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及核心理念

2021-03-03 21:47:12 字數 5087 閱讀 2037

1樓:匿名使用者

一、核心理念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要「以人為本」,即「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二、目標

新課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紀構建起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一、基本原因

從根本上說,課程改革的動因是因為面臨的社會環境已經變了:在知識經濟時代、資訊社會當中,知識以人們無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須不斷學習、終身學習。這就是說,具備學習的願望、興趣和方法,比記住一些知識更為重要。

真正對學生負責的教育,應當是能夠促進他們全面、自主、有個性地發展。顯然,全國「萬校一書」的課程體系、「萬人一面」的培養方式,肯定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二、遵循原則

新課改應遵循基礎性原則

新課改應遵循開放性原則

新課改應遵循民主性原則

新課改應遵循個性化原則

三、課改地區

參考資料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及核心理念

2樓:匿名使用者

一、核心理念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要「以人為本」,即「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二、目標

新課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紀構建起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一、基本原因

從根本上說,課程改革的動因是因為面臨的社會環境已經變了:在知識經濟時代、資訊社會當中,知識以人們無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須不斷學習、終身學習。這就是說,具備學習的願望、興趣和方法,比記住一些知識更為重要。

真正對學生負責的教育,應當是能夠促進他們全面、自主、有個性地發展。顯然,全國「萬校一書」的課程體系、「萬人一面」的培養方式,肯定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二、遵循原則

新課改應遵循基礎性原則

新課改應遵循開放性原則

新課改應遵循民主性原則

新課改應遵循個性化原則

三、課改地區

參考資料

3樓:昊懸天下

這次課程改革的任務是什麼?

概括地說,這次課程改革的根本任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如前所述,現行的課程體系完成於工業經濟時代。在工業經濟時代,產品的生產和流通對於國家實力的增強、經濟的繁榮具有最直接的意義。因此,學校教育的使命就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合格的生產者和消費者。

工業生產的需要決定了學校教育課程的內容,而科學知識及其相關的技能對於工業生產的意義或價值是顯而易見的。近代自然科學教育運動的倡導者赫伯特•斯賓塞對此曾作過詳盡的說明。

工業經濟對於「效率」的崇拜又決定了學校教育必須以簡約、規範的方式來傳授知識,因此,建立在對知識加以分門別類基礎之上的分科課程就成為課程結構最重要的特色。此外,各門學科對於各自領域知識體系的「完整性」「系統性」「邏輯性」「權威性」的追求,不僅造成了學科之間的森嚴壁壘,而且使教科書獲得了至高無上的尊嚴。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以教科書為載體知識便處於核心地位,成為制約教師和學生活動的依據。

換言之,知識成為學校課程體系的目的。

現行課程體系的上述特徵,都反映了這麼一種教育理念或關於人的發展觀:國家和社會發展集中地體現為經濟的發展,因此,與生產有直接或間接關係的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乃是學校課程體系應該追求的最高目標;同時,它也構成了人的「發展」的全部內涵。

自2023年鴉片戰爭以來,始終縈懷於中國人民心中的「強國夢」,伴隨於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知識**」,以及普遍存在於「後髮型國家」一定發展階段教育之選拔功能的突顯等因素,又使我國學校的課程體系表現出下列一些特徵:對於書本知識的熱衷追求使學生的學習負擔和厭學情緒不斷加重,學生為考試而學、教師為考試而教。現在,人們已經把目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存在的種種弊端概括為「應試教育」。

顯然,如果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現存的應試教育的弊端,素質教育就不能推行。

7.如何理解本次課程改革的六項具體目標?

為了實現新課程的培養目標,同時針對現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教材中存在的弊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提出了本次課程改革的六項具體目標。這些目標構成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體框架,體現了課程改革是一項複雜而細緻的系 統工程。

一、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

當前,世界各國的課程改革都將課程功能的轉變作為首要目標,力爭使新一代的國民具有適應21世紀社會、科技、經濟發展所必備的素質。在對我國基礎教育現狀進行深刻反思、對國際課程改革趨勢進行深入比較、對未來人才需求進行認真分析後,本次課程改革在《綱要》中首先確立了課程改革的核心目標即課程功能的轉變: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即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打破傳統的基於精英主義思想和升學取向的過於狹窄的課程定位,而關注學生「全人」的發展。這一根本性的轉變,對於實現新課程的培養目標,在基礎教育領域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具有社會責任感、健全人格、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良好的資訊素養和環境意識等具有重要意義。

二、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現行課程結構進行了重大調整,減少了課程門類,對各門具體課程之間的比重進行了調整,在保留傳統學科課程的同時,加強了旨在養成學生科學素養和實用技能方面的課程,使科學、綜合實踐等課程的比重呈上升趨勢。從小學至高中設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主要包括資訊科技教育、研究性學習、社群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等,旨在加強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學校教育與社會發展的聯絡,改變封閉辦學、脫離社會的不良傾向,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定九年一貫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並設定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髮展的需求。

