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的真義(上)

2025-04-12 15:15:18 字數 1545 閱讀 3338

格物致知的含義 怎麼理解格物致知

1樓:金色盛典歷史

1、格物致知 是乙個漢語成語,拼音是gé wù zhì zhī,意思是**事物原理,從而從中獲得智慧(或從中感悟到某種心得)。

2、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乙個重要概念,乃儒家專門研究事物道理的乙個理論,已失佚,源於《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此段。

3、但《大學》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卻未在其後作出任何解釋,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過「格物」與「致知」這兩個詞彙而可供參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成為儒學思想的難解之謎。《現代漢語詞典》2012年發行的第六版將「格物致知」解釋為:「推究事物的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格物致知的解釋

2樓:府沛槐

格物致知的解釋是**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就是專心致志地把一件事情的原理(道理)揣摩透徹。

格物致知(拼音:géwù-zhìzhī)是一則成語,該成語最早出自西漢·戴聖《禮記·大學》。該成語指研究事物原理而獲得知識;結構為連動式;在句中作謂語。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西漢·戴聖《禮記·大學》)後人由「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引申出成語「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儒家哲學中關於認識論的命題,語出《禮記·大學》。但是「格物致知」在《禮記·大學》中並未做具體闡釋,而且其他先秦典籍中也未見此語,這使得「格物致知」的含義沒有確解,引發了後來的爭論。

格物致知論的源流

格物致知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乙個重要的認知理論。它與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絡。在其起源及發展早期,基本是以道德化詮釋為主。

到宋代時,心學派基本沿襲了早期道德化的詮釋方向,但理學派則強調其中的理性精神,對宋代科學的興盛影響重大。

在明清之際,受時代變化的影響,實證化的取向更加顯著,使格物致知論發生了重大的理論轉型,為近代中國與西方科學技術的對接鋪平了道路。而到近代之後,格致論幾乎完全成為西方科學技術的代稱。

「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3樓:乾萊資訊諮詢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乙個重要概念,乃儒家專門研究事物道理的乙個理論,已失佚,源於《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帶知至而後意誠」此段。

但《大學》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卻未在其後作出任何解釋,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過「格物」與「致知」這兩個詞彙而可供參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成為儒學思想逗猛乎的難解之謎。

現代漢語詞典》2012年發行的第六版將「格物致知」解釋為:「推究事物的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中的話解釋,《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為什麼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在中國傳統教育裡,最重要的書是 囚書 四書 之一的 大學 裡這樣說 一個人教育的出發點是 格物 和 致知 就是說,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用這個名詞描寫現代學術發展是再適當也沒有了。現代學術的基礎就是實地的探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實驗。但是傳統的中國教育並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

「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朱熹的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乃儒家專門研究物理的學科,已失佚,源於 禮記 大學 八目 格物 致知 誠意 正心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 所論述的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 此段。但 大學 文中只有此段提及 格物致知 卻未在其後作出任何解釋,也未有任...

明德至善 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明德至善 格物致知 選自中國古代著名經典 大學 其原文為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古之於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致。知致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