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8萬4千法門
****************************************==
什麼叫發菩提心?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上講得太好了,講絕了。真正想往生極樂世界的心就是菩提心,是真的不是假的。
一般人講發菩提心,他是假的,他不是真的。為什麼?想到極樂世界,這個地方又放不下,這就是假的。
想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兒統統放下了,不聞不問,一切隨它去,那是真的,那個管用,阿彌陀佛他馬上就來照顧你;你還有一絲毫放不下,佛不來,來了沒用處,你還有貪戀,你還有情執。什麼時候放下,跟佛就感應道交,就一念相應。有一絲毫沒放下,怎麼唸佛也沒有感應,為什麼?
它障礙。這個法門,凡夫成佛是真容易,簡單,方法太簡單了,容易,一點都不難,善導大師講的「萬修萬人去」,不修就不能去。所以,什麼叫菩提心一定得搞清楚。
什麼叫一向專念?就是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當然其他全放下了;一個願望,親近阿彌陀佛,我就是想拜他做老師,親近他老人家。我這一生就是這麼一個目標、一個方向,這樣的心願就是無上菩提心。
我常常勸導同學,要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真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其他念頭就忘掉了,全沒有了。這一念、這種舉動就是自行化他,自行就是化他。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三二三集)
2樓:哥依然是帥
菩提心意思:
要知道,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上面求佛菩薩給我 們的慈悲,下化眾生就是要懂得怎麼樣度眾生,怎麼樣 度眾生呢?一邊求佛,一邊度眾生,才能擁有菩提心, 要以慈悲的心和菩提心為本願,什麼意思啊?就是非常 仁慈地去可憐別人,去慈悲別人,既有慈悲心,又有菩 提心。
菩薩的心是什麼心啊?忍讓、忍辱、精進、努力。 什麼叫本願?
本願就是本性,就是最內涵的學佛人應該 擁有的願力。因為慈悲心可以讓你產生願力,因為菩提 心可以成為你的願力,所以要廣結善緣,去滋生心中的 利益眾生之心,要去利益別人,要去利益眾生的心。很 多人不懂這句話,就是說要在心中養成經常去幫助別人、 想方設法去幫助到別人的心。
要求孩子入胎不迷,也就是說,當你要懷孕的時候, 你要求孩子入胎不迷惑,很多孩子一到肚子裡就迷惑了, 在媽媽肚子裡十個月昏天黑地,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誰, 滾來滾去,叫入胎。求一切事情要離開貪瞋痴,也就是 說,要求自己離開一切煩惱,然後要離開貪瞋痴。你們 求佛菩薩的時候,可以求觀世音菩薩讓我離開煩惱,請 觀世音菩薩慈悲讓我離開貪瞋痴。
有一句話說學佛之後 你才會擁有新的生命,要用自己學佛後的新生命斷惡修 善,因為你重新生活了,你擁有新的生命了,你才能斷 惡修善,把惡完全去除,你才能修善心。
一個人在求佛的時候,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你 一邊求佛,你一邊必須要度眾生。如果你只求佛,不懂 得度眾生,你這個人成不了菩提心。
因為佛是眾生心所 生的,你度人時不懂得怎麼樣讓自己化解,那你一定會 出事,所以,要經常地持戒修心改變命運,就是你必須 要持戒,我什麼不能做、什麼能做,你才能改變命運。 人的命運是怎麼改變的呢?是因為你持戒了,你不殺生 了,你不貪了,你沒有瞋恨心了,你懂得慈悲了,你的 命運才開始慢慢地改變,你的福分也會自然來了。
福分 是怎麼來的?福分就是自己慢慢地修來的,所以叫修福、 修壽,福氣可以修,壽命也可以修。福是怎麼修的?
