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aaa趙帥
《論語》十二章翻譯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說:“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複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呢?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是否複習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立足於社會,四十掌握了知識而不致迷惑,五十歲瞭解並順應了自然規律,六十歲聽到別人說話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又不超出規矩”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後, 能有新體會, 新發現, 這樣的人是可以當老師的."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 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 只是空想卻不讀書, 就會有害.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 孔子說∶“顏回的品德多麼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飯,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德多麼高尚啊!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孔子說:“對於學習,知道怎麼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說:三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會有我的老師。拿他們的優點來自己學習,拿他們的缺點來自己改過。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孔子站在河岸上說,過去的時間就像這流水,白天和夜晚都在流
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
軍隊可以被奪 去主帥,男子漢 卻不可被奪去志氣。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說:一個人心有遠大理想就要有豐富的知識,要多多提出疑問,多多深入思考。對於自己的志向不能有過多的功利干擾,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靜的看待這些才能更好的實現自己的理想。
《曹劌論戰》
十年春,齊師伐我, 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隊攻打我魯國。譯文: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拜見魯莊公。他的鄉親們說:“當政的人會謀劃如何迎敵,你又為什麼去參與呢?”
乃入見。問:“何以戰?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
“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
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曹劌說:“當政的人目光短淺, 不能深謀遠慮。”於是他入朝拜見魯莊公。
曹劌問魯莊公:“您憑藉什麼作戰?”魯莊公說:
“穿的吃的這樣一些養生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給別人。” 曹劌回答說:“這種小恩小惠沒有普及到全體百姓身上,百姓是不會跟從您的。
”魯莊公說:“祭祀用的祭品,我從不敢虛誇,一定對神誠實。”曹劌回答說:
“小處守信用,還不能(受到神靈充分)信任,神靈是不會保佑你的。” 魯莊公說:“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根據實情合理判決。
”曹劌回答說:“(這是)忠於職守的一類(事情)。可以憑藉(這個條件)打一仗。
(如果)打仗,就請允許我跟著去。”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
“未可。”齊人三鼓。劌曰:
“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
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
“可矣。”遂逐齊師。
魯莊公和他共乘一輛戰車,兩軍在長勺交戰。魯莊公將要擊鼓進軍。 曹劌說:
“不可以擊鼓進軍。”齊軍擊過了三次鼓。曹劌說:
“可以了。”齊軍潰敗。魯莊公準備驅車追趕齊軍。
曹劌說:“不可以。”他下馬看齊軍車輪輾出的痕跡。
又登上車廂前邊的橫木遠看齊軍的撤退情況,說:“可以追擊了。”於是魯莊公就下令追擊齊軍。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已經戰勝了齊軍,魯莊公問曹劌取勝的原因。 曹劌回答說:“打仗是靠勇氣的。
第一次擊鼓時士氣就振作起來;第二次擊鼓士氣便衰弱;第三次擊鼓時士氣就耗盡了。對方的士氣耗盡了,而我方的士氣正旺盛,所以能戰勝齊軍。齊國這種大國,難以**,我害怕他們有伏兵。
我看到齊軍車輪壓出的印跡雜亂,遠看到他們的戰旗倒下,所以下令追擊齊軍。”
《孟子三則》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魚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這兩者不能同時都得到,那麼,我會舍掉魚而選擇熊掌了。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生命是我想要的,大義也是我想要的,如果兩者不能同時得到,我就捨棄生命,而選擇大義。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w ãi )苟(g ǒu )得也;死亦我所惡(w ù),所惡(w ù)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b ì)也。生命也是我想要的,然而我想要的東西還有比生命更為重要的,所以,我不會為生存不擇手段。
死亡也是我厭惡的事情,然而我厭惡的事情還有比死亡更為討厭的事,所以,有的禍患我也不躲避。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w ù)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b ì)患者何不為(w ãi )也?
如果人們喜愛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麼,凡是可用求得生存的方法,為什麼不使用呢? 如果人們厭惡的事情沒有比死亡更討厭的,那麼,凡是可以用來躲避禍患的手段,為什麼不去做呢?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b ì)患而有不為(w ãi )也。
通過這些方式就可以生存下來,有的人卻不使用,通過這些方法就可以躲避禍患,有人卻不願意這樣做。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w ù)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因此,人們所想要的東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人們厭惡的事情有比死亡更討厭的。不僅僅賢人有這樣的思想感情,人人都有這種思想感情,只不過賢人能夠堅守這種品德不喪失罷了。一簞(d ān )食(shí),一豆羹(g ēng ),得之則生,弗(f ú)得則死。
呼(h ū) 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 ù) 爾(ěr )而與之,乞人不屑(xi â)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一碗飯,一碗湯,得到它便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亡。然而,如果你呼喝著給人吃,飢餓的過路的行人不會接受;如果你踐踏著給人吃,乞丐也不願意接受。為了優厚的俸祿就不分辨一下是否合於禮義就接受了,那麼,這優厚的俸祿對我有什麼好處呢!
