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吾等是什麼意思,文言文中的或什麼意思

2021-03-04 09:27:41 字數 7096 閱讀 6711

1樓:匿名使用者

官方解釋是:猶我們

白話解釋是:我們大家

2樓:匿名使用者

猶我們。《西遊記》第九一回:「吾等知 大聖 連夜追尋,恐 大聖 不識山林,特來傳報。」

3樓:匿名使用者

文言文中「吾」是我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或什麼意思

4樓:drar_迪麗熱巴

1、 又如:或人(某人。不稱名而暗指的人。有些人)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記》

或語公(袁可立):「此弄臣,奈何窘之?」——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

2、又如:或時(有時);或一,或種(某種);或日(某日,有一天)3、用作虛詞

君實或見恕。——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或異二者之為。——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或能免乎。——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4、表示假設。猶倘若,假使。如:

或若(假使,倘或)古文字中,「國」(繁體字為國)字從口從或,究竟是「口」還是「或「為原形,眾說紛紜。馬敘倫先生主張口為國之原字,......日本學者後藤朝太郎則主張「或」為國(國)之原字。

他認為加以口者,系秦漢以後之事。並於《國家學會》雜誌第二十七卷第六號上發表**,說之如下:「國(國)字作口,乃秦漢以來之事,周代春秋戰國時代,只有或字。

」按:或為戈與口之合體,後漢許慎於《說文解字》中亦曰,或者,邦也。

5樓:老馬克必須回來

(1)表示選擇或列舉.、

(2)在不同或不相似的事物、狀況或行動之間的一個抉擇.

(3)近似、可疑或不肯定.如:在五天或六天之內(4)兩個詞或兩個短語同義、等義或替換的性質

6樓:匿名使用者

或:有時,有人,有的人,或許

7樓:迷你必死

1.有人

2.有的人

3.有的

4.或許

5.有時

8樓:我真的愛範

表示:有的。。。有的。。。有的。。。

9樓:犁堯岑瑛琭

「或」一般表示的意思可能有以下幾種

1、選擇關係:或者

2、也許:或許

3、物主代詞:有的,有些,比如:小動物們姿態各異,或抓耳撈腮,或安詳睡覺。

下面給出兩句,樓主可練習一下是什麼意思:

1、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代詞)2、殷其弗或亂正四方。――《書·微子》

希望能對樓主有所幫助,謝謝!

10樓:匿名使用者

「及」在文言文中的字義如下:

1、用作動詞,意思是:趕上;追上。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及諸河,則在舟中矣。」

釋義:追到河邊,(孟明等人)已登舟離岸了。

2、用作動詞,意思是:至;到;到達。

出處:東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

釋義:農夫把春天到了的訊息告訴了我,將要去西邊的田地耕作。

3、用作動詞,意思是:遭遇;遇到。

出處:春秋·佚名《叔向賀貧》:「略則行志,假貨居賄,宜及於難。」

釋義:犯法胡為,放利聚財,該當遭到禍難。

4、用作動詞,意思是:推及;涉及。

出處:先秦·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釋義:敬愛自己的長輩,進而也敬愛別人的長輩。

5、用作動詞,意思是:來得及。

出處:漢·劉向 《荊軻刺秦王》:「方急時,不及召下兵。」

釋義:正在慌急之中,而且也來不及召來侍衛。

6、用作動詞,意思是:趕得上;比得上。

出處:先秦·佚名《鄒忌諷齊王納諫》:「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釋義:您美極了,徐公怎麼能比得上您呢?

7、用作介詞,意思是:等到;到了。

出處:魏晉·王羲之《蘭亭集序》:「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釋義:等到對得到或喜愛的東西已經厭倦,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感慨隨之產生。

8、用作介詞,意思是:趁著。

出處:先秦·左丘明 《子魚論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

釋義:對方人多,我方人少,趁著他們沒有全部渡過泓水,請攻擊他們。

9、用作介詞,意思是:跟,與。

出處:先秦·左丘明《左傳•僖公四年》:「屈完及諸侯盟。」

釋義:後來,屈完代表楚國與諸侯國訂立了盟約。

10、用作連詞,意思是:和,與。

出處:魏晉·李密 《陳情表》:「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

釋義:我的辛酸苦楚,並不僅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長官所能明白知曉的。

文言文中的「汝」是什麼意思?

