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司馬六郎
分別念如果是助長自己的無貪,無嗔,無痴三個美心所從而成就三因善業或者是二因善業,這種分別念是合理的。學習業果原則,分別自己內心的善惡(不是他人的善惡),並且知道善惡到頭終有報的原理,是智相應(無痴)。行持善業如佈施,持戒,閱讀佛理的時候,相信並遵守業果法則;行善的前,中,後三時歡喜;而且儘量自己主動去思善行善,則能成就欲界最好的悅俱智相應無行果報心(無痴,無嗔,無貪),也就是三因善業。
造就三因善業,對於想學佛修行的人是非常必要的,二因善業(無貪,無嗔)結生的人雖然也能往生人天道,獲得快樂和財富,但是在修行方面無法獲得禪定,沒有禪定就會影響休觀而無法在一生內證果得到解脫。三因善業結生的人因為多了無痴的心所,所以修行可以獲得禪定,而且有機會證得聖果。所以,分別業果(十不善道和十善道)再依次修習自己的身心,堅守這樣的分別念在你證得聖果之前的任何時候都是絕對必要的,可以說是增上修行獲得更多資糧的基礎。
不合理的分別念是指用自己所學的來分別他人,而不是分別自己。從他人身上尋找善和不善,然後作出評價甚至區別的對待。這樣輕的會影響自己修行,重的會自己升起嗔心,傲慢心,或促使對方也生起嗔心乃至仇恨心,因此造下輕的或重的不善業。
這樣的分別念是修行人必須絕對避免的。
2樓:極樂勝境
人身難得,震旦(中國)難生,佛法難聞,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想要聞到正法,遇到真正的善知識太難太難了,四依法,其中一條要依法不依人,目前很多人是依人不依法,導致一生忙修瞎練,走錯路而不知,不能一生了脫生死,那真是可憐憫者。如果您真想此生髮願了脫生死,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沒遇到真正的善知識,給您推薦一位真正的善知識:佟愛國老師,他把如何唸佛、如何誦經、如何聽經、如何辨別正法邪法、如何改變錯誤的心念心態、如何把佛法落實到生活中、如何與家人大眾和諧相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以及修行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都開示得清清楚楚。
當您真正掌握方法了並落實了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佛會越學越法喜,真正在這一生了脫生死。願您早日圓成佛道,阿彌陀佛。
3樓:匿名使用者
利人利己的叫合理分別,損人不利己的叫不合理分別
如何從佛學的角度來看待人生中遇到的挫折
從佛學的角度,我們應該怎樣看開,放下?
4樓:匿名使用者
放下世間的功名利祿,情慾**,放下妄想,有念頭不跟著念頭走,對念想不粘著 ,離其相而生其心,身心脫落,淨智妙圓,體自空寂.
1、看大乘佛經,以儘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嚴經》,都看文言文 、白話文對照的:四部《阿含經》、《淨土諸經》、《金剛經》、《大般涅磐經》、《法華經》、《圓覺經》、《楞伽經》等。
(千萬不要以為看了四本五本的佛經,就差不多瞭解佛法了。另外經過修行,和沒有修行的,對佛經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所以學習修行佛法,要去多看佛經,要進行修行。
佛法兩千多年了,佛經浩瀚,不論你修行到什麼程度,幾乎你們所有的疑問,佛經上都有答案。)
2、看修行的書,明理不求實證,則無意義。目前時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淨土宗和藏區的大圓滿法。大圓滿法,天賜眾生福澤,能修習,當累世修的機緣,甚難得!
修習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的。
六祖以後,禪宗已不適合人的根性,能度脫現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圓滿法了。正如蓮華士大師所預言:鐵鳥(飛機)飛翔時,大圓滿法將傳遍世界。
推薦修行的兩本書:母音老人著《大手印淺釋》。丹貝旺旭仁波切著《金剛密乘大圓滿》。
修習大圓滿法,須拜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為師,灌頂修行。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
不僅僅是開悟,且證量足,能夠灌頂加持,並非是普通意義上的活佛摩頂。
青海省果洛洲久治縣的德合隆寺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縣阿宗寺
都是修習大圓滿法的好去處。
3、所謂念念修行,就是終生念一佛名,唸到一心不亂,從而能往生極樂世界。
(唸佛名:一是消業障;二是佛力感應加持)
(當然要持戒、行善、發願、生菩提心)
(唸佛心要恭敬虔誠,從一句至十句,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唸佛名號,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
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
最能去妄,妄念無處著腳,故名淨念。淨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久當自得耳。大勢至菩薩謂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此十念記數,行住坐臥皆無不宜。臥時只宜默唸,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
——淨土宗唸佛法門)
(若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
——印光法師)
念:南無(音:那摩)阿(音:a) 彌陀佛
南無(音:那摩)觀世音菩薩
4、而開悟、明心見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一念不生,迴光返照,了了分明,當下抓住,覺性顯前——《大手印淺釋》
《金剛密乘大圓滿》:有所謂:「內觀心性,向內觀!」之口訣。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觀。
此偈誦的意思是說:使能想、能念之心識,向它自己稍微地內轉;稍微地內向;輕微地內收,這樣便能認識本覺。華智仁波切說由此不能認識的話,便再也沒有其他辦法可以認識了。
當以自心稍許向內輕微地觀於它自身的時候,會有一種遠離一切散亂分別的赤裸明清,這就是覺性。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理解收入與效用的關係
有一部分觀點 可能是大部分 認為 效用是由於你消費商品帶來的,而商品版的購買需要收入為保障。簡單 權來說,你掙了錢,把錢花掉買商品,消費了商品對你而言就有效用。一個理性人,會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也就是最聰明的花錢。但是,商品帶來的效用往往是邊際遞減的。舉個例子,媽媽喊你回家吃飯,你吃第一口菜的時候,好...
怎樣從人生價值的角度來理解成功?思修考試急
一個人怎樣才能算一個成功的人,相信不甘平庸的你也一定思考過這個問題。有的人可能說事業有成就是成功的人 有的人可以認為掙很多就是成功的人 有的人則認為受人尊敬就是成功的人。當然,你可能有不同的觀點。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這個多元化的世界實現自己的目標,一個成功的人,是能不斷完成自己目標的人。成功是一個廣泛...
從佛學的角度來看,有沒有提過集體目標和個體目標
提過,但佛法是出世間法,恐怕你看不懂。就是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切萬法,不離當下一念心。這就是表述集體目標和個體目標的關係。從佛學的角度,我們應該怎樣看開,放下?放下世間的功名利祿,情慾 放下妄想,有念頭不跟著念頭走,對念想不粘著 離其相而生其心,身心脫落,淨智妙圓,體自空寂.1 看大乘佛經,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