有什麼典故嗎?

孔子是春秋時期的偉人,在當時,很多民俗民風都沒有開化,是孔子率先提倡以仁義禮智。來作為品德要求人們的道德規範,這是在之前都沒有的,可以說孔子是中華民族文化道德準則的奠基人。那是因為,它的思想內容 思維方式 價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們民族的血液,沉澱在我們的生命中,鑄成了我們民族的個性。憑 論語 中展現...

250是傻子 有什麼典故嗎,文學的定義是什麼?

戰國時期,身bai掛六國相印的du蘇秦被人殺了,齊王很zhi惱dao怒,要為蘇秦報仇。可一專時拿不到屬 於是,他想了一條計策,讓人把蘇秦的頭從屍體上割下來,懸掛在城門上,旁邊貼著一道榜文說 蘇秦是個內奸,殺了他 千兩,望來領賞。榜文一貼出,就有4個人聲稱是自己殺了蘇秦。齊王說 這可不許冒充呀!4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