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文化對數字有什麼研究,閩南文化有哪些方面

2021-12-28 22:53:45 字數 5882 閱讀 3116

1樓:匿名使用者

從一到九-獨特的閩南婚俗數字文化 閩南人的婚俗千奇百怪,歷史悠久,自唐朝以來積澱了豐富的民俗文化,形成了其獨特的語言,尤其是數字在閩南婚俗中的運用更有一番情趣。

「一」閩南語稱為「頭」。男女雙方第一次見面稱為頭次見面,雙方親友應互送見面禮,主人家應煮紅糖面線湯待客,似有洗塵與吉祥之意。有的地方還要加上一隻煮熟的紅雞蛋,以示主人盛情之意。

另外,女兒出嫁後第一次回孃家稱為頭次客,父母家人要設宴款待女兒女婿。

「二」閩南語稱為「雙」或諧音「字」。如稱新郎新娘年輕為「十八二十二,少年正當時」等。另外在準備小額紅包時,要

二、十二等。準備嫁妝時要備上成對的東西,如一對繡花枕頭,稱「雙雙對對,萬年富貴」。

「三」與「衫」同音,在婚俗中有「無三不成禮」之說,意思是事情要三次後才決定。酒宴中舉行酒過三巡禮節,以示隆重。

「四」與「死」諧音,但在閩南一帶有「好四」的說法,意為勢頭好,做事順利與順心。四是一個好兆頭。紅包、嫁妝件數、婚期都不忌諱帶四。

「五」與「誤」諧音,加上五月是屈原投江的月份;「七」與閩南人習俗人死後七天作「頭七」有關,七月又與李世民設立的鬼節普渡月有關,所以這兩個月很少有人結婚辦喜事。

「六」與「陸」諧音,歷來有「三六九,天天有」之說,但農曆六月天氣炎熱,結婚的人很少,都是等八月以後進行。因為閩南人「好�1�7俗幀保�萏們肟妥雷右�訟勺潰�巫右�冒訟梢尾潘憒笪弧>墒貝蠼我�冒頌т蠼危�紊弦�冒素悅諮傅扔邪素醞及傅氖撾錚�託履鍥舫痰木撇艘�送搿k�耘├�嗽亂院笫悄謝榕�薜暮萌兆印�1�7

「九」與「狗」諧音,在閩南西部與客家人混居的地方,九與「久」發音接近,所以有禮金999元,豬肉和麵各99斤,紅包要9、19、29等帶九數的習俗,意為天長地久。

2樓:匿名使用者

6就是順 4就是死

閩南文化有哪些方面

3樓:水瓶臨風

閩南-習俗

許多研究華人文化的海外學者,在經過探索和思考之後,往往把自己關注的目光最終移向閩文化,其中閩南文化的注目度相當高。在日本學術界,但凡研究中華文化、漢文化、海外華人華僑等諸問題的學者,在從事臺灣、香港研究之後,當學術氛圍允許他們進入這裡時,有相當一部分人都把自己的關注點轉向閩南文化研究。

普渡閩南據史料載,歷史上泉州於元代開始將所管轄範圍劃分為東、南、西三「隅」;明代沿元制。至清代增設城北隅,並在四隅下設三十六「鋪」,每鋪下又分若干「境」。這就是今日在泉州常常聽到的「鋪境」、「三十六鋪」一語的初始。

以前七月十五日一天之內,人們完成在木主前祭公媽、在大門口祭普渡公兩項內容。現在舊曆十五祭祖先,舊曆七月裡以「鋪境」為單位逐日輪流做普渡。據老人們的記憶,36個鋪輪流做普渡是清末才開始的。

據一些後世的文字資料以及老人們的口頭講述,輪流普渡乃起自清朝,因為祭祀行為集中、祭品的需求也集中,七月半市場供求緊張。人們常為買東西打架。清乾隆年間,由地方鄉紳出面呈請由抽籤決定城廂三十六鋪的輪流普渡日期,而七月半節依舊家家祭祀祖先。

從那時起,鯉城區以及相關聯的部分鄉村都以鋪境為單位輪流做普渡。而現在的泉州,在整個舊七月裡,幾乎每一天都會有幾個角落輪到做普渡,但任何角落的住戶在七月十五這天都不做普渡而要祭祖先。

