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大將有兵權皇帝怎麼限制為什麼在古代有兵權就可以不聽皇上指揮,那些小兵就只聽將領指揮,古代的士兵到底忠於將軍還是忠於皇帝

2021-03-04 09:31:43 字數 5403 閱讀 1970

1樓:自由仙

有四招:

1.打大仗的時候一般不會有叛變的將軍,因為如此的話,會讓外國佔了便宜,將軍未必能得到好處。

2.皇帝既然讓將軍帶這麼多兵,那麼肯定是用的自己很信任的人,當然這個誰也無法保證絕對的不會叛變,但打大仗,絕對不是15萬軍力都在一起的決戰,而往往是有前鋒軍幾萬,左路、右路、後路、中軍等等分為數個軍團互相照應,分批次前進。而派出的將軍一般是中軍統帥,雖然他的命令可以命令全軍,但他直接控制的也就是中軍,如果他叛變,其他幾路未必會跟著叛變,如此一來就是彼此限制。

3.後勤的限制,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戰爭打的是後勤,大的戰爭因為糧草被燒掉而失敗的數不勝數。15萬大軍,你的糧草需要國家給你源源不斷的提供,這個不只是軍隊,還需要民夫馱馬這些,但一旦你謀反,這些你就別想了,如果你不能迅速勝利,那麼拖都能拖死你。

4.法制的限制,謀反古代是誅九族的大罪,將軍外出是不能帶家眷的,士兵同樣也是,15萬大軍有多少大大小小的將領,這些人有多少家人,他們也許不怕死,但如果是斷子絕孫死全家呢,這樣的刑法下,又有多少人會願意謀反。

2樓:匿名使用者

理論上,有可能.

現實中,很少

發生.原因:

1.古代出徵,禁止帶家屬.不光大將軍,所有軍官和兵士的家屬都不準帶.整個兵營中,沒有女人.

這些家屬,集中居住在都城,由禁衛軍重點"保護".如果將軍要反,他首先需要說服部下跟他一起反,而攻進首都之前,所有家族成員,早被禁衛軍滅三族了.

2.軍中,設定"監軍",類似於欽差大臣.

3.所有糧草,都有後方提供和護送.如果斷絕了糧草,大軍人數越多,越是統軍將領的噩夢.

4.沒有天生就當將軍的.99%都是靠軍功,一步步升上去的.軍功靠的是斬首敵人的首級的多與少.這基本斷絕了將軍反水,加入敵軍陣營的可能.

5.到了宋代和明代,建立起"府兵"制度.士兵由都督府來養.

但都督府沒有調動的權力.將軍只有在有戰事時,憑皇帝虎符,才能到都督府調取兵馬. 人為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缺點是戰鬥力減弱了,但是安全性提高了.

3樓:匿名使用者

派出去打仗的都是普通士兵 皇帝在皇宮 把守皇宮安危的是御林軍 雖然只有幾千人 但是都是精銳中的精銳 萬一叛變了 沒等叛軍進宮 那些叛軍叛軍將領的家屬早被御林軍殺光了 所以一般都不敢叛亂 除非將領想斷子絕孫

4樓:江水無寒

首先一條,大將軍要謀反,手下的人是不是跟著他?大將軍德高望重,那是因為他為國征戰,他又沒有那麼高的威望,能讓手下的人只知道他不知道皇帝?皇帝是正統,先佔住大義的名分了。

再來就是限制手段,將軍領兵在外,慣例是留質在京的,高階軍官的家眷基本都在皇帝身邊,所以李淵起兵的時候是冒著他的兒子女兒被殺的危險的。皇帝還可以派人做監軍,慣例是中官做監軍,中官那肯定是皇帝的人了。明朝的時候是以文制武,就是說帶兵打仗的是武將,但是統領這幫武將的是文臣,文臣造反還是少的,而且文武不相統屬,文臣造反武將也不會跟著幹。

5樓:匿名使用者

明確知道的,是設監軍、設副帥或以文官為主帥以武將為副帥等軍事決策權分割制衡的方法,此外還有留置家人在京師、設暗手暗旨隨軍等野傳的手段...

一防反叛二防潰敗(投降)。

6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皇帝為了防止作亂,有很多措施的。最常見的就是,大將管兵不管糧。大將出兵在外,朝廷調撥糧食,一次性調撥比如一個月的糧食,然後再續加。

這樣大軍沒有長期的糧食囤積就無法作亂。所以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和速破敵軍先截糧道就重要了。其次還有,軍和將是分開的,比如北宋。

平時候都是小隊長隊長練兵,沒有一把手負責人。到了打戰期間,朝廷派某將領接掌該軍軍權。將不是兵,兵不識將。

這樣做的後果就是軍隊戰鬥力和協調能力太差。

古代為了防止大將作亂,還有很多方法的,我們不能小看古代的帝王之術啊

7樓:血灑征衣

額,軍隊大規模譁變是很少

見的,分給大將軍15萬出征,這15萬肯定都是從各地彙集來的,派系林立,大將軍能不能順利指揮都成問題,想要造反,估計剛行動就要給人買了,另外這種大規模戰爭,皇帝肯定是要派監軍的,另外主帥都有可能是由皇子遙領的。

