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公孫龍是戰國時期平原君的食客,一天,他牽一匹白馬出關被阻,公孫龍便以白馬非馬的命題與之辯論,守關的人辯不過他,公孫龍就牽著馬出關去了(或說,他還是不得出關)。公孫龍說,白馬為非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則形不當與,言形則色不宜從,今合以為物,非也。
如求白馬於廄中,無有,而有驪色之馬,然不可以應有白馬也。不可以應有白馬,則所求之馬亡矣;亡則白馬竟非馬。 公孫龍的話大意是說:
「馬」 指的是馬的形態,」白馬」指的是馬的顏色,而形態不等於顏色,所以白馬不是馬。 這在邏輯學上是一個典型的偷換概念的例子。他把「白馬」和「馬」這兩個不同的概念,用在了一個問題裡來進行論證,並作為同等意義上的概念來分析。
在哲學上,這是把事物的共性和個性的關係混淆了。
2樓:匿名使用者
白馬」確實非「馬」,公孫龍的辯法其實是指「白馬」和「馬」2個詞的意義不一樣,而這點卻是任何人無法反駁的。而其他人則認為公孫龍要證明的是「白馬」不屬於「馬」的一種,由於公孫龍偷換概念,導致其他人一直錯誤的從正確方向進攻,而一旦公孫龍佔據主動,他就可以更換概念,從他的路上輕而易舉的壓死對方,因為他的概念就是正確的。簡單來說,公孫龍用事實b證明b存在,再偷換概念說明a存在。
3樓:逆南
意思是:居住在國內,就是在國內。有一座房子在國內,不是有整個國家。
桃的果實,是桃。棘的果實,不是棘。慰問人的疾病,是慰問人。
厭惡人的疾病,不是厭惡人。人的鬼,不是人。哥哥的鬼,是哥哥。
祭人的鬼,不是祭人。祭哥哥的鬼,是祭哥哥。這一匹馬的眼睛一邊小,就稱它是眼睛一邊小的馬;這一匹馬的眼睛大,卻不能稱這一匹馬大。
這一頭牛的毛黃,就稱它是一頭毛黃的牛;這一頭牛的毛多,卻不能稱這一頭牛多。一匹馬,是馬,兩匹馬,也是馬。馬四個蹄子,是說一匹馬四個蹄子,不是兩匹馬四個蹄子。
馬有的是白色的,是說兩匹馬中有白色的,並不是一匹馬而有的是白色的。這就是一方面對而另一方面錯的情況。墨子的這幾句話,點破了「白馬非馬」的概念。
中國古代論辯學者公孫龍論述"白馬"之名有異於"馬"之名的一個邏輯命題。這一命題原是戰國時齊國稷下?辯士兒說最先提出的,但其史料沒有儲存下來。
後來公孫龍力倡"白馬非馬"之說,在《公孫龍子》一書中專有《白馬論》一文,對這一命題作了詳細的分析和論證。一些邏輯學者認為這一論證主要意思是:①"馬"這一名是隻命形不命色的;"白馬"這一名是既命形又命色的。
但"馬"之不命色並不是否定馬有色,而只是強調"馬"不取其確定的顏色,它實際上是包括各種顏色的。"白馬"之命色,是專取其確定的白色的,可以不包括黃色、黑色等非白色。從邏輯上分析,"白馬"與"馬" 雖然具有馬形的共性,卻又有 "包括各色"與"僅指白色"的區別,這就從內涵上區別了"白馬"和"馬"這兩個種屬概念。
② "求馬,黃、黑馬皆可致;求白馬,黃、黑馬不可致"。即黃馬與黑馬都可以標作馬,但不能標作白馬,因此求馬與求白馬是不能等同的。即"馬"中是包括黃、黑馬的,"白馬"中不包括黃、黑馬,從而在外延上揭示了"白馬"與"馬"這兩個概念的區別。
公孫龍還在《白馬論》中指出,"馬固有色,故有白馬",這就明確肯定了馬中是包括白馬的。由此表明,公孫龍從類的種屬關係上,承認"白馬是(包含於)馬"這一常識命題,並確定"白馬"與"馬"的區別不是排斥和全異的關係,而是種概念和屬概念的關係。 ③ 根據公孫龍的分析,"非"在"白馬非馬"這一命題中只是作 "有異"、"不等同" 解,並不作"全異"、"不包含於"解。
《跡府篇》也曾明確指出,公孫龍的 "白馬非馬",即是"異白馬於所謂馬" 之意。因此,"白馬非馬"這一命題也明確揭示了一般與個別的辯證關係。但有些學者認為 "非"只是作 "不屬於"或"全異於"解,"白馬非馬"就是指"白馬不屬於(全異於或不包含於)馬",因而是一個割裂個別與一般的詭辯命題。
「白馬非馬」,可乎?曰:「可。
」曰「何哉?」曰:「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
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馬非馬』。
」曰:「有白馬不可謂無馬也。不可謂無馬者,非馬也?
