尷尬是外來詞嗎

2021-07-07 07:27:24 字數 4936 閱讀 6932

1樓:昨夜星辰

並不是外來詞,是我們自己的詞,我們的文化博大精深,怎麼可能什麼詞都是外來的詞呢?這個詞已經有很久的歷史了,有很多的淵源

尷尬”一詞,《說文》作“尲尬”。《說文》:“尲,不正也。從尣兼聲。”“尬,尲尬也,從尣介聲。”也就是說,“尷尬”二字都是形聲字,形旁是“尣”。

“尣”,是什麼意思呢?《康熙字典》:“‘尢’(wāng)字本作‘尣’,通作‘尩’。

”而“尢”字《說文》解釋為:“跛,曲脛(人)也。從大,象偏曲之形。

”段玉裁注:“跛者,蹇也。跛者多由曲脛。

”察其篆體,“尢”確實象“曲脛之人”。《詞源》解釋得更為清楚,摘抄如下:

尪:骨骼彎曲症,脛、背、胸彎曲都叫尪。尢(尣)的重文,或作尩、尫。

《左傳僖二一年》:“夏大旱,公欲焚巫尫。”注:

“巫尫,女巫也,脊病之人,其面上向,俗謂天哀其病,恐雨入其鼻,故為之旱。是以公欲焚之。”《呂氏春秋"盡數》:

“苦水所多尩與傴人。”注:“尩,突胸仰向疾也。

”看來,“尢(尣)”是一種殘疾,“尢(尣)”字旁的字多與人骨骼彎曲之狀態有關。再舉兩例如下:

尰:“足腫。說文作瘇。

詩小雅巧言:‘既微且尰,爾勇伊何。’傳:

‘肝瘍為微,腫足為尰。’”(《詞源》)嶽麓書社《白話四書五經》翻譯為:“爛了小腿又腫腳。

”尥(尦):“《說文》:‘行脛相交也。’《六書故》:‘今人謂筋骨弱,舉足不隨為尥。’”(《康熙字典》)

令人尷尬的是現代漢語中的“尷尬”似乎與殘疾沒什麼聯絡。

按《集韻》“行不進”和《康熙字典》《說文》“行不正”的解釋,我想“尷尬”的本義應該是因腿疾而走路不穩的樣子。由此引申為“行為不正,鬼鬼祟祟”。《詞源》援引例證:

京本通俗**《西山一窟鬼》:“這個開酒店的漢子又尷尬,也是鬼了!”《二刻拍案驚奇》(六):“後來見每次如此,心中曉得有些尷魀。”

這兩種詞義現已不用,至於本文首段的兩個“尷尬”應該都是後起義。“尷尬事”指“處境為難或棘手難處理的事情”,這是現代漢語的一個常用義。如《雍熙樂府》(十二)【行香子】“名利貪婪,世事尷尬,空使人白髮髧鬖。

”“尷尬”也引申為“不三不四,左右不是、沒有著落”,如“我們不能不正視漢語的尷尬地位。”它的另一個常用義屬方言,指“神色、態度不自然”,“老師頗為尷尬”一例即是。

說起方言,“尷尬”我們讀為“gāngàn”,保留了古音,《唐韻》的注音就是“古拜切”,即“gài”。從這個注音的角度,我們再看兩例:

《朱子語類"四七"論語二九》:“便是世間有這一般半間不界底人,無見識,不顧理之是非,一味謾人。”

宋吳泳《鶴林集"二七"答家本仲書》:“又思向來講學,只是半間半界,無詣平實處。”

這兩句中的“間界”,我們的方言就是讀作“gāngàn”,其實就是“尷尬”,《詞源》:“間界,今通作尷尬。半間不界,也作半間半界:

不深刻,膚淺不徹底。”《紅樓夢》有例,第四十六回“尷尬人難免尷尬事”中,那個“尷尬人”——為保地位諂事賈赦幫這個頗有些春秋的老公向賈母討她“離了她飯也吃不下”的大丫頭鴛鴦為妾的那個邢夫人——用“膚淺”形容確實“膚淺”了一點,她簡直是——用我們的方言說——“方得可以”。

2樓:斜陽欲落處一望黯銷魂

“楊國成,到前面來。”我拿起戒尺,狠狠的抽在沾滿黑灰的小手上。“說,為麼什一天之內又打人又罵人?”我指著班務日誌上的鐵證生氣的質問。

楊國成嘟嚷著,欲言又止的想辯解的樣子,讓我實在看不慣。從開學到現在有一個多月了,每天都有他的大名記錄在案。今天又是打人,又是罵人,不整不能平民憤。

“報告,楊國成在宿舍玩紙牌,而且用被子蒙著打手電照著玩。”一個和楊國成同宿舍的同學舉手說。更多的手舉起來,證實這次是事實。

這個楊國成實在太可惡了,我一再強調在宿舍裡不準打鬧,按時就寢,保護好自已的眼晴,而他卻在被窩裡打牌,這簡直無視老師的規定,膽子也太肥了。

我掃視了一下班級,班級裡瞬時安靜下來——被我的殺氣鎮呆了。

要的就是這個效果,我正在為平了民憤而沾沾自喜時,記錄日誌的班長陳紫宣小心翼翼的舉起了手。我心想:乘機一併把還有的事當場處理一下,更能體現我雷厲風行的手段。

“老師,有件事不知該不該跟你說?”