11樓:xummer_昔年

【 rǔcopy 】

你:~輩。~等。~曹。~將何經。

姓。【出處】

汝陟帝位。——《書·舜典》

格汝眾。——《書·盤庚上》

汝父為楚王作劍。——晉·幹寶《搜神記》

汝亦知射乎。——宋·歐陽修《歸田錄》

吾與汝畢力平險。——《列子·湯問》

汝墳[ rǔ fén ]

指古汝水堤岸。

汝爾[ rǔ ěr ]

表示不拘禮;不以尊貴待之。

汝窰[ rǔ yáo ]

北宋 著名的瓷窯之一。

汝輩[ rǔ bèi ]

你們。漳汝[ zhāng rǔ ]

漳水 與 汝水 的並稱。

文言文中的'還'是什麼意思?

12樓:血染不周山

還還 hái

【釋義】 1仍然;仍舊:你還那麼年輕|都三月份了,天氣還這麼冷。2更加:

他比我還胖|今年夏天比去年還熱。3表示超出預料:他還真有兩下子|你還真有辦法。

4差不多,過得去:畫得還可以|收成還不錯。5尚且:

我自己還不會,怎麼教你?|孩子還知道愛護花草,何況大人?6表示加強反問語氣:

這還不行嗎?|我不去了還不行嗎?7再,又:

還有件事跟你說|努力工作,還要注意休息。

關於這個字的更多的資訊:

還 《動》 huan

(形聲。從辵(表示與行走有關),瞏聲。本義:返回)同本義

還,復也。――《說文》

還,返也。――《爾雅·釋言》

還而不入。――《詩·小雅·何人斯》

吾其還也。――《左傳·僖公三十年》

勢還不遠,可先為起第。――《資治通鑑》

既罷,還內。

還部白府君。(回到府裡報告太守。府君,太守。)――《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送兒還故鄉。――《樂府詩集·木蘭詩》

便要還家。――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復還終業。――《後漢書·列女傳》

自南海還。――清·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又還(還)hái

1.仍舊,依然:他身體~健康。工作~是幹勁沖天。

2.更:今年比去年~好。

3.再,又:~來一個。既要增加產量,~要提高質量。

4.尚可,勉強過得去:這篇文章~可以。他工作得~不算慢。

5.尚且:這些老同志幹勁~這樣大,我們年青人更應加油幹呀!

6.用來加強語氣或〈表〉未料到的:這~了得。她~真有辦法。

7.1〈表〉比較好:~是這個辦法好。

2連詞。用於問句,〈表〉選擇:是去文化宮,~是去博物館?

8.見huán。

還(還)huán

1.返回:~故鄉。她~家了。

2.恢復:~原。

3.回答,對付:~禮。以眼~眼。以牙~牙。

4.交還,歸還:~地於民。借錢~錢。

還xuán 1.旋轉;迴旋。 2.迅速;立即。 3.敏捷貌

13樓:匿名使用者

還(xuan二聲)走:轉身就跑。還,通「旋"

志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14樓:匿名使用者

「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主要如下:

一、名詞

1、志氣、意願:心之所向,未表露出來的長遠而大的打算。

志,意也。——《說文》

志,德義之府也。——《國語·晉語》

夫志,氣之帥也。——《孟子》

思慮為志。——《春秋·說題辭》

志者,臧也。——《荀子·解蔽》

志者,欲之使也。——《鬼谷子·陰府》

詩言志,歌永言。——《書·舜典》

父在觀其志。——《論語·學而》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小子安知壯士志哉!——《後漢書·班超傳》

又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身將老寂寞,志欲死閒暇。——唐· 韓愈《縣齋有懷》

2、記事的文章,如:風土誌;志乘(志書)。

3、心情

志不可滿,樂不可極。——《禮記·曲禮上》

4、神志

罔兮不樂,悵然失志。——《神女賦》

5、通「幟」。旗幟

衛宮設兵張旗志。——《史記·叔孫通傳》

沛公以周昌為職志。——《史記·張丞相傳》。索隱:「志,旗幟也。」

不用麾志,舉矛為行伍。——《華陽國志》

6、標記;記號 [sign;mark]

襄陽土俗,鄰居種桑樹於界上為志。——《南齊書·韓孫伯傳》

7、**上生的班痕。後作「痣」 [nevus]約左目重瞳子,腰有紫志。——《梁書》

二、動詞

1、有志、立志、專心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論語·為政》

2、記著

疆志而用命。——《國語·晉語七》

一經目輒志於心。——《新唐書·褚亮傳》

3、嚮慕

老生惜歲月,烈士志功名。——陸游《感秋》

4、記載,記錄

《齊諧》者,志怪者也。——《莊子·逍遙遊》。釋文:「志,記也。」

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變動。——《周禮·春官·保章氏》

5、 敘述

汝將行,盍志而子美德乎?——《荀子·堯問》

參考資料

15樓:匿名使用者

志氣的意思。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16樓:寶燕伍依霜

一般是指志向高遠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方」是什麼意思?