8樓:匿名使用者

皇權發展到後來,皇帝是這樣控制兵權的: 朝廷的兵部能組織軍隊集中,卻不能釋出命令帶兵,帶兵權在將軍那,但將軍卻沒有組織軍隊集中的權利,只能帶兵.這樣一來,

9樓:浴血龍

有信得過的人當副將,命令要正副將領同時下達才行,還有監軍每天向皇帝報告大軍的行動。要是有什麼不對,當時就能把將軍拿下。

最關鍵是所有將領的全家老小都在皇帝身邊當人質。就算主將不顧家人造反,副將也不願意。

10樓:匿名使用者

大將軍只是統帥,具體統帥那幾支部隊,部隊領導人是誰則由皇帝定

11樓:大海飄逸

皇帝不會那麼傻的,-分給大將軍的15萬里面,起碼有3分之一的軍官是皇帝的人,-還有也會把將軍的家屬接到皇城裡住。做人質。

12樓:匿名使用者

一般有兵權的大將軍全部親屬都是住在京城的,有人質的性質。想造反會賠上家族上百口人的性命。另外,軍隊中的中級軍官肯定大部分都是忠於皇帝的,想造反沒有中級軍官的支援也沒法指揮軍隊。

軍中皇帝還會排自己的親信作為監軍,監督將軍,但不參與軍事行動的制定。

13樓:匿名使用者

打仗的時候一般不會出現大批叛變的將軍。。

一般都是穩定的情況下開始釜底抽薪 找罪名貶官之類的,

帝王就削藩唄

14樓:聖天鷹飛翔

不會的,這是個心理學問題。先簡單說一下,皇帝在任命大將軍時,是經過再三考慮,另外,別忘了,將領在外,但他們的家人可沒在外,簡單地說,將領的家人便是人質。比方說,在秦朝時,秦始皇為了統一六國,曾經有一次傾全國之兵出動。

當時的將領是王翦。王翦當時帶領了全國九成的兵力進行對外戰爭。秦始皇為了防止部下謀反,用盡高壓政治手腕,迫使滿朝文武服從皇帝。

所以,王翦在行軍路上不斷給秦始皇發信說,凱旋迴來後,別忘了封賞自己及家人,畢竟王翦帶領的部隊數量很大啊,秦始皇能不疑心嗎?再比如,清代,乾隆皇帝即位時還很小,但為什麼乾隆很順利繼位了,原因在於。雍正皇帝在世時,對滿朝文武一直是高壓政治手腕,血腥手段治理大臣,武將。

因此,時間久了,文武大臣都很害怕,根本不敢反抗。下面解釋本質原因,在心理學上,有一種心理效應,舉個例子,你把一頭小象拴在一小樹樁上,小象使勁拉,就是拉不動,時間一長,就不再拉,因為小象心裡已經有一種反應-------樹樁是拉不動的,只是徒勞。長大後,這頭像仍會像小時候那樣認為,根本不敢拉動樹樁。

我們人也一樣,你可以想一下自己,小時候很愛冒險,長大後呢?估計你不會想再冒險,因為童年經歷告訴你,你不能這樣做,這樣危險。皇帝之所以敢盡全國之軍隊,就是這個原因。

皇帝對大臣一向都是高壓血腥政治手腕 壓迫,大臣**敢啊。岳飛是怎麼死的,並非單純的被害死,這裡也有岳飛本人的大意,岳飛不懂政治,猜不透皇帝心思,當然必死無疑啊。當然,如果你想知道更多更深的原因,學學心理學,多看些歷史,你會想明白的。

15樓:何止寒

將不識兵,兵不識將。比

如你是北京軍區的司令員,打仗的時候(其實也不用打仗的時候),給你調到蘭州軍區,兵和將相處時間短,沒有感情。(拉不起幫,結不起派)。還有就像樓上說的,請將軍的親屬來京城玩玩。。。

和平時期,就削番嘛。比如明朝的朱允炆,一登帝位,就拿他叔叔開刀。手裡只給你夠自衛的兵力,超過了就收拾你。

16樓:天外夜魂

我問你,如果現在中國打仗,主席跟負責領兵的將軍,會不會出現你這種猜測?

當兵的是應該服從命令。假如你是營長,你讓你的兵去殺團長師長,你的兵會去?除非死士那級別的會……

17樓:魏之風

用兵符。兵符在皇上那裡,一般的,兵符核驗後才能調動兵馬。

18樓:匿名使用者

在古代不同時期,其方式是不同的...但個人認為,其根本上是利用人與人之間的私心.....

