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文閱讀教學教研活動方案

2021-03-04 00:55:52 字數 5900 閱讀 5871

1樓:匿名使用者

一、活動設計的背景

本學期,通過調研發現,當前我校語文閱讀教學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高耗低效的現象,突出表現為以下幾個問題:

1、支解文字:表現在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還是以逐段分析講解為主,支解教學內容,阻礙了學生對文字的整體感悟。

2、以講帶讀: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問題瑣碎,迂迴反覆,閱讀質量低下,講解的時間擠佔了學生讀書與動筆的時間。

3、缺乏實效:討論主題隨意設定,缺乏討論價值,討論過多過濫;討論的組織追求形式上的熱鬧,缺乏討論實效;討論的評價以教師為中心,與教師一致則正確,反之則錯誤。

基於這種現狀,在教學研究部門提出「有效閱讀」專題研究的引領下,我校高年級語文教研組提出了「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這樣一個小專題,在高年級段開展本小專題的研究。在實踐中來找尋語文閱讀教學中亟待解決的一些問題。

二、研究的內容

1、課堂教學設計的有效性研究

2. 教學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研究

3. 教師調控課堂有效性研究

4、教學反思的有效性研究

三、研究的課例

語文s版教材第九冊語文第四單元《十年後的禮物》

語文s版教材第十一冊課文《我的第一首詩》

四、研究的過程與方法途徑:

(一)成立研究小組,開展理論學習

為保證本次教研活動的目標能落到實處,特成立研究活動小組:

組長:樑學軍

成員:陳惠芹(市級骨幹) 路風菊 馬俊虎 馮小琴 餘秀芹(市級骨幹)嶽寶勝 丁海峰

執教教師:餘秀芹 馬俊虎

樑學軍負責活動方案的制定和整個活動的組織以及最終的總結,其他教師參與研討,撰寫反思,提煉研究經驗。理論學習採用集中於自學相結合的原則,主要學習語文課程標準(關於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標準、閱讀教學的建議)、**名師的錄影課和教師合作方面的理論。

(二)以校各種研訓活動為載體,落實專題研究。包括圍繞專題進行教學設計,進行教學診斷及教學反思及開展敘事研究。

(三)圍繞教學設計----行動研究-------問題反思的方式開展活動

1、參研教師獨立進行教學設計(9月10—9月12日)

參研教師首先做出《我的第一首詩》這一課的教學設計,在設計過程中,各環節是如何實現有效性的要做出明確的註釋,並註明設計意圖。

效果預設:《我的第一首詩》這篇課文故事簡單,但含義深刻。文中的對話簡潔明快,有鮮明的個性色彩,心理活動描寫也很生動。

學習這篇課文,要指導學生在自主閱讀中體會作者怎樣逐漸認識到「如何對待形形色色的肯定和否定」,認識到這兩種評價「就像兩股方向相反的風」,「我要竭盡全力在這兩股勁風中駕穩我的風帆」。從而進一步感悟父母兩種不同評價中飽含的深深的愛。

各位教師的教學設計尤其在朗讀的指導、內容方面會因對教材的理解不同而出現不同的設計方案,這是本次活動的意義所在。

2、教學設計交流(9月16日)

要求全體老師暢所欲言,把自己所設計的案例的構思、想法在會議上進行交流、討論,重點要突出在:一是教師在課堂上如何指導學生朗讀;二是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在課堂中如何操作。兩位授課教師根據大家的設計理念和意圖,選擇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設計方案進行整合,然後對自己的設計進行修改並定稿。

效果預設:這個過程相當於集體備課的過程,目的是把大家的智慧集中起來,實現教學設計的最優化。但是由於參與教師的理解角度不同,要把六個人的意見完全同意起來有點不符合現實,所以最後推薦馬俊虎老師本著求大同、存小異的原則,既要在解決關鍵問題上體現大家的智慧,又要在授課中發揚出自己的特色,再次完善自己的教學設計,準備上研討課。

3.課堂觀察。(9月23日)

由馬俊虎老師在六三班上《我的第一首詩》,要求聽課老師做好課堂觀察記錄,觀察教師在課堂上對教材的把握和處理,如何體現提高學生朗讀活動的有效性,並寫好評課記錄。聽課中關注的焦點:一是教師是如何理解和處理的;二是關注教師在課堂上是如何有效組織和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教學的。

三是教師對學生的閱讀是如何評價的。

效果預設:授課教師基本能體現教學設計中的意圖,但不可能像設計中體現得那麼理想,同時也可能會產生一些新問題:承擔記錄的教師能否將各自的記錄按要求記錄全面,為後面研討提供真實的的依據;授課教師在執行設計方案的過程中會因為長期的教學習慣而不能很好的貫徹設計意圖,從而會出現預設和執行相矛盾的新問題等等。

