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你把心喂狗
葛亮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留芳千古的謀略家。今天爸爸推薦我讀他寫的《誡子書》,讓我從他教育兒子的側面懂得了他超人的智慧不是天下掉下來的,而是他修身、立志、勤奮和學習的結果。
《誡子書》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文章主張通過「靜」來個修身,通過「儉」來養德。教育他的兒子要有遠大志向,並通過努力學習增長才幹來實現志向,而要學習好知識就要寧靜專一。否則年華將隨時光而飛馳,人的鬥志也將隨歲月而流逝,最終將象枯樹一樣枯敗零落,成為社會無用之材,悲哀地坐守窮困的草舍,到老了一事無成,後悔莫及。
以諸葛亮為話題的作文,600字
2樓:匿名使用者
諸葛亮,在很多場合是智慧與忠誠的化身,就像關公經常作為勇武與忠義的化身一樣。可是從另一角度想想,忠武侯的高大形象可能就會大打折扣。
諸葛亮一生輔佐過兩位皇帝,分別是劉備和劉禪,這是盡人皆知的事實。劉備白帝城託孤時曾說,「如果太子可以輔佐,則輔之,若太子不才,丞相可自立為成都之主!」很多人都說,這是中國封建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事例,充分表現了劉備對諸葛孔明的信任。
可是從另一個角度想想,劉備此舉,意在試探諸葛亮,一方面諸葛亮對名聲極其重視,絕對不敢有**之心;另一方面則是他猜到劉備的意圖:如果他有**之心,劉備會當場「做」掉他!他只能出點「紅」以示忠心。
他作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和一個智慧的化身,這點腦筋動起來還是很容易的。
歷朝歷代,不論皇帝如何,大臣中無一例外地存在「黨爭」,而位高權重的「權臣」,則每每不可避免地成為黨爭的中心。在「後主」手下,諸葛亮位至人臣之極點,是蜀國皇帝的「相父」,顯然,有很多人對他的尊位很眼紅,按道理,劉禪軟弱無能,蜀國朝內的黨爭應該極為嚴重,而諸葛亮則應該成為黨爭的中心,但是為什麼這麼順理成章的事情卻沒發生呢?這就是諸葛亮作為政治家的高明之處了,他七擒孟獲,六出祁山,並不全是為了「報先帝而忠陛下」和「興復漢室,還於舊都」,而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躲避朝內黨爭。
他深知如果他一直待在蜀國,將來不得不捲入黨爭,到那時,必定會身敗名裂,萬劫不復,留個千古罵名。他南爭北戰,意在躲避災禍。
諸葛亮在劉禪手下屢出祁山,而寸功未立,其原因何在?早在三顧茅廬之時,諸葛亮就認定,天下必然一分為三,劉備可以佔有其一。他為劉備謀劃「大業」的時候,對「三分天下」剖析得很透徹,而對於「興復漢室」只是一言帶過,並沒有細講。
從這裡可以看出,諸葛亮就知道,天下最終不可能尊劉備為帝,對劉備的「興復漢室」並不感興趣。劉備死後,形勢發生改變,蜀國元氣大傷,已經沒能力在和任何一方抗衡,諸葛亮深知迴天無力,但又不願承認,為了把自己說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落到實處,為自己留個好名聲,他六出祁山。北上伐魏六次,勞民傷財把本來就奄奄一息的蜀國一步步推上了滅亡之路。
從這幾方面講,諸葛亮的形象恐怕並不是很多人所講的那麼高大,但是不管怎麼說,我還是認為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
3樓:巴巴縲斯
諸葛亮不僅僅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的代表,更重要的他是千百年來士大夫知識分子的人格之神。在中國歷史上,德才兼備的人不少,但象他這樣集智慧與人格於一身,可謂絕無僅有。他所張揚、實踐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忘我精神,為歷代所推崇備致。
諸葛亮的人格、節操、風範,概括起來是如下四個方面: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諸葛亮隱居隆中時,博覽群書,廣交士林,關心時勢,每自比管仲樂毅,負有擔大任、致高遠的遠大抱負。但他又絕不是那種醉心於功名利祿、汲汲於榮華仕進的俗子。
事實上,當時曹操稱雄天下,挾天子以令諸侯,他的朋友石廣元、孟公威皆投其麾下,他卻不為所動,其兄諸葛瑾在東吳頗得重用,他也不去投靠。最後,劉備三顧茅廬,以千古未有的求賢至誠深深打動了他,他才毅然步出草廬,一匡天下。在著名的《戒子書》中,諸葛亮曾如此諄諄告誡:
「夫君子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真乃至理名言,也是他淡泊節操的真實寫照。
盡瘁國事,忠心輔政。諸葛亮先後輔佐劉備、劉禪兩代皇帝,忠心耿耿,公而忘私,劉備很信任他,臨死託孤於他,並大義地提出讓出家天下,但他沒有奪取君位的政治野心,侍奉扶不起的阿斗,更加殫思竭慮,「親理細事,汗流終日「,最後以身殉職,病死軍中,時年五十四歲。諸葛亮輔佑後主,實際上是執一國之政,出帥入相,但後主並不感到他的威脅,群臣並不感到他的僭越,倘非心底無私,國而忘家,焉能如此!
