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浸銅?浸錫銅和浸鉛銅區別

2025-04-03 11:15:24 字數 3812 閱讀 9645

1樓:紙飛揚

泡銅,別稱粗銅,是將上一道工序產生的含銅60%左右碰手的冰銅進行吹煉,在吹煉爐**爐或閃速吹煉爐)吹煉後含銅約的銅。若需去除其中殘存的雜質,通過火法精煉進一步使雜質氧化,銅被還原,含銅量達。可以澆鑄成銅陽極,以供電解精煉,也可鑄成銅錠,供加工製成板、管、絲、帶和型材的使用。

泡銅供精煉用。中國漏吵伍有色金屬行業標準(ys/t70—93)規定,泡銅按化學成分分為3個 牌號:。泡銅中金、銀含量不作規定,但需按批進行分析,報出分析結果。

如有特殊情況,供需雙 方可協商解決。

泡銅錠的邊緣及表面不得有易脫落的飛邊、毛刺等。表面和斷面不得有爐渣和夾雜物。 澆鑄面銅峰高度不大於100mm。

每個泡銅錠重返或量為500~800kg。錠的長度不大於800mm,寬度不大於500mm。如合同 中註明時,也可**其他規格的銅錠。[1]

2樓:去歲子不知年

鹽類有很多種,不知道你指的是氯化鈉還是氯化鉀還是硫酸鈉還是硫酸鉀。鹽分正鹽、酸式鹽、鹼式鹽,因為不同伍枝數的鹽的水溶液,用石墨作電極電解產物是不同的。一般來說,在陰極(接電源負極的極)總是得到氫氣,因為氫離子比在金屬活動序氫以前的所有金屬離子都容易得到電子,在陽極(接電源正極的極)是溶液中的陰離子失去電子,同時受溶液濃度的影響。

若氯離子濃度比氫氧根離子大則氯離子放電(離子在極上解除電荷的現象叫放電)變成氯氣放出。一般來說氫氧根離子總是於含氧酸根離子先放電。如果將石墨換成銅作電極,那麼在陽極不是溶液中陰離子放電腔首,而是陽極銅失去電子,然後進入溶液變成銅離子。

而電子沿外導線流向直流電源。例如電解硫酸銅的水溶液陰極用很細的精銅作電極材料,陽極用含雜質的銅(要粗)作電極材料,接通直流電源那麼在陰極上可得到純度很高的金屬銅,而在陽極上粗銅不斷被消耗,在陽極區的溶液中可得很少很少的金和銀,叫陽極泥。產物的比例很難列出來,因為溶液的濃度、電解時間、電壓都無具體資料。

我只能就一般理論上介紹一下原理搭陵。謝謝你閱讀!

浸錫銅和浸鉛銅區別

3樓:香菜不香

浸錫銅和浸鉛銅本質上沒有區別,只是不同的稱呼習慣罷了。

浸鉛銅」水箱喊漏的焊接方式,是將紫銅浸入鉛含量達95%以上的高溫鉛錫合金溶液,待冷卻後凝固而成。有的企業為迴避含鉛,稱為「浸錫銅」,其實本質是一樣的。一位業內人士指出,採用「浸鉛銅」製成的水簡滲哪箱,鉛錫含量達15%左右,根本不能稱為真銅。

而且熱水器使用時是處在高溫環境下,「浸鉛銅」水箱攔碼易揮發含鉛重金屬廢煙。

據悉,浸鉛銅技術起步於上世紀80年代初期,由於生產工藝相對簡單,產品的材料成本也比較低,該項產品生產技術一直沿用至今。不過,近年來由於鉛汙染問題一直困擾著這項生產工藝技術的市場應用和發展。

浸銅之法是什麼?

