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管仲,對管仲的評價

2021-03-03 22:20:43 字數 6643 閱讀 6910

1樓:匿名使用者

管仲注重經濟,反對空談主義,主張改革以富國強兵,他說:「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留處,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頗得唯物論中「物質決定意識的」精髓。後來孔子感嘆說:

「微管仲,吾披髮左衽已!」。

從孔子對管仲的評價衝突來剖析其思想真諦

管仲是春秋時期的先秦諸子之一,是當時叱吒風雲、相齊獨霸天下的顯要人物。作為稍晚於管仲的同時代的孔子曾對管仲進行了一番深刻而較為集中的評價。孔子對管仲的評價,有著肯定性與否定性的對立衝突,但恰恰在這矛盾性認識中,隱伏著孔子思想的真諦。

管仲經鮑叔牙推薦,相齊輔佐桓公,為齊國獨霸天下,立下了首功。「齊桓公以霸,九合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①但管仲具有不羞小節而胸環大志,以功名顯揚天下為榮、為重的人生理想。

正如管仲談鮑叔對他的認識:「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②管仲不僅對自己有這樣的要求,對待別人也不是計較小節,而重志向。

齊桓公自稱「不幸而好田」,「不幸而好酒」,「不幸而好色」。當他問管仲「寡人有邪三,其猶尚可以為國乎」時,管仲向他分析這些毛病:「惡,則惡矣,然非其危者也,人君唯猶與不敏為不可,猶則之眾,不敏不及事。

」③在這裡,管仲要求人要急國家之大功大利,而不要拘泥於個人的小辱小恥。這種功名觀是從富國強兵、爭霸天下的根本目的和實際利益出發的。面對春秋時期群雄逐鹿的亂世局面,管仲的功名觀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與客觀依據。

但也還是管仲的這一觀點,卻在後人的視界中引發出矛盾性評價。

對管仲的評價

2樓:匿名使用者

管仲一直被譽為管理學之父。管仲的一生,不僅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功勳,還給後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鉅著——《管子》。書中記錄了他的治國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

管仲是位思想家,他主張法治。全國上下貴賤都要守法,賞罰功過都要以法辦事。他認為國家治理的好與壞,根本在於能否以法治國。

管仲非常重視發展經濟,他認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也就是國家的安定與不安定,人民的守法與不守法,與經濟發展關係十分密切。

管仲思想中有不少可貴的地方,如他主張尊重民意,他說「順民心為本」,「政之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管仲的思想對後代影響很大。

當然,管仲是春秋時代的歷史人物,所以他也有歷史侷限。如為齊桓公創立霸業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在改革中主要是代表統治階級利益等。

孔子對管仲的評價分別是什麼?

3樓:

在《論語》裡有孔子對管仲的評價,共有以下四則:

1、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

「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

」「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譯文:孔子說:「管仲的器量小啊!

」有人就問:「管仲節儉嗎?」孔子說:

「管仲有三處府第,工作人員都不兼職,怎麼稱得上節儉呢?」「那麼管仲很知禮吧?」孔子說:

「國君用屏風擋在門外,管仲也用屏風擋在門外;國君宴飲來訪之國君,堂上有安放酒杯的土臺,管仲宴飲也有那樣的土臺。管仲如果算知禮的話,誰不知禮呢?」

2、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問子西。曰:「彼哉彼哉。」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

譯文:有人問子產是怎樣的人。孔子說:

「是寬厚慈惠的人。」問到子西是怎樣的人。孔子說:

「他呀!他呀!」問到管仲是怎樣的人。

孔子說:「他是個人才。他剝奪了伯氏駢邑三百戶的封地,使伯氏只能吃相糧,卻至死沒有怨言。

」3、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譯文:子路說:「齊桓公殺了公子糾,召忽自殺以殉,但管仲卻沒有自殺。

」又說:「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說:

「桓公多次召集各諸侯國的盟會,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這就是他的仁德,這就是他的仁德。」

4、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譯文:子貢說:「管仲不是仁人吧?

桓公殺了公子糾,管仲沒自殺,卻又做了桓公的相。」孔子說:「管仲輔佐桓公,使齊國在諸侯中稱霸,匡正了天下,人民到如今還受到他給的好處。

」「如果沒有管仲,我們恐怕已經淪為披頭散髮衣襟在左邊開的落後民族了。難道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樣,為了守小節,在小山溝裡上吊自殺,而不被人所知道嗎?」

擴充套件資料

從《論語》中涉及到的文字本身來看,一方面,孔子對管仲的否定性評價「器小、不儉、不知禮」是很直接的、毋庸置疑的;另一方面,孔子對管仲的肯定主要在於他有目共睹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歷史功績。

這種貶中有褒的評價,反映的正是孔子對管仲的評說確實是體現出一種矛盾、糾結的態度。

1、孔子對管仲的否定

孔子對管仲直言不諱的否定性評價,主要表現在「器小」「不儉」與「不知禮」這3個方面。對於「器小」,它所表達的是孔子的一種慨嘆,即管仲雖功績顯赫,但在道德上終究沒能達到孔子理想中賢臣的標準。

