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怎樣勸諫齊宣王的?
1樓:北京創典文化
齊宣王曾經向孟子問:「齊桓公、晉文公在春秋時代稱霸的事情,您可以講給我聽聽嗎?」
孟子回答說:「孔子的學生並沒有談論過齊桓公、晉文公稱霸之事,所以沒有傳到後代來,我也沒有聽說過。您如果一定要我說,那我就說說用道德來統一天下的王道吧?」
齊宣王問:「那麼,怎麼做才可以用道德統一天下呢?」孟子說:
這就要求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老百姓安居樂業。這樣去統一天下,就沒有誰能夠阻擋了。」齊宣王說:
像我這樣的人能夠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嗎?」孟子說:「能夠。
齊宣王說:「你憑什麼知道我能夠呢?」
孟子說:「曾經有人告訴過我一件事,說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人牽著牛從殿下走過。您看到了,便問:
我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得發抖的樣子,就像毫無罪過卻被判處死刑一樣。』牽牛的人問,『那就不祭鍾了嗎?』您說,『怎麼可以不祭鍾呢?
用羊來代替牛吧!』不知道有沒有這件事?」
齊宣王回答說:「是有這件事。」孟子說:「憑您有這樣的仁心就可以統一大江南北了。老百姓聽說這件事後都認為您是吝嗇,我卻知道您不是吝嗇,而是因為不忍心。」
齊宣王說:「是的,確實有老百姓這樣認為。不過,我們齊國雖然不大,但我怎麼會吝嗇到捨不得一頭牛的程度呢?我其實是不忍心看到牛害怕得發抖的樣子,所以用羊來代替它。」
孟子說:「您也不要責怪老百姓認為您吝嗇。他們只看到您用小的羊去代替大的牛,**知道其中的深意呢?
何況,您如果可憐牛毫無罪過卻被宰殺,那麼羊不也是毫無罪過而被宰殺的嗎?試想一下,牛和羊有什麼區別呢?」
齊宣王說:「是啊,老百姓這樣認為,的確有他們的道理。但我真的是不忍心看到牛害怕得發抖的樣子,所以用羊來代替它。」
孟子說:「您這種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現,你之所以要用羊來代替,是因為您當時沒有親眼見到羊被宰殺的樣子。從古至今,君子對於飛禽走獸,見到它們活著,便不忍心見到它們死去;聽到它們哀叫,便不忍心吃它們的肉。
所以,君子總是遠離廚房。」
齊宣王見孟子的目的是什麼?
2樓:雯
齊桓晉文之事》通過孟子游說齊宣王提出放棄霸道,施行王道的經過,比較系統地闡發了孟子的仁政主張。
這篇文章記孟子游說宣王行仁政。說明人皆有不忍之心,為國君者,只要能發揚心中這種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難保民而王。文章通過孟子與齊宣王的對話,表現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仔頃政治主張,也表現了孟子善辯的性格和高超的論辯技巧。
孟子答齊宣王問
3樓:愛讀書的呂老師
齊宣王見孟子》是古代的一篇記敘文,選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文章主要講述了孟子向齊宣王闡述如何才能更好治理國家的故事。
具體原文如下:
齊宣王見孟子於雪宮。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
孟子對曰:有。人不得,則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翻譯如下:齊宣王在別墅雪宮裡接見孟子。齊宣王說:賢人也有在這樣的別墅里居住遊玩的。
緣木求魚孟子如何說服齊宣王
先舉出緣木求魚這樣詼諧的事例引發宣王思考,然後再假設鄒楚作戰,以例項向宣王證實不可戰,說服宣王 本文記錄孟子和齊宣王的一次談話,孟子勸說齊宣王放棄霸道,施行王道,保民而王 在這次談話中,孟子集中闡述了他的仁政和經濟思想,描繪了一幅 保民而王 的社會藍圖。他從齊宣王有 不忍 之心說起,鼓勵齊宣王發揚 ...
《孟子》是孟子寫的嗎,《孟子》的作者到底是誰?
孟子 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孟子 約前372 前289 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 今山東鄒縣東南人 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 四書 列入了 孟子 正式把 孟子 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 明以後又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更是讀書...
孟子的教育觀點是,孟子關於教育的作用有哪些論述
孟子關於教育的作用有哪些論述?求放心 即把放縱出去的良知善心收求回到心中,孟子認為教育對人性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苟得其養,無物不長 苟失其養,無物不消。教育使人區別於禽獸 使賢區別於不肖。孟子認為有無先天善良本性是人和禽獸相區別的重要標誌 教育是社會倫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礎和基石。只有建立了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