4樓:漫閱科技

浸銅之法:先取生鐵打成薄片,目為鍋鐵,入膽水槽,排次如唯春魚鱗,浸漬數日,鐵片為膽水所薄,上生赤煤,取出刮洗,錢(赤)煤入爐烹煉,凡三煉方成銅指兆耐。其未化鐵,卻添新鐵片,再下槽排浸。

這種方法較少地使碎鐵引入赤煤,有益於膽銅質量的提高,當是對前法的改進。《宋史·食貨志》(卷一三三)說:採用這種方法,在紹興十三年(1143)時「大率用鐵二斤四兩得銅一斤」,並指出是根據饒州興利場和信州鉛山場的記猜裂錄,表明這是鉛山場後期(南宋時)採用的工藝。

浸銅法是什麼?

5樓:漫閱科技

唐代時煉丹家們把這種「點化」的銅美其名曰「紅銀」,在煉丹術中正式出現了浸銅法。唐明皇時的內丹家劉知古曾旅或上《日月玄樞論》,其中便說道:指虛「或以諸青、諸礬、諸綠、諸灰(按即前述白青、曾青、石膽之類含銅物質)結水銀以為紅銀。

這種「以諸青結水銀以為紅銀」的方法在唐代後期拆逗伍煉丹家金陵子(可能為金陵人)所撰煉丹術專著《龍虎還丹訣》中有翔實的記載,他曾利用了15種不同的含銅物質煉製「紅銀」。

浸銅法的發展是什麼樣的?

6樓:北京創典文化

至五代時,這種浸銅法發展成為一種生產銅的方法,當時有一本書《寶藏暢微論》中說道:「鐵銅,以苦膽水浸至生赤煤,熬煉而成黑堅。」

至北宋初年,首先是在民間出現了規模相當巨集大的膽水冶銅工場。膽銅法不再作為朝廷所禁的秘法而舉禪運得到推廣始於張潛。當時在江西饒州府有一位生產膽銅的技術能手,名叫張潛,總結了這種經驗,寫成《浸銅要略》一書。

這部書對宋代膽銅業的興起、發展曾產生了巨大的促進正樑作用,可惜它已失傳。後來張潛的後人張理於元代獻此書於朝廷,並被授理為場官。所以至遲在元祐年間那裡已經試行浸銅法生產,大概已有了小型的作坊了。

隨著民間膽水冶銅工場的增多,浸銅法在宋徽宗崇寧年間達到高峰。據《宋會要輯稿•食貨三四之二五》記載,宋徽宗時負責江南鍊鋼業的**遊經曾統計當時膽水浸銅的地區,主要有11處。而規模較大,生產持久的是信州鉛山、饒州德興和韶州岑水3處。

關於宋代的浸銅工藝,歷代也有一些記載,表明各銅場因地制宜,各有創新,並不斷在改進。如明代談遷襲慶所撰《棗林雜俎》、清代初期顧祖禹獨撰的一部巨型歷史地理著作《讀史方輿紀要》等都有這方面的記錄。

據南宋人張端義的《貴耳集》記載,乾道年間韶州岑水場每年用百萬斤鐵,浸得20萬斤銅,即每斤銅需耗鐵5斤,與饒州、信州相比,要超出一倍了。不過這時岑水場已是採用另一種方法「淋銅法」了。

浸銅法起源於什麼時期?

7樓:漫閱科技

對於浸銅法這一化學變化的觀察和認識可追溯到西漢初期。西漢淮南王劉安(前179~前122)所主撰的《淮南萬畢術》(今僅存殘篇輯錄本)已提到「白青得鐵,即化為銅」。「白青」就是孔雀石類礦物,化學組成是鹼式碳酸銅。

東漢時期編纂成書的《神農本草經》也記載:「石膽……能化鐵為銅。」這一「奇特」現象此後便受到歷代煉丹家的注意,東晉煉丹家葛洪(283~343)在其所著《抱朴子·內篇·黃白》中也提到:

以曾青塗鐵,鐵赤色如銅……而皆外變而內不化也。」「曾青」大概是藍銅礦石,也有人認為就是石膽。葛洪對這個化學變化的觀察便又深入了一步。

梁代陶弘景在其《本草經集註》中又指出:「雞屎鞏(大概是一種含硫酸銅的黃礬,所以黃、藍相雜)……投苦酒(即醋)中塗鐵,皆作銅色。」但當時人們對這個化學反應普遍有乙個錯覺,誤以為是鐵接觸到這些含銅物質後會轉變為金屬銅,因此在煉丹家們的心目中,這些物質就成了「點鐵成金」的點化藥劑了。

「浸銅法」是什麼?世界上最早採用「浸銅法」的是哪個國家?