無論哪個鋪境、角落,普渡的基本結構主要有三部曲--豎旗·豎燈、普渡、重普,此外還有「結尾緣」。第一儀式從舊曆六月開始。最終儀式則在舊曆八月至十月之間。

近水的鋪境和住在水邊的人們還要做「水普」。

泉州郊區的xp是個漁村,舊曆七月十五「七月半」要去祖厝「敬公媽」,七月二十七「普祀·普渡」。普渡時在門口擺酒菜、點香、燒金、放鞭炮。菜餚類裡注意不能有帶鋒利邊緣貝殼的海鮮,有則要剝去貝殼再煮菜。

擺好祭品後要「boyi」,卜問普渡公之後才可以燒金、放炮送普渡公走。psh村的各家則是普渡日上午去家廟燒香、供奉酒菜、「燒金」。下午在家門口供酒菜、燒金祭普渡公。

閩南城區舊式住房的普渡和鄉村類似,都是在天井或靠大門的裡面或大門外面擺桌子、放酒菜祭品、燒金。隨著高層多戶雜居式樓房的增加,產生了一個普渡祭祀地點的問題。從個案看到的樓房住戶的普渡方式現有三種:

1、在自家大門內面向樓道擺祭,到樓外面燒金;

2、在樓道內自家大門外擺祭,到樓外面燒金;

3、下到一樓露天處擺祭並燒金。

這是居民們在新的居住方式與傳統祭祀行為之間調節的結果。三種型別做法裡,燒金行為都要在樓房外面做,這不單單是出於安全或通風的考慮,而是人們對傳統意識的承襲。

祭祀儀式一般在下午四五點開始。無論城區還是鄉村,左鄰右舍總要前後呼應式地開始做普渡儀式,理由是怕一家一戶的酒、菜「供不應求」引得普渡公生氣對自己家人不利。

祭祀後邀親喚友來「吃普渡」也是泉州城鄉共同的特點,祭祀儀式結束後的晚飯,除親戚外還廣邀朋友來喝酒,人們常常吃了這家又趕到那家去吃,這裡剛吃著,那裡的催促**就打來了。不拘城鄉,熱鬧的「吃普渡」成為泉州地區普渡全過程的一個高峰。有人說,各家各戶請很多客人是為了顯示自己,也有人說是怕普渡公吃完祭不走,叫來很多人壯膽,可以嚇走普渡公。

我想,後者的理由也許是比較原始的,前者則是派生出來的一種客觀效果。事實上「吃普渡」表現出今日的普渡活動兼有很大的社交功能。由於輪流做普渡,使人們有更多互訪機會以及參加「吃普渡」的自由度高,普渡時節的社交圈大於春節,這是普渡的一大特點。

閩南嫁妝

閩南閩南人在婚嫁中的嫁妝品種繁多,豐富多彩,其中有吃的,有穿的,也有日常用的,也有祭拜祖先與神明的供品,這些嫁妝都有其特殊的寓意,令人稱奇。而且還分為一擔一擔的好幾擔!

第一擔是裝吃的禮品。在吃的嫁妝禮品中,禮數最重當數「轎前豬腳」,要前後兩腿,重量十至二十斤,以顯示禮品份量。其次是「四果」,即由米香糖、冬瓜條、冰糖、茶葉等組成,當地稱為「四果甜」,有幸福甜蜜之意。

另外還有農村自制的甜粿、發粿之類,稱為「壓房粿」,有建家立業、成立房頭之意。以上這些東西要用兩隻竹籃裝上,繫上紅布條或紅紙條送到廳堂和新房祭拜,以求早生貴子。另外,還得準備肉、面、糯米甜飯、香菸、酒等食品。

第二擔是裝衣服的皮箱。穿的東西會比較簡單,現在除了新娘隨身的衣服外,已不帶很多的服裝。但如果在憑票**的年代,就有八套或十套的要求,當時有俗稱:

「尼龍襪要四雙,四件襯衫的確良……」的唱詞呢!可見當時棉布緊張時新娘對服裝數量的要求。現在,雖然對衣服的數量不大講究,但也有部分人準備了古色古香的紅襖、紅裙、藍布長衫、白黃身(白、黃布做成,男女各兩套),以備以後父母做壽拜堂及百歲年老時用,以此來體現男女雙方家庭厚道又有世家底。

閩南第三擔在嫁妝的禮品中最含糊不得,它是準備祭拜祖先和神明的供品。大致有大紅燭數對,香數把,鞭炮數串,紅包數包(稱為「房頭禮」),還有年糕點心等祭品,所有供品數量都要

