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如何請聖開壇,有科書儀規以

2021-03-03 21:08:22 字數 6053 閱讀 8881

1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無請聖開壇法事。

法事是寺院道場重要行事之一。在所舉辦的法事當中,有的是自我懺悔的方式,如懺摩;有的是經大眾附議通過者,如布薩;有的是對大眾宣說佛法,如升座說法;也有於新春時為國家、檀那祈福祝禱者,乃至到山門迎春等;一年當中更有春秋二祭,及三皈五戒、八關齋戒的多次舉行等,方便社會大眾參與修持。今略述數條於下:

一、布薩羯磨:僧團中,僧眾若有犯戒者,則於大眾前發露懺悔,稱為「布薩」。凡與大眾有關的決策,須經大眾三次決議通過,稱為三番羯磨。

二、懺摩請戒:三壇大戒中,每於登壇受戒前夕,由羯磨和尚引導戒子懺悔發願,以便身心清淨,納受戒體。

三、護戒誦戒:僧團中受過菩薩戒的僧眾,每半個月誦菩薩戒法一次,藉以勉勵自己不忘發心,行菩薩道。

四、升座說法:叢林中,大和尚晉山就職,或逢節日慶典,乃至平日對大眾說法,都稱為升座。升座就是正式對外宣佈、通告。例如新春升座即正式昭告一年的行事。

五、年慶祈禱:叢林中,在大年初一的早課時,大眾一起唱贊、誦經,為國家祈禱國泰民安,為**檀那祈求福慧圓滿。所以︿寶鼎贊﹀中有「端為世界祈和平,地久天長」。

六、山門迎春:叢林生活,僧眾平日不輕易走出山門,唯過年時,在初一到十五的某一天,早課後,由大和尚或監院領導大眾,從大雄寶殿到山門外巡禮參訪,藉此接觸大自然。

七、上燈勝會:燈代表光明,點燈主要是點亮自己的心燈,因此,信徒在佛前點燈,是表示佛與人的心光互相輝映。一般寺院均在新春期間舉行上燈法會,江蘇省的揚州,有所謂:

「十三上燈,十八落燈,十九算帳,二十開張。」在臺灣的北港燈會是從農曆二月一日才開始,佛光山則自農曆正月初一開始舉行半個月的春節平安燈法會。

八、結夏解居:結夏就是結夏安居,日期為每年農曆四月十五日,解居則於農歷七月十五日。另有冬安居,是於每年十月十五日至隔年一月十五日解居。

九、大座講經:以講經為主,講演前先唱香贊、鐘聲偈等,並有信徒請法等儀式,是一種解行並重的佛事法會。

十、三皈五戒:指皈依三寶及受持五戒。皈依是皈依「佛法僧三寶」,乃至「自性三寶」,皈依即是肯定自己、尊重自己;受持五戒則是尊重別人、不侵犯別人的善行。

十一、八關齋戒:提供在家信徒學習出家生活,培養出離心,而於一日一夜遠離家庭,進住寺院,並持守八條戒。過去一般均於六齋日舉行,現在一般寺院均在星期日舉行,一個月舉行四次。

十二、家庭普照:以信徒家中為聚會場所,一般均邀請法師主持並說法,透過輕鬆的佛法座談方式,增進參與者對佛法信仰的理解及解答有關信仰、行持上的疑問。

十三、供佛齋天:供養三寶並請諸天吃飯,臺灣習俗稱為「拜天公」,佛教則稱為「供佛齋天」。一般於農曆元月初九舉行。

十四、春祭秋祭:指農曆四月清明法會與七月孝道月的報恩法會,稱為春秋二祭。

十五、生亡普佛:指延生普佛與薦亡普佛。延生普佛用於消災、作壽、喜慶;薦亡普佛用於往生、超薦、冥壽。普佛者,即對三世一切諸佛普遍恭敬,普遍禮請,普遍結緣的意思。

十六、三時繫念:元朝中峰明本禪師著。屬淨土法門,主要目的是藉著繫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超薦亡靈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永離業海,直證不退,圓滿無上菩提。

十七、蒙山施食:為超度亡者舉行的施食法會,有大小蒙山之分。源於宋朝不動法師(也稱甘露法師)於蒙山所發起,後由上海興慈法師大力倡導,今日一般寺院大都於晚課後隨堂施放小蒙山。

