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我與地壇》哲理警句賞析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一篇抒寫人生感悟的優美散文。它以自己和母親為物件,以「我」的肢殘為緣起,將個人的痛苦寫得淋漓盡致,將母親的艱難展示得極為充分。在表現這一內容時,作者大量地運用了懇切優美的文字,因而富有哲理的警言佳句甚多,茲引幾例賞析:
1.在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並看見自己的身影。
賞析:作者殘疾之後,地壇公園是他較長時間活動的場所,是這一獨特「沉靜」的環境,使他活過來,使他感悟到人生的艱難,從而產生了質的飛躍和超越。這種環境「瀰漫」著沉靜的「光芒」,是培養他飛躍超越的土壤。
他感受到了「時間」無聲無息的流逝,更看到了自己殘疾的「身影」。可見,這句話將環境、時間和個人的遭遇緊緊聯在一起,揭示了時間的無情和現實的殘酷,同時,也表現了作者不逃避、不懦弱、勇敢面對現實的堅強意志。
2.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
賞析:這句話先說自己「不幸」,後說母親「不幸」。前者是說肢體的殘疾,後者是說心靈的苦難。
它將兩個人兩種不同的不幸聯在一起,以自己的不幸來襯托母親的更不幸,既表現了母親對兒子不幸的無奈和痛苦,更突出了作者對母親痛苦心理的感受,是對母親深沉的愛,是對母親深切的理解,以此來揭示母子之間各以對方為重的純真感人的深情厚意,極具震撼力。
3.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
賞析:這句話是作者對母親多年來深切關愛自己的總結,是對母親堅強生活的綜合評贊。母親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憂慮之中,她是世上「活得最苦的母親」,她的命運多麼「艱難」啊!
可是,她從來不向苦難低頭,默默地承受著,默默地關注著「我」的生活、變化和命運,直至猝然去世,這是無人知道的,只有「我」才能體會得最深最切,尤其是當「我」撞開了一條人生之路。母親離世之後,這種體會就更加「鮮明深刻」了,這是對母親的懷念、感激和深情讚美,是母親和母愛偉大的集中體現。
4.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
賞析:這句話將「我」的「車轍」和母親的「腳印」聯絡在一起,一方面勾勒了「我」與公園的密切關係,表現了自己與地壇的特殊情緣;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母親來公園尋找「我」的艱難歷程。「我」的殘疾給母親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她不得不以「我」的行蹤為她魂牽夢繞的線索,為她全部生活的焦點,這是一曲母子相依相憐、共度患難、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人間頌歌。
《我與地壇》佳句賞析
2樓:匿名使用者
1、他想了一會說:「為我母親,為了讓她驕傲。」
這位朋友說:「我的動機太低俗了吧?」我光是搖頭,心想低俗並不見得低俗,只怕是這願望過於天真了。他又說:「我那時真就是想出名,出了名讓別人羨慕我母親。」
賞析:文章提及的話是來自與一位作家朋友的對話。這正深深地與我的心靈深處產生共鳴,或許我也正是那位覺得低俗的朋友,人的最初的動機或許都是出於自己的父母,為讓他們過上更好的生活,我們必須好好讀書,必須奔波在塵世間,又或許,只有我們做出了一絲絲的功績來,父母才能引以為豪。
2、我家很近,或者說我家離地壇很近。總之,只好認為這是緣分。
賞析:這是一句簡單的邏輯推理,在某種意義上,或許是一句廢話。但是我覺得正是這麼一句話,這麼一句不起眼的話讓我和天壇的距離拉的越來越近,最後作者用緣份一詞風趣地解釋了這一現象。
3、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
譬如在園中最為落寞的時間,一群雨燕便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總讓人猜想他們是誰,曾在哪兒做過些什麼、然後又都到哪兒去了;
譬如那些蒼黑的古柏,你憂鬱的時候它們鎮靜地站在那兒,你欣喜的時候它們依然鎮靜地站在那兒,它們沒日沒夜地站在那兒,從你沒有出生一直站到這個世界上又沒了你的時候;
譬如暴雨驟臨園中,激起一陣陣灼烈而清純的草木和泥土的氣味,讓人想起無數個夏天的事件;
譬如秋風忽至,再有一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滿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說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寫只能聞,要你身臨其境去聞才能明瞭,味道甚至是難於記憶的,只有你又聞到它你才能記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蘊。
賞析:這一段是我鍾愛的一段話,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將黃昏下美麗的地壇完美的呈現在我們眼前,這裡是一片生機,即使是在傍晚十分,能背則背!
