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課文你來說
1、本義。讀 yù,有人,有的。泛指人或事如:或躍淵。——《易·乾》
2、用作虛詞 ∶表示選擇或列舉。
如:或盡粟一石。——唐· 韓愈《雜說》
3、間或,有時
如:或長煙一空。——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4、通「惑」。迷惑
如:無或乎王之不智也。——《孟子·告子上》
5、語氣詞,在否定句中加強否定語氣
如:莫或興之。——清· 黃宗羲《原君》
2樓:熱詞課代表
qaq為網路詞語,是一種表情,網路**裡常用,是哭的意思。qaq表示悲傷等,qaq有什麼梗?
3樓:隆蓉城曉君
有人;有時;或許、或者;判斷。
4樓:接森桓念巧
語氣助詞,用法略表示
委婉或商量、解釋的語氣。《朱子語類》卷三八:「若眾人到末梢便撒了,聖人則始乎敬,終乎敬,故到末梢又整頓則個。
」《京本通俗**·碾玉觀音》:「你與我叫住那排軍,我相問則個。」《醒世恆言·鄭節使立功神臂功》:
「丈夫,你耐靜則個,我出去便歸。」清洪昇
《長生殿·聞樂》:「我索向月主娘娘覆旨則個。」
用於句尾,有時沒什麼意思.
比如孫悟空經常說"還請恕罪則個"其實沒有什麼太明確的意思,我們讀這些書能明白它的意思就行
文言文中的或什麼意思
5樓:drar_迪麗熱巴
1、 又如:或人(某人。不稱名而暗指的人。有些人)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記》
或語公(袁可立):「此弄臣,奈何窘之?」——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
2、又如:或時(有時);或一,或種(某種);或日(某日,有一天)3、用作虛詞
君實或見恕。——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或異二者之為。——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或能免乎。——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4、表示假設。猶倘若,假使。如:
或若(假使,倘或)古文字中,「國」(繁體字為國)字從口從或,究竟是「口」還是「或「為原形,眾說紛紜。馬敘倫先生主張口為國之原字,......日本學者後藤朝太郎則主張「或」為國(國)之原字。
他認為加以口者,系秦漢以後之事。並於《國家學會》雜誌第二十七卷第六號上發表**,說之如下:「國(國)字作口,乃秦漢以來之事,周代春秋戰國時代,只有或字。
」按:或為戈與口之合體,後漢許慎於《說文解字》中亦曰,或者,邦也。
6樓:老馬克必須回來
(1)表示選擇或列舉.、
(2)在不同或不相似的事物、狀況或行動之間的一個抉擇.
(3)近似、可疑或不肯定.如:在五天或六天之內(4)兩個詞或兩個短語同義、等義或替換的性質
7樓:匿名使用者
或:有時,有人,有的人,或許
8樓:迷你必死
1.有人
2.有的人
3.有的
4.或許
5.有時
9樓:我真的愛範
表示:有的。。。有的。。。有的。。。
10樓:犁堯岑瑛琭
「或」一般表示的意思可能有以下幾種
1、選擇關係:或者
2、也許:或許
3、物主代詞:有的,有些,比如:小動物們姿態各異,或抓耳撈腮,或安詳睡覺。
下面給出兩句,樓主可練習一下是什麼意思:
1、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代詞)2、殷其弗或亂正四方。――《書·微子》
希望能對樓主有所幫助,謝謝!
11樓:匿名使用者
「及」在文言文中的字義如下:
1、用作動詞,意思是:趕上;追上。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及諸河,則在舟中矣。」
釋義:追到河邊,(孟明等人)已登舟離岸了。
2、用作動詞,意思是:至;到;到達。
出處:東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
釋義:農夫把春天到了的訊息告訴了我,將要去西邊的田地耕作。
3、用作動詞,意思是:遭遇;遇到。
出處:春秋·佚名《叔向賀貧》:「略則行志,假貨居賄,宜及於難。」
釋義:犯法胡為,放利聚財,該當遭到禍難。
4、用作動詞,意思是:推及;涉及。
出處:先秦·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釋義:敬愛自己的長輩,進而也敬愛別人的長輩。
5、用作動詞,意思是:來得及。
出處:漢·劉向 《荊軻刺秦王》:「方急時,不及召下兵。」
釋義:正在慌急之中,而且也來不及召來侍衛。
6、用作動詞,意思是:趕得上;比得上。
出處:先秦·佚名《鄒忌諷齊王納諫》:「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釋義:您美極了,徐公怎麼能比得上您呢?