為什麼在古代有兵權就可以不聽皇上指揮,那些小兵就只聽將領指揮,古代的士兵到底忠於將軍還是忠於皇帝

19樓:夜襲

要看實行哪種兵制——府兵制,則皇帝掌握實權,將領無法控制士兵;募兵制,則將領與士兵長期相處,易形成割據勢力。

到宋朝,則兵將時常分離——將領定期更換駐地,士兵則不換,則實權仍在皇帝手中。且出戰時由皇帝點將,專屬部門撥人數,將領只負責領兵、練兵。

若將領能與士兵長期生活在一起,同練兵、同作戰,則士兵當然以頭為重——崇拜和忠心、感情嘛。所以皇帝沒將軍有威信。

所以,這種情況下,士兵更忠於將軍。

若將軍不能長期與士兵在一起,如定期更換駐地,則士兵更畏懼皇帝而不是那個幾個月後就見不到面的將軍——士兵也就會更忠於皇帝。

擴充套件資料

所謂兵權,就是將帥統率三軍的權力,它是將帥建立自己的威信的關鍵。

將帥掌握了兵權,就抓住了統領軍隊的要點,好像一隻猛虎,插上了雙翼一般,不僅有威勢而且能翱翔四海,遇到任何情況都能靈活應變,佔據主動。

反之,將帥如果失去了這個權力,不能指揮軍隊,就好像魚、龍離開了江湖,想要求得在海洋中遨遊的自由,在浪濤中賓士嬉戲,也是不可能的。

20樓:得民心則失天下

軍隊不是國王,但卻是擁立國王的人!先介紹一下說服別人的三種**——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想改變對方的行動和思考方式,必須掌握以下三種**:

①邏輯②情感

③信賴所謂「邏輯」就是闡述自己的理性思維。要說服人,僅僅靠邏輯理論遠遠不夠。一方面,人都是有感情的,如果你不顧及對方的感情,不管你的理論多麼正確,對方都不會接受你說的話。

另一方面,如果你沒有取得對方的信任,那麼不管邏輯多完美,語言多煽情,也無法說服別人。因此,成功地說服他人去行動,必須綜合考慮以下三個要素:

行動(或思想改變)=理論×情感×信賴。這三個要素缺一不可,無論缺少哪一個,都激發不了別人的行動或實現別人思維方式的轉變。

對應1 士兵打仗不單是為了忠誠而戰,更是為了友誼而戰。人是感情動物,將軍可以各種感化,吳起為士兵吸臭腳丫。有兵權的將軍與士兵相處時間久,當將軍收買人心之後。士為知己者死。

2 士兵打仗不單是忠誠而戰,更是為了生活而戰。糧餉是將軍給予,當**財政緊縮賦稅過重之後,士兵出於邏輯的比較,也比為**打仗更有利益。民以食為天。

3 士兵打仗不單是為了忠誠而戰,更是為了正義而戰。一定將軍已經在士兵面前樹立了足以信賴的高大全形象之後,齊威王大斗出小鬥進。」紂王昏庸「亞里士多德在他的《尼各馬可倫理學》中所提出的四美德,正義是首要的,其次才是智慧、勇敢和節制。

可以說,正義是涵蓋了我們社會生活的首善。

所以……將軍」弔民伐罪「……群眾「水深火熱」……士兵「現在三軍無主,我們更願意擁立您為我們的天子」

其實根本原因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其實不過是壓在老百姓頭上的劊子手。與其讓你賭彩,不如我賭彩。

我國現在實行的是宋朝以來的雙首長制:文官監視將軍。將軍無權提拔粉絲。否定第一條。文官不會帶兵打仗不足為懼。

古代掌握兵權的將軍一旦造反,為什麼手下士兵都多要跟隨一起反呢

將軍在那個時候是擁有一定的權利的。他可以任命士兵,他的權,權利和地位比士兵普通的市民高,而普通的士兵呢,就只能遵從將軍的命令,將你們說什麼,然後他們就按照將軍的指令去做。所以一旦將軍比如說做出什麼的決定,一般的士兵是,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或者是。沒有辦法選擇抵抗,因為他們只能選擇哦,遵從。所以。大部...

在古代心臟病稱為什麼,古代時心痛的病症怎麼形容?

結代脈 心律失常 喘證 心衰 厥脫 心源性休克及低血壓狀態 冠心病的徵候的描述,譬如心痛 真心痛 厥心疼痛等。心臟絞痛 因為古代不可能用那麼先進的詞 早在黃帝內經裡,就明確的指出人有五臟,分別為心 肝 脾 肺 腎,還有六腑,分別為胃 膽 腸 大腸 小腸 三焦 膀胱。五臟六腑是中醫臟腑理論的基礎。北宋...

古代有叫郭女王的這個名叫為什麼沒有對皇帝有忌諱呢

王和皇帝的稱呼不重合 王指的bai不是皇帝,自秦du統一改制之後就沒人用這個稱zhi呼dao喊皇帝了,王 在漢代內多指皇帝直系親屬 容皇子 皇侄 皇叔等等 成年後封疆守土的諸侯,也就是所謂的王侯,並沒有到需要避諱的程度。她爹起的這個名字也是 此乃我女中王也。意思是這姑娘挺厲害,女子按禮制沒有稱王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