有白馬為有馬,白之,非馬何也?」曰:「求馬,黃、黑馬皆可致;求白馬,黃、黑馬不可致。
使白馬乃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異馬也。所求不異,如黃、黑馬有可有不可,何也?
可與不可,其相非明。故黃、黑馬一也,而可以應有馬,而不可以應有白馬,是白馬之非馬,審矣!」
4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古人在摳字眼 。就像瀑布不是布一樣。明白了嗎?
5樓:匿名使用者
白馬非馬論這是一種辯證法,你還沒上高中吧,高中政治課要講的。
6樓:精你愛
這是邏輯學的一個典型案例,屬於偷換概念
7樓:﹏繁花三千
我只知道 白馬非馬是許嵩第二張**第一首歌。
【白馬非馬】是什麼意思?
8樓:哆啦a夢沒鈴鐺
白馬非馬論是辯證法中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關係,不能因為特性而忽略共性,白馬即是特殊性,馬是普遍性,說白馬不是馬,顯然是忽略了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存在於一切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舊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又產生。事物始終在矛盾中運動。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體的、特殊的。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體事物在其運動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個方面都有其特點。具體表現為三種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點;
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過程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特點;
三是構成事物的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質、地位和作用。
擴充套件資料
辯證法辯證法即思辯與實證相統一的方法。
思辯性與實證性相統一的辯證法的發展有一個過程。辯證法發展的第一階段是通過辯論達到真理,是辯證法發展的思辯階段;第二階段是揭示宇宙發展的普遍規律,是辯證法發展的實證階段;作為思辯與實證相統一的第三階段是前面兩個階段的綜合,即思辯性與實證性相統一的階段。
如果說第一階段是認識論的辯證法,第二階段是本體論的辯證法,第三階段則是本體論和認識論相統一的對稱辯證法。思辯性與實證性相統一的辯證法即對稱辯證法,是辯證法發展的最高階段。
9樓:匿名使用者
白馬非馬是一個著名的邏輯問題,出自《公孫龍子·白馬論》。
《白馬論》的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戰國時一城有令馬匹不得出城。
有一天,趙國平原君的食客公孫龍帶著一匹白馬正要出城。守門的士兵對他說:「馬匹一概不得出城。」
公孫龍心生一計,企圖歪曲白馬是馬的事實,希望說服士兵。
公孫龍說:「白馬並不是馬。因為白馬有兩個特徵,一是白色的,二是具有馬的外形,但馬只有一個特徵,就是具有馬的外形。
具有兩個特徵的白馬怎會是隻具有一個特徵的馬呢?所以白馬根本就不是馬。」
愚魯的士兵因無法應對,唯有放行。
白馬非馬是公孫龍惚弄士兵的話,應該這樣說,白馬不等於馬,白馬是馬。馬包含白馬。不要鬧出"白馬不是馬"、"蘋果不是水果"及"你爸爸不是男人"的笑話。
10樓:陳振權
《形神邏輯》關於白馬非馬問題的觀點:就部體對於個體的「歸性」而言,白馬不歸於其他的馬【白色的毛髮歸於某些馬匹而不歸於所有馬匹】;但就個體對集體的「屬性」而言,白馬屬於馬類,就像小馬屬於馬類一樣。只有屬性判斷而沒有歸性判斷的形式邏輯是無法回答清楚這個問題的。
「白馬非馬」屬於混沌命題,因為它是用蘊含了不歸和不屬兩層意思的 「否是判斷(非)」作出的。
11樓:三娘名卿
這個是著名的詭辯論,意思是白色的馬不能叫馬,否則它為什麼加白馬呢,直接叫馬了。
12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扯犢子的意思,搞笑呢,白馬不是馬?按這種說法,黑馬不是馬,黑白相間的也不是馬,什麼顏色的馬都不是馬了。和白人不是人有什麼區別,說出花了我也知道白馬就是馬,根本沒必要和別人爭論這個。
說白馬不是馬的已經輸了,不明白為何還要爭論。
13樓:vsn凡曦丶
比較好理解吧,白馬非馬也可以說成馬非白馬,這個「非」不是「不是」的意思而是「不等於」的意思,這個辯論基於這個「不等於」而不是「不是」,把這個「非」字理解成「不是」是不準確的。
14樓:匿名使用者
當年公孫龍為了過於關卡強調白馬的特殊性.
白馬是馬與白的交集,是特殊的馬. 白馬既是馬也是白色的動物.
換過例子你就明白了:正方形是矩形也是菱形,現在規定,矩形可以通過關卡,,菱形不可以通過,問正方形能不能通過?