十八、盂蘭盆會:是藉著供佛齋僧的功德,以解救餓鬼脫離苦趣,並且報答七世父母恩德的佛事法會。一般寺院道場均於農歷七月十五日舉行。

十九、瑜伽焰口:施放焰口,能令餓鬼得度,也是對亡者追薦的佛事之一。除了施食,以解除餓鬼的飢虛之外,最重要的是為他們說法、皈依、授戒,令其具足正見,不再造罪受苦,以祈早日脫離苦趣,成就菩提。

二十、水陸法會:中國佛教中,儀式最隆重、功德最殊勝的法會,著重對水陸眾生的普濟,除了施食,並有誦經持咒的法施,可令受苦眾生心開意解。

弘法利生是寺院的使命,雖然接引眾生的法門很多,然而八萬四千法門,皆是不離佛語,重要的是,要能應機教化,應病與藥,如此才能示教利喜,接引眾生悟入佛的知見。

聖經講的是什麼?

2樓:凌亂心扉

內容包括:歷史、詩歌、哲學,甚至私人信件和講章。主題是上帝與人類的關係。

猶太教的正式經典,包括律法書5卷、先知書8卷、聖錄11卷三個部分,故通稱《泰納克》(tanak,系torah、neviim、ketuvim三部分的首字母組成),又稱「二十四書」。

**教的經典,包括《舊約聖經》和《新約聖經》。《舊約聖經》即猶太教的《聖經》,是從猶太教傳承下來的。全書卷數和次序,**教各派略有不同。

《新約聖經》是**教的經典,共27卷,包括記載耶穌生平、言行的「福音書」,敘述早期教會情況的《使徒行傳》,傳為使徒們所寫的《書信》和《啟示錄》。《舊約聖經》裡面有39卷,《新約聖經》裡有27卷。

作品特點

《舊約》記載了猶太民族自民族起源到大流散時期的歷史,儲存了大量珍貴的歷史資料和民族文化習俗、法規等。除了大量的社會歷史資料,《舊約》還真實地展示了三百多位人物的生平事蹟,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其中有帶神話史詩色彩的英雄和先知,有以歷史文獻記載為依據的民族領袖和君王、先知等,也有許多無名的普通民眾。比如,「三王傳」通過掃羅、大衛和所羅門三位國王的生平生動展示了猶太曆史上最輝煌燦爛的王國時代,以大衛王與其周圍人錯綜複雜的關係展現了宮廷內風雲變幻的政治局勢,這已經是相當成熟的史傳作品。

《聖經》歷史經過了無數人的編纂和整理,真實性標準混亂,不能以現代傳記的歷史標準來加以衡量。需要具備人類學學者要求的「主客位」雙重視域,既能跳出來,看到該文化的獨特性,也要走進去,理解它的合理性。這是一種高境界的真實觀。

讀者需要做的是透過明顯虛構的藝術手法解讀其中的歷史真實成分,揭開聖經作者對聖經歷史所作的神化闡釋,還原歷史真實,挖掘《舊約》敘事的傳記因素,透過「神」看到「人」的存在。

《聖經·舊約》敘事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歷史事件和場景作為傳記事實,在以人物的生平作為歷史記敘線索的同時,塑造出幾百個形象鮮明、性格突出的人物。作為西方文學的源頭之一,這些人物及其故事又成為整個西方文藝創作的養料,催生出大量以之為原型的藝術作品。

《聖經》中,作者對出場的人物一般會說明其來自哪個支派,其祖先為哪一位。最後也往往會交代他的結局,活了多少歲。以撒母耳為例,作者介紹其父親的家族,「以法蓮山地的拉碼瑣非有一個以法蓮人,名叫以利加拿,是蘇弗的玄孫、託戶的曾孫、以利戶的孫子、耶羅罕的兒子。

他有兩個妻:一名哈拿,一名毗尼拿」。之後,作者描述了撒母耳的出生、童年和蒙召,其生平事蹟聯結了猶太氏族社會向君主政治過渡的兩個時期,撒母耳其人在這場重要的歷史變革中起了決定性作用。

在《撒母耳記上》第28章第3節提到撒母耳之死,「那時撒母耳已經死了,以色列人為他哀哭,葬他在拉瑪,就是在他本城裡」。這樣人物的一生比較完整。

《聖經》中生平資料較完整的人物不在少數,從先祖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約瑟,英雄摩西和撒母耳,君王所羅門以及新約中的約翰、耶穌等都有非常完整的生平記述。

