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我的眼前總是出現一幅畫面:竹樹環合,水波盪漾,脆白的小橋架湖而上,與水中的彼此相呼相應,年輕的農村女子,如水般盪漾,秋風颯颯的挑動著她的發綹,遠遠地,便可看見,樸素的碎花布裙與小巧的竹籃,和著古樸的民間小調,大步走在湖邊青石板鋪成的小路上,四周傳來此起彼伏的吆喝聲。
美麗的女子,如畫的景色,配上詼諧的吆喝,又怎能不令人感到愜意呢?
吆喝如詩,調和著恬靜的內心。
大街上,小路旁,菜市口,小店前,隨處都可以聽到那一聲聲的吆喝,「臭豆腐——臭豆腐——」「糖葫蘆——又香又甜的糖葫蘆——」「本店新到一批外貿褲,牛仔褲,休閒褲,彈力褲,加肥加大,免燙免熨……」何時都能聽到這樣的吆喝聲,生活在現代的我們也是如此,同樣的吆喝聲數不勝數,真真假假,半真半假,似真似假,都是做生意的一種廣告,一種包裝,讓人感覺新奇,有趣。時代的變化,吆喝聲也「改革換代」,各式各樣,要是誰的吆喝聲最有特色,誰的生意也自然紅火,事物萬千之道,亦是如此。不管怎樣物換星移,吆喝總是一個世事的縮影。
吆喝如畫,描繪著滄海桑田的人事。
眾多的吆喝聲中,我最喜歡的莫過於那日漸消失的吆喝聲了,以往時常在夏天,總能聽到那聲豪壯的磨剪子的吆喝聲,「磨剪子嘍——鏘菜刀——」幼時不懂事,對什麼事物都充滿好奇,每當吆喝的老爺爺騎著三輪車在院子裡轉悠時,只要他的聲一起,我便用稚嫩的聲音跟著老爺爺吆喝,一個屋裡,一個屋外,都吆喝得自得其樂。我想,那個老爺爺不僅僅是為了賺錢,更是為了讓自己活的開心,前半句的悠揚,後半句的沉穩,一起一落之間,便也是一種生活的享受。
吆喝如樂,演奏著往日的歌
一首詩,一幅畫,一段樂,聽到的是吆喝,欣賞的卻是藝術了!
一個藝術引發一段故事,一段故事觸及一份感傷,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事情都已經淡忘了,偶然間閱讀了蕭乾的《吆喝》,倒喚起了我內心深處的聲音,我相信,每個人都與我有著同樣的感受,懷念,不捨與心動,蕭乾的《吆喝》不僅僅是一篇文章,也同樣是我們每個聽過吆喝的人心中的「吆喝」吧!
一抹青光,憶幼時流星;
百聲吆喝,喚喜怒哀樂
滄海桑田,聽世事縮影;
書香畫卷,嘆人事甜澀;
《吆喝》的讀後感 15
2樓:匿名使用者
吆喝,是老北京城的文化,一個城市的文化怎麼能丟?怎麼能夠因為時間的洪流而走出人們的視野,這是老北京的悲哀,也是歷史的悲哀,歷史因為文化消失的悲哀,北京城因為傳承的消失而悲哀,我為這種具有深厚底蘊的文化絕跡而消失,更為他人的袖手旁觀,毫無責任心而悲哀。吆喝之所以稱為文化,因為它是古往今來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樸素與智慧結合的物質;城市之所以稱之為城市,是因為它具有了它們獨特的內涵與獨一無二的文化。
吆喝作為北京城聲音的文化,更加顯得重要,其地位不可動搖,也許這與現代化建設有些出入,但是我們不能夠把它們完全摒棄,應該將它融入到建設中來,讓吆喝聲也能在這個擁有資訊與傳媒技術的社會裡永久的儲存下來。
3樓:孫燕清
《吆喝》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動幽默的語言介紹了舊北京街市上動人的一景,緩緩的追憶語調中流露出的是愉悅和懷想,讓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蘊涵的濃郁的情趣。
跪求《春酒》《雲南的歌會》《吆喝》《俗世奇人》《端午的鴨蛋》這五篇中的任意兩篇讀後感作文!! 15
4樓:
看到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就想到了他的《衚衕文化》。在那細細長長的衚衕裡,最讓人回味悠長的是那一聲意蘊高遠的「嘿」。這一「嘿」,「嘿」出了作者對北京胡同的綿長情思,「嘿」出了汪老先生閒散自由的行文風格,也「嘿」出了他對生活真味的獨特感受。
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是汪曾祺散文的主要風格。
《端午的鴨蛋》就是這樣一篇既具有生活神韻又凝結著濃烈民俗鄉情的散文。
先生以「家鄉的端午」開篇,直接切題,直抒胸臆,用「很多風俗」引出下文。於是,在他的筆下,一系列端午風俗就走入了我們的視野: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喝雄黃酒、放黃煙子、吃「十二紅」等等。
