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今的原文及譯文

2021-06-10 12:29:35 字數 5239 閱讀 6360

1樓:來這看看

《察今》的原文: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賢也,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經乎上世而來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於時也。時不與法俱在,法雖今而在,猶若不可法。故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

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人也,而已亦人也。故察已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

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有道之士,貴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所見知所不見。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

嘗一脟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

荊人慾襲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

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於此。其時已與先王之法虧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為治,豈不悲哉!

故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世易時移,變法宜矣。譬之若良醫,病萬變,藥亦萬變。

病變而藥不變,向之壽民,今為殤子矣。故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是故有天下七十一聖,其法皆不同;非務相反也,時勢異也。

故曰: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鏌鋣;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時已徙矣,而法不徙。

以此為治,豈不難哉!

有過於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遊。”其父雖善遊,其子豈遽善遊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荊國之為政,有似於此。

譯文:

國君為什麼不效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呢?不是它不好,而是因為後人無從取法它。先王的法令制度,是經歷了漫長的古代流傳下來的,人們有的增補它,有的刪減它,怎麼能夠取法它呢?

即使人們沒有增減它,也還是無從取法它的。

凡是先王的法令制度,是切合時代的需要的。(過去的)時代不能與法令制度(的條文)一同存在下來。(古代的)法令制度即使現在還儲存下來,還是不能取法它。

因此要拋棄先王現成的法令制度,而取法他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據。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據是什麼?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據是人,自己本來也是人。

所以明察自己就可以推知別人,明察現在就可推知古代。古代和現在是相通的,別人和自己也是相通的。明白事理的人,可貴的地方就在於他能夠根據近的推知遠的,根據現在的推知古代的,根據看到的推知未見到的。

所以觀察房屋下面的光影,就知道太陽、月亮的執行,早晚和寒暑季節的變化;看到瓶子裡水結的冰,就知道天下(已經)寒冷,魚鱉(已經)潛伏了。嘗一塊肉,就知道一鍋裡的味道,全鼎中的調味。

楚國人想要偷襲宋國,派人先在澭水設立標記。澭水(突然)**,楚國人不知道,順著(原來的)標記在夜間渡水,(結果)淹死人的有一千多人,士兵驚駭的聲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樣。以前他們設立標記的時候,是可以(根據標記)渡水的,現在水位已經變化,水漲了很多,(可是)楚國人還是照著原來的標記渡水,這是他們慘敗的原因。

現在的國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像這樣。他們的時代已經與先王的法令制度不適應了,但還在說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用這種方法來治理國家,難道不可悲嗎!

所以說治理國家沒有法令制度就會混亂,死守古老的法令制度而不改變就會行不通,悖謬(就)不能治理好國家。社會變貌,時代更迭,改變法令制度是應該的。比如好的醫生,病症(會)變化很多,用藥也(要)變化多。

病症變了而藥不變,本來可以長壽的人,現在也變成短命的人了。所以所有的事情都一定要遵循法令制度來進行,修訂法令制度要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因此,統治過天下的七十一位帝王,他們的法令制度都各不相同;不是一定要求有所不同,而是時代形勢不一樣了。

所以說:對於好劍人們期望它能斬斷東西,(卻)不期望它是鏌鋣那樣的名劍;對於好馬人們期望它能日行千里,(不)期望它是驥驁那樣的寶馬。那些成就功名的人,就是古代帝王的目標啊。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上掉到水裡,(於是他)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了個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從他刻著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打撈寶劍。

船已經動了,但劍沒有動,像這樣尋找寶劍,不也是很糊塗嗎?用舊的法令制度治理國家(也)和這樣一樣。時代已經改變了,法令卻不變。

用這樣(的法令)來治理(國家),難道不困難嗎!

有個從江邊上走過的人,看見有人正拉著一個嬰兒,想要(把他)投到江裡去,嬰兒大聲啼哭。旁人問他(這麼做的)原因。(他)說:

“這孩子的父親很會游泳。”即使孩子的父親擅長游泳,他的孩子難道就一定擅長游泳嗎?用這種方法處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謬的。

楚國治理國家(的樣子),也像這樣。

二、呂不韋 簡介

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省安陽市滑縣)人。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編纂《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餘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

書成之日,懸於國門,聲稱能改動一字者賞千金。此為“一字千金”。後因嫪毐集團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邦職務,出居河南封地。

不久,秦王政覆命讓其舉家遷蜀,呂不韋擔心被誅殺,於是飲鴆自盡。

三、《呂氏春秋》

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 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成書於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夕。此書以儒家學說為主幹,以道家理論為基礎,以名、法、墨、農、兵、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熔諸子百家學說為一爐,閃爍著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呂不韋想以此作為大一統後的意識形態。但後來執政的秦始皇卻選擇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內的諸子百家全部受挫。《呂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 全書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  。

《呂氏春秋》作為十二紀、八覽、六論,注重博採眾家學說,以道家思想為主體兼採陰陽、儒墨、名法、兵農諸家學說而貫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但主要的宗旨屬於道家  。所以《漢書·藝文志》等將其列入雜家。

高誘說《呂氏春秋》“此書所尚,以道德為標的,以無為為綱紀” ,這說明最早的註釋者早已點明《呂氏春秋》以道家為主導思想之特徵。

2樓:5姐妹快樂

【原文】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賢也,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經乎上世而來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於時也。時不與法俱在,法雖今而在,猶若不可法。故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

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人也,而已亦人也。故察已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

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有道之士,貴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所見知所不見。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

嘗一脟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

荊人慾襲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

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於此。其時已與先王之法虧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為治,豈不悲哉!