其他主要人物,如掃羅、大衛,雖然沒有明確說明其出生狀況,但從幼年、青年到晚年,其人生重要時期的事蹟都做了完整描述。先知中的以利亞、以賽亞、以利沙、耶利米等,一些次要人物如撒萊、利百加、亞倫、押沙龍等生平資料也相對完整。對於未完整交代生平的人物,作者則選取了典型片段來塑造該人物的個性特徵。

如士師參孫的故事,作者主要選取了他與非力士人的矛盾、與大利拉的關係以及最後推倒殿柱與敵人同歸於盡等事件,有力地烘托出他勇猛、衝動的個性。即便在《聖經》中只出場過一次的人物,作者也能抓住其性格中的典型性,塑造出個性鮮明的形象。

比如所羅門斷案故事,那個嬰兒的母親寧肯放棄自己母親的資格也要保護自己孩子的生命,偉大的母愛親情令人感動。諸如此類的《聖經》人物不在少數,正因如此,《聖經》才能把本民族、本國家歷史上和現實中的偉大人物和傑出英雄的真實形象和豐功偉績雕刻在自己民族的人物畫廊上,鐫刻在億萬人民心靈中,從而構成民族精神的不朽象徵,成為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聖經》敘事採用了各種文學手法,有大量的比喻、意象、誇張、對話、諷刺等修辭技巧,也有對神話、傳說、詩歌、預言、民謠、謎語等形式的採用,這些藝術手法對塑造人物形象、建構精彩的故事情節、營造社會背景等有重要作用。

此外,在為同一個人物寫傳記時,由於作家觀察人生的角度不同,價值觀念和審美方式不同,會導致實際創作中對事實材料的取捨、佈局標準不一,造成傳記敘述結構、藝術風格不同,最終寫出不一樣的傳主形象性格。

聖經是一部具有「靈魂的深度」的經典,它被譽為「靈的文學」,正因為它並不是一部**宗教用來進行神學說教的、貧乏枯燥的工具,也不僅是希伯來民族歷史的簡單記錄,它用對人進行特寫拍攝的文學手法——人物傳記來表現猶太人的生活,表現猶太人對生活的認知,其中包括猶太人的民族身份與民族精神的形成,價值取向、情感方式和審美情趣等。

聖經雖然從總體編纂上來說具有絕對神權政治色彩,反映出以上帝的意志左右聖經歷史的歷史觀念,但在全能的上帝光環之下,「人」作為獨立豐滿的個體形象矗立起來,讓《聖經》讀者看到了人的存在、人性的真實與完整。

作品背景

《舊約》誕生的文化背景是獨特的神文化社會,在猶太人看來,神的存在是真實的、無處不在的,神就是真理和歷史,《聖經》中的敘事都是真實發生的。這就是猶太曆史觀的獨特之處。

《新約》書卷基本上於公元一世紀下半葉寫成,到三世紀初就已經基本確定,最終定稿則為四世紀末。

舊約正典

舊約之成為正典經過了千年的辯論(這是猶太教裡面的辯論)。由於聖經舊約部分具有極其悠遠的歷史,因此起初,沒有文字,只有語言。最先是由口頭的傳統(包括五經都先有口頭的傳統),後來變成為文字,逐漸的把這些材料聚集起來成為39本。

這39本內以希伯來文聖經的分法為三部分,就是律法書、先知書和聖錄。先知書也不只是所謂的大小先知書,還有一些前期的以口來傳講的先知書,也歸納到先知書裡面。這三部分是在不同的時候成為正典的。

在主前第五世紀,尼希米與以斯拉的時候,律法書成為正典。

那時候五經已經編在一起了。亞歷山大東征以後,也就是主前第四世紀,先知書開始成為正典,確定某些先知的作品要被納入先知書。聖卷則要在主前150年的時候才形成。

主後70年耶路撒冷毀滅了,聖殿被毀,沒有地方可以獻祭。因此,以聖殿為中心的獻祭宗教,沒有獻祭的聖殿時,宗教信仰也就崩潰了,一定要有一個東西來替代聖殿和獻祭。所以猶太人把聖殿作為中心的獻祭宗教,變成一種「書」的宗教(book religion),這本書就是把那39卷書編輯在一起的,人們所稱的舊約聖經。

就猶太人而言,無所謂舊約,因為他們不承認新約,舊約是**徒使用的稱呼;**徒承認有新約,才會有舊約,而猶太教就稱它是聖經。在新約聖經提摩太後書3章16節說:「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