二、四、十二等雙數,以圖吉利。然後放進兩隻做工考究的紅籃裡,當地稱為「紅盛」。在靠近客家人居住的鄉鎮,有送保家燈(煤油燈)到男方家的習俗,為添丁發財之意。

用的東西最多,大到彩電冰箱、摩托車,小到針線盒,真是無所不有。較傳統有「三盒」之稱。即一要首飾盒,裡面放著父母陪嫁的金銀首飾細軟等貴重物品,以示孃家富有;二要梳妝盒,裡面有花枝、胭脂水粉、梳子、鏡子、紅絲帶等八件東西,有父母惜女之意;三要針線盒,裡面有剪刀、紅尺子、針線等縫補裁剪要用的物品,有新娘手藝好,勤快之意。

另外,女人洗澡用的桶(俗稱「紅腳桶」),枕頭枕巾,mao巾牙刷,口杯茶具,臉盆等日常用品樣樣齊全,這就是閩南嫁妝的趣味性和它的特色所在,不過,時至今日,有不少的習俗已為現代的婚娶習慣所取代了。

閩南文化的影響

4樓:

fgcvcgqhaevjadgifhfisbsicbsifbkdbdbibbjsjsvsge

閩南文化有哪些

5樓:wyp駱遙

閩南文化有:

1、語言文化:閩南語起源於泉州,但閩南語的流播已不僅僅在閩南地區,早已超過省界和國界,在外省傳播閩南話最廣地區和國家是臺灣和新加坡。

2、建築文化: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廟、宮觀、牌坊、塔、幢、亭、臺、榭及橋樑、海防建築(崇武古城)等,豐富多彩的閩南建築,堪稱既富有獨創性又集中外建築之大成。

3、宗教文化:閩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間信仰,是閩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閩南地區宗族文化十分發達,重視宗族親情、重視編修族譜和重視宗祠建築是其標誌。

4、民俗文化:指閩南人共同創造、享用和傳承的民間文化事象(事物和現象)的泛稱。

5、飲食文化:閩南菜的發展與傳承也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它從泉州發源,流傳到漳州、臺灣、廈門等閩南文化圈中。

6樓:opop借火

我覺得你問的無論是哪一個方面都是一個很大的課程 這種都是某地域性的文化 複雜的很

飲食習俗 「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們物質生活的第一需要。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徵和鮮明的地方文化色彩。 閩南人晨起的第一件事一般是泡茶飲用。

廈門人稱茶葉為「茶米」,與米相提並論,稱飲茶為吃茶,與吃飯擺在同等地位,是以說明茶和米在人們生活中同樣重要,正如王安石所說的「茶為民用,等於米鹽,不可一日以無」。閩南的茶俗以飲功夫茶為首,由於所費的時間,功夫多於喝茶,故稱「功夫茶」,飲茶一般要有「茶配」,尤其是飲功夫茶,濃度高,有茶配可防「茶醉」,酒宴是閩南人酒俗中最主要的一種。俗話說「無酒不成宴」,逢年過節飲酒慶賀,如春節的迎春酒,端午節的雄黃酒,中秋節的的賞月酒等。

閩南人一日三餐,以稻米為主食,早晚吃稀飯,中午吃午飯,閩南方言稱稀飯為糜。它又稀又稠的和稀的兩種,稠的粥稱「烤頭糜」,「烤」的意思即「水乾也」,稀的粥稱「安糜仔」。至於年節的食俗,則根據不同的節日,有不同的食俗,如春節,除夕的圍爐吃年夜飯置辦各種雞鴨魚肉菜餚外,習慣要一道火鍋。

舊時的銅火鍋中間燒炭火,象徵全家圍爐團圓。

服飾習俗

隨著思想,觀念的進步,人們的服飾也跟著發生了變化。其中,閩南服飾中獨具特色的是惠安女服飾,其最大特點是「衣短露臍,引人注目」。有首打油詩形象地勾畫出惠安女傳統服飾的牲為「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衣,浪費褲」。

此外,目前尚保留的民眾有穿木屐、婦女、兒童戴手鐲、腳鐲等。

建築習俗

建築與百姓安居緊密相連,因此,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民間風俗。如建房前擇定方向,選擇黃道吉日動土及上樑祭、落成祭等禮俗,如動土前要選黃道吉日,並設案擺豬頭三牲供品,焚香燃燭,燃放爆竹,拜神靈祭土地,俗稱動土祭或奠基祭。儀式後,用豐富的酒菜款待建房的師傅,此外,還有木門檻上釘竹板、擇地鑿井覓甘泉等習俗。

