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裡的發心是什麼意思,佛學(佛教)中三發心是什麼意思

2021-04-01 16:58:55 字數 3420 閱讀 2940

1樓:匿名使用者

比如說有人需要幫忙,這時你升起幫助他的這麼個念頭,這就是發心。

佛教的發心有多種 ,有發起修行的心,求解脫的心,渡眾生的心,慈悲心,喜舍心,但是最為廣大的,是菩提心,所以,同樣說發心,一般是指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就是發願自己要成佛的心,自己願意成佛度化一切眾生,這是一個極其廣大的願望和理想,有了這個理想和目標,就能生生世世引導我們好好修行,不至於墮落,並且因為有這個心,終有一天能夠實現,成佛渡眾生,是世間最大的利益,一切世間的善業都不能比。

在佛菩薩像前,宣說自己要於未來成佛渡眾生,這就是發菩提心了,雖然如此簡單,卻有無量無邊功德利益,只是我們暫時還不瞭解罷了。

2樓:8萬4千法門

第一、出離心。此心雖比後兩者淺近,但它是首要的。常說:

高明容易解脫難。要能透脫人世間種種纏縛(妻兒子女、功名富貴、生活享受),談談容易,做到很難。甚至有的出家人,雖然擺脫了世間的家庭眷屬,名譽地位,可是內心仍夾雜著自己想當佛教領袖、眾生導師。

於是大佔山頭,大收徒眾,重用親信,宗派相爭,生活享受如同富翁,這與釋尊舍皇位離王宮,林間度夜,託缽乞食,真是鮮明對比。所以世間這些難捨之物,都像癌細胞,是萬萬不能發展的。所以首先要對這些難捨的東西能捨,不再留戀。

出離心不是消極厭世,恰恰相反,這是真正的大雄心。為了積極救世,就須輕裝上陣。自己還在昏睡,焉能喚醒別人的酣夢?

更切己的是留戀世間,正是最嚴重的執著,那麼你的鏡子就擦不乾淨了。首先要有一個出離心,這是個最根本的。

第二、慈悲心。佛為什麼要出家?首先看到生物互相吞食,你吃我我吃你,這樣來維持生命。

眾生非常苦哇!因之發心求道救度,這是慈悲心。在人世之間我們也看到多少災難,多少苦痛。

非洲的災情,兩伊的戰爭,多少血淚呀。怎麼能無動於衷?這種同情與救度的心就是慈悲心。

佛菩薩看一切眾生與自身如同一體,這就是同體大悲呀。佛看一切眾生如同佛的獨子,這是大慈悲心,是我們學佛的根本。《華嚴經》說:

「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所以不管佛教哪一宗,都必須從慈悲心出發。

修羅都有本領,所欠缺的就只是慈悲心。所以你沒有慈悲心去修練,總之是盲修瞎練,成為阿修羅而後已。密宗《毗盧遮那經》也說:

「大悲為根」,第一句話就是要從大悲心出發,可見顯教密宗同一根本。有人看見密宗金剛像很厲害,令人生畏,而不知這是極度的慈悲。就跟父母要管小孩子一樣,他要生氣,要教導,甚至責打孩子,都是為了要教好他們,並不是要傷害孩子,就是這樣,都是大悲為根。

如果沒有慈悲心,只是去修氣,不管修什麼練什麼,最後都要成為魔的眷屬。

第三、菩提心。覺悟的心。《毗盧遮那經》在「大悲為根」之下,緊接著便是「菩提為因」。

菩提的意思就是覺悟,也就是佛。一切事從因得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所以種菩提就得菩提,種佛就得佛。「菩提為因」就等於是說,咱們現在播種,你種了一個佛的種子,將來它就要結出佛的果。

所以說「大悲為根,菩提為因。」這同《華嚴》說:「因菩提心成等正覺」完全是一味的。

菩提心簡單地說,就是大悲大願大智慧相結合的心。《華嚴》說,這三個像是一盞油燈的三個方面,燈油、燈炷與燈光,缺一不可。而關鍵是燈光,不發光的燈有什麼用?

燈的光譬喻大智慧。我們看到本來是佛的眾生,因為妄想執著,不能覺悟,冤冤枉枉的在輪迴之中受種種苦,所以要救度,這是悲心廣大。眾生不盡,誓不成佛,這就是大願。

大智慧呢?那就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正如《金剛經》:

終日度生而終日無所度。這樣的大悲大願大智慧相結合的心,就是菩提心。我們要發起菩提心來,我們能發起這個心,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如果學佛還沒有發菩提心,或者曾經發過,但又忘掉了。《華嚴》教導我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這句**應該引起學佛的人的深切注意!離開了菩提心,縱使修種種善法,也是為魔服務。這都是真語實語,佛不會嚇唬我們。

佛學(佛教)中三發心是什麼意思

3樓:8萬4千法門

第一、出離心。此心雖比後兩者淺近,但它是首要的。常說:

高明容易解脫難。要能透脫人世間種種纏縛(妻兒子女、功名富貴、生活享受),談談容易,做到很難。甚至有的出家人,雖然擺脫了世間的家庭眷屬,名譽地位,可是內心仍夾雜著自己想當佛教領袖、眾生導師。

於是大佔山頭,大收徒眾,重用親信,宗派相爭,生活享受如同富翁,這與釋尊舍皇位離王宮,林間度夜,託缽乞食,真是鮮明對比。所以世間這些難捨之物,都像癌細胞,是萬萬不能發展的。所以首先要對這些難捨的東西能捨,不再留戀。

出離心不是消極厭世,恰恰相反,這是真正的大雄心。為了積極救世,就須輕裝上陣。自己還在昏睡,焉能喚醒別人的酣夢?