為(w âi )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d ã)我與(y ú)?鄉(xi àng )為(w âi )身死而不受,今為(w âi )宮室之美為(w ãi )之;鄉為(w âi )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w âi )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d ã)我而為(w ãi )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謂失其本心!
為了美麗的宮室,妻妾的侍奉,為了我認識的貧困者感念我的恩德而接受它嗎? 過去我為了道義寧願犧牲自己的生命都不接受,現在卻為了美麗的宮室而接受了;過去我為了道義寧願犧牲自己的生命都不接受,現在卻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過去我為了道義寧願犧牲自己的生命都不接受,現在卻為了我所認識的貧困的人感念我的恩德而接受了: 這種做法也不能停止了嗎?
這就是說喪失了人的本性。
《富貴不能淫》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景春說:“公孫衍和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發起怒來,諸侯們都會害怕;安靜下來,天下就會平安無事。
”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子說:“這怎麼能夠叫大丈夫呢?你沒有學過禮數嗎?
男子舉行加冠禮的時候,父親給予訓導;女子出嫁的時候,母親給予訓導,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丈夫家裡,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不要違揹你的丈夫!’以順從為原則的,是妾婦之道。
至於大丈夫,則應該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裡,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上,走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時候,便與老百姓一同前進;不得志的時候,便獨自堅持自己的原則。富貴不能使其驕奢淫逸,貧賤不能使其性情改變,威武不能使其屈服意志。
這樣才叫做大丈夫!”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舜在田地間被任用,傅說在築牆期間被選拔,膠鬲在賣魚和鹽期間被任用,管仲在獄官手裡被任用,孫叔敖在隱居海邊時被任用,百里奚在集市被任用。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將要把重任降臨到這樣的人的時候,—定要先使他的心靈痛苦,使他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飢餓之苦,使他受到貧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順,所以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韌起來,增加他的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人常常犯錯誤之後才能改過;內心困惑,思緒阻塞,之後才有所作為;他的想法表現在臉色上,表現在聲音上然後人們才瞭解他。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國內就沒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國外就沒有勢力、地位相等的國家作為憂患的話,這樣的國家常常會滅亡。
然後才明白因有憂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樂而滅亡。
《莊子》一則 北冥有魚①,其名曰鯤②。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③。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④,其翼若垂天之雲⑤。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做鯤。鯤的體積,真不知道大到幾千裡;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就叫鵬。鵬的脊背,真不知道長到幾千裡;當它奮起而飛的時候,那的雙翅就像天邊的雲。
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⑥。南冥者,天池也⑦。齊諧者⑧,志怪者也⑨。
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⑩,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11),去以六月息者也(12)。”野馬也(13),塵埃也(1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5)。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16)?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這隻鵬鳥呀,隨著海上洶湧的波濤遷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個天然的大池。《齊諧》是一部專門記載怪異事情的書,這本書上記載說:
“鵬鳥遷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擊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濤,海面上急驟的狂風盤旋而上直衝九萬里高空,離開北方的大海用了六個月的時間方才停歇下來”。春日林澤原野上蒸騰浮動猶如奔馬的霧氣,低空裡沸沸揚揚的塵埃,都是大自然裡各種生物的氣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麼湛藍湛藍的,難道這就是它真正的顏色嗎?
抑或是高曠遼遠沒法看到它的盡頭呢?鵬鳥在高空往下看,不過也就像這個樣子罷了。
關於文言文翻譯,文言文及翻譯
1解釋下列帶 的詞語。殺而 埋 之 使。埋葬 恐 去 母而死也 離開 蛇今 安 在 安好 及 長 等到 2.翻譯下列句子 吾聞有陰德者,神必佑之,勿憂 我聽說有德行的人神佛必保佑他不用擔心 及長,為楚令尹,未治而國人信其仁也 到長大的時候到楚地當縣令老百姓都信任他是一個仁者 讀了這則故事,你有什麼感...
文言文翻譯,文言文翻譯
原文 豐樂亭記 歐陽修 永州八記 文言文翻譯啊!10 文言文翻譯 漢書 爰盎晁錯傳 中從晁錯潁川人也到世哀其忠 的翻譯是什麼。有誰告訴我?晁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264663035錯傳 晁錯者,潁川人也。以文學為太常掌故。錯為人.chenjie8162...
王冕傳文言文及解釋,王冕文言文翻譯
原文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 回聽已,輒默記。暮歸,忘答其牛,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 兒痴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知。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