8樓:漫閱科技

泉水中宴洞瞎的硫酸銅晌空濃度足夠大時,便可汲來,投入鐵片,取得金屬銅,這就是「浸銅法」。這種方法的採用以我國為最早,在世界顫橘化學史上是一項重大的發明,可謂現代水法冶金的先聲。

浸銅法是如何被改良和發展的?

9樓:北京創典文化

除了浸銅法以外,1102年還提出了煎銅法。由於浸銅法需依賴膽泉,在天旱之年無法生產,所以才發展出煎銅法,即所謂「水有限,土無窮」。

膽土當是開採銅礦時的碎礦渣及硫銅貧礦經風化氧化後而變成的硫酸銅與土質的混合物,為取得膽土,則先開採硫銅貧礦,堆積起來,使之風化氧化,然後再置於盆中,用水浸出膽水,再辯州浸漬鐵片。在經開採過的老銅礦區,想必也常可直接掘到這類膽土。

據《宋會要輯稿•食貨》記載,「韶州岑水場措置創興是法」,後來那裡「增置淋銅盆槽40所,得銅20000斤」。據此可估算出每所盆槽平均年產銅500斤左右。

膽銅在南宋時期祥緩主要用來鑄幣。從南宋錢幣的檢測來看,其中含鐵量高達1%以上,較北攜宴蔽宋時期銅錢中含鐵高出一二十倍,說明膽銅質量是不高的。

至南宋後期,膽水浸銅便完全沒落了。在元代時,據《元史•順帝本紀》記載,1352年曾恢復饒州德興3處的膽銅生產,但此後的膽銅生產始終規模不大。總而言之,宋代興起的膽銅生產,部分地彌補了礦銅生產衰落對鑄錢生產和財政收支活動的衝擊,使我國古代採礦業在傳統的生產方法之外又開闢出一條新的途徑。

無氧銅和磷脫氧銅的區別是什麼,無氧銅與脫氧銅區別

1 定義不同 無氧銅是不含氧也不含任何脫氧劑殘留物的純銅。但實際上還是含有非常微量氧和一些雜質。按標準規定,氧的含量不大於0.003 雜質總含量不大於0.05 銅的純度大於99.95 磷脫氧銅採用磷脫氧的無氧銅,代號為tup。磷脫氧銅中要求銅含量不小於99.5 質量分數 殘留磷含量不大於0.04 質...

硫酸銅和硫酸銅晶體是什麼顏色的

原因如下 硫酸銅晶體 硫酸銅晶體是一種美麗的藍色晶體,成分主要為五水硫酸銅,即硫酸銅的水合物。硫酸銅晶體即為五水硫酸銅脫去了5分子水,變成了無水硫酸銅,無水硫酸銅是白色的,因此,硫酸銅粉末為白色或灰白色粉末。硫酸銅為白色粉末,結晶硫酸銅為天蘭色。問題不專業,硫酸銅溶液藍色,無水硫酸銅白色 以及社會感...

什麼是 銅馬法

銅馬法 1.按照馬的骨法鑄成的銅馬模型。銅輪 1.佛教語。轉輪聖王手中持的銅製輪寶。2.佛塔上的相輪。3.銅碾。銅鑼 1.一種銅製樂器。形如銅盤。圈邊上穿二孔,結繩提而擊之。銅馬 1.銅鑄的馬。2.即銅馬軍。銅馬帝 1.即漢光武帝劉秀。銅馬軍 1.新莽末年河北的農民起義軍。當時河北起義軍有銅馬 大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