經 常給人家福,你就有福了。壽命是怎麼來的?經常幫人 家放生去延壽,你自己的壽就來了,這就叫修福修壽。
菩薩在度眾生的時候,無論人多人少,菩薩都會把 握住自己的心,因為菩薩不會讓自己的心有貪瞋痴。不 管發生什麼情況,菩薩的心是純潔的心、善良的心,所 以他能把握住自己的心。要懂得讓自己的心仁慈、忍耐, 要用平等心去護持自己的心。
你們懂得這句話的意思 嗎?因為當自己的心有不平的時候,覺得別人為什麼能 這樣,而我不能這樣做,你用平等心去想問題,例如他 成功了,就跟我成功了一樣,他今天好了,就跟我好了 一樣,你就不會難過了,你就擁有了平等心。你覺得他 傷痛了,你也傷痛,那個時候你不會恨他,你也是擁有 了平等心。
實際上用這個心就會讓眾生平等,眾生平等 之後,你的心就不會亂,你覺得這都是很正常的,所以, 你就會護持好你的心。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你們聽得懂 嗎?心裡嫉妒人家難過啊,恨人家難過啊,那麼你用平 等心之後覺得人家就跟你一樣,也蠻可憐的,這個時候 你心裡平衡了,平等心就是一種平衡自己的心態。
不要讓自己的心到處去擺動,就是說,你的心不要 看到這個也要,看到那個也要,這個也動心,那個也心 動,所以你就出事了。要懂得,一個人的心經常擺動, 一會兒看看這個,一會兒看看那個,如果不能控制自己 的心,他就很容易墮落。一個人最難的就是不能控制自 己的心,修心有時候就是不能控制自己的心,一個人控 制不住自己的心就很容易墮落,就是很容易被眾生的業 力拖下水,這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大家都在做錯事, 現在社會上每個人都活在慾望當中,你很快就會有慾望, 大家都在拼命地爭名爭利,你很快地就會被名利所傷害, 這就是被業力所害。**想起來小時候的一個故事,在 一個山村裡經常有狼來,有一天晚上,村口突然多了一 大包東西,不知道是誰留在那裡的,結果被人家發現了, 說是有一袋大米,很多貪心的人半夜裡就出去了,想扛 一小袋米回來,結果出去的幾個人都被狼吃了,所以貪 心會害死自己。
--------心空一切 何處惹塵埃 (恭錄部分)
3樓:商豪六雪珊
個人覺得真善美,向佛禮佛之心。
4樓:集長欒景山
菩提心的本體就是利益一切眾生、讓他們獲得如來正等覺果位的希求心。
5樓:胥卿種清怡
平常心、淡然心、佛心
6樓:原虹儀清懿
菩提心:是利益一切眾生,讓他們獲得如來正等覺果位的希求心。(**360百科)
7樓:酈音孔海榮
就是普度眾生的大慈大悲之心
8樓:九賢溫棋
真誠心是菩提心,清淨心是菩提心,平等心是菩提心,正覺心是菩提心,慈悲心是菩提心。也許你說,沒聽過這個**。馬鳴菩薩《起信論》裡跟我們講的菩提心,第一個是「直心」,直心是體。
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講的至誠心,直心、至誠心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真誠。第二個講「深心」,深心是好善好德,清淨、平等、正覺是深心,自受用。「大悲心」就是慈悲,他受用。
馬鳴菩薩說三條,我說了五條,你就更清楚、更明白了。否則的話,「深心」是什麼意思你不懂;到底怎麼個深法?有多深?
我跟你解釋清淨、平等、正覺現前,你好懂。
9樓:泰易後欣美
就是佛家的大慈大悲之心。
10樓:嵇傲袁珏
有兩種解釋和西方的佛有關,一位是菩提佛,一位是大佛,還有一種解釋就是神祕的菩提老祖
什麼是菩提心,如何發菩提心?
11樓:
1,菩提心
的定義:菩提心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簡稱。「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語,譯成漢文的意義為「覺」,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
發菩提心,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也就是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
2,發菩提心:居於深層潛意識的菩提心,在潛意識中創造的是求知慾,是一種慾望,其指向性變的模糊,不能專注於探求生命的真諦,容易被各種假相,假理,假自證所迷惑。求知慾進一步在顯意識中創造的是好奇心。
好奇心有了主動的分別,因而更加的模糊,變得迷茫;
但是當主動的方向找準了,又能剝開求知慾的模糊性,發現深層潛意識中的真實願望,從而下決心探求生命真諦。這種情況叫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有主動性,但從根本上講是發現。
發現本來就有的願望。
擴充套件資料
1,菩提心的由來:
在佛法的修學中,大乘菩薩最初必須發起大菩提心,諸佛菩薩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來成就的。佛法中一切法門的修學都是建立在發菩提心的基礎上,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離開菩提心,一切法門所講的正見都是為菩提心服務。只有發起大菩提心,佛法的正見才會有著落處。
離開菩提心,佛法的修學就會變得空洞和抽象;
不論哪一部經典都立足於菩提心,而每一位菩薩的修行都是以發菩提心為開始,不同的只在於願力的體現。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十二大願,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諸大願等等,諸佛菩薩的願力都是菩提心的體現。
2,菩提心的分類:
(1)世俗菩提心:尋求無上菩提的發心,它是凡夫相續中可以生起的相似菩提心,可分為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菩提心有兩種,即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
如《華嚴經》中雲:「任何眾生為無上菩提而發願亦稀罕,與之相比,為無上菩提而行持更為稀罕。」
如同想去往某地一樣為了他利而想獲得菩提的意樂即是願菩提心,如同正式啟程前往該地一般真實踏上能獲得佛果的正道並想修持此道是行菩提心。想要成辦自他二利的智者通過了知這兩種比喻的差別而依次會明白願行兩種菩提心意義的不同。
(2)勝義菩提心:證悟自心遠離戲論的法界義,也就是指無分別智慧,這在登入聖地菩薩的相續中才有。
12樓:t深深海底行
我們學佛,什麼是最重要的?
對於這個疑問,相信很多學人都思考過。然而經典浩瀚,猶如佛經中「盲人摸象」的比喻,難以找到一個基礎和根本。
末學淺陋,以自己學佛的感受勉強回答這個問題:
答案是:發菩提心!
