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生活常識小小王
親親您好,這句話的原話出自於:「《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三章:大小多少 ,報怨以德 。
圖難於其鄭如易,為敏叢鎮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橋粗。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2樓:貝貝愛教育
用良心和美德善待對自己惡劣的人,對那些待你好的人們又該用什麼回報呢?矯正那些對你惡劣的人的態度,讓他們理解自己的錯誤,讓事情迴歸常理的範圍(即可),那對於那些以忠厚待你的人,你自然就可以用你的德行回報他們了。
出處:春秋·孔子《論語·憲問》
原文:或曰:「以德報怨,何如?
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
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
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公伯寮愬子路於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
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
公伯寮其如命何!」
白話譯文:有人說:「用恩德來報答怨恨怎麼樣?
孔子說:「用什麼來報答恩德呢?應該是用正直來報答怨恨,用恩德來報答恩德。
孔子說:「沒有人瞭解我啊!」子貢說:
怎麼能說沒有人瞭解您呢?」孔子說:「我不埋怨天,也不責備人,下學告核悉禮樂而上達天命,瞭解我的只有天吧!
公伯寮向季孫告發子路。子服景伯把這件事告訴給孔子,並且說:「季孫氏已經被公伯寮迷惑了,我的力量能夠把公伯寮殺了,把他陳屍於市。
孔子說:「道能夠得到推行,是天命決定的;道不能得到推行,也是天命決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麼樣呢?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出處
3樓:心靈
以德報怨」一詞最初出自於《老子》第79章,其意思就是說,要用寬待仁厚去對待那些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
而「何以報德」這句話出自於孔子之口。當時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可乎?
孔子:「以德報怨,何以報德?」這句話的意思是,有人問孔子:
如果用仁厚之心回報那些曾經傷害自己的人,行不行呢?」
孔子反問道:「你用寬厚仁愛之心回報那些傷害你的人,那如何面對曾經對你有過恩惠的人呢?」可見孔子是不主張用德來報怨,所以才有此發問。
我個人也同意孔子的看法,社會是有法律和條約的,要靠法律來約束人的行為,不能光憑著一腔熱情和個人想法去對待那些惡毒之人。
如果對這樣的人施以寬厚之心,這更助長了他們的猖狂氣焰,反過來他們還會傷害對你好的人。這樣做不但不能讓鬥棗模這個世界正常運轉,巖清還會擾亂社會秩序。到那時惡人更猖狂、好人越加卑微,世界不就亂套了嗎?
所以孔子給出的答案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何謂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呢?以直抱怨,就是以公正無私的態度去對待惡人,以善良仁厚之心報答對自己有過恩惠的人。
這裡的直是指公正無私,坦誠面對的意思。
我個人也很認可孔子的答案,孔子不愧是儒家先祖,國學聖人,一語道破天機。在孔子前,這個問題一直困擾人們幾百年,春秋戰國紛亂不斷,有的推崇老子的無為之道,有的用暴力治國,有的連治國之策都拿不出。
誰都沒有想到用法治和條約來治理國家,孔子提出的這個觀點就是要告訴統治者立法,要讓人知道善空緩惡正邪之分,社會秩序是靠法律來維持的。
4樓:小初數學答疑
原文。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出自《論語·憲問》
翻譯。有人說:「用善行回報惡行,怎麼樣?」孔子說:「用什麼回報善行缺好?用公正無私回報惡行,用善行回報善行。」
賞析。孔子不同意「以德報怨」的做法,認為應當是「以直報怨」。這是說,不以有舊惡舊怨而改變自己的公平正直,也就是堅持了正直,「以直報怨」對於個人道德修養極為重要。
以直抱怨」在於讓迷惑犯錯的人懺悔、醒悟,更體現了大慈大悲之心。「行扮物以德報德」,更需要用很感激的內心感恩給我們恩惠的人、事、物。檔液。
5樓:褒家陽瑗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出自《論語·憲問》。
以怨報德何以報德出自**
6樓:篂學長
以直報怨」是乙個常用成語,出自《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這段話中的「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被歷代學者普遍解釋為:「拿公平正直來怨恨,拿恩惠來酬答恩惠」,「於其所怨者,愛憎取捨,一以至公而無私,所謂直也。於其所德者,則必以德報之,不可忘也。