結婚習俗

閩南的婚姻禮俗,自古以來遵循漢族傳統的周禮「六禮」的基本程式進行,即納采(即求婚)、問名(即女姓氏)、納吉(定婚喪嫁娶)、納徵(婚成送禮物)、請期(通知婚期)、親迎(迎娶)。其中,特別注重「迎娶」這一道習俗。新娘一般在婚後第四日回孃家省親,稱「做客」、「歸字」。

「做客」必須當日返回婆家,到家時又必須是天黑,俗話為「闇冥摸,生幹埔」。意即這樣做就會生男孩。

壽誕禮俗

舊時由於生活和衛生環境等因素,人們能活到50歲就被認為是長壽了。所以閩南民俗從50週歲開始逢十做壽(有些地方從60週歲才開始做壽),也有提前一年或推遲一年做壽的(即逢9或11做壽的)。一般在壽堂上懸燈張彩,正中貼一金字「壽」字或壽星圖,兩旁掛壽聯,壽星著新衣或壽衣正坐高堂,接受兒張的拜祝。

壽宴是做壽的重要內容。一般在壽慶日的中午或晚上大宴賓客,在菜餚中必有一道「豬腳線面」的菜,這是取豬腳意強壯,線面壽長的吉利。

民間禁忌

禁忌是民間關於社會行為、信仰活動的某種約束限制觀念和做法,是一種傳統的風俗。閩南人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一些關於飲食、衣著、起居、交往、語言等方面的禁忌,如忌吃飯時以筷子敲碗,因為舊時只有乞丐才敲著空碗乞討。亦不可將筷子插在飯碗的米飯中,這與民俗中「拜腳尾飯」的喪俗有關。

忌用掃帚打人,否則被打者會倒黴,因為人們把掃帚認為是有靈性之物。忌在庭院內種植香蕉樹和榕樹,傳說因香蕉無籽,故不利生育。而榕樹被視為神樹(因它樹齡最長),種在家庭小院是對神的不敬,也不吉利。

閩南菜的發展與傳承也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它從泉州發源,流傳到漳州、臺灣、廈門等閩南文化圈中。泉州人下南洋後,由於交往的頻繁,對外交流擴大,飲食文化的交流與磨合融會也更加密切,這樣,閩南菜的風味不但影響漳、廈、潮汕、臺海等地區還輸出到廣大東南亞地區。

許多到東南亞旅遊的人會驚訝地發現,吃的飯菜正是家鄉的味道,街頭的小吃攤也能吃到海蠣煎、花捲、肉粽。近年來,不少外來飲食不斷進駐泉州,一些僑胞也回到故鄉開起了飲食店,閩南人上街就能吃到地道的印尼菜、越南菜、緬甸菜、新加坡菜。

閩南有什麼性,閩南有什麼小吃?

平和縣小溪枕頭餅 平和蘆溪鹹菜 九峰鎮鹼仔粿 平和縣大溪鎮豆乾 九峰鎮花香片 漳州美食 炸五香 平和土特產南勝鹹水鴨 平和小吃蘆溪紅酒 平和小吃南勝麻棗 東山縣燒賣 肖米 詔安美食 貓仔粥 漳州滷麵 閩南特色小吃 春餅 閩南特色小吃 捆蹄 閩南名吃 榜舍龜 閩南特色小吃 鱟羹 閩南小吃 米糕 閩南特...

閩南廈門民俗文化廈門有哪些特色文化?

閩南功夫茶表演 木偶表演 博餅 閩南語歌曲 這些閩南民俗文化的標籤將一一在世博會上向全世界展示。5月2日至5月4日,上海世博會廈門館開館,面積達630平方米,以 溫馨城市?海上花園 宜居廈門印象 為主題,以 廈門總讓人想起生活 為口號,以濃厚的閩南元素為基色,融合現代科技,藉助閩南風情濃郁的實物展示...

閩南有什麼性比較好吃,閩南有什麼小吃比較好吃

要說閩南有什麼好吃的 我先舉一下我們在南粵的碣石!這是一個縮影,也是其中一小部分!碣石好吃的東西,真的是太多了,隨便去 都可以吃到比大城市那些路邊攤難以相比的美味小吃!像碣石的炒河粉 果子 外邊的也是沒得比,在外邊吃了河粉,然後跟碣石的一比,眼淚就會流下來,簡直就是天差地別呀!湯河粉 果子湯 也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