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國文化為話題的作文,以中國文化為話題的800字作文

2021-03-04 02:32:14 字數 1267 閱讀 3325

1樓:匿名使用者

「文」的本義是「錯畫」, 也就是花紋。在古代漢語裡,它的意義有所引申:因為花紋總是畫在載體上的,所以,在人類認知領域裡,「文」引申為後天加工的品德、修養,與表示先天素質的「質」相對。

《論語.雍也》曾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是對處理好人的先天自然素質和後天人為修養的關係所發的議論。

「文」在政治領域裡,引申為「文治教化」, 文治也就是禮治,主張利用禮樂教化提高人們的修養而使國家安定,與訴諸軍事征服他國的「武功」相對。中國古代對「文」的認識還反映在對天文和人文的區分上:《易.賁卦》說:

「聖人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指的是自然現象和規律,人文指的是社會現象和規律。   「化」的本義是改易。

這種改易既包括從無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後的「演化」和「分化」。許慎《說文解字》的第一個字是「一」,解釋說:「唯初太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這是中國古代的宇宙發生說,「造分」與「化成」,就是造化。

在宇宙發生之後的變化中,又分自然之演化與人為之教化。醫學著作《易·系詞》說:「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這裡指的是自然的生成演化。

《荀子.不苟》說:「誠心守仁則形,形則神,神則能化矣」,註釋說:「化謂遷善也」,又說:

「馴至於善謂之化」,這些指的都是教化。這一系列概念,反映出中國古代對自然世界和人文世界既統一又區分的觀察方法。不過,在古代典籍裡,化指教化的情況更多一些,《禮記·中庸》說:

「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這說明,中國古代觀察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發點是人文。   古人對文化的認識又是包含著新舊更代的運動觀念的。《禮記.中庸》說:

「誠則形,形則著,著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注:「動,動人心也;變,改惡為善也,變之久則化而性善也」,疏[1]:「初漸謂之變,變時新舊兩體俱有,變盡舊體而有新體謂之化」,這裡不但包含著運動變化的思想,而且還包含了量變到質變的思想。

發生了質變才叫「化」。   在中國典籍中,「文化」很早就已合成——《說苑·指武》:「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

我們把「文」與「化」意義的內涵合成後,可以看出早期的文化含義。中國經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後天修養與精神、物質的創造。修養屬改造主觀世界的範疇,創造屬改造客觀世界的範疇。

  基於漢語「文化」概念的傳統解釋,學術界經常把它與英語的culture對譯。culture的原義是指人類所創造的物質文明,由於物質創造包含人的智慧,與精神文明難以截然劃分開,因而與「文化」一詞成為同義語。實際上,不經culture轉譯的中國傳統的「文化」概念所具有的後天創造演化觀念和人文精神,更適合於今天文化學的文化內涵。

中國文化為什麼值得自信,如何看待中國文化自信

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崇高的價值追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頑強的奮鬥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息息相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發展中形成的價值觀念 理想人格 思維方式 倫理觀念 審美情趣等。是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 為政以德 和而不同 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 天下為公 義以為...

中國文化精髓作文以上,中國文化精髓作文1000字以上

朋友,你可知道我們幅員遼闊的祖國悠久的文化歷史。翻開史書中華文化燦爛的歷史展現在我們眼前 我為祖國而自豪。當你沉浸在 情人節 的玫瑰花香中的時候,你可想過,牛郎織女正在一路奔波,在 七夕 時,即將相會在鵲橋之上?朋友,當你頭戴紅色聖誕帽,擠在小教堂裡不亦樂乎的時候,你可記得,重陽那天攜著雙親登高遠望...

如何捍衛中國文化,如何捍衛中國文化?

一 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對待傳統文化要繼承更要發展,分主流文化之所以猖獗就是因為它新穎,但它缺少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內涵。重振傳統文化必須揚長避短在深厚的文化底蘊的基礎上增加時代韻味。二 兼收幷蓄,博採眾長 對待流行文化和非主流文化要來個釜底抽薪,融匯起精華爭奪其市場。三 抓住機遇,促成飛躍 近年來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