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作者對三味書屋和百草園都有什麼印象

2021-03-22 11:31:39 字數 3929 閱讀 9115

1樓:

應該說百草園代表了作者的童年,也代表了作者記憶中的美好;而三味書屋代表了作者最初的啟蒙,是作者成長的開始.在百草園中,不僅僅只是花鳥魚蟲,對於童年的作者來說,更是一個小世界,在那裡,作者發揮自己的想象,為創造了一片天空.可以說,那是童年的祕密,是心靈的家園.

對於百草園,作者是回味的,是懷念的,但是也是帶著一種客觀回憶的態度,而且從作者玩耍的種種表現中可以看出作者人格的初始形成,算是回憶成長足跡吧~

後來的三味書屋可能比較百草園會乏味許多,但是也能看到作者「苦中作樂」的身影,也能代表作者對於人生對於事物的一些初級態度,童真童趣也存在.

朝花夕拾,用現在的目光回憶過去,但個人認為二者並非強烈的對比,只是一種歷程,一種回憶,主觀,卻也客觀.

請採納~

2樓:警覺的果子狸

童年的樂趣,對童年的追憶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百草園和三味書屋裡作者都做了那些事。

3樓:小倩兒七七

百草園:按斑蝥,拔何首烏藤,摘小珊瑚珠,拍雪人,塑雪羅漢,用閏土父親教的方法捕鳥。

三味書屋:折臘梅花,尋蟬蛻,捉蒼蠅,喂螞蟻,畫畫,書屋學習。

4樓:永恆之紀元

我的天,憑我的記憶,已經是二十年前的事了,應該是做了好多事吧。在百草園捕鳥、拔何首烏、將磚頭拋到隔壁人家,站在石井欄上跳下來。三味書屋應該是讀書、折蠟梅花,尋蟬蛻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作者對百草園有怎樣的情感??

5樓:匿名使用者

百草園自然是作者的樂園,即使對三味書屋的回憶,也洋溢著少年快樂的情趣。從「黑油的竹門」、大匾等陳設,從那沒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儀式,從同窗趁先生讀書入神時,溜到三味書屋後的小花園「折臘梅」「尋蟬蛻」到人聲鼎沸的課堂,自得其樂的老先生,頗有些成績的繡像,飛速進步的「對課」,處處洋溢著一種成年人回顧往事的樂趣,時時流露出新奇天真和快樂的情趣。因此,縱然是森嚴的三味書屋,也是作者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也洋溢著作者當時的童真童趣。

6樓:停止丶這段愛

描寫了當時兒童天真幼稚的心裡. 也是愛百草園那美麗的自然風光和自由快樂的生活.. 而三味書屋卻是對兒童的身心摧殘即限制

7樓:白跳蚤

一種懷念,同時也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

8樓:匿名使用者

留戀,是兒時的樂園。

魯迅的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中,魯迅對「三味書屋」的印象是什麼?

9樓:七分齋

魯迅對「三味書屋」的印象是:老師很嚴厲,不能夠隨便問問題;隨著時間的流逝,課業負擔也逐漸加重;老師讀書入神的時候,我可以在下面畫繡像。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作者對百草園的生活與三味書屋中的生活有什麼不同的感受?簡單說明一下吧

10樓:love陳琳瑞

作者對百草園的生活與三味書屋中的生活有什麼不同的感受?

作者認為在百草園中有無窮的樂趣;三味書屋的生活則是枯燥乏味的。

文章先後寫了兩種生活,第一部分(1至9段)寫的是「我」在百草園中獲得的無窮樂趣。第二部分(10至24段)寫的是「我」在三味書屋中枯燥的讀書生活。這就是本文的大體結構。

ps:你們老師不出意外的話也會這麼說哦 ~

11樓:小金人

百草園給作者的感覺在第一自然段-----「樂園」還有第九自然段「留戀」

三味書屋的學習內容枯燥乏味,學習外的生活還是很有趣的,比如先生讀書時,他們在底下畫畫,糊紙玩。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作者對三味書屋有怎樣的情感

12樓:北正牧職

應該說百草園代表了

作者的童年,也代表了作者記憶中的美好;而三味書屋代表了作者最初的啟蒙,是作者成長的開始。在百草園中,不僅僅只是花鳥魚蟲,對於童年的作者來說,更是一個小世界,在那裡,作者發揮自己的想象,為創造了一片天空。可以說,那是童年的祕密,是心靈的家園。

對於百草園,作者是回味的,是懷念的,但是也是帶著一種客觀回憶的態度,而且從作者玩耍的種種表現中可以看出作者人格的初始形成,算是回憶成長足跡吧~

後來的三味書屋可能比較百草園會乏味許多,但是也能看到作者「苦中作樂」的身影,也能代表作者對於人生對於事物的一些初級態度,童真童趣也存在。

朝花夕拾,用現在的目光回憶過去,但個人認為二者並非強烈的對比,只是一種歷程,一種回憶,主觀,卻也客觀。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作者是怎樣?描寫先生的先生的特點是什麼?給作者留下什麼印象?