17樓:寂寞才說愛

【詳細來釋義】

fāng

1《名》兩船相併自,也指bai並排竹木做成的筏du。《詩經·谷zhi風》:「就其深矣,方之dao舟之。」

2《名》方形,與「圓」相對。《促織》:「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頸。」

3《形》正直。《屈原列傳》:「方正之不容也。」

4《名》方向;方位。《赤壁賦》:「不知東方之既白。」

5《名》區域;地方。《論語》六則》:「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6《名》方圓;周圍。《歸園田居》:「方宅十餘畝,草屋**間。」

7《動》比擬;相比。《察變》:「則三古以還年代方之,猶瀼渴之水。」

8《名》方法;計策。《赤壁之戰》:「以魯肅為贊軍校尉,助畫方略。」

9《道理;禮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比及三年,可使有勇,旦知方也。」?秋水》:「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10《名》藥方;單方。《林黛玉進賈府》:「請了多少名醫修方配藥,皆不見效。」

(11)《介》當;在。《伶官傳序》:「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

(12)《副》才;剛剛。《雁蕩山》:「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左忠毅公逸事》:「廡下一生伏案臥,文方成草。」

(13)《副》正;正在。《荊軻刺秦王》:「秦王方還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

(14)《副》將要;就要。?涉匯》:「吾方高馳而不歐。」

(15)《動》縱橫;方圓。?鄒忌諷齊王納諫》:「今齊之地方千里。」

18樓:匿名使用者

方,就。。。約需是這樣吧

「及」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19樓:匿名使用者

「及」在文言文中的字義如下:

1、用作動詞,意思是:趕上;追上。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及諸河,則在舟中矣。」

釋義:追到河邊,(孟明等人)已登舟離岸了。

2、用作動詞,意思是:至;到;到達。

出處:東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

釋義:農夫把春天到了的訊息告訴了我,將要去西邊的田地耕作。

3、用作動詞,意思是:遭遇;遇到。

出處:春秋·佚名《叔向賀貧》:「略則行志,假貨居賄,宜及於難。」

釋義:犯法胡為,放利聚財,該當遭到禍難。

4、用作動詞,意思是:推及;涉及。

出處:先秦·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釋義:敬愛自己的長輩,進而也敬愛別人的長輩。

5、用作動詞,意思是:來得及。

出處:漢·劉向 《荊軻刺秦王》:「方急時,不及召下兵。」

釋義:正在慌急之中,而且也來不及召來侍衛。

6、用作動詞,意思是:趕得上;比得上。

出處:先秦·佚名《鄒忌諷齊王納諫》:「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釋義:您美極了,徐公怎麼能比得上您呢?

7、用作介詞,意思是:等到;到了。

出處:魏晉·王羲之《蘭亭集序》:「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釋義:等到對得到或喜愛的東西已經厭倦,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感慨隨之產生。

8、用作介詞,意思是:趁著。

出處:先秦·左丘明 《子魚論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

釋義:對方人多,我方人少,趁著他們沒有全部渡過泓水,請攻擊他們。

9、用作介詞,意思是:跟,與。

出處:先秦·左丘明《左傳•僖公四年》:「屈完及諸侯盟。」

釋義:後來,屈完代表楚國與諸侯國訂立了盟約。

10、用作連詞,意思是:和,與。

出處:魏晉·李密 《陳情表》:「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

釋義:我的辛酸苦楚,並不僅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長官所能明白知曉的。

許文言文是什麼意思,許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許 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動 答應 允許.出師表 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動 贊同.愚公移山 雜然相許.動 期望.書憤 塞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鬃已先斑.名 處所.五柳先生傳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數 表示大約的數量.核舟記 船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代 這樣 這麼.劉克莊 沁園春 天造梅花.有許孤高,...

這句文言文是什麼意思文言文中,所以者是什麼句式?什麼意思?

後面那句一朵傾城醉未蘇是現代人亂入的吧?原文如下 漁家傲一夜越溪秋水滿。荷花開過溪南岸。貪採嫩香星眼慢。疏回眄。郎船不覺來身畔。罷採金英收玉腕。回身急打船頭轉。荷葉又濃波又淺。無方便。教人只得抬嬌面。全文解釋 越溪 會稽 今浙江紹興 若耶溪。此泛指江南溪流。嫩香 指荷花。星眼 星眸,明亮的眼睛。南朝...

文言文中耳什麼意思,文言文中的耳是什麼意思?

名 耳朵.鄒忌諷齊王納諫 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陋室銘 無絲竹之亂耳.石鐘山記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名 形狀像耳朵的東西.如 木耳 銀耳 動 聽說 耳聞.漢書 外戚傳 又耳曩者所夢日符.兼詞,相當於 而已 譯作 罷了 莊暴見孟子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赤壁之戰 荊州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