故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世易時移,變法宜矣。譬之若良醫,病萬變,藥亦萬變。

病變而藥不變,向之壽民,今為殤子矣。故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是故有天下七十一聖,其法皆不同;非務相反也,時勢異也。

故曰: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鏌鋣;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時已徙矣,而法不徙。

以此為治,豈不難哉!

有過於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遊。”其父雖善遊,其子豈遽善遊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荊國之為政,有似於此。

【譯文】

國君為什麼不效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呢?不是它不好,而是因為後人無從取法它。先王的法令制度,是經歷了漫長的古代流傳下來的,人們有的增補它,有的刪減它,怎麼能夠取法它呢?

即使人們沒有增減它,也還是無從取法它的。

凡是先王的法令制度,是切合時代的需要的。時代不能與法令制度一同存在下來。法令制度即使現在還儲存下來,還是不能取法它。

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據是什麼?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據是人,自己本來也是人。所以明察自己就可以推知別人,明察現在就可推知古代。

古代和現在是相通的,別人和自己也是相通的。明白事理的人,可貴的地方就在於他能夠根據近的推知遠的,根據現在的推知古代的,根據看到的推知未見到的。

所以觀察房屋下面的光影,就知道太陽、月亮的執行,早晚和寒暑季節的變化;看到瓶子裡水結的冰,就知道天下寒冷,魚鱉潛伏了。嘗一塊肉,就知道一鍋裡的味道,全鼎中的調味。

楚國人想要偷襲宋國,派人先在澭水設立標記。澭水**,楚國人不知道,順著標記在夜間渡水,淹死人的有一千多人,士兵驚駭的聲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樣。以前他們設立標記的時候,是可以渡水的,現在水位已經變化,漲了很多,楚國人還是照著原來的標記渡水,這是他們慘敗的原因。

現在的國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像這樣。他們的時代已經與先王的法令制度不適應了,但還在說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用這種方法來治理國家,難道不可悲嗎!

所以說治理國家沒有法令制度就會混亂,死守古老的法令制度而不改變就會行不通,悖謬不能治理好國家。社會變貌,時代更迭,改變法令制度是應該的。

病症變了而藥不變,本來可以長壽的人,現在也變成短命的人了。所以所有的事情都一定要遵循法令制度來進行,修訂法令制度要隨時代而變化。因此,統治過天下的七十一位帝王,他們的法令制度都各不相同。

所以說:對於好劍人們期望它能斬斷東西,不期望它是鏌鋣那樣的名劍;對於好馬人們期望它能日行千里,期望它是驥驁那樣的寶馬。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上掉到水裡,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了個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從他刻著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打撈寶劍。

船已經動了,但劍沒有動,像這樣尋找寶劍,不也是很糊塗嗎?用舊的法令制度治理國家和這樣一樣。用這樣來治理,難道不困難嗎!

有個從江邊上走過的人,看見有人正拉著一個嬰兒,想要投到江裡去,嬰兒大聲啼哭。旁人問他原因。說:

“這孩子的父親很會游泳。”即使孩子的父親擅長游泳,他的孩子難道就一定擅長游泳嗎?用這種方法處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謬的。

楚國治理國家,也像這樣。

拓展資料:

察今簡介:

2.呂不韋簡介:

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省安陽市滑縣)人。 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國丞相。執政時曾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併六國的事業有重大貢獻。

後因嫪毐集團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邦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覆命讓其舉家遷蜀,呂不韋飲鴆自盡。

孫權勸學譯文,孫權勸學原文及翻譯

當初,孫權對大將呂蒙說 你現在身當要職掌握重權,不能不學習 呂蒙以軍營中事務繁多為理由加以推辭。孫權說 我難道想要你鑽研經書當傳授經書的官嗎 只不過要你粗略地閱讀,瞭解歷史罷了。你要說事務多,誰能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讀書,自己感到獲得很大的益處。於是呂蒙開始學習。直到魯肅來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研討...

論語的全文和譯文,論語原文及翻譯

論語譯註 強烈推薦呦,原文 註釋 譯文 評析都有,很全的 去這個 看看吧 很全 論語也是比較多的,如果要在這裡發的話,恐怕 原文 1 1 子曰 1 學 2 而時習 3 之,不亦說 4 乎?有朋 5 自遠方來,不亦樂 6 乎?人不知 7 而不慍 8 不亦君子 9 乎?註釋 1 子 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 ...

求助《陋室銘》翻譯,《陋室銘》原文及譯文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廉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 何陋之有?譯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 居住 就能天下聞名 水不一定要深,有龍 居住 就能降福顯靈。這 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