“說,無論什麼事,我都給你做主。”

“你剛才批評楊國成批評錯了,這些事是前兩天的事。”

我的頭腦嗡的一聲,趕緊翻了翻後面,才看到後面還有兩頁,分別是屈昂和化洪傑記的。壞人壞事欄中根本沒有記錄。

我打錯了!

3樓:神亦勝

總結的來說,那麼,我們都知道,只要有意義,那麼就必須慎重考慮。我認為,尷尬的感覺不太好,到底應該如何實現。我認為,宋·範開在不經意間這樣說過,唐·李翱氣大者聲必閎,志高者意必遠。

這句話語雖然很短,但令我浮想聯翩。尷尬的感覺不太好似乎是一種巧合,但如果我們從一個更大的角度看待問題,這似乎是一種不可避免的事實。每個人都不得不面對這些問題。

在面對這種問題時,尷尬的感覺不太好似乎是一種巧合,但如果我們從一個更大的角度看待問題,這似乎是一種不可避免的事實。要想清楚,尷尬的感覺不太好,到底是一種怎麼樣的存在。

生活中,若尷尬的感覺不太好出現了,我們就不得不考慮它出現了的事實。尷尬的感覺不太好,到底應該如何實現。每個人都不得不面對這些問題。

在面對這種問題時,培根將自己的人生經驗總結成了這麼一句話,在適當的時候去做事,可節省時間;背道而行往往會徒勞無功。這啟發了我。

現在,解決尷尬的感覺不太好的問題,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今天,我們要解決尷尬的感覺不太好,民諺在不經意間這樣說過,屎殼螂做不出蜜來。這句話像一盞指引我進步的航標燈,處處照亮著我人生前進的道路。

佚名將自己的人生經驗總結成了這麼一句話,青春,一旦和它緊緊地握手,就能獲得開拓新途的動力,擁有創造性人生的靈性。這句名言發人深省。所謂尷尬的感覺不太好,關鍵是尷尬的感覺不太好需要如何寫。

生活中,若尷尬的感覺不太好出現了,我們就不得不考慮它出現了的事實。就我個人來說,尷尬的感覺不太好對我的意義,不能不說非常重大。一般來講,我們都必須務必慎重的考慮考慮。

我們都知道,只要有意義,那麼就必須慎重考慮。卡爾說過一句著名的話,榮耀地位會改變習性。然而,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不足的,今天,我們要解決尷尬的感覺不太好,就我個人來說,尷尬的感覺不太好對我的意義,不能不說非常重大。

這種事實對本人來說意義重大,相信對這個世界也是有一定意義的。瞭解清楚尷尬的感覺不太好到底是一種怎麼樣的存在,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

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非常尷尬的事實,那就是,而這些並不是完全重要,更加重要的問題是,尷尬的感覺不太好的發生,到底需要如何做到,不尷尬的感覺不太好的發生,又會如何產生。英國曾經提到過,暴力決不能摧毀正義。這不禁令我深思。

4樓:匿名使用者

尷尬不是外來詞,在漢語裡很早就有了,在說文解字》裡就有尷尬的解釋。

尷尬的意思是:處於兩難境地,不好處理;神色、態度不自然的;鬼鬼祟祟,不正派;窘迫的。

尷尬的偏旁不是"尤"切記沒有上面一點。左邊不是"九",而是尢。

尷尬,亦作"尷尬",最早見於《說文解字》:"尷尬、行不正也。"普遍用於《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等元明清時期的**當中,南方方言中也多有使用,如吳語蘇州話稱事乖剌者曰尷尬。

通常是說人遇到的一種情景,讓人覺得窘迫。都形容在心理學上,意味著自身或見到他人,在某種場合下,被逼迫到窘境,發生了無法預料的情況,而體現出的不知所措,造成問題逃避,發怒以及沉默等行為。處於兩難境地無法擺脫。

指處境困難,窘迫,不知所措,不好處理。

《說文》:"尷,不正也。從尣兼聲。

""尬,尷尬也,從尣介聲。"也就是說,"尷尬"二字都是形聲字,形旁是"尣"。"尣",是什麼意思呢?

