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reyna執念
前一個表達的意思是自然的無為,而不是為了無為而去無為,後一個指做事為人有尺度,有底線,當然二者從另一個層面講是有同樣意思的。
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的意思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嗎?為什麼?
2樓:一知齋
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和有所為有所不為是有很大區別的!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具體地說就是統治者應該順應社會的發展規律,不要做任何人為的想去改變社會發展規律的是,讓社會自然而然地發展,這樣他看起來是什麼也沒有做,實際上是等於什麼都做了。
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關鍵是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有選擇地去做。
3樓:安惠苑
根本區別是,老子的無為是指人們不要做違背自然規律的做為,無不為是指要人們做順應自然規律的所有做為,而有所為有所不為未明確是否有違自然規律,常常以人的自身利益為標準而選擇做為與不做為,改變了老子的核心思想。
請給配個橫批無為無不為無所為無所不為有為有不為有所為有所不為
4樓:匿名使用者
上聯:無為無不為無所為無所不為;
下聯:有為有不為有所為有所不為。
橫批:無為即有為。
無為而無不為,有為而有所不為是什麼意思,請舉例
5樓:武全
出自老子的《道德經》
意思是:無為而無不為,即順應自然,不肆意妄為,如能本著無為的態度,那麼天下沒有不能做的事;有為而有所不為,順著事物的自然本性而為,為之則事成,逆著事物的本性而無為。
例子如下: 比如國家,只要法律健全了,大家都遵守法律,也就不需要什麼精神來指引人民前進了,法律就是最好的準則。
6樓:大道廣傳
大道是順其自然,不妄作非為;但大自然的化育,沒有哪一樣不是道所化育。
國家高層領導人若能學道、守道、行道,則政風清廉、上行下效、世風祥和,萬物各歸其位、自然化育、自然風調雨順。
如世風演化到人為造作過多、風氣敗壞,我會主張效法道的特徵特性……「無名·樸」來促進社會安定,協助百姓淡薄各種欲貪 ,返璞歸真。
**施政如能不長養眾生欲貪,世風、民心就會漸漸安靜下來,社會自然安定。
老子的自無為而無不為的具體含義
7樓:匿名使用者
老子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無,只有無才符合道的原則,「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無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張。無為,即「不為物先,不為物後」,順乎自然以為治。
無為是實現無不為 、無不治的前提和條件,「以無事取天下」。《漢書·藝文志》說:道家的無為政治主張是「君人南面之術」,道出了無為政治的基本精神。
先秦道家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主要包括「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等內容。莊子更主張君主應該無慾、無為、淵靜,「無慾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淵靜而百姓定」。無為而治的思想在中國古代有很大的影響。
漢初的黃老之學吸取了先秦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適應秦末政治動亂之後,民心思定的形勢,強調清靜無為,主張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對人民的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採取不干涉主義或少干涉主義,藉以安定民心,發展社會生產。黃老之學的無為而治思想在當時起了積極作用。唐代初年和宋代初年的統治者都曾利用無為而治的思想協調處理當時的社會矛盾,並有所收效。
魏晉玄學家則通過宣傳無為而治,引導人們消極、遁世、清談、無所作為,對社會產生了消極影響。
老子的無為思想老子的哲學並不是一種西方意義上的知識學體系,而是一種生命的智慧,一種對「道」的追尋。老子「道」的學說,就是對宇宙萬物的形而上的把握。它的宗旨,不在玄遠的空洞世界,而在生活的實踐之中。
對於個體生命而言,它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基礎;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則是一種達至善治的智慧。雖然老子思想以「玄之又玄」而著稱,但其背後的濟世情懷,卻值得反覆體味。老子的哲學是一種大智慧,對於人類一切事務,包括管理在內,都具有深刻的啟發意義。
其中,無為而治的思想是最具有影響力的。「無為」,在老子那裡意味著「道法自然」,即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無為即自然」,是老子哲學的基本觀點。
老子將「道」視為宇宙之本,而道之本性則是「常無為而無不為」,即「道」對於宇宙萬物是「侍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就道生成萬物、成就萬物而言,道是「無不為」的;就道對於萬物「不辭」、「不有」而言,道又是「無為」的。從本質上講,這是「無為」與「無不為」的有機統一。
