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佛站著什麼樣子,彌勒佛是什麼樣子的

2021-03-04 00:45:57 字數 4334 閱讀 6141

1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彌勒佛站著的時候,布袋背在背後,赤著腳,敞胸露肚,肩上扛根木棍,葫蘆是掛在棍子上的。

2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你說的是布袋和尚

3樓:劉永虎得人生

彌勒佛分廟身。供作身。肉作身。肉身得長得像朝鮮人。又有袈裟身得。又有廟緣身得。肉身得看起來和老百姓差不多。袈裟身是有節日得。廟緣身就是有寺廟修行。

彌勒佛是什麼樣子的

4樓:宇宙外的三道題

中國彌勒佛的形象**於布袋和尚,歷史上有一位布袋和尚大肚子,笑呵呵的。因為圓寂前說出了自己的身份,所以現在彌勒佛的形象是按他畫的。

5樓:劉永虎得人生

彌勒長得像朝鮮人。單眼皮東北人。佛祖掌具備正修人士。

彌勒佛和站佛有什麼區別

6樓:go陌小潔

站佛可以是阿彌陀佛,或者釋迦牟尼佛。站佛是佛陀塑像為站立式的,分為託缽相,悲憫相,光明相,步行相等等。意思是佛陀的姿勢,也叫立佛。

彌勒佛,也稱彌勒尊佛,即未來佛,藏語謂「強巴」。

據季羨林先生考證 「彌勒」是從吐火羅文音譯過來的簡稱,追其根源,始自梵文maitreya,新稱彌帝隸,梅低梨,迷諦隸,梅怛麗,每怛哩,梅怛麗藥,昧怛[口*履]曳,梅旦麗耶。菩薩之姓也。譯曰慈氏。

名阿逸多,譯曰無能勝。窺基在《阿彌陀經疏》中解釋說:「或言彌勒,此言慈氏。

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勝,名無能勝。」或言阿逸多為姓,彌勒為名。生於南天竺婆羅門家,與釋迦牟尼佛是同時代人。

後來隨釋迦出家,成為佛**,他在釋迦入滅之前先行入滅,為一生補處菩薩,生於兜率天內院。之後因緣成熟時,從兜率天宮下生人間,紹釋迦如來之佛位,到那時,娑婆世界(即我們所生活的世間)閻浮提有翅頭末城,其王名儴佉的,彌勒屆時將託生於此城中一個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降生、出家、成道、說法,其經歷一如釋迦牟尼佛。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正覺,以三會說法化度無量無邊的眾生。

初過去之彌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稱為慈氏。乃至成佛,猶立是名也(所以雖然名義上稱之為「彌勒佛」,實際上其仍為菩薩)。

7樓:匿名使用者

樓主你好,站佛和彌勒菩薩沒有可比之處...

站佛是佛陀塑像為站立式的,分為託缽

相,悲憫相,光明相,步行相等等。意思是佛陀的姿勢,也叫立佛。

而彌勒菩薩是一尊菩薩,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彌勒其實不是佛,他還沒有修到佛的果位,如果你仔細看他的胸口,沒有佛家的符號,為什麼大家都叫彌勒為佛,是因為釋迦牟尼曾預言彌勒能在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印度的龍華樹下繼承佛祖的果位,那時候才可以成為佛,現在只是菩薩,如果真要叫他為佛,可以叫他未來佛

希望能為你解惑

8樓:匿名使用者

站佛可以是阿彌陀佛,或者釋迦牟尼佛,和彌勒佛一樣都是佛,但是名號不一樣

為什麼彌勒佛像後站著一尊神?

