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教育問題,揭示教育規律的一門科學
1樓:柒月黑瞳
教育學是一門研究教育現象及其規律的社會科學。它廣泛存在於人類生活中。通過對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的研究來揭示教育的一般規律。
19世紀中葉以後,馬克思主義的產生,近代心理學、生理學的發展,為科學化教育奠定了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和自然科學基礎。現代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教育實踐的廣泛性、豐富性,更進一步推動了教育學的發展。教育學的研究物件是人類教育現象和問題,以及教育的一般規律。
是教育、社會、人之間和教育內部各因素之間內在的本質的聯絡和關係,具有客觀性、必然性、穩定性、重複性。如教育與社會的政治、生產、經濟、文化、人口之間的關係,教育活動與人的發展之間的關係,教育內部的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之間的關係,小學教育、中學教育、大學教育之間的關係,中學教育中教育目標與教學、課外教育之間的關係,教育、教學活動中智育與德、體、美、勞諸育之間的關係,智育中教育者的施教與受教育者的受教之間的關係,學生學習活動中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方法與學習成績之間的關係等等都存在著規律性聯絡。教育學的任務就是要**、揭示種種教育的規律,闡明各種教育問題,建立教育學理論體系。
關於教育學的研究物件,有各種各樣的觀點,有人認為是「教育現象」,有人認為是「教育事實」,有人認為是「教育規律」,有人認為是上述三者中的兩項或三項,還有人籠統地認為是「教育」或「人」。這些觀點大多模糊不清,似是而非。
教育學的研究物件應是以「教育事實」為基礎,在教育價值觀引導下形成的「教育問題」,其目的在於探索和揭示教育活動的規律性聯絡,以服務於教育實踐。
教育問題的提出標誌著教育學的萌芽;教育問題的發展是推動教育學發展的內在動力,教育問題的轉換表明教育學研究傳統和正規化的變革;對同一問題的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及其派別。教育學研究要有「問題意識」,防止「虛假問題」的出現,不斷地深化問題。
教育現象的理解
2樓:穎子
教育現象的理解如下:
教育現象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社會現象。與「非教育現象」、「教育本質」相對。指教育的外在表現。
反映教育的外部聯絡,是教育比較表面、零散和多變的方面。一般能為人的感官所直接感覺到。
其形式通常有:
1)學校教育,即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教育活動和學校教育設施。
2)社會教育,指社會文化教育機構進行的教育活動及教育設施。
3)家庭教育,指家庭中長輩對年輕子女進行的教育活動及有關教育設施。
4)自我教育,指人的自學活動和自學活動設施,以及自省、自修行為。
5)自然形態的教育,指滲透在生產、生活過程中的口授心傳生產、生活經驗的現象。教育研究的目的在於透過教育現象揭示教育本質。
教育:
教育(education)狹義上指專門組織的學校教育;廣義上指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拉丁語educare是西方「教育」一詞的**,意思是「引出」。
教育者按照法律法規和行業規範,根據學校條件和職稱,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心智發展進行教化培育,以現有的經驗、學識授人,為其解釋各種現象、問題或行為,以提高實踐能力,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種相對成熟或理性的思維來認知對待事物。
人在其中,慢慢對一種事物由感官觸控到認知理解的狀態,並形成一種相對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識思維。
教育的三種視角
3樓:會哭的禮物
佐滕學曾提出教育研究有三種視角,分別是飛鳥之眼、蜻蜓之眼與螞蟻之眼。
飛鳥在高空中飛翔,自然界中視野最為開闊的就是它們。它們自由自在,不受拘束。但是由於視角多是俯瞰,雖然開闊,卻並不集中,而且因為它們高懸在空中,所以,所有事物在它們眼中都是渺小而不甚清晰的。
