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懷古蹟五首其三表達詩人什麼思想感情

2021-03-05 16:37:11 字數 5022 閱讀 1269

1樓:可愛的康康哥

詩人有感於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時表現了昭君對故國的思念與怨恨,並讚美了昭君雖死,魂魄還要歸來的精神,從中寄託了詩人自己身世及愛國之情。

《詠懷古蹟五首》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於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慶奉節)寫成的組詩。全詩語言凝練,氣勢渾厚,意境深遠。

全詩(節選)如下: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夜月 一作:月夜 環佩 一作:環佩)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譯文如下:

千山萬嶺好像波濤奔赴荊門,王昭君生長的鄉村至今留存。

從紫臺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獨留的青墳對著黃昏。

只依憑畫圖識別昭君的容顏,月夜裡環佩叮噹是昭君歸魂。

千載琵琶一直彈奏胡地音調,曲中抒發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2樓:檾茗蔏菏荼

此詩吟詠王昭君,並對王昭君淒涼的身世、壯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並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顛沛流離的身世之感,抒發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

《詠懷古蹟·群山萬壑赴荊門》是唐代詩人杜甫於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慶奉節)寫成的組詩《詠懷古蹟五首》的第三首。在寫作手法上,語言凝練,氣勢渾厚,意境深遠。

詠懷古蹟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

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

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3樓:岸裡何以顧

詠懷古蹟五首(其三)

杜甫群山萬壑赴荊門, 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 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 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 分明怨恨曲中論。

這是《詠懷古蹟五首》中的第三首,詩人借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來抒寫自己的懷抱。

詠懷古蹟其三表現了杜甫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4樓:歲月之火

作者抒發了對王昭君的深厚同情,同時,通過王昭君的事來暗示了自己懷才不遇,抱負不得施展的惆悵

望採納!!!

5樓:燕

這是杜甫經過昭君村時所作的詠史詩。想到昭君生於名邦,歿於塞外,去國之怨,難以言表。因此,主題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開始,「獨

留」兩字,是怨的終結。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沈德潛說:「詠昭君詩此為

絕唱。」信然。

《詠懷古蹟》其三是一首懷古詩,用了什麼典故,表達了作者何種情感?

6樓:手機使用者

這兩句詩出自杜甫的復《詠懷古蹟五首》制

(其三),這首詩主要是詠戰國晚期屈原之後的傑出辭賦家宋玉,引為知己,尊以為師。這兩句是說自己與宋玉蕭條相同,而生不同時,今思其人,故而悵望灑淚。兩人相距千年,故曰"千秋".

這兩句是對千古知音相逢的慨嘆,嘆不為人知,嘆同遭不幸。

詠懷古蹟其三賞析

7樓:一米八的脖子

賞析;這是組詩《詠懷古蹟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詩人借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來抒寫自己的懷抱。詩人有感於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時表現了昭君對故國的思念與怨恨,並讚美了昭君雖死,魂魄還要歸來的精神,從中寄託了詩人自己身世及愛國之情。

全詩敘事明確,形象突出,寓意深刻。「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詩的發端兩句,首先點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據《一統志》說:「昭君村,在荊州府歸州東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歸縣的香溪。

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這是三峽西頭,地勢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處,東望三峽東口外的荊門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遠隔數百里,本來是望不到的,但他發揮想象力,由近及遠,構想出群山萬壑隨著險急的江流,奔赴荊門山的雄奇壯麗的圖景。他就以這個圖景作為這首詩的首句,起勢很不平凡。

杜甫寫三峽江流有「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長江二首》)的警句,用一個「爭」字,突出了三峽水勢之驚險。這裡則用一個「赴」字突出了三峽山勢的雄奇生動。這是一個有趣的對照。

但是,詩的下一句,卻落到一個小小的昭君村上,頗有點出人意外。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前兩句寫昭君村,這兩句才寫到昭君本人。詩人只用這樣簡短而雄渾有力的兩句詩,就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

讀者只看上句的紫臺和朔漠,自然就會想到離別漢宮、遠嫁匈奴的昭君在萬里之外,在異國殊俗的環境中,一輩子所過的生活。

而下句寫昭君死葬塞外,詩人用青冢、黃昏這兩個最簡單而現成的詞彙,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藝術匠心。在日常的語言裡,黃昏兩字都是指時間,而在這裡,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間了,它指的是那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

它是那樣地大,彷彿能夠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獨有一個墓草長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這句詩就給人一種天地無情、青冢有恨的無比廣大而沉重之感。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這是緊接著前兩句,更進一步寫昭君的身世家國之情。畫圖句承前第三句,環佩句承前第四句。

畫圖句是說,由於漢元帝的昏庸,對后妃宮人們,只看圖畫不看人,把她們的命運完全交給畫工們來擺佈。省識,是略識之意。

說元帝從圖畫裡略識昭君,實際上就是根本不識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劇。環佩句是寫她懷念故國之心,永遠不變,雖骨留青冢,魂靈還會在月夜回到生長她的父母之邦。南宋詞人姜夔在他的詠梅名作《疏影》裡曾經把杜甫這句詩從形象上進一步豐富提高:

「昭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想佩環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這裡寫昭君想念的是江南江北,而不是長安的漢宮,特別動人。