4.課例研討

聽課後,組織教師們討論案例,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討論案例是一種互動的研究,是一個共同參與、共同構建的過程。鼓勵參與者主動通過自己的思考、感悟、理解,不斷提出新的設想、新的思路。

在研討中可以就大家共同關注的環節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所在。這一環節大家重點研討授課教師在解決朗讀教學中主要存在的問題方面取得了那些突破,還存在哪些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因該如何進一步改進。

效果預設:這是第一輪研究的最後一個環節,大家討論的越是激烈,越有利於下一步的研究。通過這一輪研究預計要在解決前面發現的問題上有一些突破:

如教師如何通過精講來節省教師在課堂上佔用的時間,把更多的時間教給學生去朗讀;怎樣豐富評價的語言和方式,可以通過眼神、動作等手段來評價,提倡讓學生相互評價。

5.再設計再觀察再研討

經過以上議論研究,將大家的智慧集合起來,由馬俊虎老師對所授的《我的第一首詩》一課進行反思,之後與大家共同設計《十年後的禮物》一課,這次備課餘秀琴老師主備,其他教師參與到兩位教師的設計中,設計好後按原來的程式進行第二輪觀摩研討。這一輪力爭在上一輪的基礎上取得更全面的突破。

(三)總結提升階段(10月21日——11月5日)

所有參與研究的教師對整個教研活動的全過程進行反思、總結,將自己在本次教研活動中的收穫、看到的不足以及對本次教研活動的意見和建議以文字的形式寫下來,然後再教研會上進行交流。尤其是在活動中大家在如何「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方面的認識,要進行全面細緻的總結,最後通過研討得到初步的結論(在研討過程中如果出現分歧,可以通過回放錄影課的形式,進行再**。在大方向與課程標準一致的情況下,允許求同存異)。

(四)嘗試推廣驗證階段(11月5日以後)

將大家總結出的結論在各自的課堂上嘗試應用,驗證結論的科學性、有效性,對不正確的結論及時進行修改。並在實施中將一些新產生的有效的方法及時補充在原來的總結中。

如何優化小學語文閱讀課的教學**

2樓:du知道君

一、活動設計的背景

本學期,通過調研發現,當前我校語文閱讀教學仍不同手兄神程度地存在著高耗低效的現象,突出表現為以下幾個問題:

1、支解文字:表現在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還是以逐段分析講解為主,支解教學內容,阻礙了學生對文字的整體感悟。

2、以講帶讀: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問題瑣碎,迂迴反覆,閱讀質量低下,講解的時間擠佔了學生讀書與動筆的時間。

3、缺乏實效:討論主題隨意設定,缺乏討論價值,討論過多過濫;討論的組織追求形式上的熱鬧,缺乏討論實效;討論的評價以教師為中心,與教師一致則正確,反之則錯誤。

基於這種現狀,在教學研究部門提出「有效閱讀」專題研究的引領下,我校高年級語文教研組提出了「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這樣一個小專題,在高年級段開展本小專題的研究。在實踐中來找尋語文閱讀教學中亟待解決的一些問題。

二、研究的內容

1、課堂教學設計的有效性研究

2. 教學方法和策畢虧略的有效性研究

3. 教師調控課堂有效性研究

4、教學反思的有效性研究

三、研究的課例

語文s版教材第九冊語文第四單元《十年後的禮物》

語文s版教材第十一冊課文《我的第一首詩》

四、研究的過程與方法途徑:

(一)成立研究小組,開展理論學習

為保證本次教研活動的目標能落到實處,特成立研究活動小組:

組長:樑學軍

成員:陳惠芹(市級骨幹) 路風菊 馬俊虎 馮小琴 餘秀芹(市級骨幹)嶽寶勝 丁海峰

執教教師:餘秀芹 馬俊虎

樑學軍負責活動方案的制定和整個活動的組織以及最終的總結,其他教師參與研討,撰寫反思,提煉研究經驗。理論學習採用集中於自學相結合的原則,主要學習語文課程標準(關於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標準、閱讀教學的建議)、**名師的錄影課和教師合作方面的理論。

(二)以校各種研訓活動為載體,落實專題研究。包括圍繞專題進行教學設計,進行教學診斷及教學反思及開展敘事研究。

(三)圍繞教學設計----行動研究-------問題反思的方式開展活動

1、參研教師獨立進行教學設計(9月10—9月12日)

參研教師首先做出《我的第一首詩》這一課的教學設計,在設計過程中,各環節是如何實現有效性的要做出明確的註釋,並註明設計意圖。

效果預設:《我的第一首詩》這篇課文故事簡單,但含義深刻。文中的對話簡潔明快,有鮮明的個性色彩,心理活動描寫也很生動。

學習這篇課文,要指導學生在自主閱讀中體會作者怎樣逐漸認識到「如何對待形形色色的肯定和否定」,認識到這兩種評價「就像兩股方向相反的風」,「我要竭盡全力在這兩股勁風中駕穩我的風帆」。從而進一步感悟父母兩種不同評價中飽含的深深的愛。

