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大唐小帥
永遠記住一句話「道在心中」
心中若有道,何需他人指點,心中若無道,亦無需他人指點!
道需要領悟,悟於事中,只有經歷多難多事、方能領悟,即所謂的「出於世,隱於事。」
如何修行悟道
2樓:曹曉山
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覺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當你掌握了規律後,一切就變的簡單了,不要照貓畫虎的去學習別人的戰法,方法也許可以學會但是心態是很難練;
只有本身悟道了那個層次,才會理解的,佛教中有句話佛語云:修者以律制心,覺者由心生律,意思是修行的人以規則限定本心,頓悟的人由本心制定規則,感覺沒有達到由本心制定規則的程度,操作就很難達到行雲流水。
3樓:尼瑪君
佛母王逍禪堂開示 萬緣放下 我們生生世世結過很多緣,今生若要修行解脫,首先就是要萬緣放下。為什麼要放下這些緣呢?因為眷戀這些東西,只能繼續流浪輪迴。
我們說的這個萬緣放下,不是放棄,講的不是從形式上與這些緣脫離關係。放下是對內心的要求,是心地上不再執著、不再掛礙、不再沾染。從心地上把那些最放不下的都放下,最捨不得的要舍掉,最過不去的要讓它過去。
放下五欲六塵所有的貪戀,清空心上所有的掛礙。這就是真正的修行。 生活就是要隨緣,隨緣就是了緣,了緣就是還債。
不再執著這個五欲六塵,把心收回來,回到道上,回到我們的正念,時時處處不顛倒、不迷失。萬一明天不在這個世界了,就這一口氣嗆著呢,上不來了,咋辦?到哪去?
如果失去了正念,當下就墮落了,因為沒有定力啊!隨著業力就輪迴了。心地上有定力,境緣再差,也不著相,不顛倒。
境緣本無好壞,好壞是因為心的執著分別。若心不著那個相,就在正念裡,安住在自性光明。無論外境如何變化,只要我們心不動搖,不顛倒。
即使一口氣上不來,我們也能和光同塵,迴歸法界,究竟圓滿。但這要靠我們日積月累、千錘百煉去做行持功夫,去和對境磨鍊。 過去禪宗的祖師大德開悟之後,還要修行幾十年,做保任功夫,就如同牧牛,就是磨那個心性啊,把它磨得溜光發亮,圓融自在。
所以說,大家明白了以後,要發奮用功、勇猛精進,今生一定了道。 我們講萬緣放下是從心上放下,不是消極的放棄。放下不是不做事不工作,啥也不幹,那叫斷滅,走偏了。
我們說的放下是心地上不執著,不掛礙。把我們的執著心、貪戀世間八法的心放下。不是不做事,還有很多因緣還沒了呢,我們要隨緣。
隨緣就是還債,隨緣就是消舊業。該盡的緣分都把它了了,還了,心上不去眷戀,不執著不掛礙,下一世沒有輪迴的種子了,就不輪迴了。一門深入 其實修行是挺簡單的一件事。
釋迦文佛一代時教,三藏十二部經典,八萬四千法門,博大精深。佛陀不是要我們泛泛地弄,什麼都去弄。修行要一門深入,用十成的精力做一件事的時候,它的質量是非常高的。
如果拿十成的精力做這個,做那個,分開了,做出來的事就不會很好。因為沒有質量,沒有效果。不是這個法不行,是我們的精力沒有完全集中起來,把它達到一個沸點。
如果用十成的精力專心做一件事情,就很容易超越,很容易到達一個高度。用十成的精力去做十件事,等於平均用一分的精力做一件事,那肯定不行。歷代祖師大德都倡導一門深入。
禪宗的祖師們開悟見性以後去專修,也沒有修這法門那法門的。禪宗過去就是觀照,包括宋朝以後的參話頭,參「唸佛是誰」,參「拖死屍的是誰」等等。 現在的人參話頭都起不了疑情,不起疑情怎麼開悟呢?
