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構建智障班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教學模式

2021-03-03 21:19:41 字數 3186 閱讀 9803

1樓:匿名使用者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校本課程開發已經成為我國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施新課程的亮點。特殊教育的校本課程是今後成熟發展的特點,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認識和理解。我國成立培智學校初期,招收物件以輕度智力低下兒童為主,進入培智學校的學生,多數是情緒表現比較穩定,有言語交流能力,有一定的認知基本能力,輕度智力落後學生。

這樣的學生能夠適應集體教學模式,也能學習基礎學科知識。隨著基礎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特別是「普九」工作以及素質教育的開展,輕度智障學生能夠隨班就讀,現在培智學校的教學物件殘疾程度重、特殊行為多,精神障礙嚴重、無語言、無溝通能力的學生增多,原有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都無法適應學生需要:不聽指令,注意力不集中無法適應集體教學;語言理解能力低,講授知識聽不懂;經常出現一個簡單的數字教幾年也學不會,畢業後的學生沒有生活技能,不能適應社會生活。

作為從事智力障礙問題研究的教育工作者,不能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下一個世紀智力障礙兒童應該學習什麼知識,應該具備什麼樣的能力,培養什麼樣的品格才能在拓寬生活領域、提高生活質量的基礎上適應快速發展的時代。面臨最具體而又最急迫的問題,我們根據學校的中、重度弱智教育現狀,在研究國外的各種教育流派的基礎上,我校提出了培智學校生活實踐課程開發研究的課題,這個課題是建立在以社會要求、學校體系和兒童的發展為基點,以提高中度弱智兒童生活適應能力為核心的課程新體制和結構,它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增進這些孩子的生存能力。

二、研究依據

1、智障兒童生活實踐論

殊教育研究領域中,國內外現代心理學家站在了人的主體上認識、理解弱智兒童,從人的實質,人與社會的關係上理解弱智兒童的生長曆程,弱智兒童由於智力低下直接導致了他們的適應能力欠缺,這直接影響了弱智兒童的生活質量與水平,因此他們認為弱智兒童的適應能力的提高必須要在實踐活動中進行訓練,對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有助於使弱智兒童的大腦得到較好的**,又能使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提高創造力,使他們能夠很好地適應社會,具備一定的生活能力。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我們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麼,我們就教什麼。

」本著這一原則,我們的教學內容應該更加需要遵循智障學生的學習規律,符合智障學生的實際特點,幫助他們掌握生活知識,發展生活技能,生活本身是學生學習成長的舞臺,教材就應立足於學生的生活,都應為學生現在的、未來的生活服務。

3、新課程關於課程開發的理論

新課程理念倡導要從「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因此我們在優化教材這一基本的課程資源時,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合理地建構生活適應課程資源的結構,形成了資源開發主體、條件、途徑等各方面的有機整合,力求達到體現時代發展的多元化。使教育內容有助於學生主體性活動,注重知識之間的聯絡,謀求師生的共同發展,軟化學科之間界限,加強學科之間的有效聯絡,從而實現學科課程的終極價值——為了每個學生的終身發展而奠基。

三、研究物件:

學校3個教學班的學生,共44名學生。年齡7—17歲,男生:32名,女生:12名,障礙型別:智力落後,其中伴有腦癱:5人,精神障礙14名,情緒障礙2名。

四、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通過對《智障學生「生活實踐」課程開發與教學實驗研究》課題的研究,找到社會需要人們有什麼能力,將這些能力系統地教給智障兒童,使智障兒童學會這些能力,它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增進這些孩子的生存能力。**對培養效果進行評估的方法,以便於更好地、更有針對性地對智力殘疾兒童進行**補償,也為同類課題的研究提供實踐經驗。在這過程中,我校根據弱智兒童生存發展的需要,將社會、學科、兒童三者融合在一起,既體現課程的功能性、實用性又兼顧各學科體系性,形成有系統的校本教材。

五、研究目標和內容

本研究力求依據世界先進的智力障礙教育理論,結合我國培智學校特點,制定出切合實際,且能滿足學生需要,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校本課程體系。形成適應智障教育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一)研究目標