各位教師的教學設計尤其在朗讀的指導、內容方面會因對教材的理解不同而出現不同的設計方案,這塵含是本次活動的意義所在。

2、教學設計交流(9月16日)

要求全體老師暢所欲言,把自己所設計的案例的構思、想法在會議上進行交流、討論,重點要突出在:一是教師在課堂上如何指導學生朗讀;二是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在課堂中如何操作。兩位授課教師根據大家的設計理念和意圖,選擇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設計方案進行整合,然後對自己的設計進行修改並定稿。

效果預設:這個過程相當於集體備課的過程,目的是把大家的智慧集中起來,實現教學設計的最優化。但是由於參與教師的理解角度不同,要把六個人的意見完全同意起來有點不符合現實,所以最後推薦馬俊虎老師本著求大同、存小異的原則,既要在解決關鍵問題上體現大家的智慧,又要在授課中發揚出自己的特色,再次完善自己的教學設計,準備上研討課。

3.課堂觀察。(9月23日)

由馬俊虎老師在六三班上《我的第一首詩》,要求聽課老師做好課堂觀察記錄,觀察教師在課堂上對教材的把握和處理,如何體現提高學生朗讀活動的有效性,並寫好評課記錄。聽課中關注的焦點:一是教師是如何理解和處理的;二是關注教師在課堂上是如何有效組織和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教學的。

三是教師對學生的閱讀是如何評價的。

效果預設:授課教師基本能體現教學設計中的意圖,但不可能像設計中體現得那麼理想,同時也可能會產生一些新問題:承擔記錄的教師能否將各自的記錄按要求記錄全面,為後面研討提供真實的的依據;授課教師在執行設計方案的過程中會因為長期的教學習慣而不能很好的貫徹設計意圖,從而會出現預設和執行相矛盾的新問題等等。

4.課例研討

聽課後,組織教師們討論案例,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討論案例是一種互動的研究,是一個共同參與、共同構建的過程。鼓勵參與者主動通過自己的思考、感悟、理解,不斷提出新的設想、新的思路。

在研討中可以就大家共同關注的環節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所在。這一環節大家重點研討授課教師在解決朗讀教學中主要存在的問題方面取得了那些突破,還存在哪些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因該如何進一步改進。

效果預設:這是第一輪研究的最後一個環節,大家討論的越是激烈,越有利於下一步的研究。通過這一輪研究預計要在解決前面發現的問題上有一些突破:

如教師如何通過精講來節省教師在課堂上佔用的時間,把更多的時間教給學生去朗讀;怎樣豐富評價的語言和方式,可以通過眼神、動作等手段來評價,提倡讓學生相互評價。

5.再設計再觀察再研討

經過以上議論研究,將大家的智慧集合起來,由馬俊虎老師對所授的《我的第一首詩》一課進行反思,之後與大家共同設計《十年後的禮物》一課,這次備課餘秀琴老師主備,其他教師參與到兩位教師的設計中,設計好後按原來的程式進行第二輪觀摩研討。這一輪力爭在上一輪的基礎上取得更全面的突破。

(三)總結提升階段(10月21日——11月5日)

所有參與研究的教師對整個教研活動的全過程進行反思、總結,將自己在本次教研活動中的收穫、看到的不足以及對本次教研活動的意見和建議以文字的形式寫下來,然後再教研會上進行交流。尤其是在活動中大家在如何「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方面的認識,要進行全面細緻的總結,最後通過研討得到初步的結論(在研討過程中如果出現分歧,可以通過回放錄影課的形式,進行再**。在大方向與課程標準一致的情況下,允許求同存異)。

(四)嘗試推廣驗證階段(11月5日以後)

將大家總結出的結論在各自的課堂上嘗試應用,驗證結論的科學性、有效性,對不正確的結論及時進行修改。並在實施中將一些新產生的有效的方法及時補充在原來的總結中。

如何將初中語文課文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有效結合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語文新課標語 而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則成為關鍵。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讀寫能力的培養,成為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通過大量的閱讀,學生能夠不斷的地豐富自己的語言和表達能力,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 通過寫作,可以使其用文字將自己的內心世界...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一 激發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興趣對一個人掌握某種知識技能起著重要作用。由於社會的飛速發展,資訊手段的豐富,學生對許多教學內容已經知曉,甚至司空見慣,再加上課前的預習,往往使學生在深入學習時,對課文內容失去興趣,影響教學效果。因此,...

怎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教學方法,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策略

中國有句俗話 嚴師出高徒 從這句話當中包含有老師對學生要求嚴格及教師形象的威嚴,也可見傳統教學方式 方法的枯燥 死板。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習心情會比較壓抑,而且思維能力也受到了限制,這樣會大大扼殺學生的能動性和創新精神。現在我們倡導的是一種開放 民主 和諧 寬鬆的教學形式。記得一次,我觀摩了靳家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