更切己的是留戀世間,正是最嚴重的執著,那麼你的鏡子就擦不乾淨了。首先要有一個出離心,這是個最根本的。

第二、慈悲心。佛為什麼要出家?首先看到生物互相吞食,你吃我我吃你,這樣來維持生命。

眾生非常苦哇!因之發心求道救度,這是慈悲心。在人世之間我們也看到多少災難,多少苦痛。

非洲的災情,兩伊的戰爭,多少血淚呀。怎麼能無動於衷?這種同情與救度的心就是慈悲心。

佛菩薩看一切眾生與自身如同一體,這就是同體大悲呀。佛看一切眾生如同佛的獨子,這是大慈悲心,是我們學佛的根本。《華嚴經》說:

「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所以不管佛教哪一宗,都必須從慈悲心出發。

修羅都有本領,所欠缺的就只是慈悲心。所以你沒有慈悲心去修練,總之是盲修瞎練,成為阿修羅而後已。密宗《毗盧遮那經》也說:

「大悲為根」,第一句話就是要從大悲心出發,可見顯教密宗同一根本。有人看見密宗金剛像很厲害,令人生畏,而不知這是極度的慈悲。就跟父母要管小孩子一樣,他要生氣,要教導,甚至責打孩子,都是為了要教好他們,並不是要傷害孩子,就是這樣,都是大悲為根。

如果沒有慈悲心,只是去修氣,不管修什麼練什麼,最後都要成為魔的眷屬。

第三、菩提心。覺悟的心。《毗盧遮那經》在「大悲為根」之下,緊接著便是「菩提為因」。

菩提的意思就是覺悟,也就是佛。一切事從因得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所以種菩提就得菩提,種佛就得佛。「菩提為因」就等於是說,咱們現在播種,你種了一個佛的種子,將來它就要結出佛的果。

所以說「大悲為根,菩提為因。」這同《華嚴》說:「因菩提心成等正覺」完全是一味的。

菩提心簡單地說,就是大悲大願大智慧相結合的心。《華嚴》說,這三個像是一盞油燈的三個方面,燈油、燈炷與燈光,缺一不可。而關鍵是燈光,不發光的燈有什麼用?

燈的光譬喻大智慧。我們看到本來是佛的眾生,因為妄想執著,不能覺悟,冤冤枉枉的在輪迴之中受種種苦,所以要救度,這是悲心廣大。眾生不盡,誓不成佛,這就是大願。

大智慧呢?那就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正如《金剛經》:

終日度生而終日無所度。這樣的大悲大願大智慧相結合的心,就是菩提心。我們要發起菩提心來,我們能發起這個心,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如果學佛還沒有發菩提心,或者曾經發過,但又忘掉了。《華嚴》教導我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這句**應該引起學佛的人的深切注意!離開了菩提心,縱使修種種善法,也是為魔服務。這都是真語實語,佛不會嚇唬我們。

佛學(教)中菲律賓佛教是什麼意思

近代菲律賓佛教是由華僑從我國傳入,如首都馬尼拉的中路觀音堂 圓通寺,三寶顏市的福泉寺等,都是為因應僑胞消災祈福的需要而創立的。但是這類佛堂,大多由在家信眾主持,缺乏積極籌劃的弘法活動,僅能視為菲律賓初期的華僑弘法佈教道場。佛學 佛教 中十一善是什麼意思 一朵花就是一個世界,一片葉就是一位佛子。就是說...

佛教裡的金剛是什麼意思,佛教中的「金剛」是什麼意思?

在大乘佛法經論中,金剛指法界中有一法是堅固無能截斷者,但又因沒有另一法可替代或毀壞的緣故,稱這不可被毀壞 替換之法為金剛。在宗教儀式中使用的法器,也稱金剛,中文又將它譯為金剛杵 降魔杵。用此 金剛 來形容如來藏空性心 無心相心 非心心,不取六塵萬法,無可摧毀。因此性無可毀壞,性如金剛,即使集於百萬億...

佛教中無我境界是什麼意思,佛學中的無我境界是什麼

對一切境界不思量 不分別 不執著!就是無心,無心 不是我們普通意義上的 沒心沒肺 而是念而不執。佛教的諸佛菩薩所修所得的就是 無我 和 無心 黃檗禪師曾說過 供養十方諸佛,不如供養一個無心道人 可見 無心 是多麼的重要!俺把達磨祖師 悟性論 中的這段文字供養給您,希望並祝福您快樂 自在。無妄想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