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彈杯歸去指環香:
那就以《寡人之於國也》為例來談談孟子的論辯技巧。
一、類比論證 梁惠王提出了「民不加多」的疑問,以自己在「凶年移民移粟」來作為自己「於國盡心」的證據,並且與鄰國國君做了對比,心中更加迷惑。孟子用戰爭來作比,「王好戰,請以戰喻」一句實際上已經揭示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戰爭帶給人民的只能是流離失所、飢寒交迫,甚至是死亡。這在古代生產力極其低下的情況下是普遍的現象。
緊接著就是我們如今耳熟能詳的成語故事「五十步笑百步」,指出了梁惠王與鄰國國君都是**殘民,雖然程度不同,但沒有本質區別。在論辯技巧上採用的是「請君入甕」。這種方法在文章結尾處也有體現:
「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目的是告誡君王不要推卸責任,「在其位應謀其政」,不能魚肉百姓。
二、排比手法 在巧妙指出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之後,孟子因勢利導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張,「王道之始」要做到三點,「王道之成」 要做到四點,這七項仁政措施都是排比,以排山倒海的氣勢,讓人無可辯駁。做好了以上這七點,「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雙重否定,斬釘截鐵。
三、對比論證 文章在篇末給我們描繪了當時社會尖銳的矛盾對立,巨大的貧富懸殊,讓人觸目驚心。「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殍而不知發」,這不是杜甫千古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先聲嗎?孟子在《寡人願安承教》中也寫道:
「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殍,此率獸而食人也。……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孟子對黑暗社會現實的揭露可謂入木三分,同時進一步指出了實行「仁政」的必要性。
四、反問句式和判斷句 在孟子的文章中疑問句、反問句很多,給人一種咄咄逼人的氣勢,如,「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之類。
判斷句如「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等。
2樓:彈杯歸去指環香
孟子以「善辯「著稱,這主要是因為他能夠靈活多樣地運用各種論辯方法。
其論辯方法主要有直言法、移花接木法、設彀法、譬喻法、變通法、用典法等。
總結起來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類比論證。如「五十步笑百步」。
二、排比手法。
三、對比論證。
《孟子》的論辯文有哪些特徵
3樓:砸牛小頓的蘋果
(一)孟子的論辯邏輯
孟子論辯之所以所向披靡,無往不勝,嚴密的邏輯性是其重要成因之一。譚家健認為孟子雖然不像墨子那樣有比較完整的形式邏輯理論,但是「卻能普遍而熟練地使用著形式邏輯的思維規律和思維形式,其文章都有著嚴格的邏輯」,在論辯過程中,孟子成功地運用了排中律和矛盾律,從而「無論和誰辯論,孟子都從沒有輸過」[2]。孟子論辯中所運用的邏輯方法有:
(1)逐層推論法,又稱「臺階術」 。在具體的論辯中,穿插運用演繹法和歸納法,有正有反,有擒有縱,開合自如,引人入勝。如《梁惠王下》: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託其妻子於其友而楚遊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王曰:
「棄之」
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
王顧左右而言他。
孟子從交友之道說起,獲得齊宣王認同,登上第一級臺階;次及部門長官的政務,引齊宣王躋上第二級臺階;最後提出議論中心,使齊宣王不得不在內心贊同,雖然他口頭上不願表態,從而達到規諫國王的政治目的;
(2)破斥兩端法,針對論敵用假言推理與選言推理的綜合方法進行的責難,孟子從容應對,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予以有力的破解;
(3)提出新論點法,即當論敵用假言和選言推理進行論辯時,採取肯定一面另提新論點,以擊破對方隱含的錯誤觀點;
(4)例證法,即把例證作為一個前提,使邏輯推理更加嚴密。
儒家主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要求人們的言談舉止都要合乎禮節。但孟子認為不能只拘泥於禮節,而應視實際情況靈活變通。例如拿飲食、婚姻的重要方面與禮節的輕微細節作比較,那麼飲食、婚姻重於禮節。
「男女授受不親」雖是一條儒訓,但孟子認為「嫂溺不援,是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孟子·離婁上》)。
有一個任國人對孟子的學生屋廬子說:「如果按照禮節去找吃的,便會餓死;不按照禮節去找吃的,便能得到吃的,那一定要按照禮節去行事嗎?如果按照迎親禮,便得不到妻子;如果不行迎親禮,便會得著妻子,那一定要行迎親禮嗎?
」屋廬子茫然不知所對,轉而求助於孟子。孟子曰:「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
舍重於羽者,豈謂一鉤金與與輿羽之謂哉?取食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色重?
