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資治通鑑名言警句翻譯。
1、兼聽則明,偏信則闇。
翻譯:都聽取別人的意見就會變得明白,偏聽偏信就會處於狹隘中,如同看不見一樣。唐太宗的手下有很多名人,比如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王珪、李績、李靖、馬周等,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度,這樣一來,太宗就能從各個角度來考慮問題了。
眾人拾柴火焰高,所以我們也要多聽一聽別人的意見。
2、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
翻譯:只有講誠信才能管理好民眾,只有民眾才能守衛好國家。贏得別人的信任是辦事的基礎,只有相互信任的人才能很好地配合,也是為人處世的基礎。
3、幣厚言甘,古人所畏也。
翻譯:送來大禮,說話甜言蜜語,這樣的人是古人所警惕的。「無事不登三寶殿」,如果突然有人向你頻頻獻殷勤,就要想一想他是不是有意圖了。
4、得財失行,吾所不取。
翻譯:得到了財富但是行為失態,這樣的事情我是不會做的。不義之財不可取,君子做事情永遠要正大光明,經得起別人的追問。
5、凡人之情,窮則思變。
翻譯:人的本性在到了沒有辦法的時候,就要設法改變了。但是與其到了沒有辦法的時候再被動變化,不如早些就做好應變的準備,未雨綢繆。
辯碼6、沒齒而無怨言,聖人以為難。
翻譯:一輩子一句怨恨的話也不說,恐怕連聖人也覺得很難辦到。抱怨是人的天性,但是抱怨永遠不能解決問題。如果我們能把抱怨的時間用以行動,我們也就接近「聖人」了。
7、汝知稼檣之艱難,則常有斯飯矣。
翻譯:如果你能瞭解耕種收穫的艱難,也就常能有一碗飯吃了。不知道珍惜勞動的人,難免會有餓肚子的時候,只有親身體驗過辛苦的生活,才懂得珍惜。
資治通鑑名言警句。
1、巨大的建築,總是由一木一石疊起。
2、聖人之官人,猶匠之用材也,取其所長,用其所短。
3、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
4、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旅攜小人」。凡取人之術,苟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惹得愚人。
5、蓋聰明疏通者戒於無斷,湛靜安舒者戒於後時,廣心浩大者戒於遺忘。
6、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誰人不親?
7、上不信,則無以使下;下不信,則。
拆灶伏 8、責其所難,則其易者不勞而正;補其所短,則其長者不功而遂。
9、秤砣雖小壓千斤,以其德足以教化正俗,其才足以頓綱振紀,其明足以燭微慮遠,其強足以結仁固義;大則利天下,小則利一國。
資治通鑑的名言
2樓:匿名使用者
資治通鑑》中有一句頗為耐人尋味的話叫「經師易得,人師難求」。
意思是能以其精湛的專業知識傳授他人並不難;而能以其淵博的學識,高尚的人格修養去教人如何做人就不那麼容易了。
作品簡介:資治通鑑》(常簡作《通鑑》),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徵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資治通鑑》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資尺茄治通鑑》全書共294卷,約300多萬字,書中記讓困知載的歷史由西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寫起,一直到959年,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徵淮南為止。是司馬光坦消以為君親政,賢明之道為出發點所編寫成的一本鉅著,所謂「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慼,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使先後有倫,精粗不雜。」。
資治通鑑名言
3樓:成飯飯教育說
資治通鑑名言如下:
1、木心不直,則脈理皆邪,弓雖勁而發矢不直。——資治通鑑·唐紀》
釋義:木心不直,它的紋理就會歪歪斜斜,用這種木材製造的弓,雖然強勁,可是發射出去的箭矢也不會直飛目標。
2、能擇善者而從之,美自歸己。——資治通鑑·宋紀》
