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劉邦,對劉邦的評價

2022-02-08 10:02:25 字數 5631 閱讀 4628

1樓:手機使用者

自司馬遷之後,漢高祖劉邦的人格品質,被人看好的不多,即使在劉邦事功得到極高推崇時,也只是說他拯民於水火,而不對其整個人品加以推崇。對劉邦的非難,或始於阮籍登廣武戰場「世無英雄,使豎子成名」[1]之嘆,到了《厚黑學》風行之後,劉邦二字簡直成了人品不好的代名詞,至今未有改觀。這些否定劉邦人品的看法,也是**於《史記》,應該說至少部分真實。

但這種情況是矛盾的,因為偉大的事功而出自於低下的人品,不僅情理上說不通,在事實上也極不可能。如果肯定劉邦的事功是偉大的,其人品一定也是偉大的。司馬遷稱其為大聖,不是一句空話,而是有大量事實為支撐的。

劉向、班固稱《史記》「不虛美,不隱惡」,[2]基本上就是從司馬遷對劉邦的描述而得出的結論。不虛美,就是司馬遷對劉邦的讚譽,都有事實為依據;不隱惡,就是司馬遷雖然推崇劉邦的事功,也不因此而對其存在的缺點予以迴避隱瞞。結果,後人往往忽略了司馬遷的不虛美,而特別看中了他的不隱惡,這就造成了劉邦評價的尷尬。

其實,像劉邦這樣一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穩定王朝的統治者,是很難簡單地用好或壞來評價他的個人品質的,應該看主流,也就是總體表現。司馬遷的結論就是看主流的產物。我們今天評價劉邦的人品,也應該站在歷史的角度、即司馬遷所站的角度來評價,才能得出其人品高下的真實結論。

一、 司馬遷的評價基礎

司馬遷的角度是什麼呢?就是他在《高祖本紀贊》中所說的:「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

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迴圈,終而復始。

周秦之間,可謂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豈不繆乎。故漢興,承敝易變,使人不倦,得天統矣。

」司馬遷的這個結論,看上去具有太多的宿命色彩,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看來似乎陳舊過時,對此持反對意見或不以為然者不在少數。但作為一個嚴肅的歷史學家,司馬遷通過對幾千年的歷史考察而得出的結論,並不會因不合現在人的胃口,或缺少時代感而失去其合理成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司馬遷對歷史內在規律認識的深刻性,比我們今天絕大多數人要高明的多。在司馬遷看來,劉邦所為就是「忠」,正如《史記正義》所說:

「漢人承秦苛法,約法三章。反其忠政,使民不倦,得天統矣。故太史公引禮文為此贊者,美高祖能變易秦敝,使百姓安寧。

」如果參之以《秦楚之際月表序》,司馬遷的意思就更加清楚了。其曰:「昔虞、夏之興,積善累功數十年,德洽百姓,攝行政事,考之於天,然後在位。

湯、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義十餘世,不期而會孟津八百諸侯,猶以為未可,其後乃放弒。秦起襄公,章於文、繆,獻、孝之後,稍以蠶食六國,百有餘載,至始皇,乃能倂冠帶之倫。以德若彼,用力如此,蓋一統若斯之難也。

秦既稱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諸侯也。於是無尺土之封,墮壞名城,銷鋒鏑,鉏豪傑,維萬世之安。然王跡之興,起於閭巷,合從討伐,軼於三代。

鄉秦之禁,適足以資賢者為驅除難耳。故憤發其所為天下雄,安在無土不王。此乃傳之所謂大聖乎。

豈非天哉。豈非天哉。非大聖孰能當此受命而帝者乎。

」原來劉邦的功績是使自周王朝東遷後動盪了幾百年的社會生活復歸於正常,這樣的功績,當然只能用大聖來形容。

二、 仁人之心,以天下蒼生之心為心

現在論及劉邦的成功時,總會提出他的這樣三個優點:1、雄才大略,有智謀,有遠見;2、能用人,尤其是能駕馭人;3、頭腦靈活,聰明絕頂,隨機應變能力達到了出神入化之境;而對劉邦所具有的為時代所需要的仁者之心絲毫沒有提及,其實這才是劉邦最大的優點,是他優點中的帥,其它的優點只是從屬於此而產生作用。

司馬遷記載道:「高祖為人,……仁而愛人。」[6]這種仁而愛人的表現在史料中比比皆是:

最初體現在為官府送徒咸陽途中縱囚。繼而表現在初起沛時不願意接受沛令之職。劉季曰:

「天下方擾,諸侯並起,今置將不善,壹敗塗地。吾非敢自愛,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願更相推擇可者。

」[7]注意,劉邦之辭為首,與曹參、蕭何之辭為首有所不同,蕭曹二人之辭,是恐事不成,秦王朝種族其家,而劉邦之辭,沒有個人的因素在內。最為典型的則以入關滅秦,與秦人約法三章,悉除去秦法,不受秦民犒賞;再則是漢七年,劉邦擊韓王信還咸陽,「見宮闕壯甚,怒,謂蕭何曰:天下匈匈苦戰數歲,成敗未可知,是何治宮室過度也?