蜻蜓也善於飛翔,但與飛鳥不同的是,蜻蜓飛翔的高度要低得多,而歷啟凱且它們還會常常停下來歇息。因此,與飛鳥相比,蜻蜓更加容易親近,也更接地氣。從研究的角度來看,「蜻蜓之眼」式的研究聚焦的不是巨集觀層面,而是思考和反映一些中觀層次的問題,比如某個區域的某種特定教育問題,或者教肢喚育管理方面的課題等。
與飛鳥和蜻蜒相比,螞蟻顯得微不足道。它們個頭不大,四肢短小,每天成群結隊地在地表或地下爬行、忙碌。但是螞蟻雖小,卻有著自己特有的優勢。
它們看上去最不起眼,卻是最親近泥土、親近自然的。它們每天都在用身體丈量土地,用觸角嗅著泥土的味道。它們知道**有自己喜歡的食物,地下多深處有水源。
它們對大地的熟知程度遠遠超過飛鳥和蜻蜓,它們在用自己的行動改變著土地的樣貌和性質,它們的家就在這裡,它們才是這片土地真正的主宰。
這三種視角分別對應著巨集旁罩觀、中觀和微觀。不僅做教育研究,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我們都可以嘗試用這三種視角來看待。
螞蟻之眼:學生的五個重要習慣。
認真聽講,完成作業,講究衛生,好好吃飯,常常鍛鍊。
蜻蜓之眼:學生的四種關鍵能力。
價值力,思辨力,學習力,表達力。
飛鳥之眼:學生的三項必備品格。
家國情懷,大局觀念,合作意識。
教育究竟如何理解
4樓:溫嶼
本質上,教育基本上是為了擴大人們感知的視野。但不幸的是,如今,教育已經慢慢變成一種施加資訊的模式,成山的資訊。資訊是有用的,你知道,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用的,但它無法創造你的生命。
它可以讓你謀生,那麼,現在,這個星球上大部分的教育,根本上都成了一種謀生手段,而不是去擴大你的眼界。
假設你和我在散步,而你在跟我比賽。你要麼比我走得稍快一點,要麼可能比我慢,併為此而感到沮喪。如果你走得比我快一點點,你會想,你已經到達了人生的頂峰。
如果你落後於我,如果你沒能跟我一樣快,那麼你就會沮喪。但是如果你不和我競爭,你就會去探索你的可能性,或許我們都不知道你可以飛。我走得快,你也許能飛。
但是因為你在和我競爭,你將錯失飛起沖毀橘來的可能性,你只會想著要比我多走幾步。
就因為人類處處競爭,使得人類的潛能都被扭曲了。現在,人們認為,如果你不與人競爭,你就不可能激發自己充分發揮潛能,這是乙個非常錯誤的觀念,非常非常錯誤的觀念。我們在社會中培養了這種信念,就是只有在競爭的環境下,潛能才能充分被激發。
事實完全不是如此。實際上,只有當乙個人處於喜悅、幸福當中時,他才會將自己拉到極限,從而最大程度地發揮潛能。當乙個人身處競爭時,當他害怕失敗時,他能做到的,只是比他人好一點點。
在教育的過程中傳達競爭的理念,人類的天賦都被摧毀了。這樣下來,你不過才比你鄰座的人多兩分。在這種競爭的模式下,只有乙個人可以贏,其他餘消人都是失敗者,不是嗎?
以這樣一種方式去創造社會是多麼可怕。
競爭的本質,就是試圖把乙個置於另乙個之上,一旦你把這個看得比另乙個重要。這個小,那個大;這個高,那個低;這個神聖,散團那個骯髒,你就錯過了存在的全部意義。所以說,教育的本質旨在提高人的感知力,使你能感知到一片青草和一顆椰子樹一樣重要,它並非更不重要,它們只是不同,僅此而已。
如果你把在這個世界上發現的所有不同,變成一種歧視,讓你受苦的正是這個,這個世界變得充滿偏見。無論種族、民族,還是語言和文化,甚至性別,我們把這些不同都變成了乙個歧視性的過程。很不幸的是這就是我們的教育模式。
如何理解建築現象學中的,如何理解建築現象學中的場所精神
現象學的東西有段時間很感興趣,因為它拋開了 科學 哲學 這些方面的敘述而回到了對 事情本身 的描述。這和我前段時間的個人感受幹好吻合。一直認為建築終究是器物,上升到太抽象的哲學層面不太好。讀完還是發現所有的敘述都符合我總結的那個規律 所有的論述都是道理加偏見。不過這句話本身就好像有點偏激,呵呵。還是...
怎樣認識教育哲學如何理解教育哲學的任務
教育哲學是對教育問題的哲學思考,用哲學的方法和語言來研究教育問題。研究的物件包括教育的本質 目的 學習的歷程 知識的架構 人類的課題 權威的問題 教育和社會之間的關係 教育的方針等等。教育哲學認為人民素養和文化的傳承 演變大多取決於教育,而教育孩子及公民都是很大的挑戰,因為教育的過程不僅是一些班級經...
教師如何學習教育學,怎樣學習教育學?
對教育學這門課程的學習方法進行簡單介紹。一 教育學課程的特點 怎樣學習教育學?七一 以來,各地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 七一 重要講話精神,激盪起 兩學一做 學習教育的新熱潮。各地各級黨組織在延續前期學習教育良好態勢基礎之上,如何有效防止結合實際不夠 措施不深入 傳導壓力不到位 工作浮於表面等問題,成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