月夜歸來的昭君幽靈,經過提煉,化身成為芬芳縞素的梅花,想象更是幽美。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這是此詩的結尾,借千載作胡音的琵琶曲調,點明全詩寫昭君「怨恨」的主題。前面已經反覆說明,昭君的「怨恨」儘管也包含著「恨帝始不見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還是一個遠嫁異域的女子永遠懷念鄉土,懷念故土的怨恨憂思。

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積累和鞏固起來的對鄉土和祖國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前面提到,這首詩的開頭兩句,胡震亨說「群山萬壑赴荊門」的詩句只能用於「生長英雄」的地方,用在「生長明妃」的小村子就不適當,正是因為他只從哀嘆紅顏薄命之類的狹隘感情來理解昭君。

沒有體會昭君怨恨之情的分量。吳瞻泰意識到杜甫要把昭君寫得「驚天動地」,楊倫體會到杜甫下筆「鄭重」的態度,但也未把昭君何以能「驚天動地」,何以值得「鄭重」的道理說透。昭君雖然是一個女子,但她身行萬里,青冢留千秋,心與祖國同在,名隨詩樂長存。

詩人就是要用「群山萬壑赴荊門」這樣壯麗的詩句來鄭重地寫她。杜甫的詩題叫《詠懷古蹟》,他在寫昭君的怨恨之情時,是寄託了他的身世家國之情的。杜甫當時正「飄泊西南天地間」,遠離故鄉,處境和昭君相似。

雖然他在夔州,距故鄉洛陽偃師一帶不像昭君出塞那樣遠隔萬里,但是「書信中原闊,干戈北斗深」,洛陽對他來說,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鄉,正好借昭君當年想念故土、夜月魂歸的形象,寄託他自己想念故鄉的心情。

8樓:匿名使用者

1.翻譯2.寫法3.作用

1.千山萬壑逶迤不斷奔赴荊門;此地還遺留生長明妃的山村。

一別漢宮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著黃昏。

憑看圖漢元帝豈識美麗容顏?昭君佩帶玉飾徒然月夜歸魂。

千載流傳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傾訴的分明是滿腔悲憤。

3.《詠懷古蹟五首》是杜甫於公元766年(大曆元年)在夔州寫成的一組詩。夔州和三峽一帶本來就有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蹟,杜甫正是借這些古蹟,懷念古人,同時抒寫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感。

這是其中的第三首,詩人借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來抒寫自己的懷抱。詩人有感於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時表現了昭君對故國的思念與怨恨,並讚美了昭君雖死,魂魄還要歸來的精神,從中寄託了詩人自己身世及愛國之情。

全詩敘事明確,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詠懷古蹟五首其三的來歷是什麼

9樓:大漠孤煙直在哪

詠懷古蹟(其三)

杜甫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詠懷古蹟其三的詩詞鑑賞:

《詠懷古蹟其三》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於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慶奉節)寫成的詩歌。這首詩吟詠了王昭君等人在三峽一帶留下的古蹟,讚頌了這位歷史人物的文章學問、心性品德、偉績功勳,並對這些歷史人物淒涼的身世、壯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並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顛沛流離的身世之感,抒發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組詩語言凝練,氣勢渾厚,意境深遠。

這首詩由寫昭君村開始,進而寫昭君的身世遭遇,最後突出昭君的怨恨。表面看來,好像是詠昭君而非詠懷,實際上還是詠古蹟以感己懷。在抒寫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

杜甫一生,濟世之志甚高,但終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負。肅宗朝雖任職京師,也只不過是一左拾遺。就這,還因憂國惜才,疏救房琯,而觸怒肅宗,差點獲刑。

雖然獲救,卻終被疏遠,終於鬱郁辭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漢元帝昏庸,不辨美醜而遠嫁異鄉,流離而不得歸,身死而遺長恨。二人的遭遇、經歷、處境,不無相似之處。

杜甫《詠懷古蹟五首》其二所謂「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唐宋詩舉要》所謂「此自喻其寂寥千載之感也」,正是詩中所要傳遞的。昭君未能見知於君王,詩中對她深寄同情,也有怨君之意。當然更主要的,還是一個遠嫁異域的女子,永遠懷念故土的怨思,這是千百年世代積累的更為普遍的更為深厚的情感。

詠懷古蹟其三的擴寫,左右,急,詠懷古蹟其三的擴寫,600字左右,急

情況,還有環境 天氣等,總之就是環境加細節描寫,翻譯倒是不難找到,背景也 是,都貼給你 詠懷古蹟五首是詩人杜甫在安史之亂所導致的顛沛流離的生活之中所寫的。詩人在漂泊之中看到天地依然,卻物是人非,不覺與古人產生了 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的共鳴。而殘酷的現實,也讓作者顯得對具有非凡才能的前人更...

蜀相和詠懷古蹟有什麼可比之處,詠懷古蹟其五與詠懷古蹟其三有什麼不同

蜀相 核心是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既是嘆惋諸葛亮未能完成自己的事業,也是借古人抒發詩人壯志未酬的懷抱 詠懷古蹟 其五 側重歌頌諸葛亮的才智 功業 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 的精神 詠懷古蹟其五與詠懷古蹟其三有什麼不同 5 杜甫詠懷古蹟其三和其 同之處有三 一 人物不同 其三是作者對王昭君為了國...

登高和詠懷古蹟其三運用了那些修辭手法,說明是那句

詠懷古蹟 其三 作者 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詠懷古蹟 其三 主要使用了誇張修辭手法來讚頌了五位歷史人物的文章學問 心性品德 偉績功勳,並對這些歷史人物淒涼的身世 壯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