9樓:匿名使用者

彌勒佛是中國民間普遍信奉、廣為流行的一尊佛。「彌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譯簡稱,意思是「慈氏」。據說此佛常懷慈悲之心。

窺基在《阿彌陀經疏》中解釋說:「或言彌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勝,名無能勝。

」他的名字叫阿逸多,即「無能勝」。據佛經記載,彌勒出生於古印度波羅奈國的一個婆羅門家庭,與釋迦是同時代人。後來隨釋迦出家,成為佛**,他在釋迦入滅之前先行去世。

據說釋迦曾預言,他離開此世間後,將上生兜率天宮,在那兒與諸天演說佛法,直到釋迦佛滅度後五十六億六千萬年時,才從兜率天宮下生,來到人間。據《彌勒下生成佛經》所說,到那時,娑婆世界(即我們所生活的有情世間)閻浮提有翅頭末城,其王名儴佉的,彌勒屆時將託生於此城中一個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降生、出家、成道、說法,其經歷一如釋迦牟尼佛。彌勒繼釋迦成佛後,將在華林園龍華樹下三次說法,廣度眾生。

在我國彌勒信仰的流行也很早。西秦時就已出現了繪製的彌勒像,如甘肅炳靈寺石窟中即有。五代、宋以前的彌勒像,主要有菩薩形和如來形兩大類,分別根據《彌勒上生經》和《彌勒下生經》創作。

站立的大肚彌勒佛玉墜有什麼寓意?和坐著的相比怎麼樣?跪求高人解答

10樓:守綠柳鄞昭

搜一下:站立的大肚彌勒佛玉墜有什麼寓意?和坐著的相比怎麼樣?跪求高人解答

11樓:匿名使用者

彌勒形象共有三個。

第一個形象出現在十六國時期,是交腳彌勒菩薩形象。該形象依據彌勒上生經,說他本是世間的凡夫俗子,受到佛的預記,上生兜率天,成為登十地成等正覺的菩薩,演說佛法,解救眾生。

第二個形象出現在北魏時期,演變為禪定式或倚坐式 莫高窟第275窟交腳彌勒

佛裝形象。該形象依據彌勒下生經,說他將由兜率天下到人世間,接替釋迦牟尼佛進行教化,由菩薩變為未來佛。

第三個形象五代開始出現,再演變為肥頭大耳、咧嘴長笑、身荷布袋、袒胸露腹、盤腿而坐的胖和尚形象。該形象依據後梁時期一個自稱彌勒化身的僧人契此的模樣。最後這個形象不再具有以前形象那種莊嚴凝重的宗教意蘊,變得隨和,貼近生活。

可以由人隨意調侃、揶揄。這是彌勒世俗化的必然結果。

為什麼有一種彌勒佛站立雙手舉過頭頂做擎天狀?是什麼佛

12樓:首都紅衛兵

那就是彌勒佛!這是布袋和尚的造型,傳說他就是彌勒佛的化身。

彌勒佛身後為什麼總是站著韋馱**?

13樓:里昂

相傳彌勒和韋馱本來每人各主持一個寺廟。彌勒為人和善、面帶微笑,容易親近,人緣好,香火旺,捐善款的人多,但他不善管理,年終算帳時虧損。而韋馱面容嚴正、不苟言笑,沒有人氣,香火不旺,捐善款的人對比少,年後算賬也是虧損,後來佛祖便支配二人合作,乃至一廟供奉。

由此天王殿正中的佛龕裡坐著袒胸露腹、笑臉可掬的彌勒佛像,而彌勒佛後壁佛龕裡,則站著神態莊嚴、手執降魔杵的佛教**神韋馱菩薩。

肚子上紋彌勒佛有什麼說道嗎,

14樓:引經據典正法

連衣服上都不能印佛菩薩像,羅漢像,更別說紋到身上了,身上更汙穢,所做事也汙穢,想都想得到了。不要聽紋身師亂說,既然信佛就要聽佛經和祖師大德怎麼說。千萬不要紋佛菩薩像和羅漢像,最好也別紋鬼神。

你見過有出家人跑去紋佛菩薩像嗎?自己想想都知道了。

諸位現在有這個本子,這個地方在三十二面註解,倒數第二行最後一句,我念給你聽。「又不許造半身像,善相不起,墮落生死。」希望大家要注重這一句。

現在有很多地方供佛的半身像、菩薩的半身像,還有地方供佛菩薩一個頭,供在那個地方造罪業,這個果報一定在地獄。供佛的半身像,已經罪業就不輕了,墮落生死沒有功德。所以畫菩薩的形像,也要畫完整的,也要畫全身像,不可以畫半身像,無論是坐著的像、站著的像都要全身,這要特別注意!