關於「禮」,孔子認為其作用重大,周禮是維護當時統治階級各階層秩序的根本行為準則,孔子是以「克己復禮」為己任的,所謂「非禮勿視、勿聽、勿動」,任何人不許有譖越的行為,因此孔子直截了當地表達了對管仲非禮行為的憤恨情緒。

「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從回答的方式來看,表現出孔子很不贊成管仲,非常不滿他這種極度的越禮行為,反映出孔子小視、貶斥管仲的真實心態。孔子對管仲的批評折射出了他們之間思想上的對立。

管仲在齊國推行的改革,從一定程度上來看其實就是對周禮的破壞,這同以恢復周禮為己任的孔子,表現出來絕對的對立。

2、孔子對管仲的肯定

後3段史料皆來自《憲問》,這3條確是孔子對管仲的褒揚。這種褒揚表明兩人在思想上有一定的共同之處。

管仲輔佐齊桓公,用和平的方式九合諸侯,解決了各諸侯國之間的爭端,使人民免遭戰爭的苦痛,而且管仲輔佐齊桓公一匡天下,打的口號是「尊王攘夷」,這樣做使百姓免遭外族的侵擾,這些都與孔子的思想相合,所以孔子對管仲的有目共睹的功績沒有視而不見,而是肯定的。

總之,孔子一方面直接的、毋庸置疑地否定了管仲,另一方面確實頌揚了管仲的功績,但是對他所謂「仁」的評價比較模糊,可以認為孔子對管仲評價是貶大於褒的。從思想發展這個角度來說,孔子思想的矛盾性乃是歷史的必然。

4樓:牙牙的弟弟

孔子在《論語·憲問篇》裡寫到:「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意思是:

管仲輔助齊桓公做諸侯霸主,尊王攘夷,一匡天下。要是沒有管仲,我們都會披散頭髮,左開衣襟,成為野蠻人了。

又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 如其仁!」意思是:

齊桓公多次召集各諸侯國,主持盟會,沒用武力,而制止了戰爭,這都是管仲的力量啊!這就算他的仁德!這就算他的仁德!

5樓:予意在山水

孔子有三段論管仲的話。

一段是:「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論語·八佾》,以下只注篇名)

一段是: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 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接下來一段是:子貢曰: 「管仲非仁者與?

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

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憲問》)

6樓:歸塵一騎

不顧禮然而有大仁義,總體上是贊同的

管仲的人物評價

7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2011·咸寧)得人才者昌。齊桓公任用賢才管仲為相而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8樓:百度使用者

一代能臣

管仲的一生,不僅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功勳,還給後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鉅著——《管子》。書中記錄了他的治國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 管仲是位思想家,他主張法治。

全國上下貴賤都要守法,賞罰功過都要以法辦事。他認為國家治理的好與壞,根本在於能否以法治國。管仲非常重視發展經濟,他認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也就是國家的安定與不安定,人民的守法與不守法,與經濟發展關係十分密切。管仲思想中有不少可貴的地方,如他主張尊重民意,他說「順民心為本」,「政之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管仲的思想對後代影響很大。

人品思考

至於管仲的人品,春秋裡面說到,鮑叔牙跟他做生意,他要獲利多,理由是有老母要供養,據說還當過逃兵,後來位居相位,納妾甚多,名為代替君主承擔惡名。這在當時可以說是一種獨特想法,但從中也可以看出管仲是一個才過德的人。

但是,對於豪傑的評價不能僅停留在為人處事上面,正如曹操說,唯才是舉,尾生、許由註定不能平定天下就是因為這個理由,因為沒有必要苛責小節。 孔子曾稱讚管仲:「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論語·憲問篇》)意思是:管仲輔助齊桓公做諸侯霸主,尊王攘夷,一匡天下。要是沒有管仲,我們都會披散頭髮,左開衣襟,成為野蠻人了。

又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 如其仁! 」

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道:」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恆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

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乎?

「諸葛亮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歷史上管仲相齊,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諸葛亮相蜀,使劉備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二人皆嘔心瀝血,鞠躬盡瘁,而且居功至偉。

大唐李靖有云「若樂毅,管仲,諸葛亮,戰必勝,守必固,此非查天時地利,安能邇忽?」

關於管仲的歷史評價

9樓:匿名使用者

管仲春秋齊國人,曾傷害過齊桓公,後來被齊桓公重用。擔任軍師。

10樓:流著

和瑞士 v 分別發生 v 打工的等待

孔子對管仲的評價

11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對管仲的否定性評價,主要表現在「儉」與「禮」兩方面。

從「儉」方面來分析

《論語》載:「或曰:『管仲儉乎?

