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漁父賞析,《莊子漁父》翻譯

2021-03-04 09:31:34 字數 3552 閱讀 3483

1樓:匿名使用者

一個主題思想:莊子是闡述了人應以一種閒適的心情去生活而不是整日陷在功名利祿當中。

2樓:匿名使用者

司馬遷 《史記》中 《漁父》:「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滄浪歌早在春秋時期已經傳唱,孔子孟子都提到它了。孟子曰:「有孺子歌曰: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聽之!

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在楚地流傳久遠的《孺子歌》不是屈原首創,也不是「漁父」首創。

滄浪歌:

「滄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纓,

滄浪之水濁兮,

可以濯吾足。」

《滄浪歌》並不單單是「勸人出世避禍,獨善其身」的,而是強調人不僅要剛直進取,也要有豁達的心胸。

屈原認為「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塵埃乎?」而滄浪歌卻說:「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這是「蓮出汙泥而不染」的另一種說法,就是說白者自白是不會被玷汙的,(屈原)你沒必要以死來表示自己的清白高潔,(既然你無力改變「舉世皆濁」的世態)你應該豁然地面對這種世態。

而滄浪歌的前一句「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則很明顯是勸人積極進取的,「水清」是喻治世,而「濯我纓」,纓指代帽子,古代男子的帽子是地位的象徵,所以「濯我纓」當然就是比喻做官了。「滄浪歌」正確解讀應該是「君子處世,遇治則仕,遇亂則隱。(語出《漢書新注》)」這也就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另一種說法。

附《漁父》:

《漁父》---屈原

屈原既放,

遊於江潭,

行吟澤畔,

顏色憔悴,

形容枯槁。

漁父見而問之曰:

子非三閭大夫與?

何故而至於斯?

屈原曰:

舉世皆濁我獨清,

眾人皆醉我獨醒,

是以見放。

漁父曰:

聖人不凝滯於物,

而能與世推移。

世人皆濁,

何不沽其泥而揚其波?

眾人皆醉,

何不哺其糠而啜其醨?

何故深思高舉,

自令見放為?

屈原曰:

吾聞之,

新沐者必彈冠。

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

寧赴湘流,

葬於江魚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

鼓枻而去,

歌曰:滄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纓,

滄浪之水濁兮,

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復與言。

參考資料:網路

《莊子.漁父》翻譯

3樓:倚馬千言

《莊子·漁 父》翻譯侍晌好

【題解】

4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淒涼悲傷地bai說:「du請問什麼

叫做真?」漁zhi父回答:「所dao謂真,就是精誠的

版極點。不權精不誠,不能感動人。所以,勉強啼哭的人雖然外表悲痛其實並不哀傷,勉強發怒的人雖然外表嚴厲其實並不威嚴,勉強親熱攜扮絕的人雖然笑容滿面其實並不和善。

真正的悲痛沒有哭聲而哀傷,真正辯姿的怒氣未曾發作而威嚴,真正的親缺高熱未曾含笑而和善。自然的真性存在於內心,神情的表露流於外在,這就是看重真情本性的原因。

5樓:孝昕聖飛翮

屈原被放逐

bai以後,來往於江潭之間du,在水邊且zhi走且嘆息,看起

dao來憔悴枯瘦,一副病版態愁容。漁夫看權到了就問他:「你不是三閭大夫嗎?

為什麼會流落到備盯雀這個地方來呢?」屈原回答說:「全天下的人都汙濁了,則陸只有我是清白的,所有的人都昏醉了,只有我是清醒的。

所以就被放逐了。」漁夫說:「一個才德兼備的人是不會執著拘泥於外物的,而且能夠配合時局轉變作為。

全天下都汙濁了,為什麼不跟著同流合汙呢?所有人都昏醉了,為什麼不跟著飲酒享樂呢?為什麼要思慮得那麼深遠,表現得那麼清高,而使自己遭到放逐呢?

」屈原回答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人一定要把帽子拍乾淨才戴上;剛洗過澡的人,一定要把衣服抖乾淨才穿上。怎麼可以用潔淨的身體去承受汙穢的東西呢?

寧可投身到湘江的流水中,葬身在江中的魚肚裡;怎麼可以用清白的人格,去蒙受人世間的塵土呢?」漁夫微微一笑,敲擊著船板要離開了,一面唱著歌說:「滄浪的水清澈的話啊,可用來洗我的帽帶,仿早滄浪的水汙濁的話啊,可用來洗我的雙腳!