」[8]最後,在漢十二年過沛,父老留飲,劉邦說:「吾人眾多,父兄不能給。」[9]不願過多打擾家鄉父老,顯示出對家鄉人民深厚的體恤之情。

凡此種種,並非作戲,而是出自一片赤誠。

說到劉邦的仁而愛人,可能有必要將當時人對項羽的評價作個比較。蕭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

」[10]韓信曰:「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

此所謂婦人之仁也。」[11]陳平說:「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

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禮,士廉節者不來。然大王能饒人以爵邑,士之頑鈍嗜利無恥者,亦多歸漢。

誠各去其兩短,襲其兩長,天下指麾,則定矣。然大王恣侮人,不能得廉節之士。」[12]酈食其說:

漢王「收天下之兵,立諸侯之後。降城即以侯其將,得賂即以分其士,與天下同其利,豪英賢才,皆樂為之用。……項王有倍約之名,殺義帝之負。

於人之功無所記,於人之罪無所忘。戰勝而不得其賞,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項氏莫得用事。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

攻城得賂,積而不能賞。天下畔之,賢才怨之,而莫為之用。故天下之士,歸於漢王,可坐而策也。

」[13]高起、王陵說:「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

」[14]以上諸說,實際上是待人之道,而不是愛人。儘管如此,還是可以從中看出劉、項的本質差別。劉是與天下同利,項則專利己一人。

有此前提,項的愛人,毫無實質性內容,更多的是表演的成分;而劉則儘可能多的使天下人得益。這種待人之道,其傲慢於人無實質性損害,其推利及人,則給人極大的實惠。這也正印證了劉邦的仁者之心之性。

正因為有這種仁者之心,才能使天下歸心,取得最後的勝利。我們從歷史的記載上,看到更多的是劉邦的功臣受封得益,實際上,漢初的百姓得益也非常多。秦王朝窮奢極欲,收天下太半之賦,至漢初百廢待興,然而賦稅並未增加,反而有所減少。

「宋周密《齊東野語》雲:井田之法廢,賦名日繁,獨兩漢最輕。自高、惠以來十五稅一,文帝再行賜半租之令。

景帝元年亦嘗賜半租;至明年乃三十而稅一,即所謂半租耳。蓋先時十五稅一,則三十合徵其二,今乃止稅其一,乃所謂半租之制也。自後守之不易,故光武詔曰:

頃者師旅未解,故行什一之稅,今糧儲差積,其令三十稅一,如舊制。是知三十稅一,漢家經常之制也。」[15]這個持續了幾百年的情況說明,劉邦勝利的最大受益者並非他本人和他的部下,而是廣大人民群眾。

這正符合老子所說的「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的主張,而司馬遷的評價也有了落腳點。

三、 敢於承擔責任,不自矜其功,勇於自責

劉邦在形勢不利的時候,固然有過為自己逃命,將兒女踢下車的不光彩記錄,但更多的是,在重大責任面前,表現出勇於負責的精神。前面提到的縱囚及出任沛公,就是這種性質。而真正的承擔重任,是滅秦與抗楚兩事。

項梁敗後,由楚懷王心主持大局,當時諸將莫利先入關。在這種形勢下,楚懷王點了劉邦的將,讓他帶不足萬人的部隊去擊秦併為楚國援趙軍開闢道路。劉邦沒有畏首畏尾,很好地完成了任務。

有關這一點可參見拙作《劉邦西進滅秦的戰爭線路及歷史功績辨析》,[16]此不贅。在抗楚戰爭中,最艱難的事莫過於與項羽直接對壘。因為當時項羽才氣最高,無人能敵,這一重任又是劉邦自己攬到身上,在滎陽一線與楚對峙三年,屢戰屢敗,多次受傷,幾次差一點被俘。

《史記索隱》引《三輔故事》曰:「楚漢相距於京索間六年,身被大創十二,矢石通中過者有四。」這個記載的真實性固然難驗證,但也足以證明,與項羽對壘是極危險的事。

也正是劉邦有效地牽制住了項羽,才保證了其它戰場戰局的順利進行。劉邦的敢擔重任,不僅表現在天下未定之前,即使在當了皇帝之後,遇動亂驟起,也都不辭勞苦不避艱險親自領兵出征,無論是擊韓王信、擊陳豨,還是擊黥布,也不論其身體適否,都是如此。

2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2015·黃石)秦末農民起義出現多支起義軍,最後推翻秦朝統治的是劉邦領導的農民軍。

3樓:匿名使用者

劉邦只相信實力,那就是有能者居之,其他的都是扯談,沒有實力你就乖乖給我捲鋪蓋走人,就這麼簡單,這也是劉邦的規矩,他的最高管理法則。作家楊大俠說道,唯才是舉是成功根本。

