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火星上的少年
諸葛抄亮:誡子
書 這篇《誡子書》襲是寫給兒子諸葛喬的。
2樓:匿名使用者
對偶、比喻(最後就像枯枝敗葉那樣),譯文最後一句我覺得應該把"呢"去掉,問號改歎號,按你的譯文,還有個"反問".
誡子書的修辭手法
3樓:匿名使用者
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
如"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4樓:匿名使用者
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
原文: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翻譯:除了心中恬靜,沒有其他方法可以明確目標;除了心懷寧靜,沒有其他方法可以達到遠方。
這是孔明先生在其子諸葛瞻8歲的時候寫的,收錄在《諸葛亮集》中,文章名稱為《誡子書》。圍繞這句話談些心得體會的話,總是要弄明白其中的含義。這句話值得剖析的,無非是四個詞:
寧靜、淡泊、致遠、明智。
澹泊:又作淡泊。《古漢語詞典》(簡稱《古詞典》)裡沒有解釋「淡泊」一詞的例子,所以我認為應當單字去解。
《古詞典》中引《文子·上仁》中的「非淡漠無以明德」,解釋「淡」為「恬靜;恬淡」;引用《老子》中的「我獨泊兮其未兆(未兆:指沒有產生慾望)」,解「泊」字為「恬靜,安靜」。故而淡泊一詞解釋為「恬靜」最為合適,而且也符合作者的意圖。
寧靜:《古詞典》援引此句為例,解為「安寧平靜」;《現代漢語詞典》裡解釋為「安寧,(環境、心情)安靜」,由此古今意義差別不大,故而上面的翻譯直接照抄,之所以不套用現在漢語的詞義,是因為「寧靜」二字更符合作者的本意,我以為。
明志:《古詞典》中,依舊沒有「明志」這個詞。「明」的眾多意向當中的「明白」和「明確」兩個意向,還有「志」的眾多意向中的「志向」和「目標」兩個意向,開始我都覺得通。
然而當我看了《誡子書》中,後面緊跟的話「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覺得「志」字還是「目標」為好,因為「非志無以成學」中,「志」字如果當成「志向」的話,「成學」和「志向」顯然沒有太直接的關係,但是「成學」與「目標」卻是「有目標可以成學」的關係,與原句句意相符,故而「志」字當「目標」解。又因為考慮了詞語搭配和具體語境,「明確目標」要明顯好於「明白目標」,故而「明」字當「明確」解。
致遠:根據對偶句的原則,「致遠」和「明志」是一對動賓關係的對仗詞語。《古詞典》中「致」字的動詞意向裡,「到達」之意引自《荀子·勸學》中的「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其中「致千里」和「致遠」我以為含義相同:
千里即遠也。顯然孔明先生的「遠」是《荀子》「千里」的一個抽象的概念;而《荀子》的「千里」是孔明先生「遠」的具體例項,千里承載著遠的概念。同時「千里」和「遠」表達著同一個意向,說是人生的極致也好,說是遠大的志向也罷,終究不便道明,煩請讀者自悟。
故而「致」字取「到達」的意向;而「遠」尊重孔明先生用抽象概念的初衷,解為「遠方」。
諸葛亮的誡子書給後輩留下了什麼,諸葛亮的誡子書給後輩留下了什麼?
為後世歷代學子樹立了修身立志的榜樣 誡子書三國時期 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有道德修養的人,依靠內心安靜來修養...
從諸葛亮的誡外甥書和誡子書你能從中覺得諸葛亮是個什麼樣的人
我覺得從這裡面就能夠看得出來,這個人應該還是很注重家庭教育,也就是說,諸葛亮這個人的精神,我覺得都能夠從這些文章裡面看的出來,他是很注重家庭教育,而且他個人的修養都能夠看得出來,也就是說他這個人在平時的生活之中到底是個什麼樣子?他要求他的子孫後輩做到什麼?諸葛亮是一個有心機有智謀的人,但是對於他人也...
諸葛亮寫的《誡子書》中的君子是什麼意思
君子 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 品德 品行。誡子書兩漢 諸葛亮 夫君子內之行,靜以容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譯文有道德修養的人,依靠內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