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某某知識博士
讀完《傷仲永》這篇文章後,的確讓我感到有些「傷」。仲永天生聰明、有才智,年紀小小就能作詩,但最後卻得到「泯然眾人」的結果。像方仲永那樣的神童,如果從小就努力勤奮地學習,將來一定會成為舉世聞名的才子,成為國家的棟樑。
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離不開後天的努力。否則,早晚都會出現「江郎才盡」的那一天。
天才方仲永為什麼不能取得重大的成就呢?我覺得這是方仲永父親的錯,方仲永最終「泯然眾人」,他要承擔主要的責任。仲永的父親貪圖財富,在仲永年小的時候,每天帶著他四處拜訪,尋求利益,而不讓他去學習,耽誤了他學習的機會,白白荒廢了乙個天才的一生。
這也告訴我們,作為父母的應該給子女最好的教育,而不應該著重與眼前的利益。
人們常說:「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而是勤奮的。」我們現在有這麼好的學習條件,老師和家長對我們的學習又是那麼重視,因此,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勤奮學習。
2樓:拉布無淚de死鉮
生而知者之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們的才能雖有差別,但主要來自於勤奮學習。《傷仲永》一文給我的啟示是:
乙個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賦,但如果不努力學習,也很難取得真正的成就。
乙個天資聰穎的神童,因為被唯利是圖的父親每天帶著四處拜訪本縣的人,而不讓他學習,使得「神童」竟淪為乙個默默無聞的「庸人」!這能叫人不扼腕嘆惜嗎?神童泯然眾人,責任在於他父親,原因是「不使學」。
像方仲永這樣的天才,由於後天沒有好好學習,尚且要成為普通的人,那麼,那些本來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學習,豈不是連乙個普通的庸人還不如嗎?
所以說:才能來自於勤奮學習!「神童」由於後天不好好學習而淪為「庸人」的,在歷史上屢見不鮮;而本來不是「神童」、「天才」,但由於堅持不懈地奮發努力,而成為舉世聞名的科學家、發明家的卻大有人在。
不論是誰只要付出和他們同樣艱辛的努力,都能取得這樣或那樣的成就。
傷仲永讀後感200字
3樓:網友
讀《傷仲永》有感。
傷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文章,它講述了乙個天才兒童因為不去學習,而淪落成乙個凡人的故事。我認為這篇文章非常引人深思,特別是對於學生和家長而言。
首先是對於學生來說。從文中可以看出,方仲永的確是個極有天賦的兒童。他五歲時就可以指物立詩,並且這些詩都很有文理,令人稱奇。
可是擁有天賦並不表示擁有永遠的優秀與成功。方仲永雖然有非凡天資,但他沒有去學習,去提高,所以最後成為了普通人。如此聰明的人不努力會淪為普通人,那麼沒有很高天賦的人不努力,結果會怎樣呢?
這是乙個非常可怕的結果。所以說,我們更應該加倍地努力進取。
如果我們把這個故事改一下:設想方仲永是乙個天賦不高的孩子,但他十分要求上進,日夜都在刻苦地學習。那麼這個故事的結局會怎樣呢?
我估計這個後天不斷努力的方仲永一定能成為國家的棟樑!許多人都認為後天的努力比先天的天賦更重要。沒錯,因為「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所以現實與想象中的兩個方仲永有著不同的天賦,不同的努力程度,同時也有不同的結果。
這正如大文學家茅盾所說:「天分高的人如果懶惰成性,亦即不自努力以發展他的才能,則其成就也不會很大,有時反會不如天分比他低些的人。」因此得到,後天自身的努力是相當重要的。
其次該深思的是家長。方仲永那麼聰穎的孩子,最終竟會淪為普通人,主要的責任是在他父親身上。方仲永的父親發覺了兒子的天賦,很是高興。
但他沒有及時把孩子送去讀書,讓孩子進一步提高,而是每天帶著孩子到處拜訪,以孩子的天賦換取別人對他的賓客禮節和錢財。方仲永的父親就這樣,貪圖自己所得的一點蠅頭小利,而毀了孩子的一生的美好前程。這不僅僅是方家的損失,更是社會人才的損失!
所以作為家長,應該對孩子負起責任,不可為了自己,而摧毀充滿希望的明天。
方仲永的教訓告訴人們:家長必須給孩子創造條件,而孩子應該努力學習,不斷進步,不能辜負了自己、家長和社會。
傷仲永讀後感500字
4樓:0哈小龍
讀了王安石先生的《傷仲永》,我的感觸很深,方仲永這個天才,竟然會最終變為乙個普通人,我們對他的遭遇僅僅只有惋惜和同情嗎?恐怕還應有一些對方仲永父親和縣人的批評吧,他們為了自己的一些小利益卻為社會損失了乙個人才。這對社會造成的危害,難道比自己的利益更重要嗎?
王安石寫這片文章的目的應當不只是這個,還有對天才的看法。
天才,顧名思義:從上天那裡得到了才華的人。天才,當然比普通人要優秀很多,只要稍加教育,學習,就能成為乙個社會難得的人才。
但為什麼方仲永最終成為了乙個普通人。甚至連普通人都不如呢?天生的才能固然很重要,但後天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後天的教育,在好的才能也會被荒廢。
反之,乙個普通人,經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可能也會對社會做出很大貢獻。
要得到進步,就應當勤奮地學習。古人說:「業精於勤」。
勤學是成功之母。勤能補拙。近乎智,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乙個是不經歷勤奮的學習就得到成就,得到世人的讚揚和敬佩的呢?