天地萬物的生成與存在,皆是「無為也而無不為」的。老子正是從這一思想出發,認為治國安民,要反對「有為而治」,而主張「無為而治」。在他看來,「為無為,則無不治」,「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聖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老子把「無為」看作聖人「取天下」和「治天下」的手段。
老子既反對儒家推行「以德治國」,又反對「以智治國」。指出:「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子;國家混亂,有忠臣。
」認為,「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同時老子也反對兵家的「以力治國」,反對暴力戰爭。
認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主張「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天下」。只有推行無為而治,才能達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為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的理想社會。
無為無所不為
「無為」思想是由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的。老子所處的春秋時代,諸侯混亂,統治者強作妄為,貪求無厭,肆意放縱,造成民不聊生。在這種情形下,老子提出了無為思想,呼籲統治者要「無為而治」。
他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好靜」是針對統治者的騷擾而提出的,「無為」是針對統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無慾」是針對統治者的貪慾而提出的。老子認為,為政者應當能做到「無為而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壓迫。讓人民自我發展,自我完善,人民就能夠安平富足,社會自然能夠和諧安穩。
「無為」就是不做任何違反自然規律、有損道德規範、違***法則,有害眾生的事。但這裡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並不是不為,而是含有不妄為、不亂為、順應客觀態勢、尊重自然規律的意思。老子說過「無為而無不為」,意思是說:
不妄為,就沒有什麼事情做不成的。這裡,「無為」乃是一種立身處世的態度和方法,「無不為」是指不妄為所產生的效果。老子還曾談道,「為無為,則無不治,」意思是說以「無為」的態度去對待社會人生,一切事情沒有做不到、辦不好的。
因此,老子所講的「無為」並不是消極等待,毫無作為的,而是「為無為」、「為而不恃」、「為而不爭」,即以「無為「的態度去「為「,去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有為有所不為
老子說的「無為而治」、「無為而無不為」,並不是說坐在那裡什麼也不幹,就什麼事情也做成了。在老子生活的時代,人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給自足,無需統治者來組織生產和交換,用誰來「為」,一切順乎自然地進行。而統治者一旦「為」,則是為修建奢華的宮室而催逼苛重的稅賦,或是為發動吞併他國戰爭而拉夫抓丁。
這樣「為」則百姓遭殃,社會動盪,「無為」則人民閒適、社會安寧。因此,「無為」是不妄為,不亂來的意思。是說統治者行為要順應自然、社會發展的規律,並按照規律去定相應的法律、制度、不輕易變更,人們在這樣的法律、制度下盡情發揮自己的聰明才幹,努力去做。
「無為」追求的是奉獻,「無為」的結果,恰恰也成為「有所作為」(有奉獻)。
不爭自有成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唯獨最為讚美水。他認為,「不爭」是美好「水德」的一個品質。老子曾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這裡的「不爭」,一是指無私,水利養滋潤了萬物,而又並不從萬物那裡爭取任何利益自己的東西;二是指與世無爭,不僅是在被自己滋潤了的事物那裡不爭,面對世間一切,它都不爭。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立於不爭而無憂,立於不爭而有成。」
「不爭之爭」與無為而治(南方**)
劉小青東漢時期,貴人鄧綏受到和帝寵愛,皇后陰氏十分嫉妒。但鄧綏為人謙恭,性格柔順,對陰氏十分尊重。與陰氏同時進見和帝,鄧綏從不正坐;和帝每次提問,鄧綏總是讓陰氏先說,從不與陰氏搶話頭;每當發現自己的服飾與陰氏相同或相近時,鄧綏便立即換掉,絕不與陰氏搶風頭。
儘管如此,陰氏仍然與人一起施行巫蠱之術,企圖置鄧綏於死地。鑑於陰氏的專橫、陰險與鄧綏的謙遜、忍讓形成鮮明對照,和帝幽禁了陰氏,並在鄧綏稱病辭讓的情況下堅持將她立為皇后。這個故事,被後代史家公認為「不爭之爭」的典型範例。
這裡的「不爭之爭」,與作為領導方法的「無為而治」在道理上是相通的。這裡的「不爭」並非真正的「不爭」,而是以「不爭」為「爭」的手段;「無為而治」中的「無為」也並非真正的「無為」,而是以「無為」為「為」的手段。所謂「無為而治」,實質上就是把「有所不為」當作治政的方法和藝術。
兵法的開山祖師姜太公說,最高明的政治是無為而治。無為而治是在中國政治思想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道家學說的核心,道家同樣把無為而治視為治政的最高境界。至於歷代帝王將相,大概沒有誰不希望能用最少的心血來建樹最大的政績。
只不過實現無為而治,實在需要領導藝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領導者怎樣才能達到無為而治的境界呢?從歷史經驗來看,至少應把握以下五條:
1.與民休息,寬容大度。姜太公說,天有經常執行的軌道,老百姓有自己的生活常規。君主如果能夠遵守修養生息的規律,天下自然就平安無事了。
漢高祖劉邦在建國後遵從無為而治的黃老之術,表面上不算勤政,但實際上正是通過讓人民修養生息,使農業、工商業等得到了迅速發展。明朝的馮夢龍說,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宋初的宰相趙普每當收到士大夫之間相互揭發告短的文書,不看一眼便付之一炬,表面上像是不負責任,但實際上正是通過遏制勾心鬥角之歪風,維護了當時的「安定團結」。
2.順乎自然,恪守天道。漢文帝的母親薄姬,當初只是劉邦的一個不起眼的嬪妃。儘管只被劉邦「寵幸」一次便懷上了「龍種」,但她生下兒子後仍然很少與劉邦見面。
後來,薄姬不僅因未被劉邦寵愛而使母子免遭呂后囚禁,而且因兒子幸運登基而成了皇太后。這就表明,削尖腦袋鑽營即使一時得利也未必是好事,而順乎自然即使一時失利也未必是壞事。
3.清心寡慾,淡泊名利。南北朝時期,傅昭一生經歷宋、齊、樑三朝,任過州郡屬官、地方長官、朝廷命官。當時,朝代走馬燈似地更換,官場上混亂無序,危機四伏。
傅昭之所以未遭受什麼挫折並能保全自己的地位和名聲,靠的就是清心寡慾,淡泊名利。據史書記載,他居朝廷,無所請謁;居家室,不蓄門生,不結黨徒,不交私利。這些無疑是他得以善終並名垂後世的重要原因。
4.以正避邪,謹言慎行。西漢後期,政治非常腐敗,朝廷日薄西山。是時哀帝寵信高安侯董賢並納其妹為妃。
傅皇后之父傅晏懼怕有一天會出現廢立之變,飛來橫禍。他的朋友桓譚說:刑罰再嚴,不能加於無罪之人;**再盛,不能無故加於忠正之身。
桓譚告訴他,此時此刻,最重要的是要叮囑皇后,千萬不能以巫醫方技等手段與董妃爭寵;其次是他自己應遣散門徒,務執謙謹,防止別人借他之勢在外胡作非為。否則皇帝抓到把柄,後果將不堪設想。傅晏遵囑而行。
後來,董賢在皇帝的指使下想盡辦法,包括逮捕傅後之弟審訊,都始終未能找到陷害傅家的藉口。
5.釋疑自保,激流勇退。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如何祛除皇帝的疑心,一直是宦海沉浮的關鍵所在。
楚漢相爭期間,率軍東征的漢王劉邦,反常地幾番派人慰問留守關中的丞相蕭何。蕭何為了祛除漢王的疑心,便在自己的親族中挑選出年輕力壯的人,讓其押運糧草,前往滎陽從軍。如此,蕭何才得到了劉邦的信任。
在歷史上,功成身退也是官場的一條定則。道家始祖老子認為,功成身退,乃天地之道。有許多曾經戰功赫赫的英豪,如漢武帝時期的「飛將軍」李廣,唐朝代國公李靖等,都是因為不服老貪戀功名而不得善終。
道家產生的歷史背景是春秋戰國時代的戰亂紛爭。在這個混亂的時代,根據周文所建立起來的社會、道德、政治秩序,正在面臨崩潰。用以維持這個秩序的周文,成了徒有架子的形式。
儒家想藉仁、義來充實這個外在的架子,老子及莊子則認為文、禮、仁、義這些東西都是外在的形式。即使它們能夠成就社會秩序,這個秩序也不是一個理想的秩序,在這個不理想的秩序中,人們受到束縛而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及解放。
像儒家哲學一樣,道家哲學基本上也是一種內聖及成德之學,它最終的關懷是個人的修養以及成為一個有德之人[6]。但是,修道及成德無法脫離社會而完成,而社會如果沒有**,它的存在也就發發可危。道家並非政治上的無**主義者,對於什麼是理想的政治秩序,道家提出一套想法,這套想法就是「無為而治」這個理論。
這個理論與道家內聖及形而上的理論有不可分割的關係。道家內聖及形而上的理論,最重要的論旨就是叫人順應自然、順性而行,而不要刻意。在莊子《刻意篇》中所列舉的五種人:
山谷之士、平世之士、朝廷之士、江海之士及道引之士,都是刻意而不順性的人物。這些人違反了自然,因此也非得道之士。莊子認為只有癟然無極的聖人,才能做到「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閒,不道引而壽,無不忘也,無不有也」。
這樣的人才能順乎自然而得到自我解放。而天地之所以為大也在於它能順應自然,因而成就萬物。所以老子說: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為玄德。」(《老子》第十章)又說:「道法自然。
」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可以說是他們的形而上學及內聖之學在政治上的應用。《老子》及《莊子》二書中談到無為而治的地方很多。
無為而無不為 是什麼意思,無為而無不為什麼意思?
道常無為而不無為 出 處 道德經 作 者 老子 朝 代 春秋戰國時期 譯文道永遠是順任自然而無所作為的,卻又沒有什麼事情不是它所作為的。侯王如果能按照 道 的原則為政治民,萬事萬物就會自我化育 自生自滅而得以充分發展。自生自長而產生貪慾時,我就要用 道 來鎮住它。用 道 的真樸來鎮服它,就不會產生貪...
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也。什麼意思
這裡的 無為 就是不做任何違反自然規律 有損道德規範 違 法則,有害眾生的事。但這裡的 無為 並不是什麼都不做,並不是不為,而是含有不妄為 不亂為 順應客觀態勢 尊重自然規律的意思。老子說過 無為而無不為 意思是說 不妄為,就沒有什麼事情做不成的。這裡,無為 乃是一種立身處世的態度和方法,無不為 是...
老子主張的無為思想是什麼意思,老子的無為是什麼意思啊?
無為就是一個順字,人順自然秩序,人順社會秩序,人順生命秩序,這時自己就會順心,他人就會中意,人們評價是如數,其樣子是平平常常。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而是生活的一種狀態。強調順應自然,順應事物的發展規律,在這個基礎下去發揮人得主觀能動性。不要去過分強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是我的理解,供你參考。老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