任人唯賢,清正廉明。在《出師表》中,諸葛亮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真乃金玉良言,至今仍振聾發聵。
諸葛亮如此進諫後主,他本人則更是任人唯賢的典範。託志忠雅的蔣琬,清廉有才的費禕,智勇雙全的姜維,都到他的重用和培養。他死後,這幾人成為蜀國的中流砥注。
託孤大臣李嚴運糧失責又慌報軍情,被諸葛亮廢為平民,但對李嚴之子仍加以信任,並促進他勸父改過自新。由是李嚴不僅不抱怨,而是心懷感激,諸葛亮去世,李嚴因悲痛發病而死。諸葛亮知人善任,明之以法,曉之對情,其服人心如此!
在廉潔上,亦堪稱典範。他曾上書後主,如實申報個人財產。書曰,臣家在成都,有桑樹八百株,薄田十五頃,一家可以溫飽,臣隨身衣食,都是官府供給,決不別作經營,增長私產一寸,臣死以後,如查出
用現代文翻譯諸葛亮的誡子書並寫成一篇六百字的作文
4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上次排球比賽妹妹失敗
了,所以一直耿耿於懷,今天早上一起床,妹妹就開始對我發起挑戰:「哥,上次失敗是因為我馬虎了,這些天我不停地訓練球技,就是為了戰勝你!」我冷笑了幾下:「好啊,我接受你的挑戰。」
我們讓媽媽做裁判,媽媽設了三局:一分鐘記拍球數,一次性拍球數,拍一百個球所用時間。
第一局:一分鐘記排球數
妹妹急於勝利,先開始。妹妹這次明顯心急,剛剛拍了兩下,球就從她的手中「溜走」了。妹妹連忙去追球,可一不小心來了個「狗啃泥」,妹妹連忙站起來,拿住了球。
在一旁的媽媽告訴妹妹心要靜,妹妹連忙力挽狂瀾,心靜如水,慢慢的拍,最後,妹妹拍了88個。
我吸取妹妹的教訓,沒有那麼急,輕輕的一下,兩下,三下......妹妹在一旁「耍詐」,不停地喊著:「漏油,漏油,漏油。」可是我好不受到這樣的干擾,輕輕的拍,最後我拍了109個。
第一局:我勝利。
第二局:一次性拍球數
不知道為什麼,一直要先出場的妹妹這次怎麼也不上場了,我只好先上。我想:「妹妹不適合一次性拍球,也許怕丟人吧!」想著想著,我便開始拍了:「妹妹
留點面子吧。」當我拍到30個的時候,我把球拿住了。
妹妹上場了,只見妹妹呼了一口氣,開始拍球。妹妹剛開始亂了手腳,可是媽媽一鼓勵妹妹,妹妹渾身充滿了力量,熟練的拍著球,當她妹妹拍到第31個的時候,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可妹妹絲毫沒有得意的樣子,還是熟練的拍球,最後,妹妹拍到了132個,終於支撐不住了。
第二局:妹妹獲勝。
第三局:拍一百個球所用的時間。
這一局是決定勝負的一局,我絕對不能和上一局那樣掉以輕心。這局比的就是速度,我熟練的拿起了球,
猛地往地上一拍,屋子裡迴盪著我拍球的聲音。「已經過去了十秒鐘了......已經過了20秒鐘了......」我越來越緊張,媽媽的聲音越來越「刺耳」,過了44秒,我就把任務完成了。
該妹妹上了,既然想勝利就不得不使用「計策」,我在一邊大聲的喊:「嘻嘻哈哈,失敗......」妹妹受了我的影響,自然有點不舒服,一直掉球,最後,妹妹用了68秒才
拍完。雖然我勝利了,但是我贏得不「光彩」,下次,我不能再用邪門歪道勝利,要贏得光彩!
諸葛亮的誡子書給後輩留下了什麼,諸葛亮的誡子書給後輩留下了什麼?
為後世歷代學子樹立了修身立志的榜樣 誡子書三國時期 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有道德修養的人,依靠內心安靜來修養...
諸葛亮誡子書運用的修辭手法,誡子書的修辭手法
諸葛抄亮 誡子 書 這篇 誡子書 襲是寫給兒子諸葛喬的。對偶 比喻 最後就像枯枝敗葉那樣 譯文最後一句我覺得應該把 呢 去掉,問號改歎號,按你的譯文,還有個 反問 誡子書的修辭手法 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如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原文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從諸葛亮的誡外甥書和誡子書你能從中覺得諸葛亮是個什麼樣的人
我覺得從這裡面就能夠看得出來,這個人應該還是很注重家庭教育,也就是說,諸葛亮這個人的精神,我覺得都能夠從這些文章裡面看的出來,他是很注重家庭教育,而且他個人的修養都能夠看得出來,也就是說他這個人在平時的生活之中到底是個什麼樣子?他要求他的子孫後輩做到什麼?諸葛亮是一個有心機有智謀的人,但是對於他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