』曰:『管子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所謂三歸,按照清人郭嵩燾的解釋,即為市租。

「所謂三歸者,市租之常例之歸之公者也。桓公既霸,遂以賞管仲。」市租本應收歸公有,但管仲卻收歸己有,供自己享用。

按照孔子的理解,這當然是「不儉」。聯絡管仲的「尚侈」思想來看,孔子對管仲的評價有客觀的一面。管仲最初輔佐齊桓公時,曾提出三個條件:

一為「賤不能臨貴」,桓公任他為上卿;二為「貧不能使富」,桓公賞賜給他齊國市租;三為「疏不能治近」,桓公立他為仲父。可見,管仲對奢侈、富貴的嚮往程度。管仲不僅自己「尚侈」,還提倡眾人也要仿效。

「嘗至味而,罷至樂而,雕卵然後瀹之,雕撩然後焚之。」他要求人們要吃那些味道最美的食物,欣賞那些韻律特別動聽的**,蛋類要先在上面畫上圖畫再煮了吃,木柴要先雕刻成美麗的藝術品再燒。奢侈浪費到這種程度,固然駭人聽聞,但是,管仲的「尚侈」思想,又是他治國策略的一部分。

管仲主張:「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當時「管仲富擬於公室,有三歸、反坫,齊人不以為侈。

」因為管仲的尚侈涉及到百姓的生活習慣,有擴大消費,刺激生產,富足百姓等合理的因素。但孔子仍不以為然,即所謂「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孔子認為管仲的「尚侈」做法不合時宜,不符合「儉」的原則。

關於「禮」的評價

孔子的治國之道,即「以國為禮。」對於「以國為禮」的主張,孔子有許多解釋。「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

」「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孔子對於「政逮於大夫」非常反感,對春秋時期卿大夫們的僭越非禮之事給予了無情的抨擊。八佾作為縱橫各八列的舞蹈禮儀隊,本為周天子舉行祭祀大典時的專用儀仗。

作為卿大夫的季孫氏家祭時照周禮只可用四佾,但季桓子卻把八佾調到家廟中演出。孔子認為這是季桓子的一條大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桓家族宴罷送賓或祭祖完畢時,都唱《雍》詩,孔子也非常氣憤。

「『相維闢公,元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在孔子看來,《雍》詩上的這兩句話只是周天子專用的贊禮詩,三家大夫**配得上動用這樣的禮樂?!

只有天子魯君才有資格祭泰山,你季康子居然也去祭泰山。孔子要冉求出面阻止這一非禮行為,無效,只好「嗚呼」說是泰山之神不會接受這種違禮之祭的。齊國是春秋時期「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策源地。

管仲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其政治謀略與實踐行為,本身就體現著對舊秩序的破壞因素,具有對舊「禮」秩序的反叛意味。這對於以恢復周「禮」為己任的孔子來說,自然不是一種合理行為,當有人問「管仲合禮乎?」孔子直截了當地表達了對管仲非禮行為的憤恨情緒:

「邦君樹塞門,管氏也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按照周禮,只有國君才有資格當門立照壁,才能在堂上設有獻酬後回放酒杯的臺子,而管仲卻做到了這些。管促的這種僭越行為,是徹底的非「禮」。如果管仲算知禮,還有誰不知禮呢?

禮在周代,具有根本法的性質。周禮是維護當時統治階級各階層秩序的根本行為準則,它的基本點是貴賤上下有序化。春秋時「禮崩樂壞」,周「禮」的地位開始動搖,諸侯為了擴張自己的地盤,擴充自身權力,不惜侵犯「禮」的規定,尤其是做為「春秋五霸」首位的齊桓公更是首當其衝,而在這其中,管仲起了相當關鍵的推波助瀾作用。

孔子倡導禮的主導作用,並讚頌周禮的盡善盡美,表白「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併為此對違禮的事宜四面出擊進行討伐。

這足以反映出孔子小視管子的真實心態,即維護舊秩序的懷舊心態。

如何評價劉邦,對劉邦的評價

自司馬遷之後,漢高祖劉邦的人格品質,被人看好的不多,即使在劉邦事功得到極高推崇時,也只是說他拯民於水火,而不對其整個人品加以推崇。對劉邦的非難,或始於阮籍登廣武戰場 世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1 之嘆,到了 厚黑學 風行之後,劉邦二字簡直成了人品不好的代名詞,至今未有改觀。這些否定劉邦人品的看法,也是 ...

齊桓公和管仲有哪些故事,齊桓公和管仲的故事是什麼?

春秋時期的管仲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齊桓公的霸業。但是管仲以前曾是齊桓公的政敵。齊桓公名小白,其前任是他的兄長齊襄公。齊襄公是一個喪失人倫的衣冠禽獸,把齊國搞得一塌糊塗,使齊國政治潛藏著極其管仲像深刻的危機。諸公子紛紛逃亡,以避災難。公子小白與心腹鮑叔牙投...

對赫魯曉夫的評價,如何評價赫魯曉夫的功過

希望對你有幫助對赫魯曉夫改革的評價 一 積極的一面 1 赫魯曉夫對斯大林的批判,客觀上打破了對斯大林的迷信,也衝破教條主義的禁錮,在一定程度上解放 了人們的思想,政治上平反冤假錯案,為 者恢復名譽,為蘇聯 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和建設創造有利條 件。2 解決糧食問題,具有相當的現實性,符合蘇聯社會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