7、用作介詞,意思是:等到;到了。
出處:魏晉·王羲之《蘭亭集序》:「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釋義:等到對得到或喜愛的東西已經厭倦,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感慨隨之產生。
8、用作介詞,意思是:趁著。
出處:先秦·左丘明 《子魚論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
釋義:對方人多,我方人少,趁著他們沒有全部渡過泓水,請攻擊他們。
9、用作介詞,意思是:跟,與。
出處:先秦·左丘明《左傳•僖公四年》:「屈完及諸侯盟。」
釋義:後來,屈完代表楚國與諸侯國訂立了盟約。
10、用作連詞,意思是:和,與。
出處:魏晉·李密 《陳情表》:「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
釋義:我的辛酸苦楚,並不僅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長官所能明白知曉的。
文言文「或」的意思是什麼?有什麼例句?
12樓:v1城堡
「或」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具體有以下幾種:
1、表示虛詞 ∶表示選擇或列舉。在不同或不相似的事物、狀況或行動之間的一個抉擇。
例句:(1)或盡粟一石。――唐·韓愈《雜說》
(2)君實或見恕。――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2、表示假設。
如:或若(假使,倘或),或許,也許。表示不肯定 。
如:或是(或許;也許是);或恐(也許;可能);
例句:汝仔細找尋,或能找到。
3、間或,有時。
例句:(1)或長煙一空。――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2)或至相毆。――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4、通「惑」,迷惑 。
例句:(1)夜半,而城上四面鼓譟,敵人必或。――《墨子·備蛾傳》
(2)無或乎王之不智也。――《孟子·告子上》
讀音:[huò ]
1.也許,有時,表示不定的詞:~許。~者(a.也許;b.連詞,用在敘述句裡,表示選擇關係。均亦單用「或」)。~然。~則。
2.某人,有的人:~告之曰。
13樓:匿名使用者
惠子相樑中「或」是什麼意思?
或:有的……有人
或在文言文中什麼意思
「或」在古文中的意思是什麼?
或在古文中的意思是什麼?
14樓:長纓在手
或huò ㄏㄨㄛˋ
1. 也許,有時,表示不定的詞:~許。~者(a.也許;b.連詞,用在敘述句裡,表示選擇關係。均亦單用「或」)。~然。~則。
2. 某人,有的人:~告之曰。
3. 稍微:不可~緩。不可~忽。不可~缺。
15樓:匿名使用者
或:有時;有的人(因情況而定)
文言文中的用是什麼意思
16樓:幻域三影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桶形。桶可
用,故引申為用。本義:使用,採用)
2. 同本義 用,可施行也。——《說文》
用,以也。——《蒼頡篇》
利用為大作。——《易·益》
五行五用哉。——《虞書》
乃攘竊神胝之犧牷犧用。——《書·微子》
乘其財用出入。——《周禮·宰夫》
乃會萬民之卒伍而用之。——《周禮·小司徒》
保甲之法,起於三代丘甲。 管仲用之 齊, 子產用之 鄭, 商君用之 秦, 仲長統言之 漢,而非今日之立異也。—— 宋· 王安石《上五事札子》
皆不足用。——明· 魏禧《大鐵椎傳》
用水彩。——蔡元培《圖畫》
兼用激刺。
又用篆章。——明· 魏學洢《核舟記》
3. 又如:用不著(沒辦法);備用(準備著供隨時使用);實用(實際使用);拆用(拆開使用);用功(使用功力);用長(使用長**);用板(使用詔書);用計(使用計謀);用天因地(利用天時,順應地利);用錢(使用錢幣);用藥(使用藥物)
4. 任用(委派人員擔任職務)
不用尚書郎。——《樂府詩集·木蘭詩》
用於昔日。——諸葛亮《出師表》
賢能為之用。——《三國志·諸葛亮傳》
不能用也。——《資治通鑑》
5. 又如:大材小用(用人不當);重用(把某人放在重要的崗位上);敘用(任用);起用(重新起用已退職或已免職的人員);用才(任用人才);用臣(可任用之臣);用行舍藏(被任用就行其道,不被任用就退隱);用賢(任用賢人)
