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百詩的「天質奇鈍」文言文翻釋是什麼?
1樓:信必鑫服務平臺
1.閻百詩的「天質奇鈍」的譯文如下:
閻百詩先生是國中的經學大師,記憶力非凡。但是他的天資是非常愚鈍,他小時候讀書,(一本書)背誦上許多遍才略微明白,他的身體又容易生病,他母親不讓他讀書,他就暗暗記著不張口。就這樣過了十年,一天,突然覺得豁然開朗。
再看以前所讀的書,一點都沒有疑惑的地方。這是因為辛苦地堆積精力才會這樣。世上的人以自己的愚笨而退縮。
或者以自己生病為藉口而荒廢學業的人,和百詩先生相比,應該明白這是很慚愧的了。
2.原文:百詩先生為國朝經學大師,記誦精博,而其天質實奇鈍。
幼受書,讀百遍,始略上口。性又善病,母禁之讀,遂暗記不復出聲。如是者十年。
一日,自覺豁然,再觀舊所研究本,了無疑滯,蓋積苦精力之應也。世之以下愚自諉,或託詞因病廢學者,觀於先生,愧可知已。
閻若璩1636年十月十陸緩四日(11月11日)出生於乙個書香世家。祖父閻世科(太原西寨村人),是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進士,官至遼東寧前兵備道參議,著有《敬刑錄》、《計遼始末》諸書。父親閻修齡,字再彭,號飲牛叟,明末貢生,以詞章名,著有《眷西堂詩文》、《紅鷗亭祠》行世。
母親丁氏亦能詩文。家學淵源,使閻若璩自幼就置身於乙個良好的讀書環境之中,受到家庭的文化薰陶。他幼年體弱多病,口吃,秉性遲鈍,甚至"讀書至千百遍,字字著意猶未熟"。
但仍自強不息,勤勉不怠,"潛心鑽橘巨集研,扶精剔髓,思成一家之言"。每當同學日暮抱書歸家之後,他仍"獨吟不置,必背誦如翻水乃已",甚至"發憤將書拆散,讀一頁輒用麵糊粘幾背,既熟即焚去"。水滴石穿,積思自悟,他終於在15歲的乙個冬夜"心忽開朗,如門牖頓闢,屏障壁落"。
從此穎悟絕人,讀書過目不忘。順治八年(西元1651年),15歲的閻若璩以商籍補山陽縣學生員早伍模,此後更是鑽研經史,深造自得。他立志博覽群書,曾經集陶巨集景、皇甫謐的名言"一物不知,以為深恥;遭人而問,少有寧日"題於柱上,以此來鞭策自己發奮學習。
多年孜孜不倦的潛心研讀,使他成為才富學贍的青年士子,為他日後卓然成家奠定了深厚的基礎。時海內名流過淮,皆與之交接,當地的學者如李明睿、方文、閻爾梅等,亦折輩和他來往,一起討考古今,切磋學問,使他獲益匪淺。
4.啟示:只要刻苦勤奮,就會學有所成,再難的事情也會變得容易。
閻百詩天質奇鈍的著述
2樓:加菲37日
閻若璩一生治學,多有著述。其中,最重要的成就是《尚書古文疏證》一書的問世。《古文尚書》系若用古文字書寫,西漢時在孔子舊宅壁中發現,比當時流傳的今文《尚書》多25篇。
南朝、隋、唐、宋以來學者傳誦的系東晉梅賾所獻《古文尚書》和漢代孔安國的《尚書傳》。但自南宋吳(木或)、朱熹開始懷疑此書是後人偽作,元吳澄著《書纂言》、明梅(上族下鳥)著《尚書考異》考辨其偽,但尚無定論。閻若璩年二十讀《尚書》,即疑其偽,沉潛三十餘年,乃盡得其癥結所在,作《尚書古文疏證》八卷。
尚書古文疏證》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篇數、篇名、典章制度、曆法、文字句讀、地理沿革和古今行文異同等多方面考證,並引用《孟子》、《史記》、《說文》等書作為旁證,得出東晉梅賾所獻《古文尚書》及孔安國《尚書傳》是後世偽作的定論,解決了千百年來學術史上的一大疑案,受到學術界的普遍肯定和重視,閻若璩也因此奠定了他在清初學術史上的地位。他所運用的本證、旁證、實證、虛證、理證的考據方法,則為考據辨偽學創立了通例。
四庫全書總目》因此稱讚他「引經據古,一一陳其矛盾之故,古文之偽乃大明」、「反覆釐別,以祛千古之大疑,考證之學則固未之或先矣」。此外,偽《古文尚書》一千多年來被人諷誦學習,視作神聖的經典,也是宋明理學的重要依據。閻若璩的《尚書古文疏證》確證了《古文尚書》是偽作,使理學家們進退失據,非常狼狽,沉重的打擊了宋明理學,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觸動了儒家經典的權威,其思想影響也是比較深遠的。
奇天烈大百科的結局,奇天烈大百科結局怎樣
日本 彌生時代 由於勉三一直想要親眼見到邪馬臺國的女王卑彌呼 於是六個人就搭乘時光機回到西元249年的彌生時代。然而實際上根據三國志的魏志倭人傳部份記載,卑彌呼大約死於西元248年,時間設定上似乎有誤。平安時代 室町時代 英一與可羅兩人企圖要改變浦島太郎的故事內容,而到該時期,結果卻被乙姬愛上,還差...
我女兒百天了,名叫王詩琪,求百天寄語藏頭詩
愛山花木深 王子謝時人 詩人有良玉 琪樹已無塵 王道正平平 詩意入秋清 琪樹環碧彩 健才事聲名 康強直行樂 成時力盡停 長夏有清風 愛客情懷有古風 王孫妙年萬事輕 詩情本自凌康樂 琪林深鎖寒葉暝 王女原是瑤池玉,詩禮之家迎百日。琪花瑤草顯福瑞,願卿得祥更呈貴。鳶鸞嚶嚶,雉鳥鳴鳴 桃枝灼灼,王府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