4、在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並看見自己的身影。
批註:文章反覆地用時間的印記來描繪圖案,一年四季的聲音與光影,千百來年的記憶與忘卻,映襯著渺小而荒誕的生命過程,都是為了讓我們「看見時間」。讓我們從時間裡,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變化,看到自己的一生。
拓展資料:
《我與地壇》是由中國當代作家史鐵生著的一篇長篇哲思抒情散文。
這部作品是史鐵生文學作品中,充滿哲思又極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納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是作者十五年來搖著輪椅在地壇思索的結晶。
散文中飽含作者對人生的種種感悟,對親情的深情謳歌。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
創作背景:
史鐵生於2023年作為知青,到陝西省延安地區「插隊」,2023年因病致癱而回京。在雙腿殘疾的沉重打擊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的時候「走」進地壇的,從此以後與地壇結下了不解之緣,直到寫這篇散文時的十五年間,「就再沒有長久地離開過它」。當人們為《我與地壇》的通透圓融和超越之美而感動的時候,很少有人意識到,這個生命再次出發艱難跋涉的起點,距離他寫出並且發表《我與地壇》,已經是將近二十年的時間。
沒有人能夠想象和體會他的艱難困苦—身體的障礙與精神的絕望曾經試圖以自然的名義擊垮他。但是史鐵生走過了這個艱辛的「二十年」,然後他以一種令人感動的平靜說到了「四百年」:彷彿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
3樓:芊芊
一、「在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並看見自己的身影」
賞析:作者殘疾之後,地壇公園是他較長時間活動的場所,是這一獨特「沉靜」的環境,使他活過來,使他感悟到人生的艱難,從而產生了質的飛躍和超越。這種環境「瀰漫」著沉靜的「光芒」,是培養他飛躍超越的土壤。
他感受到了「時間」無聲無息的流逝,更看到了自己殘疾的「身影」。可見,這句話將環境、時間和個人的遭遇緊緊聯在一起,揭示了時間的無情和現實的殘酷,同時,也表現了作者不逃避、不懦弱、勇敢面對現實的堅強意志。
二、「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
賞析:這句話是作者對母親多年來深切關愛自己的總結,是對母親堅強生活的綜合評贊。母親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憂慮之中,她是世上「活得最苦的母親」,她的命運多麼「艱難」啊!
