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教育即生長

2021-03-04 01:41:26 字數 4740 閱讀 2814

1樓:幸福如此

一、杜威教育思想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這三個命題構成貫穿杜威整個教育思想的主旋律。

(一)教育與生活經驗緊密相結合

1.「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未來生活的準備。」這是一種經過「改造了」的「新生活」,「教育即生活」有兩個反面的含義:一是要求學校與社會相結合,二是要求學校與兒童的生活相結合。

2.「學校即社會」

這個命題並沒有將學校與社會想混同。杜威所要求的學校生活是一種經過選擇的、淨化了的、理想的社會生活。使學校具有簡化社會生活、純化社會生活、平衡社會社會生活的功能,使每人都有機會不收社會團體的限制,接觸更為廣闊的環境。

強調學生在做中學。

(二)「教育即生長」

杜威提出生長論,要求使兒童得到充分的發展,要求建立新興的師生關係,要求尊重兒童,要求教師參與學校的管理。表達了一種新的教育觀和發展觀。教育與生長的目的在於過程自身,生長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沒有終極目標,是機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和結果。

兒童個體的充分生長不僅僅是達到社會目的的一個手段和工具,它本身就是民主主義的要求。生長論要求尊重兒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學合乎兒童心理髮展水平的興趣和需要的要求。

(三)「教育即經驗的改造」

杜威認為「一切真正的教育從經驗中產生」,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切經驗都真正地具有或相同起著教育作用。經驗起作用強調經驗過程中人的主動性,要求教育過程中應尊重兒童的身心發展條件與水平,提高兒童參與教育過程的主動性。

(四)民主與教育

教育是為了民主的,同時教育也應是民主的。民主主義不僅為教育提供了一個奮鬥目標,而且還對教育提出了民主的要求,杜威認為民主主義本身便是一個教育的原則,一個教育方針和政策。杜威認為教師應是兒童生活成長和經驗的啟發者和誘導者。

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學生的指導者和引路人,而且也是知識的**者和創造者。而不是學生的壓迫者。

二、杜威教育思想的一些片面性

1.教育即生活

杜威認為,教育不僅是一般的生活,而且是兒童當前的生活。這裡所說的「生活」,是指兒童的生長要素,即遊戲、講故事、觀察、手工。除了這些生長要素之外,還有許多日常生活之外的東西,他卻避而不談.

」,可見我們的教育不能只重當下,不看未來。活在當下固然有其合理性,然而不能將其極端化、片面化。教育應當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2.教育即社會

杜威認為學校是社會的雛形,兒童在學校不是準備進入社會參加社會生活,而是在學校過的生活就應該是兒童當前的社會生活。這種認識抹殺了社會與學校的區別。如果學校教育也像社會教育一般零散,重經驗,那麼培養出來的學生就缺乏系統的理**底,而且會有急功近利的心態。

學校固然不可變成與社會完全脫鉤的「象牙塔」,但是學校亦不可完全等同予社會,最多隻能是個「小」社會,是向社會過渡的跳板。

3.在「做」中學

杜威認為,教學過程應該是「做」的過程,教學應該從兒童的現實生活經驗出發,兒童應該從自身的活動中進行學習。這種思想片面強調了直接經驗,否定了間接經驗;片面強調了感性知識,忽視了理性知識;,降低了理論的作用,破壞了系統、普遍知識的學習;把系統科學知識的教學同實踐絕對對立起來。

三、杜威教育思想的借鑑和啟示

面向生活、注重活動教學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強調教育與生活的聯絡有合理因素的存在,只要不將其絕對化,不把教育完全等同於生活,就有借鑑意義。我國的教育一直以來都重視以書本為中心,學校的教育脫離學生的生活,一方面導致學生難以接受與理解書本知識,另一方面也使培養出來的學生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因此,我們要借鑑杜威「面向生活」的理念,尊重兒童的個性和興趣,讓學生在「真實的世界」中學 習。