13樓:匿名使用者

對魯迅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老先生的評價,不少人持批評態度。認為先生是:「一個體現孔孟之道的,不學無術的典型腐儒。

」或說「是一個深受毒害的長期執行地主階級教育路線的下層知識分子。」我認為這樣評價未免牽強,不符合作者本來的寫作意圖。文中的這句話:

「我對他很恭敬,因為我早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可以作為評價老先生的根據,並且作者也是圍繞著這個觀點去敘述的。

「我」對先生的尊敬,不只是上私塾期間,就是寫這篇文章的2023年,心裡想起先生對「自己」的教誨,也是充滿尊敬和感激之情的,原因就在於先生的方正、質樸和博學。

方正首先指先生人格的正派。壽鏡吾老先生自二十歲考取秀才後,不再參加鄉試,遠離仕途.自甘淡泊,教書達六十年之久。可以說,在封建社會,像先生這樣視功名如草芥的人少之又少。

正因如此,先生的方正才被人稱道。

其次,先生非禮勿聽,非禮勿視,也是方正的—個表現。他從小生活在舊的時代,舊的教學方法影響著他的教學:不重視孩子的心理,只准學生讀指定的書,不應多問不必要的事情。

因此,魯迅問及怪哉蟲時,他「就不高興,臉上還有怒色」。但作者對這些又可以理解,因為不獨先生這樣:「年紀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見過好幾回了」。

這種事情習以為常,也就可以理解。作者的這段敘述,對老先生並無諷刺的意識,批評的是舊的教育思想。

先生雖為舊時代的教師,但他並沒完全按照舊的教學方法來教育我們。他給予了學生一定的學習自由。「我們」還可以到三味書屋後面的園裡折臘梅花或尋蟬蛻,可以捉了蒼蠅喂螞蟻。

在先生讀書入神時,於我們也很相宜。對體罰學生,先生也不贊成:「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則,但也不常用,普通只不過瞪幾眼。

」從這裡可以看出壽鏡吾先生並非「一個不學無術的典型腐儒。」他對學生比較和善,他的思想也是比較開明的。

先生的博學。先生諳熟四書:五經,學生在他的看管下,朗讀古文毫無興趣,而先生卻能達到入神的地步,讀得抑揚頓挫,津津有味。

並且「總是微笑起來,將頭仰起,……」這正印證了先生的博學。在學生的心目中,他的地位是神聖的,所以給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先生是舊時代的先生,或多或少都可以找到舊時代給他留下的烙印。在對他進行評價的時候,要客觀公正,同時也不能超越時代,向他提出過高的要求。在這篇文章裡,我們只要把握住作者的思想傾向就可以了:

通過回憶三味書屋的學習生活,尊敬之中有委婉的批評,尊敬的是老先生的人格,批評的是舊的教學方法,而不是老先生本。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裡寫了作者對三味書屋怎樣的情感,分為幾個部分懷念三味書屋

14樓:

兩個部分:①讀書環境和對老師的印象②師生讀書情境及書外樂趣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襯托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輔修,脫離兒童實際的私塾教育。也有說法說是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與三味書屋的枯草無味作對比,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

還有一說說是通過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現作者兒童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作者對三味書屋什麼態度

15樓:醉了回憶

三味書屋:禮數嚴多,讀書枯燥,遊玩單調 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脫離兒童實際的私塾教育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百草園和三味書屋裡作者都做了那些事

百草園 按斑蝥,拔何首烏藤,摘小珊瑚珠,拍雪人,塑雪羅漢,用閏土父親教的方法捕鳥。三味書屋 折臘梅花,尋蟬蛻,捉蒼蠅,喂螞蟻,畫畫,書屋學習。我的天,憑我的記憶,已經是二十年前的事了,應該是做了好多事吧。在百草園捕鳥 拔何首烏 將磚頭拋到隔壁人家,站在石井欄上跳下來。三味書屋應該是讀書 折蠟梅花,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感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

1 兒童熱愛自然的天性。2 兒童對知識的渴求。3 封建教育對兒童身心束縛應該批判。4 博學的老師受尊重。5 今天的教育要讓青少年全面發展。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 魯迅先生對自己家後院 百草園 的描寫,從中描繪出百草園這個荒原的無限樂趣。也抒發了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在 從...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200字

給讚的是爸爸 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自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趣。彷彿就像看到了幼年的魯迅先生,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與昆蟲為伴,採摘野花野果,與夥伴一起捕鳥,雖然總捕不到很多 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