對劉邦的評價

4樓:貞觀之風

劉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即漢太祖高皇帝,沛豐邑中陽里人,漢朝開國皇帝。

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

一、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

楚漢戰爭前期,屢屢敗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納諫,能充分發揮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聯合各地反對項羽的力量,終於反敗為勝。擊敗項羽後,統一天下。

劉邦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劍而取得天下建立大漢基業,是因為百折不撓、越挫越勇的劉邦知道如何處理人際關係。

其成功在於「能鬥智時決不鬥力」且情商高的劉邦知人善任具有高超的用人、馭人的領導能力即帝王權術。

5樓:匿名使用者

一是籠絡手段極為高明。用現在的說法,就是善於根據情勢揣摸人的心理,潤滑人際關係,有較強的凝聚力,能夠吸引他人為己所用。

史記載:劉邦先行入關後,項羽聞訊,欲擊之。是時,劉邦自忖以十萬軍不敵項羽之四十萬軍,乃急籠絡項羽季父--項伯,恭敬地「以兄事之」,並「奉卮酒為壽」,與之約為婚姻。

項伯遂感於厚愛,力勸項羽「善遇」劉邦,並於鴻門宴上拔劍與項莊對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得范增的殺「邦」計劃全盤落空!

從表面看,劉邦似乎無甚特殊才能,但其麾下人才濟濟,蕭何、韓信、陳平……皆忠誠效命,連自視甚高的張良也敬佩的對人說:「沛公殆天授也」。以一個平民出身的「浪子」,團結著一大批才高氣傲的謀士、將軍為之效力,豈一般的手段所能致?

二是寬容、仁慈、有大量。

與項羽「諸所過無不殘滅」之舉相反,劉邦做事較有分寸。楚國長老皆贊曰:「沛公,長者也。

」史記載:漢元年十年,沛公兵先諸侯至霸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繫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降軹道旁。

諸將或言誅秦王。沛公曰:「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服降,又殺之,不祥。

」乃以秦王屬吏,遂西入咸陽。

項羽兵敗死後,劉邦以魯公禮葬項羽谷城。「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諸項氏枝屬,漢王皆不誅。」

三是遇事冷靜,喜用智不鬥力。

楚漢久相持未決,項羽曾對劉邦說:「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漢王笑謝曰:「吾寧鬥智不鬥力。」以己之短敵彼之長,這樣的傻事,劉邦自然不會做。

攻打宛城時,為免強攻損兵之弊,劉邦聽從陳恢的建議,許原宛守為殷侯(相當於現在的港人治港)。其後劉邦以此法引兵西,「無不下者」。

四是堅忍克己。劉邦入關後,從樊噲、張良諫,封秦重財物於府庫,不取分文。並當眾宣佈: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同時派人到各縣鄉村廣而告之。秦人大喜,獻上牛羊酒食犒勞軍士。

沛公又推辭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這樣秦人更加高興了,唯恐沛公不為王。

這一點,聰明的范增看的十分清楚:「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劉邦的本性也是貪財好色的,但是為了達成目標,他變得很能剋制自己。

這與項羽每攻城破鎮後遂「收其貨寶婦女」形成鮮明的對比。

總結起來,爭霸中的項羽與劉邦俱懷統一江山的大志,項羽稟賦優於劉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動輒怒、大怒,遇事率性而為,毫無剋制,這是成功的大忌。相反,劉邦在起初表現平平,但他善於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不斷以高標準來完善和要求自己,培植優秀品質,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份。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絕不只是靠運氣得來的。

如何評價劉邦?評價歷史人物劉邦?

評價歷史人物劉邦?劉邦是在封建時代被歷史學家稱為 豁達大度,從諫如流 的英雄人物。劉邦同項羽打了好幾年仗,結果劉邦勝了,項羽敗了,不是偶然的。能夠打敗項羽,是因為劉邦和貴族出身的項羽不同,比較熟悉社會生活,瞭解人民心理。漢太祖劉邦比西楚霸王項羽強,他得天下一因決策對頭,二因用人得當。劉邦軼事典故 劉...

對漢高祖返鄉的評價,對漢高祖劉邦的評價分析?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羅貫中。三國演義。開篇詞。對事件的評價還是對元曲高祖返鄉的評價 對漢高祖劉邦的評價分析?漢高祖劉邦,一生戎馬天下,他的出現讓劉邦心生餘悸 2015 黃石 秦末農...

楚漢之爭,應該如何評價劉邦和項羽

劉邦是 雙面英雄 而項羽是 本色英雄 劉邦為人比較圓滑 機智,而項羽比較固執 剛愎自用。劉邦的善於攻心,善於用人,手下的韓信 張良 蕭何助他奪得天下。項羽有范增,但他不好好利用。其實劉邦開始的時候,沒什麼大的追求,只想娶個老婆,高高興興地過日子。而項羽不同,因為是項氏貴族,他知道自己註定要成就一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