軫兄之手臂而奪之食,則得食;不軫,則不得食,則將只能之乎?逾東家之牆而摟其處子,則得妻;不摟則不得妻,則將摟之乎?」(《孟子·告子下》)
孟子並不直接回答任國人的詰難,而是舉出兩個例子讓任國人判斷,間接表述自己的觀點,即應當根據禮節來待人處事,決不能違反禮節,任意胡作非為,幹出傷天害理之事。
(二)孟子的論辯語言
語言是論辯的物質手段,論辯是語言的直接交鋒。孟子很重視論辯的語言,他的語言是論理式邏輯語言,又是形象化的文學語言。這既有利於加強論辯的說服力,又有利於增強論辯的感染力。
善譬巧喻是《孟子》散文語言藝術的顯著特色,譚家健認為,孟子的比喻「淺近平易而生動有有趣,輕快靈便而又深刻貼切」,「堪稱比喻聖手」,他往往以生活常理就近設譬,運用靈活,精闢允當,一語中的,從而引起讀者廣泛的共鳴;用寓言故事作譬喻《孟子》為開風氣者,這類「敘述則時特精妙」的長喻「曲折多姿,生動有趣」,「有很高的藝術價值」[3]短喻則既平易又精練,正喻生動有趣,反喻誇張幽默。實際上無論是單純的比喻,還是故事性的長喻,為先秦諸子散文所共有,而孟文為人所稱道,是因為有其獨特的「個性」,從而形成了孟文特有的風格,管文提供的思路當有某種方**意義。
孟子主張性善說,把「義」看作是性善論的主要內容之一。「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告子上》)生命是人所共見的,人們都能切切實實體會到它的存在和價值,能唱能跳,善行會跑。但是,「義」是個抽象的概念,無聲無嗅,無形無狀,普通人難於把握。為了使「義」的價值能夠直觀現實在人們眼前,孟子採用了譬喻說理技巧,用魚比喻「生」,用熊掌比喻「義」,具體形象地區別出「生」和「義」價值高下不同。
因此,「捨生取義」的結論就易於為人們接受和實踐。
(三)孟子的論辯方法
方法是通達勝辯的橋樑。孟子的論辯方法是他的論辯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能針對不同的物件、不同的問題、不同的態度、不同的情況,採取因勢利導、比較異同、利實相參、執中有權等方法,特別是「執中有權」論,可以說是孟子分析情況、處理問題的基本方法。
孟子認為「執中無權,亦猶執也」。孟子認為「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是極端自私的,而「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用博愛代替自私,不利於宗法制度。所以孟子反對執著,「子莫執中,執中為近之,執中無權,猶執一也。
所惡執一者,為其賦道也,舉一而廢百也」(《孟子·盡心上》)。他運用「執中有權」法,擺脫了辯論中的兩難的困境。
其次,孟子經常採用因勢利導的方法,藉以激發對方的善端,減少論辯的對抗,宣傳、實現自己的主張。孟子一向主張「仁政」,他在勸告君王要實行仁政時曰:「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然後又說「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孟子·公孫丑上》),使君主聽了心悅誠服。
孟子還認為「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或勞力,或勞心;勞力者治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孟子·滕文公上》)。
此外,孟子主張王道,就要和霸道比較;主張正義之戰,就要和不義之戰比較;主張仕以其道,就要和仕非其道比較。比較才能分清是非、好壞、輕重、大小,這是論辯最直接的任務。
(四)孟子的論辯風格
風格是孟子論辯藝術的總體特點。如果孟子的論辯藝術沒有獨特的風格,就不成其為孟子的論辯藝術了。旗幟鮮明、感 情強烈、文采斐然、說理痛切,這都是孟子論辯藝術的總體特點。
孟子在論辯中主張什麼,反對什麼,立場、觀點鮮明,而且感**彩強烈。他反對不義之戰,歌頌正義之戰;反對**,讚揚仁政;反對楊墨,推崇孔子;反對窮奢極欲的權貴,同情水深火熱中的百姓。
孟子在論辯中長於說理,顯示出他雄辯的才華。他往往能針對對方的言論,不急不迫、一步緊似一步地論說開來,最後用精闢的語言概括出自己的思想,一針見血地指出對方的謬誤,確有說理痛切、發人深省、令人信服的效果。
孟子常用排比、對偶等手法進行勸說。他在勸君主端正對大臣的態度時,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孟子·離婁下》)。孟子還曰: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孫丑下》)。
上述觀點皆本人的淺顯之談,對於亞聖孟子的散文,還待深入研究。
註釋:[1]《文心雕龍·論說》,意為:「一個人論辯的價值,比國寶九鼎還貴重;三寸之舌的力量,比百萬雄師還強大。」劉勰對論辯的評價,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孟子中的成語有哪些,《孟子》中的成語?
內容來自使用者 鱷魚 1 安富尊榮 謂身安國富,而保其尊榮。語出 孟子 盡心上 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注 君子能使人化其道德,移其習俗,身安國富而保其尊榮。2 抱關擊柝 謂守門者及警夜者。皆位卑祿薄之吏。語出 孟子 萬章下 辭尊居卑,辭富居寡,惡乎宜乎,抱關擊柝。注 辭尊富者,安所宜乎,...
孟子的典故,與孟子有關的故事有哪些?
一 孟母三遷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去逝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孟子的母親對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視,管束甚嚴,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為賢。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 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 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裡了!孟子的...
孟子在教育方面有哪些思想或主張,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 有教無類 論語 衛靈公 的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揮。他們都把全民教育當作實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一方面,主張 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 滕文公章句上 加強學校教育 另一方面,要求當政者要身體力行,率先垂範。君仁,莫不仁 君義,莫不義 君正,莫不正。離婁章句上 以榜樣的力量,教化百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