既不許以德報怨,故更答以此也。不許以德報怨,言與我有怨冊吵者,我宜用直道報之,若與我有德者,我以備德報之也。」
戰國時期的量刑準則——適當原則。「不直」字面義是不相當。法律義指:罪應該重而故意輕判之,當輕而故意重判之。也就是說罪行和懲罰不相當。
從詞義發展角度看,「直」初義指雙方在空間相對。《說文》:「直,正見也。
正見指兩方相對。《墨子·備穴》討論當發現敵人挖隧道攻城時,守方需「急塹城內,穴其土直之」,意思是說應趕緊在對著敵人所挖方向挖隧道以防範之。
綜之,直有相當義。相當表示事物在空間、時間、數量、重量、性質、作用、禮制等方面相對應茄渣、相一致的關係。
受到儒家文化中孝、義、忠顫姿悄等倫理影響的承怨之人,不但不會放棄報怨復仇,反而會強調等值返報,「以直報怨」也就不可理解為「以仁報怨」。
何以報德」類似名言。
1、「報怨以德」或「以德報怨」:拿恩德回報仇怨。——道德經》六十三章:「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老子》七十九章:「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也是這個道理。有人把報怨以德移入此章,不僅不符合上下文意,也有篡改古書之嫌。從通行本、帛書以及上下文意來看,六十三章並無錯簡。
2、以怨報德:拿仇怨回報恩德。——國語。周語中》:「以怨報德,不仁。」
3、以德報德。——紅日》第十六章:「他覺得在這個為難的時候,應當以德報德。」
4、以直報怨。——漢書。傅介子傳》<>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何意?
7樓:覺覺淺說教育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的意思是:「以德報怨,何以報德」的意思是:用善行回報惡行,那用什麼回報善行呢?
1、以德報怨:yǐdébàoyuàn。【翻譯】德:恩惠。怨:仇恨。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
2、何以報德:héyǐbàodé。【翻譯】德:恩惠。用什麼來回報恩德。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出自:《論語·憲問》,全文: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原意為:乙個學生問孔子:別人打我了,我用道德和教養感悟他,好不好?
孔子就說,你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抱怨」。
孔子不同意「以德報怨」的做法,認為應當是「以直報怨」。這是說,不以有舊惡舊怨而改變自己的公平正直,也就是堅持了正直,「以直報怨」對於個人道德修養極為重要。
孔子不贊成以怨報怨。不贊成以一種惡意,一種怨恨,一種報復的心態去面對別人的不道德,否則這個社會將是惡性迴圈,無休無止,那樣我們失去的將不僅是自己的和諧,當今的和諧,還有子孫後代的和諧。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是什麼意思,以德報怨 何以報德 什麼意思
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出自 論語憲問 或曰 以德報怨,何如?子曰 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以德報怨 最早出自 老子 六十三章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又見,警世通言 蘇知縣羅衫再合 又將白金百兩,送與庵中老尼,另封 十兩,付與老尼啟建道場,超度蘇二爺朱婆...
以德報怨下句是什麼,以德抱怨,何以報德?下句是什麼?
以德報copy怨 下一句是 何以報德 以bai直報怨,以德報德。出自 論du語 憲問 原文 或曰 以德報怨,zhi何如?子曰 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翻譯 有人說 用恩德來回報怨恨,怎麼樣?孔子說 那又用什麼來回報恩德呢?應該用正直來回報怨恨,用恩德來回報恩德。原文的意義 對於怨恨,要用正直的...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這句話的來歷和意義是什麼?
這是孔子說的話,意思是 以仁德來回報怨恨,用什麼來回報仁德呢?出自 論語 卷七 憲問第十四。或曰 以德報怨,何如?子曰 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這句話怎麼理解?以德報怨 一詞最初出自於 老子 第79章,其意思就是說,要用寬待仁厚去對待那些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而 何以報德 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