15樓:灰白狐
白馬非馬,中國古代有名的博弈詭論,意思是白馬不是馬,馬是一種動物,白是一種顏色,白馬,是知覺和視覺的混合顯示,當然不能只算知覺裡的馬。
16樓:石與雞蛋
白馬非馬,你可以說馬是白馬,但不能說白馬是馬,你可以說上海是中國的城市,但你能說中國的城市就是上海嗎??
17樓:匿名使用者
別人都說白馬王子,而他實際上不是馬,所以說白馬非馬了。哈哈
18樓:匿名使用者
一個事物的組成有多個因素,拿出其中幾個因素說成是這事物本體肯定不妥,比如人是由身體、四肢、五官、器官、血液、細胞等等(只要具備形容人的甚至是膚色體型)組成的,不可能說身體就是人,四肢就是人.這種宇宙思想肯定不好理解,和達摩祖師那句「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都是一樣的無我境界.
非要知道什麼意思,那就是我是誰?我在哪?就這意思.
白馬非馬是什麼意思?
19樓:匿名使用者
白馬非馬是眾多哲學家特別是先秦哲學家爭論和**的一個問題之一。語出公孫龍。
公孫龍是戰國時期平原君的食客,一天,他牽一匹白馬出關被阻,公孫龍便以白馬非馬的命題與之辯論,守關的人辯不過他,公孫龍就牽著馬出關去了(或說,他還是不得出關)。公孫龍通過三點論證,力求證明「白馬非馬」這個命題。第一點:
「馬者,所以名形也;白者,所以名色也。名形者非名色也。故曰:
白馬非馬。」 以現代邏輯術語來說;這一點是強調,「馬」、「白」、「白馬」的內涵不同。「馬」的內涵是一種動物,「白」的內涵是一種顏色。
而「白馬」的內涵是一種顏色加一種動物。三者的內涵各異,因此白馬非馬。
第二點是:「求馬,黃黑馬皆可致。求白馬,黃黑馬不可致。
……故黃黑馬一也,而可以應有馬,而不可以應有白馬,是白馬之非馬審矣」。 「馬者,無去取於色,故黃黑皆所以應。白馬者有去取於色,黃黑馬皆所以色去,故惟白馬獨可以應耳。
無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馬非馬」。
這一點是論及,「馬」、「白馬」的外延不同。「馬」的外延包括一切的馬,不管任何顏色。而「白馬」的外延只包括白色的馬, 兩者有相應顏色的區別。
由於「馬」與「白馬」的外延不同,所以白馬非馬。
第三點是:「馬故有色,故有白馬。使馬無色,由馬如己耳。
安取白馬?故白者,非馬也。白馬者,馬與白也,白與馬也。
故曰:白馬非馬也。」 這一點是說明,「馬」這個共相與「白馬」這個共相不同。
馬的共相,是一切馬的本質屬性。它不包含顏色,只是「馬作為馬」。這樣的「馬」的共性 與「白馬」的共性不同。
也就是說,馬作為馬與白馬作為白馬不同。所以白馬非馬。
這是百家之中名家思想,鍛鍊思維還行,但是要深究就不必了,因為名家思想多為詭辯之言實際意義沒有多大。看過也就權當一笑。
許嵩的《白馬非馬》在表達什麼意思
馬非馬,可以看成是一種詭辯論,也可以理解成事物的同一性和差別性的問題。典故大專致和樓上的講的差屬不多,但看典故里的公孫龍所言的 白馬非馬 是主觀的否定了白馬和馬都是馬,所以不可取。而後人在此基礎上又看都了事物的另一個方面,就是白馬雖然是馬,但是和黑馬 黃馬比起來卻是有差別的所以不能籠統的只講它是馬。...
「白馬非馬」是先秦哪個思想學派提出的
是名家的代表人物公孫龍提出來的。白馬非馬 的辯合之術是諸子百家中哪一家的誰提出的?白馬非馬 的辯合之術是諸子百家中名家的公孫龍提出的。相傳的故事大概是這樣的,有一天公孫龍子騎著一匹白馬要進城,該城門的看守官說,依照規定馬不可以進城。於是公孫龍子就開始他的論證 白馬非馬,最後它說服了守城官,於是就騎著...
歷史上有沒有公孫家的白馬之說即白馬非馬?什麼意思啊?這個對與錯到底該如何劃分啊
有,這是名家的創始人公孫龍的典故。公孫龍以其白馬非馬的詭辯之術讓許多大儒無言以對。後來據說 公孫龍過關,關吏說 按照慣例,過關人可以,但是馬不行。公孫龍便說白馬不是馬,一番論證,關吏聽了後連連點頭,說 你說的很有道理,請你為馬匹付錢吧。這個典故也和對牛彈琴類似。原文如下 馬者,所以名形也 白者,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