釋義羨薯檔:能選擇別人的長處去學習它,這種長處自然也就屬於自己了手粗。
3、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資治通鑑·唐紀》
釋義:德行勝過才能,叫做君子;才能勝過德行,就叫做小人。
4、不誠於前而曰誡於後,眾必疑而不信矣。——資治通鑑·唐紀》
釋義:事前不誠實而事後卻表白自己誠實,這必然會引起人們的懷疑而讓人不相信自己。
5、好勝人,恥聞過,騁辯給,眩聰明,厲威嚴,恣強愎,此六者,君上之弊也。——資治通鑑·唐紀》
釋義:爭強好勝,不願意聽到別人提缺點,喜歡放開自己的舌尖而馳騁辯才,顯示小聰明,對人過於苛刻嚴厲,頑固不化且自以為是。這六點,都是君主應當特別加以警惕的毛病。
6、千鈞之弩,不為鼷鼠發機;萬石之鐘,不以莛撞起音。——資治通鑑·漢紀》
釋義:千鈞重的弩弓,不會為了射乙隻小鼠而開動;萬石重的大鐘,不會因為一根草莖碰撞而發出聲音。指大材不可用在小處,大事不會因兄亂小的動靜而啟動。
7、聰明流通者戒於太察,寡聞少見者戒於壅蔽。——資治通鑑·漢紀》
釋義:聰明通達的人要警惕過於明察;聽得少、見得少的人要避免閉塞無知。
8、得財失行,吾所不取。——資治通鑑·陳紀》
釋義:獲得財物卻喪失了德行(得不義之財),這樣的事我是不去做的。
《資治通鑑》名言有哪些
4樓:成大文化
資治通鑑》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宴兆粗在中國官修史書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論其地位,可用清人王鳴盛的一句話來概括「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也。」下面我們來賞析這部著作的50句經典名言。
01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資治通鑑·周紀》
譯文】所謂的才學,是道德的資本。所謂的德行,是才學的主帥。這其猜核實是說,個人的道德素質,要高於個人的才晌鎮學。
這是因為乙個人無才,但是有德的話,只不過平庸,難以成大事而已,如果乙個人有才卻無德,那對於社會的危險就大了。所以,對於人才的培養,首先是對其思想品質和道德水平的培養,然後才是知識、技能方面。
02 責其所難,則其易者不勞而正;補其所短,則其長者不功而遂。--資治通鑑·漢紀》
譯文】做事把重點和精力放在難點上,只要把難點解決了,簡單的自然也就解決了;做人要取長補短,只要把自己的短板解決好了,自己的長處自然也就會得到加強。
03 兼聽則明,偏信則闇。--資治通鑑·唐紀》
譯文】多方面聽取意見,才能明辨是非;單聽信某方面話,就會愚昧不明。
資治通鑑是正史嗎,資治通鑑講的是什麼
正史是指以紀傳體為編撰體例的史書。代表史書有紀二十四史。史記是紀傳體史書,是正史,二十四史之一。資治通鑑是編年體史書,因而不是正史。資治通鑑 是 給所有治理國家社會的人做借鑑 的意思,其中 資 字是 供給 的意思,通 是 全 的意思。中國通史和資治通鑑的區別 .體例不同 史記 是紀傳體通史。以人物為...
為什麼說《資治通鑑》是帝王之書,資治通鑑為什麼是古代君王必讀之書
因為其作者司馬光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總結治世經國的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所以可以稱得上是帝王的教科書,因此被稱作是 帝王之書 吧 資治通鑑為什麼是古代君王必讀之書 這部書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書名的意思是 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 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
資治通鑑續紀一到公元幾年,資治通鑑定戰國時代開始於公元哪一年
資治通鑑續紀 是2013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吳海京。共三百三十八卷,起自宋建隆元年正月,至清宣統三年11月結束,共952年,其中宋紀一百一十七卷,元紀三十六卷,明紀八十五卷,清紀一百卷,共計400餘萬字,略多於 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續紀 從宋建隆元年開始,中間跨越遼 金 蒙元 明 清諸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