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疑情都起不了啦,那就不叫參,叫念話頭了,參話頭變成了念話頭。念話頭不如唸佛持咒,因為念佛持咒有加持力,有佛力的加持。
依止明師 所以現在禪宗不好修。為什麼呢?因為現在人根器不如古人,加上週圍都是染緣,要完全靠自力達到一個突破,挺難的。
除非依止一位有修有證的善知識,那可以。比如說我們每天修行,善知識能夠面對面的給我們進行修行上的指導。在日常生活中,善知識不需要看**的眼睛,也不用看**的臉,只要你從他身邊走過去,就知道你的心在不在本位,在不在狀態。
這樣每天根據你的狀態來作相應的調整,你的修行才不會偏離正道。 修行還沒有上道的時候,又沒有**的督促指導,肯定不行。為什麼呢?
六祖慧能大師講,「迷時師度,悟後自度」。因為單靠自力,很容易走兩個極端:一個是放縱自己的惰性,懶散放野馬;二是盲修瞎練,容易走火入魔。
不管我們有多高的悟性,只要人我執沒有破,都還在妄想裡面。這樣打著思維妄想,任由我執支配,我想幹什麼,我想如何如何......禪宗講的,舉心即錯,動念即乖,只要還有一個「我認為」,就已經錯了。 「我認為」就是個大妄想,就是凡夫自我的主觀意識分別,我執我見我相都還沒有破啊!
都還在生滅法裡面。要想靠自力達到不生不滅的究竟,很難的。 **是站在一個非常客觀的高度,隨時督促調教。
修到什麼程度了,偏了、歪了,**會及時給予調整。所以修行沒有善知識引導肯定不行。前提是這個善知識一定是真正有修有證的成就者才行。
頓悟與實修 修行就是這樣,時時刻刻都要在道上,不要任由自己的狂心、妄想放野馬,流浪生死。禪宗講「狂心頓歇,歇即菩提」。把妄心看透了,自然它就歇下來了,化於無形。
原來狂妄之心是虛幻之相,這個妄想、攀緣之心是虛幻不實的,你把它看透了,它自然就歇下來了。為什麼呢?你不執取它,不隨順它,它自然就下崗了,沒有用武之地了。
這叫無修之修,無歇之歇,沒有一個修的相。因為你不執著了。心不執著對境以後,它沒事幹了。
念頭來了又走了,它本來就是生滅之法,了不可得。 所以大家用功要懂得悟,要有悟性,要用巧勁,不要死幹蠻幹,否則用死力、蠻力,費力不討好。修行若有悟性,如同四兩撥千斤,頓悟頓超。
功夫做得差不多就行了,有一定的功夫,對境來了便可調服心性,不跟著它跑,這個功夫就夠用了。修行主要靠悟,主要是在日常動用中去磨。有幾年紮紮實實的實修功夫就夠了,只要有悟性,成就會很快。
佛是悟道的、頓超的,不是死修蠻幹的。 修行的目的是為了悟道,因為我們心上的力量不夠,沒有悟道的能力,才需要修。不實修,妄想雜念息不下來,就不可能開悟。
大悟、徹悟需要心地上有足夠的力量,要有足夠的根,所以才要修。唯有實修才能證道。修了多少年以後,突然一個對境,一個很大的變動、逆境現前,發現內心不動了,寵辱不驚、譭譽不動。
就是因為多年實修的功夫,心地上的力量。 所以說,如果我們有點慧根,有些悟性,再加上精進實修,成道解脫就是挺簡單的一件事兒。越勇猛精進,成就越快,越懶散越慢。
人家三年就成了,你可能十年還沒成。善知識傳的法都一樣,大家同時起修,可你得了個皮毛,人家得了個心髓;你得個骨、得個血、得個肉,人家得了個髓。這樣也行啊,能得個什麼,那也比沒得強。
有得,最後還是有果證,證個小果唄,不輪迴了,不流浪了,也算沒白修。 很多的大祖師開悟以後,都嚎啕大哭啊!真冤吶!