新課程重視不同課程領域(特別是綜合實踐活動、體育、藝術等)對學生髮展的獨**值,淡化學科界限,強調學科間的聯絡與綜合。課程結構的這種轉變,與課程功能的轉變遙相呼應,折射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新時期的培養目標,保證學生全面、均衡、富有個性地發展。

三、密切課程內容與生活和時代的聯絡

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絡,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課程內容的這一轉變,力爭反映現代科技發展的新成果,使課程具有時代精神。此外,不再單純以學科為中心組織教學內容,不再刻意追求學科體系的嚴密性、完整性、邏輯性,注重與學生的經驗結合在一起,使新知識、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學生現實生活的基礎上。

課程內容切實反映學生生活經驗,努力體現時代特點,將會有效地改變學生學習生活和現實世界相脫節的狀況,極大地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四、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綱要》明確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以往長期的灌輸式學習使學生變得內向、被動、缺少自信、恭順……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創造性。學習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為前提的,因而我們把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善視為本次課程改革成功與否的重要標誌,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素質教育能否深入推進的關鍵因素。

為了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根本性的轉變,保證學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學習落到實處,此次課程改革首先通過課程結構的調整,使兒童的活動時間和空間在課程 中獲得有效的保障,並在新課程標準中倡導通過改變學習內容的呈現方式,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同時倡導學習過程轉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並且能夠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接受、探索、模仿、體驗等豐富多樣的適合個人特點的學習方式。學習方式的這種轉變,還意味著必須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關注學生是用什麼樣的手段和方法、通過什麼樣的途徑獲得知識的。

由於獲得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不一樣,由此帶給學生真正意義上的收穫也可能不一樣,對學生終身發展的影響也就有可能不同。

五、建立與素質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評價與考試製度

即要建立一種發展性的評價體系,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髮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一是要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使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在語言和數理邏輯方面的發展,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瞭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在已有水平上的發展,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二是要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以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渠道獲得資訊,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三是要將評價看做是一個系統,從形成多元的評價目標、制定多樣的評價工具,到廣泛的收集各種資料,形成建設性的改進意見和建議,每一個環節都是通過評價促進發展的不可或缺的部分。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重視學生髮展和教師成長記錄,是今後一段時間內評價與考試改革的主要方向。

六、實行**課程管理制度

新課程將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本次課程改革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妥善處理課程的統一性與多樣性的關係,建立國家、地方、學校**課程管理體制,實現了集權與放權的結合。**課程管理制度的確立,有助於教材的多樣化,有利於滿足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和學生髮展的需要。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本次課程改革重新劃分了國家、地方、學校在基礎教育課程管理中的職責分工,調整了國家課程在整個課程計劃中所佔的比重,在課程內容和課時安排上增加了一定的彈性,讓地方和學校擁有相應的選擇餘地。**課程管理政策的執行,為課程適應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特殊性,以及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體現學校辦學的獨特性,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並且對於加速我國課程建設民主化、科學化程序必將產生深遠影響。

8.為了保證上述培養目標的實現,從事基礎教育的實踐工作者必須具備怎樣的教育觀念?

《關於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端正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如果我們全體教育工作者不能做到這一點,課程改革就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素質教育就會流於形式。同以往相比,這次課程改革在如何看待學生、學習、知識、發展、課程等方面,都有著重大的轉變。

一、學生觀

學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物件,究竟應該如何看待學生,這是教育工作者面對的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學生觀的核心內涵是,學生究竟是人還是物。至少在口頭上,幾乎任何人都認為學生是人,然而,在我們實際的教育工作中,卻普遍存在著把學生當做任人擺佈的物的現象。

這涉及一個如何看待人的問題。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修規定

可補考重修 在整個高中三年的學習中,學生選修課程比例只佔總課程的1 5。但選修課開始後,由於學生可在每個學習科目中選擇不同的模組,因此傳統的行政班將在選課制下被打破。選課後,學生將在不同模組學習中形成新的班級,也就是 跑班 上課。因此,今後每名高中生將擁有自己的個性課表。三年的學習中,學生必修和選修...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突出變化

從長遠看,這一輪高中課改對傳統高中教育模式的衝擊是很大的,可以說是 傷筋動骨 的。但課程改革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完全 推倒重來 需要的是看準方向和堅定信念。高中新課改 最要害 的變化是學生自主選課。也就是說,學生在完成必修課程的基礎上,有很大的 課程選擇權 可以在一定的範圍內 想學什麼就學什麼 ...

簡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 結構 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現行課程體系的上述特徵,都反映了這麼一種教育理念或關於人的發展觀 國家和社會發展集中地體現為經濟的發展,因此,與生產有直接或間接關係的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乃是學校課程體系應該追求的最高目標 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