這人有我有,人無我有的風俗,在先生看來,都成了他最珍貴的回憶。因此,行文流水,如話家常,如數家珍,於自然、平淡中,表達了對生活的真愛和對故鄉的懷想。
然而,讓先生頗感自豪的還是家鄉「著名」的「鴨蛋」。在這滿篇洋溢著深深淺淺的故鄉情緒裡,「著名的鴨種」、「善於醃鴨蛋」的高郵人、大都市店鋪裡的鴨蛋、別處沒有的雙黃鴨蛋、質細而油多的高郵鹹蛋,甚至用鴨蛋做成的「硃砂豆腐」都成為他不厭其煩並引以為自豪的表述物件。以至於對對方的「肅然起敬」和「稱道」也不屑一顧,竟然會生出「我對異鄉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們那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
」這樣的感慨。
其實,先生的不屑並不在於此。看,一個「不過」,筆鋒一宕,那藏在心底的自豪和喜悅就悄然溢位。用「驚奇不已」和「確實是好」是遠遠不夠的,於是,「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
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高郵鹹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乾、發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等等語言躍然紙上。甚至於引用了袁枚的文字還不甘罷休,還要羅列種種吃法,並用北京的鹹鴨蛋和故鄉的鹹鴨蛋比對。
「這叫什麼鹹鴨蛋呢!」八個字元,一個歎號,直白而樸素的話語,幽默而爽朗的聲音把先生對故鄉的厚愛鋪滿了整篇文章。好像先生此時已經忘記了自己雖是高郵人,但北京也是他多年居住的地方似的,全然不顧及北京人的感受。
「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這個拖著長音的「吱」字,繪形、繪色、繪神,把先生孩童時吃鴨蛋的情態出神入化般地描繪出來。既是一幅民族風俗畫,也是一曲生活的讚歌。
我們從這裡窺探出先生對兒時生活的懷戀和追憶,解讀到先生對民俗文化的尊崇和敬畏,這種種情感,都源於先生在生活中對「和諧」與「健康人性」的追求的過程中。
讀到這裡,我不禁悵然而嘆:先生對鴨蛋的感情可謂真也,足也,甚也。這豈止是對鴨蛋的情有獨鍾?這是對生活真味的悠然品讀,是對家鄉情懷的慨然詮釋。
端午到了,家鄉的鴨蛋又有了別樣的故事,在這裡,作者把兒時生活的影像一幕幕拉開:
端午一早,鴨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個,鴨蛋有什麼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殼的。
鴨蛋殼有白的和淡青的兩種。二要挑形狀好看的。別說鴨蛋都是一樣的,細看卻不同。
有的樣子蠢,有的秀氣。挑好了,裝在絡子裡,掛在大襟的鈕釦上。這有什麼好看呢?
然而它是孩子心愛的飾物。
……蛋黃蛋白吃光 了,用清水把鴨蛋裡面洗淨,晚上捉了螢火蟲來,裝在蛋殼裡,空頭的地方糊一層薄羅。螢火蟲在鴨蛋殼裡一閃一閃地亮,好看極了!
小時讀囊螢映雪故事,覺得東晉的車胤用練囊盛了幾十只螢火蟲,照了讀書,還不如用鴨蛋殼來裝螢火蟲。
兒時的生活是快樂的,兒時的生活也是永恆的。每一個細節都是記憶,每一個記憶都是懷想。那鹹鹹淡淡的鴨蛋,不正是作者對生活對故鄉的心情寫照嗎?
此時,端午的鴨蛋已經成為一個意象,成為先生與往昔歲月相紐結的一個通道,將綿長的生活真味凝固在了這平淡的生活之中,從而成為雋永的回憶和懷戀。
汪曾祺認為:「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抒情詩。」寫風俗,有點懷舊,但那是故國神遊,給人是慰藉,不是悲苦。
因此,民俗的多姿、平凡的生活、兒時的影像在他的筆下顯示出了獨具風格的魅力。而他那簡約、傳神、清新、鮮活的語言特點也給我們帶來了生活和藝術的享受。
生活是平凡的,但不是平淡的。平凡的生活中同樣也是波瀾起伏,妙趣橫生。馮驥才老師的《俗世奇人》說得好,「手藝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絕活」,「各行各業,全有幾個本領齊天的活神仙。
刻磚劉、泥人張、風箏魏、機器王、刷子李等等。天津人好把這種人的姓,和他們拿手擅長的行當連在一起稱呼。叫長了,名字反沒人知道。
只有這一個綽號,在碼頭上響噹噹和噹噹響。」
在平凡的生活中,這些有「絕技」的奇人,生活會平淡嗎?