」這裡所指的聖經一定是舊約聖經,不可能是新約聖經,因那時候新約聖經不可能完成。

因此我們知道很早的時候,**徒已經把猶太教的聖經(**教的舊約)全部接受。從耶穌開始,他在講到的時候就屢次引用舊約聖經,在那時候無所謂舊約,就是聖經。在馬太福音中可看到他引用聖經之多,簡直令人不能相信。

例如,羅馬書就是以哈巴谷書2章4節「唯義人因信得生」這一句話作為主題,來發展為一本書的。所以在很早的時候,耶穌和他的門徒都接受了猶太的經卷,也即舊約。所以當猶太人在主後90年,把舊約聖經變成一本書的時候,**徒早已經完全接受舊約了。

然而在教會增長的過程中,信徒漸漸發現舊約有不足之處。一方面猶太教教徒往往駁斥**徒對舊約的解釋;另一方面,福音已傳到外邦人當中,他們對猶太教知道不多,只靠舊約未能完全明白福音的資訊。外邦教會若要認識**的生平和言論,必須依靠其他的途徑。

新約正典

新約的正典可分為三類。5本是關於與歷史的,就是四福音加上使徒行傳,其他都是書信,最後的啟示錄是啟示文學,共為三種。

**徒從來沒有感覺到要把這些書編輯成一本書,一直等到主後150年,有一個人叫馬吉安(marcion)的,異想天開的把一些書信和一本福音書編在一起,由11本書編成了一個集子,說唯有這些是應該讀的,他否定所有舊約,說舊約的上帝和新約的上帝是兩回事。

馬吉安認為合格的福音書就是路加福音,在所有的書信中他最愛的就是保羅的作品,所以他就把保羅的10封書信(這10本書就是我們新約中所有的保羅書信減去提摩太前後書和提多書)編進去,他封他的集子為正典。雖然此事件對新約正典的制定未必有決定性的作用,但它們卻催促教會正視這個範圍的問題。

**徒與正統的教會因此感受到了危機和緊迫,覺得馬吉安作為一個持有異端思想的人竟敢隨便亂訂正典,他們有必要重視制定聖經正典的問題,他們必須自己來訂定。因馬吉安訂立正典這一事件的催促,甚至有人認為他是「最有貢獻的異端」,

因為若沒有他,教會則沒有想到要確立正典;因為他的膽大妄為自訂新約正典,**徒在那時才開始忙碌起來,自己蒐集資料確立新約正典。

先是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約翰福音四本福音書,然後逐漸擴大,一直要到327年在亞他那修(athanasius)的作品中,才發現有27本書的名字。

到了主後397年在北非迦太基,教會才確立這27本書為新約正典,不得增刪,和舊約的39本合在一起,成為聖經。

佛教中的西方三聖是哪三聖

西方三聖,就是我們經常所看到的,佛像裡面的阿彌陀佛 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叫西方三聖。阿彌陀佛是表無量光明,無量的壽命,無量的功德。觀音菩薩是表大慈悲,宇宙的大慈悲。大勢至菩薩是代表喜舍。我們看西方三聖像,阿彌陀佛在中間,東邊是觀音菩薩,西邊是大勢至菩薩,所以在我們地球的東方,是觀音菩薩的道場,南...

佛教傳教的聖器有哪些,佛教是宗教嗎

八中法器 一 莊嚴道場的佛具 這是指莊嚴佛堂 壇城 道場的器具,包括 佛壇 須彌壇 幡 蓋 經幢等物。二 供養用的佛具 這是指日常以供養諸佛菩薩本尊的器具,包括 燈 華 香 香爐 衣 左礻右戒 閼伽器等。三 梵唄讚誦用的法器 用於寺院日常行事或臨時 敲鳴用的器具,及唱誦 法會及各種儀式中領眾之用。包...

什麼是「四聖諦」,佛教的「四聖諦」具體指的是什麼

辟支佛知道世間的苦果,知道苦的原因,知道滅苦的果,但是卻沒辦法講出滅苦的 道 這個 道 是種種的修行方法,他沒有辦法開示詮釋,所以四聖諦唯有佛陀能圓滿的闡述。在佛陀未出世之前沒有四聖諦,其他的聖者是以觀十二因緣而覺悟的。一 苦諦 說明世間是苦果。我們要知道苦有如病,應該遍知,這是世間的苦果,也是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