1、逐步完善學校校本課教學內容,並能夠收集整理編輯**,通過系統的校本課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能力、素質。

2、定期對學生進行跟蹤記實,不斷完善我校校本課內容。

3、根據多元智慧理論,從真實的生活經驗中提取題材,作為師生對話的基礎,挖掘弱智兒童的可持續發展因素,作為課程設定和教材編寫的方向。

4、藉助多**教學的先進性,設定多種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刺激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弱智兒童的生存能力是課程設定的重要出發點。

5、培訓教師技能,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

(二)研究內容

智障學生「生活實踐」課程開發與教學實驗研究,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研究:「以生活為主線」的教育為校本課程編寫教材並作為教材課程。將智障學生的生活化目標根據實際情況分成幾個類別:

安全、衛生、禮貌、生活常識、技能。培養弱智兒童生存能力的綜合素質,開設「以生活為主線的單元主題」教育活動課,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途徑。全校學生按自身的生理缺陷分為輕、中、重度弱智學生,全面實施校本課程。

我們的生存教育課程目標分為:實用語文目標、生活目標、常識目標、實用數學目標、活動訓練目標。再根據各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擬定具體目標教材。

在教學過程中,為中度智殘兒童提供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去感知事物,讓他們動手操作、動口表達、動腦思考。如:對學生進行生活導向能力的訓練,從最基本的內容開始訓練,擦玻璃、掃地、整理書包、整理衣物等,使學生真正學會自理生活、照顧自己。

當學生進入中年級,開始從教會學生如何乘坐公共汽車入手,讓學生從具體的實踐中掌握本領、鍛鍊能力。在實驗過程中,通過對學生進行創造力、想象力等的訓練,讓學生動手摺紙、串珠、手工製作等,使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的同時,其它各方面的技能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具體的安排如下:

1、前期調研。主要解決內容類別方面的問題,從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三個方面全面瞭解,選擇真正適合智力落後學生現實生活的類別;全面掌握學生在這些類別方面的基礎性水平,為制定內容類別目標解決基礎問題,保證目標切合學生實際,通過努力能為學生所掌握。

2、 制訂內容類別,並根據各個類別分組,由小組長召集相關人員(教師、家長)確定目標。根據內容類別,確定主題。根據各個主題,確定教材。

每個主題由兩位以上的老師分別進行教材的收集與製作,並進行了對比,試用,調整,確定教材,並形成相關的教材資源。

3、實施教學,根據每個主題的實施情況,確定在同一個主題裡不同級別智力落後學生的分級目標及實**況。

4、各個類別內容進行內部整理、調整,尋找空白點和重複點,再次進行內部整合,形成系統化資源,同時進行階段性成果總結。

5、推廣實施,再實踐補充。

6、結題:生活化教學形成系統化,並收集整理成系統化的教育教學資源,考量整個系統的實用性、可操作性及推廣價值。各個成員要根據自己的視角書寫相應的**進行陳述。

如何讓語文課堂生活化,如何讓語文課堂教學走進現實生活化

在新課標理念之下,語文教學更注 重拉近與生活的距離,更注重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獲取知識的能力,因此實現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勢在必行,下面我們就來做具體的研究和分析。一 實現小學語文生活化的重要意義1.小學語文生活化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 要真正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僅僅依靠課堂四十五分鐘是遠遠不夠的,而實施小...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 引導學生讀書時,抓住重點詞 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佈置預習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從課文中找出相關的詞語 句子,這樣就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培養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二 抓住作者思路,引導學生在默讀或朗讀過程中掌握課文內容,培養閱讀能力 指導學生默讀課文時,根據作者的寫作思路,抓住文章的中心...

教學中怎樣組織學生的注意力,課堂教學如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注意力是可以在學習實踐活動中通過訓練得到提高的。課堂上注意聽講,不僅能掌握好課堂知識,發展認知能力,還會培養良好的注意品質。在課堂上要提高注意力應做到以下幾點 1 課前暗示自己這堂課很重要 多想這些重要性,並以此引起我們對課堂學習的興趣和注意,就能專心聽講。2 要自覺意識到老師講課的重要性,適應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