但問題的關鍵在於,「手藝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絕活。有絕活的,吃葷,亮堂,站在大街**;沒能耐的,吃素,發蔫,靠邊呆。這一套可不是誰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碼頭上的一種活法。」
得有真本事,才不會平淡啊!沒有真本事,豈只平凡、平淡,還會更加糟糕,把生活過得一塌糊塗。
我們要把平凡的生活過得不平淡。就得靠那份才藝,不只是在那時候這套是種活法,就今時今日才華也是人不可缺少的啊。
在這時代有才華的人不怕遇不上伯樂,只怕才華比不上別人。隨著社會的進步,物盡天擇,強者生存,弱者淘汰,這不算殘酷,這只是一個事實而已。
《俗世奇人》中的奇人並不是樣樣精通,但他們卻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受人尊敬,當今社會也是一樣,我們不可能成為面面俱到的全才,但必須得有一門精通!不是有東北農民會說俄語當上翻譯,下崗工人了搞出了先進的發明嗎?
只要有一技之長,我們就會是俗世奇人
5樓:匿名使用者
長假裡,我讀了英國作家喬納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遊記》,**以辛辣的諷刺與幽默、離奇的想象與誇張,描述了酷愛航海冒險的格列佛,四度周遊世界,經歷了大大小小驚險而有趣的奇遇。
遊記中小人國、大人國裡光怪離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然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2023年格列佛泛舟北美,巧訪了荒島上的慧因國,結識了具有仁慈、誠實和友誼美德的慧因。在慧因國的語言中沒有「撒謊」和「欺騙」這樣的字眼,人們更不理解它的含義。他們不懂什麼叫「懷疑」、什麼是「不信任」,在他們的國度裡一切都是真實的、透明的。
格列佛在慧因國裡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他完全融入這個社會,以致於與暗喻人類的耶胡交往時形成強烈的反差,因為他們總是以懷疑的眼光看待他的誠實,使他感到失落,對人類產生了極度的厭惡。
我很羨慕文中的主人公有幸能到慧因國,慧因國是我們所追求和嚮往的理想境地,在這裡你不需顧慮別人說話的真假,而在現實的世界,有著太多我們不願看到的事情常常發生:有人用花言巧語騙取別人的血汗錢、有人拐賣兒童謀取暴利、有人甚至為了金錢拋棄自己的親身父母。難怪我們的老師、長輩從小就教育我們要提高警惕,不要上當受騙。
這與我們提倡的幫助他人、愛護他人是很難統一的。當我遇到有困難的人,要伸出援助之手時,我遲疑;當有人替我解圍時,我不敢接受。這些都讓我內心感到痛苦、矛盾,無所適從。
既妨礙了我去「愛」別人,同時也錯過了別人的「愛」,在難道不是一種悲哀嗎?
我期盼著有一天我們的社會也像慧因國,孩子們的眼中不再有疑慮,教育與現實是統一的。我願為此付出努力,也希望大家與我一道,從自己做起,從現在開始做起,讓這個社會多一點真誠、少一點虛偽。
天窗讀後感天窗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我國著名文學家茅盾寫的文章 天窗 鄉下的房子在屋頂上都開了一個天窗。作者看到天窗上的一顆星,一朵雲,想像到無數閃閃爍爍可愛的星 無數像山似的 馬似的 巨人似的奇幻的雲彩。這小小的天窗讓作者看到的很少,卻讓他想到的很多很多。我有時也象作者那樣有豐富的想象力。有一次,我看到了一本書上畫著一個...
軍神讀後感,軍神 讀後感
今天,我們學習了 軍神 這篇課文,讀過之後,我感慨萬千。文章通過描寫開國元帥 在戰鬥中右眼負傷,但在手術時拒絕使用麻醉劑的故事,讚揚了 那種堅強的毅力。讀了這篇文章,我不由得想起了我國古代名將 關羽,關羽在戰鬥中手臂中了毒箭,請華陀 華陀用刀將關羽骨頭上的毒一點點刮掉,可是關羽不僅一聲不吭,還和別人...
語文讀後感,語文讀後感
懷念母親 主要講的是 作者季羨林讀大二時,年僅四十多歲的母親就過世了,這對作者來說是個不小的打擊。他很懷念生身母親。後來去外國留學,他進一步感受到了自己的孤寂與傷感,又一遍遍懷念著自己的祖國母親,從未斷過。這種懷念之情,一直伴隨著作者在國外留學的十一年。這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深深地寫出了作者對母親的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