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偶是小櫻
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2、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5、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6、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
8、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9、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10、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11、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12、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髮方悔讀書遲——顏真卿13、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于謙14、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15、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16、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17、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蘇軾18、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19、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20、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21、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陳壽《三國志》
22、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孫洙《唐詩三百首序》
23、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游24、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25、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26、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蒲松齡27、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28、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遠,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30、奇文共欣賞,疑義相如析——陶淵明
31、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33、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
2樓:
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鑑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昨夜江邊春水生,
蒙衝鉅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出處】:
中華詩詞-南宋-朱熹
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讀書後,時常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徵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行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從書中不斷汲取新的知識。
《觀書有感》是南宋大學問家朱熹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抄錄下來,與大家共同分析欣賞。希望對無心向學,不讀書看報,只知玩玩樂樂的青年朋友,有所啟迪勉勵。
原詩四句:「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它實寫的是明麗清新的一派田園風光,反覆讀上幾遍,會覺得愈讀愈愛讀!你看,半畝的一塊小水塘,在朱熹筆下是的一面鏡子(一鑑開),起筆就恬靜而幽雅得讓人立時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讀者遐想,這面「鏡子」中映照著天上徘徊的雲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麼靜謐可愛了!
作者在第三句提了個問題,這水為什麼如此清澈呢?他高興地自問答道,因為源頭總有活水補充,一直不停地流下來。
這幅美麗的自然風光圖卷,已經令人讀後清新明快了,更讓人拍案叫絕的是一看題目,是觀書的感想,頓時這美的意境昇華,與讀書融合了。
原來,大學者朱熹在讚美讀書有所領悟,心靈中感知的暢快、清澈、活潑,以水塘和雲影的映照暢敘出來了。他的心靈為何這樣澄明呢?因為總有像活水一樣的書中新知,在源源不斷地給他補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詩,給我們諸多啟示,多讀一點好書,會讓自己思想永遠活潑,才思不絕,情操高雅啊!
3樓:狼鷹
一般可以想到有關學習的和書籍的名言警句,畢竟《觀書有感》是告誡我們多讀一點好書,會讓自己思想永遠活潑,才思不絕,情操高雅啊!
古詩<<觀書有感>>
4樓:匿名使用者
觀書有感(其一)
宋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鑑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觀書有感(其二)
宋 朱熹
昨夜江邊春水生,
艨艟鉅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其一)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展現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雲的影子都在鏡子中一起移動。要問為何那方塘的水會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為它源源不斷地輸送活水.
(其二) 昨天夜裡江邊漲起了陣陣春潮,鉅艦大船輕盈得如同一片羽毛。向來行駛要白費很多推拉力氣,今天卻能在江水**自在順漂。
5樓:
觀書有感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6樓:自制力太差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朱熹在<<觀書有感>>中強調只有平時多積累,才能寫出好文章的詩句是?
7樓:玥光晗
朱熹的《觀書有感》中的兩句詩「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8樓:匿名使用者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那讀三聲
9樓: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觀書有感》中,表達詩人讀書感想的詩句是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譯文 半畝大小的方形池塘裡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開啟的鏡子,藍天和白雲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彷彿悠閒自在地來回走動。它怎麼會這樣清澈?因為發源處不斷有活水流下來。其實這首詩是詩人借半畝大小的方...
觀書有感解釋,《觀書有感》的解釋
觀書有感 朱熹。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註釋 1.朱熹 字元晦,號晦庵,南宋理學家 教育家與文學家。2.鑑 鏡子。開 開啟。3.天光 天空的光景。4.渠 代詞,它,此處指方塘。那得 怎麼會。如許 如此,這樣。5.為 因為。評析 本詩發揮了說理淺顯親切的長處,雖...
觀書有感的名句賞析,觀書有感賞析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全詩重點以此句為主,句子生動形象,應是名句。觀書有感賞析 觀書有感的名句 觀書有感 朱熹 南宋 其一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其二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鉅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名句是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