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剩餘價值並非僱傭勞動創造,而是"非僱傭勞動"所"創造"長期以來,包括馬克思本人在內的幾乎所有的學者都認為:剩餘價值是由僱傭勞動創造的。什麼是僱傭勞動呢?
就是一個資本家所直接僱傭的勞動力的勞動耗費,馬克思認為,這個資本家在生產過程中所獲得的剩餘價值,就是由這種僱傭勞動創造的。與這個資本家的僱傭勞動相對應的是另外一個(一些)資本家所僱傭的勞動。比如有a與b兩個資本家,他們僱傭的勞動力的勞動分別是a與b,那麼,a對於a來說就是僱傭勞動,但對於b來說就不是僱傭勞動---不妨稱之為"非僱傭勞動";反過來,b對於b來說是僱傭勞動,而對a來說就非僱傭勞動。
而馬克思及眾學者的觀點,就是認為a所獲得的剩餘價值是由a創造,而不是b創造的;同樣,b所獲得的剩餘價值由b創造而非a創造。
但從馬克思自己的價值論邏輯來說,這個觀點並非正確的觀點。因為,馬克思對價值及價值量的介定(決定)因素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而這個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已經包含著對這個觀點的否定。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對價值的決定的實質是什麼?
就是說,任何一個資本家所生產的商品,其價值並非是由這個資本家的實際(勞動)耗費所決定,而是由一個"社會性的耗費"所決定,而這個社會性的耗費是指什麼耗費呢?它是指生產同類商品的同一個行業中,各個資本家的成本耗費的匯合。比如,在一個生產相同商品的行業p裡,存在著a、b、c、d這四個資本家(他們都生產相互之間具有高度代替性的商品,比如生產相同型別的彩電),其中,每生產一個商品,a的成本耗費是a,b的成本耗費是b,c的成本耗費是c,d的成本耗費是d。
於是,a、b、c、d四個資本家中,各自生產的每一個商品所具有的價值(價值量),按馬克思"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衡量,就是(a+b+c+d) ÷4,即這四個資本家在一個商品上的成本耗費的平均值。這個價值量:(a+b+c+d) ÷4,顯然不是由任何一個資本家本身僱傭的勞動所創造,它是由同類資本家各自所僱傭的勞動耗費所形成出來的。
可見,一個資本家的商品所具有的價值與所獲得的剩餘價值,並非由這個資本家所僱傭的勞動創造,雖然其中也包含著這個僱傭勞動所決定的一部分。那麼,這些僱傭勞動創造什麼呢?他們創造的是剩餘產品,而不是剩餘價值。
從一般意義上說,剩餘產品並不就是剩餘價值(但從某種特殊意義上說,剩餘產品與剩餘價值也具有相同的意義),因為產品必須要到市場上出賣,才獲得一種價值;而馬克思所強調的價值的"社會性",正包含了這種社會化的"出賣"行為對價值的決定作用。實際上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也是從剩餘產品出發推理論證出來的,他設想資本家所僱傭的的僱傭勞動者一天的勞動中,花費比如5小時來為自己生產"必要產品",即補償自己的工資所必需的產品,但勞動者一天的勞動卻沒有到5小時就終止,而是延長至8、10、12…小時,這樣,5小時以後的勞動所產出的產品,就是剩餘產品,這些剩餘產品包含著剩餘價值。但按馬克思"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邏輯,這種剩餘價值並不由資本家僱傭的這些勞動所創造。
在現實經濟活動中確實是這樣,比如,農民將自己多餘的糧食(即剩餘產品)拿到市場**,但在不同的市場,或者在同一個市場中不同的時候,這種**所獲得的價錢都不一樣,有時候,這些糧食**低廉,而有時候,它們又可以**高昂;這些現象都反映了(用社會性來決定的)價值的不確定性。在此,實際上不是僱傭勞動在決定價值,而是非僱傭勞動在決定價值,比如上例中,資本家a的商品價值是由資本家b、c、d的勞動決定的,而不是由a自己的a決定的。
馬克思價值論出現上述問題,主要是因為人們對"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意義瞭解得不夠深入,以為這個勞動時間可以"內化"為任何一個資本家產品中的確定的勞動耗費。但實際上,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對於任何一個資本家的產品來說,都是外在的並且是不確定的。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價值,必定會產生一系列重大問題:
如將交換價值混淆於價值,,將"價值實現"混同於"價值決定",及價值量的難以確定,比如馬克思在構思"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時,就產生了多種"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形態,主要有:原本意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有需求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再生產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些都是以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與衡量價值所產生的不確定性的反映。
實際上如果我們對"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研究足夠深刻,那麼也可以從中獲得重大發現,即可以發現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實質---必要勞動價值論。必要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區別於任何一個勞動價值論的一種富有革命性與時代性的創造。但在這種勞動價值論裡,"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並沒有起到決定作用,而是起到參考與借鑑作用。
如何理解這種作用呢?比如我們知道,在一個國家裡**具有決定權,但他不得不聽取社會各方面的意見才能做出決定。在這裡,我們不能說社會各方面具有決定作用,而是說它們具有必不可少的受到參考與借鑑的物件。
必要勞動價值論裡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也具有這樣的性質,即它並不是價值量的決定因素,但它卻是非常關鍵的受到參考與借鑑的物件。這既是對人們通常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價值"觀點的批判,也是對"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思想的新的重視的體現。
馬克思作業,辨析題:判斷命題對錯,並說明理由。
2樓:念相聞
第一,正確。因為事物是處在變化發展中的。
第二,錯誤。因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客觀存在的反映。
第三,錯誤。雖然勞動力成為商品是產生剩餘價值的前提,勞動力在生產過程中的實際使用即勞動,不僅能創造價值,而且能創造出大於勞動力價值的價值,從而形成剩餘價值,但是,正如威廉.佩蒂所說,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勞動必須建立在物質基礎之上才能發揮作用,所以,只能說,剩餘價值**於工人的剩餘勞動,但工人的剩餘勞動並不是剩餘價值的唯一源泉。