我們造人的像,可以造半身沒有問題,佛菩薩像決定不可以。人的像可以造半身,你說哪一個人像造一個腦袋,其他都沒有了。這在我們風俗習慣裡頭最不吉祥,腦袋被人砍下來了,哪可以這麼作法?

這不可以的。他在此地有這麼一句,特別提醒諸位同修。

索達吉堪布答:不可以,有非常大的過失!衣服是用來遮體取暖的,而佛菩薩及經咒是要恭敬頂戴的,世尊說過:

「末世五百年,我現文字相,作意彼為我,爾時當恭敬。」 將文字印成的《心經》穿在身上當裝飾,可能只有不懂因果的人才敢這樣做。現在這種現象比較普遍,許多廠家為了賺錢,就琢磨現代人求保佑的心理,投其所好,將佛菩薩像、《心經》、咒輪等做成工藝品,或者印在衣服上。

以前也有人供養我印《心經》的杯子、筆筒,這些我都不敢用,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如果這種趨勢不改,以後會不會將《心經》印在褲子上也不好說!

15樓:超級藍水海軍

不要在身上紋佛菩薩的像。這樣不恭敬。

樓主欲紋佛像,是有所苦,有所求嗎?佛門中消災改運獲福之道,首先一個,就是八個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你能反思自己的過錯,改正自己的過失,並經常行善積德,這樣,自然能化災難於無形,並能獲得很多福報。

因為佛法主要講究因果規律,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們此時此刻所受的苦,都是前世今生的惡業所致,我們此時此刻享受到的快樂,都是前世今生善業的成熟。是自己作的善,讓我們達成心願,讓我們快樂,是自己作的惡,讓我們諸事不順,讓我們痛苦。

這是快樂和痛苦的根本原因。

所以,改運之道,首先一條,就是改過,積德。

另外,佛門中的改運之道,還有唸佛誦經,吃素,放生,持守五戒。懺悔等等。這些事,都比在身上紋個佛像要強百倍。

試想,佛菩薩是保佑老老實實行善積德之人,還是保佑佩戴吉祥物,身上紋幾個佛像之人。

16樓:法藏

萬不可以將佛菩薩像,紋在身上,否則,有損福報!

17樓:aaa**王

沒什麼說法 恭敬就好

彌勒佛石雕,石雕彌勒佛的彌勒信仰是什麼?

看你怎麼一個心態銷售了 你要是為了多掙大錢並且帶有謊騙的心機 我看你還是改行銷售一些山水景物的雕塑 你要是為了淨化人間 發展佛教 不圖錢財 馬上你就會銷售出去 阿彌陀佛!這樣可以麼?呢?沒看到你的 啊。彌勒佛石雕寓神奇於平淡,示美好於醜拙,顯莊嚴於詼諧,現慈悲於揶喻,代表了中華民族寬容 和善 智慧 ...

彌勒佛坐騎是什麼,彌勒佛的坐騎是什麼

彌勒佛的坐騎 孔雀 的獅 象 馬 孔雀及大鵬金翅鳥,分別為五佛的坐騎,據說,獅子是大日如來的坐騎 大象為阿閦佛的坐騎 孔雀為彌勒佛的坐騎 馬為寶生佛的坐騎 而大鵬金翅鳥 迦樓羅 是不空成就佛的坐騎。我可不是瞎說的 是一頭生紫金獨角的麒麟 佛都是蓮花.不強調是別的坐騎都是蓮花.彌勒佛的坐騎是什麼?彌勒...

夢到彌勒佛,夢見了彌勒佛

這是內心有感,心外有應 首先向你致敬,你肯定是一個虔誠的人 其次,要放輕鬆,夢並不代表你有所得,因為那也只是無明,要是沾沾自喜,就誤入歧途了 再次,你的內心開始強大起來了,你將會體驗到勇氣,以前很多怕的東西,你都敢於面對了,比如說怕鬼,怕走夜路,怕在大眾之前講演,怕和領導直面對話.最後,循這條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