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歪打正招學英語
是的。135膠片機都是全副。
其實全副一說,指的就是傳統135膠片的面積,也就是36*24mm因為數碼時代,作為取代膠片的感測器,一般的ccd或者coms達不到36*24mm,除非是專業的機型,才會用造價不菲的36*24mm的ccd或者cmos,因此有了非橡渣。
全副一清銷說。
發展順序為:
膠片(全副)--數碼單反(非全副)--數碼單反(全副)主要優勢在於可以得到更大的影象精度,還有就是視角變化。
例如:原先的的鏡頭放到非梁正悄全副數碼單反上會變長,如50mm變成75mm
這樣一來長焦上好像佔了便宜,但是廣角就吃虧了,原來的超廣角鏡頭則變成的小廣角。小廣角變成標頭。
還有很多細小的區別,有問題hi我。
2樓:迷死她王
是。哈梁巖氏哈。
全畫幅的概念就是由膠片機而來的,一格膠片的尺寸為棗姿36*24mm,叫全幅。
全畫幅,在數位相機中算大的。感光元件越大,圖橡散像精細度越高,放大能力越強。
3樓:網友
是的,它的底片面積大,更容易獲得顆粒細膩的大**,放大率也更高。
賓得k1的歷史上的賓得全畫幅單鏡反光機
4樓:夜光系
早在2001年,賓得也曾釋出過一款數碼全畫幅單鏡反光機,然而由於種種原因,這乙個具有時代意義的產品並沒有真正走向市場。
最早的數位相機採用的感光元件是ccd,由於ccd原理所限制,ccd的生產需要一次生產一排畫素,如果出現問題,就只能更換整排的畫素,這種生產方式加上不成熟的工藝,使得大尺寸的ccd生產成為了瓶頸。賓得在2001年左右,根據當時旗下的mz-s膠捲相機為原型機,設計了一款名為mz-d(並未真正命名)的原型機,採用的是與康泰時ndigital(第一款數碼全畫幅單反)一樣的飛利浦600萬畫素全畫幅ccd。
但是這款源自於飛利浦的ccd有著諸多設計問題,而且生產成本昂貴。當年數碼單反高昂的成本,以及飛利浦ccd的質量問題,使得賓得的研發工作苦難重重。終於,在姐妹機型康泰時ndigital經歷了產能嚴重不足、問題返廠種種波瀾之後,賓得的全畫幅專案終於扛不住壓力而放棄了研發和生產,所以在k-1發售之前,市場層面上賓得並沒有出現過任何全畫幅相機。
賓得k100d畫素和畫質?
5樓:鹹映天晉麗
1、首先要明白,數碼單反的畫質除了機身,還受拍攝技術和鏡頭影響,當然技術一樣情況,鏡頭就起到很大作用了。
2、賓得k100d適合家庭日常使用,其600w畫素成像足可以與普通1000萬畫素的dc媲美,且機身做工還是不錯的,跟400d比是各有特色,入門單反都差不多。我是從k100ds換機公升級到k10d,但除了心理滿足感外,日常使用沒覺得有什麼提公升(不印製大圖情況下),還浪費錢。
3、k100ds二手如果**合適,還是可以買的,當然更大的畫素量更能滿足一般消費者的心理,不擴大圖印刷足以應付日常需求。看你自己了,畢竟新的入門單反**也不算貴。
賓得k30買什麼鏡頭的好呢,想入賓得K30,但是不知道配什麼鏡頭好。
1855這頭很經典,但是遺憾的是沒有ed鏡片,只有ld鏡片,所以色彩上不如18 135,焦段能滿足日常旅遊拍,但是拍人像,特寫這些差些。18 135呢,最大的兩個優勢一是有ed鏡片,拍風景色彩很舒服,沒有灰濛濛的感覺,色彩損失比1855少不少。二是18 135這個焦段,風景人文人像題材都能通吃。基本...
賓得k5到底比kr強在那裡,賓得k5與kr對焦系統有什麼區別
lz說的正確。但是k5成像確實比kr好。原因是普遍中端機高於入門機的原因 一個是對焦微調更準確,一個是手動白平衡更準確。另外k5的轉換器比kr的更好。位深更大。所以色彩更好。重要點包括 1 金屬機身,抗潮抗震更好,耐用性好 2 五稜鏡取代五面鏡,好處是取景窗更亮,更接近實際成像 3 成像系統升級,好...
賓得K7鏡頭相關問題
好像沒有da 這個頭吧,倒是有da ,長焦可以考慮。好像也沒有,是 吧,可以作為套頭的替代頭,還有 ,也可以考慮,就是價錢有點高!成像還不錯的哦!比普通的套頭好。你可以買雙套,應該不到的吧?長焦建議。da ,定焦建議fa 或者f 三個公主也可以考慮,都是價效比比較高,防水套頭其實價效比不高,不防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