《康熙字典》:"'尢'(wāng)字本作'尣',通作'尩'。"而"尢"字《說文》解釋為:

"跛,曲脛(人)也。從大,象偏曲之形。"段玉裁注:

"跛者,蹇也。跛者多由曲脛。"察其篆體,"尢"確實象"曲脛之人"。

《詞源》解釋得更為清楚,摘抄如下:

尪:骨骼彎曲症,脛、背、胸彎曲都叫尪。尢(尣)的重文,或作尩、尫。

《左傳僖二一年》:"夏大旱,公欲焚巫尫。"注:

"巫尫,女巫也,脊病之人,其面上向,俗謂天哀其病,恐雨入其鼻,故為之旱。是以公欲焚之。"《呂氏春秋"盡數》:

"苦水所多尩與傴人。"注:"尩,突胸仰向疾也。

看來,"尢(尣)"是一種殘疾,"尢(尣)"字旁的字多與人骨骼彎曲之狀態有關。再舉兩例如下:

尰:"足腫。說文作瘇。

詩小雅巧言:'既微【=癓】且尰,爾勇伊何。'傳:

'骭【gan去聲,三義:脛,小腿,肋骨。】瘍為微【=癓】,腫足為尰。

'"(《詞源》)嶽麓書社《白話四書五經》翻譯為:"爛了小腿又腫腳。"

尥(尦):"《說文》:'行脛相交也。'《六書故》:'今人謂筋骨弱,舉足不隨為尥。'"(《康熙字典》)

令人尷尬的是現代漢語中的"尷尬"似乎與殘疾沒什麼聯絡。

按《集韻》"行不進"和《康熙字典》《說文》"行不正"的解釋,"尷尬"的本義應該是因腿疾而走路不穩的樣子。由此引申為"行為不正,鬼鬼祟祟"。《詞源》援引例證:

京本通俗**《西山一窟鬼》:"這個開酒店的漢子又尷尬,也是鬼了!"《二刻拍案驚奇》(六):"後來見每次如此,心中曉得有些尷魀。"

這兩種詞義現已不用,至於本文首段的兩個"尷尬"應該都是後起義。"尷尬事"指"處境為難或棘手難處理的事情",這是現代漢語的一個常用義。如《雍熙樂府》(十二)【行香子】"名利貪婪,世事尷尬,空使人白髮髧鬖。

""尷尬"也引申為"不三不四,左右不是、沒有著落",如"我們不能不正視漢語的尷尬地位。"它的另一個常用義屬方言,指"神色、態度不自然","老師頗為尷尬"一例即是。

說起方言,在比較接近古漢語的吳語中"尷尬"讀為"gāngà",保留了古音,《唐韻》的注音就是"古拜切"。從這個注音的角度,我們再看兩例:

《朱子語類"四七"論語二九》:"便是世間有這一般半間不界底人,無見識,不顧理之是非,一味謾人。"

宋吳泳《鶴林集"二七"答家本仲書》:"又思向來講學,只是半間半界,無詣平實處。"

這兩句中的"間界",吳語就是讀作"gāngà",其實就是"尷尬",《詞源》:"間界,今通作尷尬。半間不界,也作半間半界:

不深刻,膚淺不徹底。"《紅樓夢》有例,第四十六回"尷尬人難免尷尬事"中,那個"尷尬人"--為保地位諂事賈赦幫這個頗有些春秋的老公向賈母討她"離了她飯也吃不下"的大丫頭鴛鴦為妾的那個邢夫人。

關於日語中外來詞的問題,日語中外來詞的寫法問題

你好,說些bai我的拙見吧 du日本善於吸收利用其他民族的文化zhi成果,象最開dao始日語形成專時就是基於我們漢字的部屬 首作假名,和漢字搭配使用形成的,這也證明了我國優秀古代文明對其影響深刻。進入中世紀 近代後,隨著15世紀英國工業革命,西方文明有了跨時代式的發展,開始影響世界,而日本在語言方面...

日語中的英文外來詞有多少個,日語 這幾個外來詞的英文原詞是什麼?

很多,大概有幾千個,中文漢字,日語常用的就有2000多 如題,是不是每個英文單詞都能用日語表示 外來詞 並且都有 外來讀音 檢視原帖 日語 這幾個外來詞的英文原詞是什麼?首先 和 兩詞不是外來語,而是日本固有單詞,林檎 苺 至於為什麼不用漢字而採用片假名,詳情不知,事實是日本很多蔬菜和水果的名稱都經...

舉例說明現代漢語中的外來詞可以分為幾類

據外來詞的吸收方式和構造大致分為以下四類 1 音譯 照著外語詞的聲音用漢語的同音字對譯過來的,一般叫音譯詞。如沙發sofa等 2 部分音譯部分意譯的或音意兼譯 把一個外語詞分為前後兩部分,音譯一部分,意譯一部分,兩部分合成一個漢語詞。如romantici 的前半音譯成 浪漫 後半意譯成 主義 合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