第四,正確。因為人的全面發展要求每個人按自己的天賦、特長、愛好,自由地選擇活動領域,所以自由支配時間是一個重要條件。
馬克思原理辨析題:判斷命題對錯,並說明理由。 5
3樓:匿名使用者
**教和馬列主義'都是外來的主義'信仰~有何相似之處?
馬哲辨析題
4樓:匿名使用者
世界觀是一個人對整個世界的根本看法,世界觀建立於一個人對自然、人生、社會和精神的科學的、系統的、豐富的認識基礎上,它包括自然觀、社會觀、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不僅僅是認識問題,而且還包括堅定的信念和積極的行動。例如,共產主義世界觀就不僅僅包括對共產主義的認識和知識,而且包括對共產主義的信念和為實現共產主義的奮鬥精神和積極地行動。
世界觀具有鮮明的階級性,不同的階級會有不同的世界觀:資產階級的世界觀就是要維護資本主義的剝削制度;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就是要推翻資產階級的剝削制度,建立更加公正、合理、平等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制度。資產階級世界觀所信奉的是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哲學;無產階級世界觀所信仰的是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
這兩種世界觀總是在不斷鬥爭,總是相互對立的。
作為一個人來說,世界觀又總是和他的理想、信念有機聯絡起來的,世界觀總是處於最高層次,對理想和信念起支配作用和導向作用;同時世界觀也是個性傾向性的最高層次,它是人的行為的最高調節器,制約著人的整個心理面貌,直接影響人的個性品質。可以講,世界觀決定一個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價值觀是指人對客觀事物的需求所表現出來的評價,它包括對人的生存和生活意義即人生觀的看法,它是屬於個性傾向性的範疇。
價值觀的含義很廣,包括從人生的基本價值取向到個人對具體事物的態度。人生觀被認為是對人生的意義和目的根本觀點。一個人的世界觀是否正確,將直接影響他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5樓:穎兒
1.對,哲學是世界觀和方**的系統化、理論化,是具體科學的概括、總結2.錯,世界存在發展是客觀的,是物質的
3.對,事物是不斷髮展的4.錯
剩餘價值的源泉還是僱傭工人的剩餘勞動嗎
6樓:匿名使用者
源泉並沒有變,僱傭工人的剩餘勞動是剩餘價值的唯一源泉
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生產自動化只是意味著剩餘價值生產所使用的生產工具更加先進了,不論是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還是「無人工廠」,它們在本質上依然是物化勞動或不變資本的實物形式.它們的價值是在工人生產它們的過程形成的,在它們參加產品的生產時,只是把原有的價值轉移到產品中去,而不創造新價值,更不能創造剩餘價值.在生產自動化條件下,直接從事生產勞動的工人相對減少,而從事科研、設計、技術和管理勞動的人員日益增加,「總體工人」中的腦力勞動的比重不斷增大,勞動的複雜程度和強度日益提高,從而成為生產力特別高的勞動,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這種勞動會創造出更大的價值和剩餘價值.
總之,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自動化是人類社會科學技術進步的結晶,它的普遍採用會大幅度地提高勞動生產率,使資本家全體獲得比過去更多的剩餘價值.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生產自動化是資本家獲取高額剩餘價值的手段,而僱傭工人的剩餘勞動仍然是這種剩餘價值的唯一源泉.