」然後就離去了,不再和屈原說話。

6樓:僪穎汪怡和

杏壇來「杏壇」的典故最自

早出自於莊子的一則寓言。莊子在那則寓言裡

,說孔拆殲子到處聚徒授業,每到一處就在杏林裡講學。休息的時候,就坐在杏壇之上。後來人們就根據莊子的這則寓言,把「杏壇」稱作孔子講學的地方,也泛指聚眾旅升衝講學的場所。

後來,人們在山東曲笑穗阜孔廟大成殿前為之築壇、建亭、書碑、植杏。北宋時,孔子後代又曲阜祖廟築壇,球植杏樹,遂以「杏壇」名子。

杏壇是孔子教育光輝的象徵,位於大成殿前甬道正中,傳為孔子講學之處,壇旁有一株古檜,稱"先師手植檜"。杏壇周圍朱欄,四面歇山,十字結脊,二層黃瓦飛簷,雙重半拱。亭內細雕藻井,彩繪金色盤龍,其中還有清乾隆"杏壇贊"御碑。

亭前的石香爐,高約1米,形制古樸,為金代遺物。該壇建於宋代,四周環植以杏,故名;金代又於壇上建亭。明代後期重修,即今日杏壇。

有關《莊子漁父》

7樓:匿名使用者

杏壇「杏壇」的典故最早出自於莊子的一則寓言。莊子在那則寓言裡,說孔子到處聚徒授業,每到一處就在杏林裡講學。休息的時候,就坐在杏壇之上。

後來人們就根據莊子的這則寓言,把「杏壇」稱作孔子講學的地方,也泛指聚眾講學的場所。後來,人們在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前為之築壇、建亭、書碑、植杏。北宋時,孔子後代又曲阜祖廟築壇,球植杏樹,遂以「杏壇」名子。

杏壇是孔子教育光輝的象徵,位於大成殿前甬道正中,傳為孔子講學之處,壇旁有一株古檜,稱"先師手植檜"。杏壇周圍朱欄,四面歇山,十字結脊,二層黃瓦飛簷,雙重半拱。亭內細雕藻井,彩繪金色盤龍,其中還有清乾隆"杏壇贊"御碑。

亭前的石香爐,高約1米,形制古樸,為金代遺物。該壇建於宋代,四周環植以杏,故名;金代又於壇上建亭。明代後期重修,即今日杏壇。

屈原的《漁父》與莊子的《漁父》有哪些不同之處

8樓:你我悖道各蒼涼

漁父是個高人,屈原在《漁父》最後寫到,漁父勸導不成,大笑而去,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我覺得這充分體現了道家順其自然的思想,而屈原把他記載下來,也是充分了解了這種思想,所以,屈原和漁父,平時一定有更多的交流,是道友的關係。

屈原的詩歌,都說大氣磅礴,:沒有特殊的際遇,是寫不出來的,所以,他應該和老子一樣,都是合於道的,人們更多的注意到了他的文學價值,而忽略了從道的角度理解他的詩賦。

可能正是因為他追求道,所以才不屑於和宵小俗人勾心鬥角同流合汙。也是他被追權奪利的官僚排擠的原因吧?但大道應是通暢的,不應痛苦,所以他又說,路漫漫而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所以,屈原的內涵,太深厚了!

莊子秋水的翻譯,莊子秋水翻譯

1.牛馬分辨不清是說黃河兩岸距離遠,離的遠物體自然是模糊的呀2.無論春天還是秋天不見有變化,無論水澇還是乾旱不會有知覺。這說明大海遠遠超過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夠用數量來計算。下面是全文的翻譯 秋天裡山洪按照時令洶湧而至,眾多大川的水流匯入黃河,河面寬闊波濤洶湧,兩岸和水中沙洲之間連牛馬都不能分辨。於是...

救人救急莊子文言文,救人救急莊子文言文翻譯

莊周夢蝶 文言文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而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翻譯 周莊入夢,夢見自己化作一隻斑斕蝴蝶,翩翩起舞於花叢之間,醒,猶思量,卻不知究竟是周莊夢蝶,還是蝶夢周莊.於是乎,莊老夫子摒棄俗念,...

莊子寓言《呆若木雞》的翻譯《莊子達生》中呆若木雞誰知道《呆若木雞》翻譯

莊子 蝸角之爭 參考譯文 魏惠王和齊威王訂立過盟約,齊威王背棄了盟納。魏惠王惱怒了,將要派人去刺殺齊威王。將軍公孫衍聽說這件事情,感到可恥,就對魏惠王說 君王是一個大國之君,可是派一個平民去報仇。我顧意受領大軍二十萬,為君王去討伐齊國,俘虜它的人民,牽走它的牛馬,使它國王的內熱從背部發洩出來,然後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