本來是佛,怎麼迷失了這麼久!有一天你完全脫開,恆時安住在這個境界裡,你就再也不會回到凡夫的境界了。那時你會發現,這才是唯一的真相,這才是真我。
這時,心如如不動,你對一切外境,都是「見亦未見,聞亦未聞」。 是什麼「見亦未見」呢?「見」是看見了,這個「未見」不是不見,而是不執著、不沾染了,它自然不往上貼了。
什麼不往上貼?我們的心不往上貼了。你這個時候才發現,自己好可笑,過去幾十年,簡直就是愚痴顛倒。
現在還沒有到這個地步,是因為還沒有完全脫開。就像我們一直在做夢,突然有一天一個**來「砰」地一下,把你棒醒。「啊,什麼事啊?
」還沒有完全大醒。非得大醒,大醒大悟嘛!大悟了,徹底醒悟了,就不會再回到這個夢境中了。
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現在我們是平面的,有一天開悟了,你就是立體的。你在一個高度看一切,這叫俯視。
現在我們看一切都是仰視,看一小片天空,冰山一角。等我們突然開悟了,突然脫開了,這個夢境醒了,你看一切,你俯視它。所有一切是平面的,唯有你是立體的。
理悟與證悟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最初是聽人誦《金剛經》而似有所悟,就是言下有悟,屬於理悟。直到他的**五祖弘忍大師三更時分給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他才言下大悟,豁然大悟了。 言下有悟還是個初悟,和言下大悟是不一樣的,大悟是徹底開啟了。
雖然他還有微細的念、微細的流注,還沒有清理乾淨。後來他不是有十五年時間隱居在獵人隊伍裡,做觀照保任功夫嗎?但他當下是絕對開啟的,親證到了實際的理體,就是說他進到房間了,登堂入室了。
禪宗用登堂入室形容修行人證到了法身正位。有的還沒有進來,只是閃了一下,從門縫看看裡面的光景,這不叫親證,更談不上法身向上。 登堂入室到了法身正位之後,還要法身向上。
法身向上就是對法身也不要執著。法身、開悟也不可得,破除法我執,圓融無礙,任運自在。還有痕跡,還有「我進來了,我進寶藏裡了」,那叫高高山頂立,你站在那上面,就還沒有完全自在。
因為你還有個成的相,還有個佛可得,這就是個妄想。 所以禪宗講「懸崖撒手」,心上不留一絲掛礙,無時無處不自在,這樣才行。無論時時處處都是這個狀態,本來如此,法爾如是。
不著一切相,不離一切相。沒有喜,沒有悲。好的對境來我也是這個境界,壞的對境來,我還是這個境界,沒有出入,平等無礙了。
如果上座時狀態還好,生活中卻有所住著,就是有出入。功夫有出入,座上座下不能夠完全心境一如,還要精進用功,上上升進。最後把做功夫的痕跡也要化空。
比如說,從表面上看誰修得好,看上去是個大修行人,這還不行,功夫還沒落堂,沒有完全乾淨。非得像禪宗講的桶底脫落,內外一如,這才行。所以做功夫是一層一層做上去的,最後才能化於無形。
唯有真修實證才能究竟了道。 佛母王逍禪堂開示 佛母王逍禪堂開示禪修禪修(**道宗、妙如根據佛母開示錄音整理)
4樓:唐山劉錚
看你如何理解「道」了,你是把他理解成玄而又玄的東西還是 人生之道,自然之道。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中這段話是孔子自述其通過不斷的學習實現人生自由的過程。
「自由派」哲學認為,孔子的這段描述恰好給後學者描繪了修行的各個階段。先是立志求學,想學,說明此人認識到了學習的重要性,有了對自由的嚮往和憧憬,或者說此人此刻有了慧根,有天賦,有緣分。星火學社的理想是重建人類的文明,但是從沒想過世界上每一個人都在此時能夠理解自由對於個人和全人類的意義,星火學社要做的就是將自由精神不斷地推廣,讓所有的人都知道有這麼一個好東西,它可以使你的人生充滿陽光,精神充實、家庭生活幸福;使你可以坦然的面對順境和逆境,正確的處理身邊各種問題;使你熱愛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成為一個不受各種思潮影響卻是一個真正有道德的人;使你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人,瞭解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知道自己內心的真實訴求,並敢於大聲表達付諸行動的人。