6. 運用(根據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 用間有五:有因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孫子·用間》
7. 又如:用間(運用間諜);用計鋪謀(安排計謀;出謀劃策);用長(運用其所長);用奇(指軍事上運用出人意料的策略);用思(運用心思);用智(運用智謀)
8. 治理;管理
仁人之用國,將修志意,正身行。——《荀子》
9. 又如:用民(治理和役使民眾)
10. 出力;效命
國有事,則學民惡法,商民善化,技藝之民不用,故其國易破也。——《商君書》
11. 又如:用精(專心一意)
12. 需要
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 李白《與韓荊州書》
13. 又如:不用
14. 吃;飲 如:用茶(飲茶,喝茶);用膳(吃飯);用餐(吃飯);用煙(吸菸,抽菸)
15. 執政;當權 孔子用於楚,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史記》
16. 行事;行動 經稱鵬之用,其將飛也必待海之運,其飛也必以怒。——明· 徐渭《贍張君序》
〈名〉1. 功用;功能小禮無所用。——《史記·魏公子列傳》
彼雖善事,其用不足稱也。——唐· 韓愈《原毀》
其用不足稱。——唐· 韓愈《原毀》
靈用不同。——唐· 李朝威《柳毅傳》
其用有二。——[英]赫胥黎著、 嚴復譯《天演論》
2. 又如:用頭(用途)
3. 器用;物質 地方數千裡,兵精足用,英雄樂業,當橫行天下。——《資治通鑑》
4. 又如:用器(器物;使用器物)
5. 費用,資財 給其食用。——《戰國策·齊策四》
多求妄用。——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兵精足用。——《資治通鑑》
裹物之用。——明· 李漁《閒情偶寄·種植部》
家常之用。
〈介〉1. 因;由 覺見臥聞,俱用精神。——《論衡》
2. 又如:用逸待勞(以逸待勞);用情(以真實的感情相待)
3. 憑,拿 何用識夫婿。——《樂府詩集·陌上桑》
高蟬正用一枝鳴。——宋· 洪邁《容齋續筆》
4. 因,因為 必用此為務。——《史記·貨殖列傳》
用甲第為國相。——清· 周容《芋老人傳》
用此。——清· 方苞《獄中雜記》
《連》1. 表示結果,相當於「因而」、「於是」明淫於家,用殄厥也。——《書·益稷》
2. 又如:用是(因此)
3. 表示目的,相當於「為了」、「為的是」朕及篤敬,恭承民命,用永地於新邑。
文言文中耳什麼意思,文言文中的耳是什麼意思?
名 耳朵.鄒忌諷齊王納諫 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陋室銘 無絲竹之亂耳.石鐘山記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名 形狀像耳朵的東西.如 木耳 銀耳 動 聽說 耳聞.漢書 外戚傳 又耳曩者所夢日符.兼詞,相當於 而已 譯作 罷了 莊暴見孟子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赤壁之戰 荊州之民...
文言文中的吾等是什麼意思,文言文中的或什麼意思
官方解釋是 猶我們 白話解釋是 我們大家 猶我們。西遊記 第九一回 吾等知 大聖 連夜追尋,恐 大聖 不識山林,特來傳報。文言文中 吾 是我的意思。文言文中的或什麼意思 1 又如 或人 某人。不稱名而暗指的人。有些人 或曰 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唐 柳宗元 小石城山記 或語公 袁可立 此弄臣,奈何窘之...
未已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文言文中沒是什麼意思
未已 w i y 意思 沒有停止,不會停止。出處 詩 秦風 蒹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2.天星送楊凝郎中賀正 詩 正當窮冬寒未已,借問君子行安之?成語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翻譯 不清除製造內亂的罪魁禍首,國家就不得安寧。造句 1,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戰犯不除,國無寧日。這個真理,難道現在還不明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