對初學而言,發菩提心是首要的;對學佛多年而未發心者而言,發菩提心是比開悟更重要的當務之急!
先解釋一下:
「菩提」, 翻譯為「覺」,這裡是指「無上菩提」:成就無上佛果的「覺」, 即是成佛的意思;
「菩提心」, 全稱「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無上正等正覺心),即是成佛的心;
「發菩提心」,就是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簡單一句話,就是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
此菩提心之內容,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一.發菩提心是成佛的第一步
我們學佛的初級目的:出離生死苦海,不受六道輪迴;
我們學佛的終極目的:上求無上佛道;下化無邊眾生。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又叫做「諸佛通願」:諸佛在因地時,都發過這個願,若無這四巨集願,諸佛無以成佛,佛法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以求佛道的因而得成佛之果,法爾如是,自自然然。
如未發求佛道之心,以何因而得佛果?
有《華嚴經》為證: 「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
二.發菩提心是判別菩薩與非菩薩的標準
「菩薩」:全稱「菩提薩埵」,菩提為「覺」, 薩埵為「有情」(眾生),直譯為「覺有情」;很多場合,被解釋為「覺悟了的有情」。末學以為這個解釋值得**。
問一句:若必須覺悟才有資格稱為菩薩,那麼,怎麼會有「凡夫菩薩」之說呢?
《優婆塞戒經》:「在家之人發菩提心,勝於一切辟支佛果。(勝於二乘極果是什麼?
菩薩!)出家之人發菩提心,此不為難,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是乃名為不可思議。何以故?
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時,從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諸天,皆大驚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師」!
以上**不僅明示:「在家人發菩提心,勝於一切辟支佛果」。更以「天人師」稱讚發菩提心的在家凡夫!
故末學以為:「菩提薩埵」應當解釋為:「求菩提(覺)的有情」,也就是:「求佛道的行者」。
因此,發了菩提心,就是菩薩;未發心者,就算有神通乃至有慈悲心,也不是菩薩!
還以《華嚴經》為證: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三.發菩提心能消重罪
《普賢菩薩行願品》雲:「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鎮疑。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
無始劫以來,無量罪業,是礙修學佛的主要原因;罪障深而福德淺者,就算聰明才智,也是「鈍根人」。因此,消除罪障是學佛的捷徑。
《優婆塞戒經》雲:「善男子,有智之人發菩提心已,即能破壞惡業等果如須彌山。」
四.發菩提心與往生淨土
曇鸞大師《往生論注》:「無量壽經三輩往生中,雖行有優劣,莫不皆發無上菩提之心。此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
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也。
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為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
徹悟禪師:「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16字被奉為「淨土綱領」。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開悟只是漫長的成佛道路上的一個必經之關卡。而發心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是真學佛法的標誌;是凡夫菩薩的標誌;是成佛的根本原因。
其體廣大,其德無邊。一切學人當速發無上菩提心!
引用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以表發心之重要、發心之急迫:
「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
故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
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
很多學人,自念身為罪孽凡夫,未受三皈五戒,何敢以發菩提心而稱「菩薩」?
末學此文,意在令一切見聞者知道發菩提心的急迫與重要;一切讀者,若願意學佛,即使一時一處一念之間能持一戒,也應當在閱讀本文之後的下一秒立即發心。或者自己挑一個時間,於靜室之中,無論有無佛像供奉,皆可禮拜本師釋迦牟尼佛而作是言:「本**某某,於今日起,盡未來皈依佛法僧;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願得佛菩薩護持,盡未來不失不忘今日之願。」如是三稱,貴在至誠。
末學就是這樣發心的,「盡未來」三字一出口,不覺涕淚皆下。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是世俗菩提心嗎
這個都概念性的 不如多看看 佛菩薩的願力 或自己發願 求生極樂 一輩子就是修成 或弘法利生等等!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有什麼區別 入行論講記 裡面已經回答了你的問題 什麼叫願菩提心呢?第一個條件就是要以大悲心來緣眾生,第二個條件是以智慧來緣眾生獲得佛果。在具足這兩種條件的前提下,我們發願 從現在開始,我...
三秒三菩提心是什麼,三藐三菩提是什麼意思?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梵語anuttara samyak sam bodhi,巴利語 anuttara samma sambodhi 之音譯。略稱阿耨三菩提 阿耨菩提。意譯無上正等正覺 無上正等覺 無上正真道 無上正遍知。阿耨多羅 意譯為 無上 三藐三菩提 意譯為 正遍知 乃佛陀所覺悟之智慧 含有平等...
為什麼要發菩提心,修行為什麼要發菩提心?原理是什麼?
觀世音菩薩授記經 金光師子游戲如來說過 能發起利益一切眾生的菩提心即是供養佛 用無數真妙的物品 奉獻供養給諸佛 不如以慈悲心迴向給成佛的菩提道 這就是最好的供養其他任何供養都不能超過它 獲得的福報 無量無邊 不可計算髮這種菩提心 必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也。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