王獻之「用盡三缸水,一點像羲之」,最終成為大書法家。法國文學家福樓拜的書房窗臨塞納河,因燈光徹夜透明,被船伕當作漁燈,他對天才的認識「天才無非是長久的忍耐,努力吧!」最終他成為了一代大文豪。
他們都並非是天生聰慧。他們的才能也不一定比方仲永優秀,他們的成功**與他們的耐心和勤奮。
天才在於日積月累,聰明在於勤學不輟。乙個人,天資再高,如果不勤奮學習,必幹不成大事業。甚至養活自己都很困難;乙個人,天資一般,如果能勤奮學習,刻苦用功,必出成果。
勤學是成功裡乙個不可缺少的內容。或許我們並不是天才,但讓我們現在做起,努力、勤奮地學習,必能幹出一番大事業。
5樓:網友
我讀《傷仲永》
小時候才華橫溢的方仲永,不到二十歲就「泯然眾人」了!
讀罷此文,我不禁為之而「傷」。
我「傷」愚昧無知、貪圖蠅頭小利的方父。由於他的「不使學」,間接地扼殺了乙個英才。
我「傷」隨波逐流、整日「環謁邑人」的仲永。由於他「不受之人」,直接斷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文中所寫的方仲永五歲時的表現,儼然是乙個神童,但他後來才能喪失,令人惋惜,令人警醒。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會落後」。道理再明白不過了———乙個人先天的條件再好,後天不琢不學不勤不練,也會成為一事無成的凡夫俗子,方仲永就是乙個典型的例子。
如果方仲永立場堅定地變「不使學」為「我要學」,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人們不是「傷仲永」,而是「贊仲永」「學仲永」……
我想,假如我是方仲永,我一定會充分發揮自己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不斷充實自己,厚積薄發,使自己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假如我是方仲永,我會深知「業精於勤,荒於嬉」的道理,把「99%的勤奮+1%的天才=成功」當作座右銘,時刻提醒自己。即便小有成就,也不沾沾自喜,自我滿足,而是更加努力地學習,使自己能「更上一層樓」。
讀完《傷仲永》這篇課文之後,我明白了乙個道理:如果我是一塊璞玉,定要盡情地「琢」,使之成「器」;是一塊鏽鐵,也要不懈地「磨」,使之成「針」。
《傷仲永》讀後感400字左右
6樓:網友
今天,老師帶著我們讀了《傷仲永》這篇文章,讀罷之後,我很受教育。
這篇文章主要講:有乙個叫方仲永的小孩,天資聰明,五歲就能作詩。可他出了名後,他的爸爸就不再讓他學習了,帶他去全縣各處題詩掙錢。由於方仲永沒有再學習,最後一事無成。
這件事告訴我們: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愛迪生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一分精神,一分事業;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只有我們努力學習,才能不斷進步。
這件事使我聯想到著名數學家華羅庚。他小時候數學成績並不好,老師和同學都看不起他,可他並沒有灰心,發奮努力,刻苦學習,終於成了一位偉大的數學家。
可以看出,像方仲永這樣有天資的人,如果不努力學習,會成為一般的人;像華羅庚這樣沒有天資的人,如果努力學習,會成為乙個偉大的人,可見學習是多麼重要!
我要學習華羅庚這種努力刻苦的精神,掌握知識,成為國家的有用人才。
7樓:王段爺
上網查就行了,何必這麼辛苦呢只要抓住傷仲永的「受之天」與「受於人」就可以了。
傷仲永讀後感(100字)
8樓:笑亦含淚灬
以為仲永沒有接受後天教育。
傷仲永讀後感
生而知者之是不存在的,天才 也是不存在的。人們的才能雖有差別,但主要來自於勤奮學習。傷仲永 一文給我的啟示是 一個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賦,但如果不努力學習,也很難取得真正的成就。仲永的故事是這樣的 並非書香子弟的方仲永5歲時便能 指物作詩,立就 並 自為其名 且 文理皆有可觀者 因而揚名邑中。到了十二三...
讀後感200字左右 10,讀後感200字的
王二小 讀後感。不知同學們有沒有聽過這首歌 牛兒還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卻不知道哪兒去了?不是他貪玩耍丟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這首歌正是紀念那的捨身為國 勇於犧牲的小英雄王二小。王二小常常一邊在山坡放牛,一邊給八路軍放哨。一天,鬼子又來 掃蕩 走到山口迷了路。敵人看見王二小在山坡放牛,就叫他帶路。王...
火印,讀後感,火印讀後感200字左右
火印 讀後感 暑假裡,我讀了曹文軒先生所著的 火印 從開啟這本書起,我就被那動人心絃的文字所震撼。寫的是一個名叫坡娃的小孩,在放羊回家時從狼群中救出了一隻小馬駒,並給它取名雪兒。雪兒和坡娃一家在野狐谷過著寧靜的田園生活,可不久日本侵略軍踏上了這片美麗的土地,雪兒被日軍強徵走。但雪兒心繫著坡娃,由於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