"可變資本是剩餘價值的源泉"這句話對嗎?我質疑。請指教。
7樓:匿名使用者
是不對的,剩餘價值**於剩餘勞動,僱傭工人的剩餘勞動是剩餘價值的唯一源泉。
可變資本是用於購買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這部分資本的價值不是轉移到新產品上去的,而是由抽象勞動再生產出來的。勞動力的抽象勞動不僅再生產出勞動力的價值,而且還生產出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剩餘價值。
因此,購買勞動力的資本在生產過程中發生了量的變化,實現了價值增殖,所以叫做可變資本(v)。把資本區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揭示了剩餘價值的源泉。它科學地說明,剩餘價值不是由全部資本創造的,也不是由不變資本創造的,而是由可變資本創造的,僱傭工人的剩餘勞動是剩餘價值的唯一源泉。
可變資本的價值之所以能夠發生量的變化,是因為它轉化為勞動力;勞動力發揮作用的結果,才創造了剩餘價值。總的來說,就是因為有了僱傭工人的剩餘勞動,才有了剩餘價值,光有可變資本是不夠的。
勞動是剩餘價值的唯一源泉嗎?
8樓:匿名使用者
----再談剩餘價值的**問題
一、自然的物資資料也會產生剩餘價值.大家可以看到自然的林木或果樹在沒有人類勞動的作用下仍然會長大或結出果實也就是較前一年而言出現了剩餘,並且也能滿足人類的需要即具有使用價值,有誰說它**於人類勞動或者說凝結著人類的勞動?又有誰能說出剩餘的唯一**是人類勞動?
也許有人會說你總要僱人採摘果實不就是人類的勞動嗎?那麼請問這些果實的效能及數量並沒有因此而發生變化至多不過轉移了一部分勞動力價值而已,有勞動創造的價值嗎?憑什麼說勞動是剩餘價值的唯一源泉呢?
二、自然物資資料的差異即級差地租本身也是自然的物資資料產生的剩餘價值.地主在兩塊不同肥力的土地上僱用了同一組農民使用了相同量的勞動量,經過一個收穫季節,結果出現了不同產量的農產品基中較肥的一塊比較瘦的一塊出超了1000公斤,這1000公斤農產品難道也是勞動產生的嗎?很顯然這是自然的饋贈,並非**於勞動.
也許有人會說,勞動者付出的勞動力可能是相等的,但創造的價值不是想等的,那為什麼不讓瘦地也創造出相同的價值呢?
三、知識(科學技術或文學藝術)條件的改進或提高也是產生剩餘價值的**.企業主或資本家在投入勞動量不變的條件下由於採用了新的機器或技術方案,使產品產量及質量得於大幅度提高,這在現代企業生產活動中是常見的事,由此產生的剩餘價值難道也是**於勞動?有人會說知識也是人類的勞動產物啦!
那麼請問,這種勞動是不是已物化為知識或產品上的勞動價值?如果是那就對了,不過它在下一次生產活動就成了死勞動價值並同樣會對產生剩餘價值作出貢獻!這說明知識這種過去的勞動成果(死勞動)也是產生剩餘價值的**.
四、資本也是產生剩餘價值的**.從前面三條所述可知,在生產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通過追加資本(即價值本身也包括資源的價值、前人的勞動價值和知識價值等)也可以產生更多的剩餘價值.即使所謂的勞動價值,只要在下一輪生產活動中參與進來,它就和其它要素一起成了下輪經濟活動的資本或本錢。
因而,上述各要素都可以轉化成資本,成為剩餘價值的**.
由此可見,勞動是產生剩餘價值的唯一源泉是不成立的,至少是不科學的論斷!
在筆者看來,馬克思價值理論只有在特定的假設條件下才是可行的,那就是自然資源及知識都是全人類公有的。在這種條件下,一切價值可以通過打上勞動的標籤來實現。但那樣的情形只在原始社會及馬克思設想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假設條件下才可以成立。
而對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條件來說,絕對地適用其價值理論及剩餘價值理論是極其有害的,也是不可行的!
有哪些讚美勞動者的詩歌,讚美勞動者的詩歌有哪些
站在紅五月首端 深入勞動者中間 感悟陽光裡那跳躍的音符 一不小心 滴落下來 打動了無聲的果林 沉寂的大地上 頓時響起勞動的那支勁歌 迴盪在億萬勞動者心中 迴盪在藍天白雲之間 震落滿樹鳥聲 鋪紅掛彩的早晨 情不自禁 陽光雨露 春風催開著城市的文明之花 催長著鄉村的勞動之果 滿眼的美景 在飄飛的音符下 ...
勞動與勞動力的區別,勞動力與勞動者的區別
勞動包括勞動力 勞動範圍廣,勞動是指行為.勞動力一般是指勞動的 勞動力與勞動者的區別 一 勞動抄力。勞動力可分為兩種。從襲廣義bai的大範圍上講,勞動力可以指du全部zhi 人口。從狹義的dao角度講,勞動力僅僅指的是擁有勞動能力的人。勞動力指的是人們的勞動能力,即人的腦力 體力。或者勞動力指的是廉...
勞動仲裁後勞動者敗訴後起訴的問題
員工在公司裡面受到了擠壓或者是排擠的時候,可以運用法律的 來保護合法權益,那麼在最終公司敗訴之後,會承擔怎樣的勞動仲裁後果?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的下列勞動爭議,適用本法 第 一 因確認勞動關係發生的爭議 第 二 因訂立 履行 變更 解除和終止勞動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