通過適當的活動課程,使學生有效地參加活動課程,培養能力,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素質。

2.強調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從「做中學」強調了訓練獨立思維的能力,這對於改革我們傳統的教條主義和形式主義,改革單純的傳授知識、忽視培養學生獨立思維創心能力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在當下的教育改革中,我們應當更加註重訓練學生的思維,教會他們學

習的方法,而非單純地傳授知識。應當把校內的學習和現實生活聯絡起來,兩者之間應當自由地相互影響。在教育過程中,教育必須從社會的整體環境和文化背景下手,創造一個適合兒童天性的新環境,激發兒童認識周圍事物的興趣,促進其求真思維和創造性格的養成,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創造能力。

3.注重習慣的培養

中國的家庭和學校,強調讓兒童熟記、死背很多規則和標準,並通過嚴格的懲罰來讓兒童來按照標準執行。這些規則是通過外部的壓力強加給兒童的,這就使兒童喪失了應有的好奇心和創新意識。因此,家長和老師都應該注重兒童良好行為習慣與性格的養成,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親自在「做」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養成習慣。

4. 確立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

長期以來,在我國學校教育中,教師是教育中的當然主體,教師怎麼教,學生就怎麼學,教師與學生是統治與被統治、主動與被動的關係。學生應從活動中學,從經驗中學,讓學生成為「做的主體,而不再是知識的接受者,他們都是學習的主人,知識的探索者;教師在很大程度應該成為「助學者」,與學生建立起平等的關係,師生之間不再是中心與邊緣、教授與接受、主動與被動的關係,而是主體間性的平等交往、協商的關係。教師應當瞭解學生的特點和接受能力,對症下,因材施教。

你的認可,我的動力!

杜威關於教育的三個思想是 ? 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改造? 還活著是其它?

2樓:demon陌

杜威提出的關於教育的三個思想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改造;學校即社會。

杜威的理論是現代教育理論的代表,區別於傳統教育「課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師中心」的「舊三中心論」,他提出「兒童中心(學生中心)」「活動中心」「經驗中心」的「新三中心論」。

(一)教育即「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

教育能傳遞人類積累的經驗,豐富人類經驗的內容,增強經驗指導生活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從而把社會生活維繫起來和發展起來。廣義地講,個人在社會生活中與人接觸、相互影響、逐步擴大和改進經驗,養成道德品質和習得知識技能,就是教育。由於改造經驗必須緊密地和生活結為一體,而且改造經驗能夠促使個人成長,杜威便總結說「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為「經驗改造」。

(二)教育無目的論

在杜威的心中,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會中,教育只是外力強加於受教育者的目的的。在民主的社會中就不同了,應當奉行無目的論。實則,在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革命日益激化的年代,杜威很強調教育在改進社會方面的效用,杜威教育目的論的資 產階級性是顯而易見的。

(三)「學校即社會」

杜威認為人們在社會中參加真實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長和改造經驗的正當途徑。 所以教師要把教授知識的課堂變成兒童活動的樂園,引導兒童積極自願地投入活動,從活動中不知不覺地養成品德和獲得知識,實現生活、生長和經驗的改造。

(四)教學論

杜威以教育是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的理論為基礎,對教材和教法等課題。作出和傳統觀念不同的論述。

1、在教材的選擇上,杜威建議「學校 科目的相互聯絡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學……而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具體地講是學校安排種種作業,把基本的人類事物引進學校裡來,作為學校的教材。

2、在教學方法上,杜威主張「從做中學」,他認為兒童不從活動而由聽課和讀書所獲得的知識是虛渺的。

(五)道德教育論

杜威說:「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終的目的。」「道德過程和教育過程是統一的。

」在杜威看來,德育在教育中佔有重要地位。杜威極力強調道德才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力量。在實施方面,杜威首先主張「由活動中培養兒童的道德品質」,其次是要求結合智育達到德育的目的。

再則,他很注重教育方法的道德教育作用。

擴充套件資料:

