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哈秋聊教育
意思是:百姓富足,您不會不富足, 百姓不能富足,您也不會真正富足。
出處:春秋 孔子 《論語·顏淵》
原文: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飢,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對曰:「盍肆御徹乎?」曰:
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譯文:魯哀公問有若說:「遭了饑荒,國家用度困難,怎麼辦?
有若說:「為什麼不實行徹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稅呢?」哀公說:
現在抽十分之二,我還不夠,怎麼能實行徹法呢?」有若說:「如果百姓的用度夠,您怎麼會不夠呢?
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夠,您怎麼又會夠呢?」
2樓:匿名使用者
翻譯:百姓富足,您又怎麼會不富足呢?
百姓不能富足,您又怎麼能算上真正的富足呢?解析: 對大河來說,小河是「源」:
正是小河不斷的匯聚,才有大河的浩浩蕩蕩、奔騰不息。對於國家來說,同樣遵循這一規律:只團臘有百姓經濟的盈實,才有國家的富裕、國運的昌盛。
這可從兩方面來理解:一方面,國家的經濟實力,來自企業、個人的稅收,很難想象,企業負債累累、百姓家徒四壁,國家會出現繁榮公升平的景象。企業衰落叫百業蕭條,百姓虛空叫民生凋敝,這樣的社會是動盪不安的,縱然儲備再豐厚,也會坐吃山空的——國家的稅源已敏顫經枯竭了;另一方面,國家增加財政收入的目的,主要是用於公用事業,其終極目的也是為了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經濟問題上,國家並不是乙個「聚寶盆」,而是乙個「紅包」派發者,它其實是充當著乙個調節者和排程者的角色:通過稅橋或敗收調節,避免出現過分的貧富不均現象;通過財政排程,把取之於民的錢用在百姓憑個人力量或小集體力量無法運作的關係到長遠打算的事業上。也就是說,百姓利益和國家利益是一致的、協調的,不可厚此薄彼或把二者對立起來,那種過分強調積累的做法,不但是對經濟規律的違拗,還會嚴重挫傷群眾的積極性,是與我們的初衷嚴重悖離的。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主張的什麼思想
3樓:文史一家人
3全部主張的是儒家學派的經濟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這種以「富民」為核心的經濟思想有其值得借鑑的價值。
出自《論語。顏淵》,原文:
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
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
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譯文:魯哀公問有若說:「遭了饑荒,國家用度困難,怎麼辦?
現在抽十分之二,我還不夠,怎麼能實行徹法呢?」有若說:「如果百姓的用度夠,您怎麼會不夠呢?
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夠,您怎麼又會夠呢?」
4樓:中原小象
這句話主張的是儒教的富民思想。出自《論語》,原文是:
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
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
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大概意思是:魯哀公問有若說:「遭了饑荒,國家用度困難,怎麼辦?
現在抽十分之二,我還不夠,怎麼能實行徹法呢?」有若說:「如果百姓的用度夠,您怎麼會不夠呢?
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夠,您怎麼又會夠呢?」
這句話反映了儒家學派的經濟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只要百姓富足了,國家就不可能貧窮。反之,如果對百姓徵收過甚,這種短期行為必將使民不聊生,國家經濟也就隨之衰退了。
5樓:網友
這好像是「論語」裡的話;夫子希望上位者能夠做君子,行王道,;而不是貪圖私慾不顧百姓,行霸道。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翻譯成漢語
6樓:安靜愛你寶寶
1全部百姓富足了,您又怎麼會不富足呢?
該句出自《論語·顏淵》:「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飢,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對曰:『盍徹乎?』曰:
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與足?』」徹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種稅收制度,即收取農業收成的十分之一的農業稅。
得與失,多與少,都是相對而言的。百姓富足了,君王才有可能從百姓那裡獲取更多。若君王不體恤民情,不顧及百姓生計,百姓生活尚不能自保,又如何可能去擁護君王?
正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有若此言正體現了其師孔子「仁者人也」的以人為本的思想主張,長期以來為之稱道。
7樓:狐兔嘎嘎嘎
1樓翻得有點小問題。
第乙個足,與「豐」是一樣的,是說富足、家有餘糧第二個足,才表示「知足」的意思,但這個意思並不是「足」這個詞本有的,只是雙關語境下才有這個意思。
至於這個「孰與」,看起來很費解,索之上下文,原是「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則是「何得」之義。
另外,再詳細的上下文我也沒去查了,沒空,但你自己可以注意一下,「君」是不是指「君王」。如果這句話出自一篇文章(獨白的議論),則指「君王」無疑;如果出自《左傳》、《史記》等對話著作,則可能是指「您」的意思。
因此這樣翻比較好:百姓富裕了,君王(或者「您」)何必不知足!
8樓:網友
本來就是漢語,難道你寫的是英文?
9樓:桑條索漠
百姓感到富足,君主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
10樓:大四畢業新生
百姓都富足了,君主怎麼會不富足。
11樓:網友
百姓富足,您又怎麼會不富足呢?
12樓:小熊喵愛喵喵
老百姓感到滿足,你怎麼會感到不滿足!
13樓:楚瀟湘思齊
應該是「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老百姓富足了,君王您還會缺什麼呢?連老百姓不富足,君王您又能富有什麼呢?
歐陽修與百姓同樂下聯是什麼,歐陽修與百姓同樂的下聯是什麼?
范仲淹先天下而憂.上聯 歐陽修與百姓同樂 下聯 陶淵明和菊花偕歸 歐陽修與百姓同樂的下聯是什麼?上聯 歐陽修與百姓同樂 下聯 王安石變革宋得昌 上聯 歐陽修與百姓同樂 下聯 韓荊州由學生美譽 上聯 歐陽修與百姓同樂 下聯 東方朔和黎民共歡 歐陽修與百姓同樂 范仲淹替黎民懷憂 上聯 歐陽修與百姓同樂 ...
百姓怎麼活,鄉鎮村幹部不為老百姓辦事。應徵一句話「當官不為名做主,不讓回家種紅薯
你應該申請法院強制執 行。另外,你不要對鎮村幹部有誤解,目前,鎮村幹部沒有執法權,只有調解和說服教育的責任,如果說服教育無效,你只有走法律途徑,鎮村幹部是不會因為 他爸是李剛 而偏袒他的。至於執行庭不管,那是執行庭的問題,你可以向法院的紀委或上一級法院反映,和鎮村幹部無關。希望你理解。村幹部不為老百...
明朝時老百姓和清朝時老百姓一樣貧困嗎
且看兩朝的bai人民起義就能看出du,大明 王朝歷盡277載只有明zhi末一次農民dao大起義,還是由於天災饑荒專所致,屬而清朝呢,268年間竟有白蓮教起義,天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哪一次不是席捲大半個中國,若百姓真的過得好,誰會起義啊,明朝平定天下之後就沒什麼事了,而清朝入關之初為鎮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