讓所有有緣分的人都有機會享受它,讓緣分未到的人在緣分到來的那一刻就能知道自己的歸處。
「星火學社」認為取得人生自由的第一步就是能夠清醒而正確的認識自己。你能做到的這一刻就是你的「而立之年」。認識自己並不簡單,許多人不願意承認,但是最能瞭解自己的人恰恰不是自己。
一個人可以用假話騙別人甚至騙自己,騙到任何人包括自己都相信,但是他的行為會暴露他內心的真實想法,行為心理學對這一點有很好的解釋。「自由派」是專注於提升自我的一門哲學,他首先幫助修行者走入自己的靈魂,因為只有找到了自己才有了自由的主體。
「星火學社」對於自由的獲得是由內向外進行的。一顆真實的內心看世界的眼光也必定更加清澈。這個時候的修行者逐步看清世間百態,各種真心假意,一切業障掩蓋下的真相將呈現在修行者面前。
修行者可能會對這個已經生活了如許年的世界感到驚訝,但是長期的學習習慣會讓他像瞭解自己一樣瞭解這個世界,沒有困惑只是時間問題。
自己是這樣一個自己,世界是這樣一個世界,找到了自己在這個世界和漫長的歷史程序中的定位就叫做「知天命」,「知天命」而後能「順天命」這個性格上的轉變又迴歸內心的修為。在通向自由的途中,學習知識並改變自己是永恆的主體。
什麼是真的自由?星火學社的最終理想是什麼?所謂「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便是真的自由。
從觀念上說,一般人認為的自由就是從心所欲,對於不逾矩很不能理解。「自由派」哲學認為,規律是物質的自然屬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的產生無不具備上天賦予的自然規律。人類個體和整個人類社會都具有屬於自己的規律。
許多專屬於人類文明法則的存在都有其歷史必然性和合理性,這些法則的改變也是與時俱進符合自然法則。一個對靈魂、對自然、對歷史有著清醒認識的人是不會蔑視規矩的。更進一步,從行為上說,只有首先懂得自然規律才有可能實現行為上的「不逾矩」,而行為上的不逾矩更需要對自己性格缺陷、天賦缺失、後天不足的不斷完善和錘鍊。
因此,大凡人類歷史上產生的大智慧都要求修行者經過磨難,甚至幾生幾世的修行才可以成就自己。「星火學社」不談前生來世,前生已過,來世未及,只是現在的修行才是最真切的自己。
在家如何修行,在家 如何修行?
開始聽經比較好,法師就像老師。聽課比自己看經容易懂。入門聽淨空法師很好。這個咒很好,是三大咒之一,誦這個咒有很多好處利益,可以自己背誦。阿彌陀佛 與其將自己累世冤親債主超度了,不如現世做多些善事,一心向善,矢志不渝地信佛,久而久之,自然可以修成。修心性最重要 要 先他後我 真正的去喜歡別人 說食數寶...
裝修行業前景如何,裝修行業的前景如何?
我國網際網路家裝市場整體呈逐年增長態勢,2019年網際網路家裝市場規模近4338.2億元 2016 2019年我國網際網路家裝市場整體呈逐年增長態勢。2018年我國網際網路家裝市場規模為3441.9億元,同比增長28.41 隨著網際網路家裝的不斷普及,初步估算2019年我國網際網路家裝市場規模近43...
如何對待修行中的感應,如何對待修行中的各種感應
日日常念,念阿彌陀佛 想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憶佛唸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我們也不要去要求,天天想著佛怎麼還不來,我念這麼久了?那叫打閒岔,那叫做妄念,唸佛裡頭夾雜著妄念,佛就不會現前 一個妄念沒有,偶然真的見到佛。見到佛也別歡喜,也別到處宣揚,你看我的功夫不錯,我見佛了 別人還沒見到,好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