杜威鼓勵**與創新教育思想的形成建立在對社會變革、科學發展和教育衝突等深刻認識的基礎上。

杜威的這一思想也與他對傳統教育「知行分離」現象的批判分不開的。在杜威看來,由於知識「旁觀者理論」把認知主體與認知物件相隔離,強調認知是一種認識「物件」呈現給認知者的事情,這樣在教育上就逐步形成了以知識為中心,學習是被動的接受,知識與行為相分離等弊端。

結果,在學校教育中,學科變成了書本上的東西,變成了遠離兒童經驗和不能對行為發生影響的東西。

杜威認為,人的知識和行為應當是合一的。如果一個人他所學的知識不能影響他的行為,他的行為又不能源於他所學的知識,那就只會養成一種輕視知識的習慣。

從「知行合一」思想出發,杜威強調,學校應當把單純的以知識為中心的教育轉移到兒童的活動上來,依照兒童發展的程式,通過兒童運用他所學習的知識逐漸發展他的能力,直到他能教育自己為止。

杜威對「知行分離」現象的批判和「知行合一」思想的闡述,提出了知識與行為相結合以及個體在獲取知識上的主動性問題,為正確認識知識傳授與兒童活動的關係,鼓勵兒童主動地**,通過**活動獲取知識和經驗,提供了指導思想。

杜威是一個重視藍領階級利益和教養的思想家。但他不鼓動藍領階級去掀翻整個舊世界。他對藍領階級的關注體現在他的教育哲學裡,表達在他的《平民主義與教育》一部書裡。

他認為平民主義政治的兩大條件是:

一、一個社會的利益須由這個社會的所有成員共同享受;

二、個人與個人、團體與團體之間,須有圓滿的自由的互動影響。

杜威主張平民主義的教育須有兩大條件:

第一,須養成智慧的個性;

第二,須養成共同活動的觀念和習慣。

「智慧的個性」就是獨立思想,獨立觀察,獨立判斷的能力。平民主義的教育的第一個條件,就是要使青年人能自己用他的思想能力,把經驗得來的意思和觀念一個個地實地證驗,對於一切制度習俗都能存在一個疑問的態度,不要把耳朵當眼睛,不要把人家的思想糊里糊塗認作自己的思想。

「共同活動」就是對於社會事業和群眾關係的興趣。平民主義的社會是一種股份公司,人人都有一份,不排斥某一部分人,所以平民主義的教育的第二個條件就是要使人人都有一種同力合作的天性,對於社會的生活和社會的主持都有濃摯的興趣。

這樣就否定了把一部分社會成員打翻在地再踏上一隻腳就能造成社會飛躍的進步邏輯。

教育即生活,到底是杜威提出來的,還是陶行知,還是福祿貝爾

教育即生活是杜威提出來的。約翰 杜威 john dewey 1859年10月20日 1952年6月1日 美國哲學家和教育家,與皮爾士 詹姆士一起被認為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約翰 杜威是實用主義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很多,涉及科學 藝術 宗教倫理 政治 教育 社會學 歷史學和經濟學諸方面,使...

怎樣理解一日生活皆課程教育理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 生活即教育,一日生活皆課程。也就是說 我們不能只把集體活動看作是幼兒的學習活動,而應該把幼兒的一日生活各個環節都賦予教育意義,要做到生活教育化 教育生活化。一 實施一日生活皆課程,培養了幼兒良好的習慣 所謂習慣是一種行為的模式,是在反覆 操作 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條件反射。就是說...

怎樣理解教育與法律的關係,教育法律與教育政策的關係

教育法律與教育政策的關係 法律分析 教育法律是由國家權力機關和國家行政機關按法定程式制定的。教育政策的制定既可以是政黨組織,也可以是國家立法機關和國家行政機關。教育法律以國家的強制力為後盾的,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遵守,不得違反。教育政策的執行方式主要是倚靠黨政力量或黨的紀律,運用號召 宣傳 教育 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