可是,她從來不向苦難低頭,默默地承受著,默默地關注著「我」的生活、變化和命運,直至猝然去世,這是無人知道的,只有「我」才能體會得最深最切,尤其是當「我」撞開了一條人生之路。母親離世之後,這種體會就更加「鮮明深刻」了,這是對母親的懷念、感激和深情讚美,是母親和母愛偉大的集中體現。
三、「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
賞析:這句話將「我」的「車轍」和母親的「腳印」聯絡在一起,一方面勾勒了「我」與公園的密切關係,表現了自己與地壇的特殊情緣;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母親來公園尋找「我」的艱難歷程。「我」的殘疾給母親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她不得不以「我」的行蹤為她魂牽夢繞的線索,為她全部生活的焦點,這是一曲母子相依相憐、共度患難、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人間頌歌。
四、他想了一會說:「為我母親。為了讓她驕傲。」
這位朋友說:「我的動機太低俗了吧?」我光是搖頭,心想低俗並不見得低俗,只怕是這願望過於天真了。他又說:「我那時真就是想出名,出了名讓別人羨慕我母親。」
批註:文章提及的話是來自與一位作家朋友的對話。這正深深地與我的心靈深處產生共鳴。
或許我也正是那位覺得低俗的朋友,人的最初的動機或許都是出於自己的父母,為讓他們過上更好的生活,我們必須好好讀書,必須奔波在塵世間。又或許,只有我們做出了一絲絲的功績來,父母才能引以為豪。
五、我家很近。或者說我家離地壇很近。總之,只好認為這是緣分。
批註: 這是一句簡單的邏輯推理,在某種意義上,或許是一句廢話。但是我覺得正是這麼一句話,這麼一句不起眼的話讓我和地壇的距離拉的越來越近。最後作者用緣分一詞風趣地解釋了這一現象。
六、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譬如在園中最為落寞的時間,一群雨燕便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總讓人猜想他們是誰,曾在哪兒做過些什麼、然後又都到哪兒去了;譬如那些蒼黑的古柏,你憂鬱的時候它們鎮靜地站在那兒,你欣喜的時候它們依然鎮靜地站在那兒,它們沒日沒夜地站在那兒,從你沒有出生一直站到這個世界上又沒了你的時候;譬如暴雨驟臨園中,激起一陣陣灼烈而清純的草木和泥土的氣味,讓人想起無數個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風忽至,再有一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滿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說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寫只能聞,要你身臨其境去聞才能明瞭。味道甚至是難於記憶的,只有你又聞到它你才能記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蘊。
批註: 這一段是我鍾愛的一段話。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將黃昏下美麗的地壇完美的呈現在我們眼前。這裡是一片生機,即使是在傍晚十分。 能背則背!!!!
七、在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並看見自己的身影。
批註:1.文章反覆地用時間的印記來描繪圖案,一年四季的聲音與光影,千百來年的記憶與忘卻,映襯著渺小而荒誕的生命過程,都是為了讓我們「看見時間」。
讓我們從時間裡,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變化,看到自己的一生。
2.同時,讓我想到《命若琴絃》中的老瞎子和小瞎子用琴絃來丈量生命的長度
《我與地壇》中的問題,《我與地壇》,史鐵生在地壇中都考慮了哪些問題
其實運用語言的最高境界就是隨心所欲的運用,至於是否符合語言習慣,我想那不應該是作家應該表達的問題,語言是人發明的,人沒有必要反而讓語言反過來約束自己的思維。我認為只要是自己認為可以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且可以讓看它的人明白意思,就是完全可以的。就象劍術的最高境界是草木竹石皆可為劍,語言也亦便如此。我...
史鐵生我與地壇史鐵生作品我與地壇全文我與地壇史鐵生原文
近日讀了史鐵生的 我與地壇 領悟了不同尋常的人生,史鐵生雖然肢體殘疾,但在我看來他卻有著頑強的生命,充實的人生,始終有伴隨著他的地壇。地壇在史鐵生的生命裡充當一個重要的角色,從而引發了我對地壇的遐想。書中描述 它一面剝蝕了古殿簷頭浮誇的琉璃,淡退了門壁上炫耀的硃紅,坍記了一段段高牆又散落了玉砌雕闌,...
我與地壇 節選 史鐵生,讀史鐵生的《我與地壇》
如果我們遇見這樣的問題,會是怎樣的心情?會怎樣做。讀史鐵生的 我與地壇 荒蕪凋敝的地壇是史鐵生的精神家園,是他恢復元氣的心靈港灣。對於一個二十歲的年輕人來說,雙腿的截癱無異於整個世界的轟然坍圮。不惟腳下的路走不了了,人生的路也不知在何方。是該活下去還是乾脆做個了斷,需要年輕的史鐵生做出選擇。人生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