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修行融入到居家生活中

2025-04-21 17:10:38 字數 1539 閱讀 2095

什麼是修行?怎樣將修行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1樓:煩惱即菩提

修行是修煉自己的心性。修行就應該在生活中修,因為我們生活中有很多苦,有順境和逆境,如何解脫痛苦,應對順逆境,就是修行。

2樓:天下倒影

《金剛經》告訴我們,不要執著「相」。

平時做事,事來則應,事去則靜,不動心性。

想也只想好的一面。

阿彌陀佛。

3樓:網友

答:布頓大師說:「在印度梵語中,串習和修行是乙個意思,所謂的修行,就是把聞思的道理一直在心相續中串習。

比如說心中經常串習「我要利益眾生」、「一切眾生皆當過我的父母,別人怎麼害我,都要修安忍」,這種接連不斷的心態就是修行,印度的法友論師也說:「我們的相續跟佛法不斷相應、不斷串習,才叫做修行。」

不管在哪個場合,都可以修行。即便是平時坐車,也可以用耳機聽上師的課,表面上你在來來往往的**中,實際上也是一種修行。相反,如果你的心沒有專注,縱然天天在山洞裡閉關,但內心一直胡思亂想,這也不是修行。

智悲佛光網。

4樓:網友

專心致志,不散不亂。不貪不守。

5樓:貧道不強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日行一善。常持十誡。

平常心就好。

居家修行,要怎麼做

6樓:匿名使用者

對於那些生活在家庭中的佛教徒來說,需要努力使家庭成為乙個有利修行的環境,使它有助於培養慷慨、簡樸和不貪執的品質。大多數的西方佛教會之友的活備並圓動中心有由家庭組成的團體以及專門為兒童舉辦的活動。有以家庭生活為主題的修行活動,以及每年出版專門面向作為父母的佛教徒及其兒童的通訊jataka怎樣居家修行。

印光大師《文抄》節要。

在家人不隨眾,各人唸佛。坐立繞跪,皆無不可。但不可執定一法,若執定,則人易勞而心或難得相應。

當斟酌其自己之色力及工夫,而取其合宜行之,則有益矣。若常途通行,宜先繞、次坐、次跪。饒、跪皆覺辛苦,宜坐念。

坐念若起昏沈,宜繞念、或立念。昏沈去,當復坐念。宜按鍾,不宜掐珠 ,以掐珠難養心故。

古德雲:「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貪、嗔、痴一起,立即覺了,則立即消滅矣。

若以貪、嗔、痴為自家正主,則如認賊為子,其家財寶必致散矣。唸佛時不能懇切仿塌者,不知娑婆苦,極樂樂耳!若念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遇,淨土法門更為難遇。

若不一心念佛,一氣不來,定隨宿生、今世之最重惡業,墮三途惡道,長劫受苦,了無出期。如是則思地獄苦,發菩提心。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

此心一發,如器受電,如藥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業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被境所轉,系操持力淺。

夫唸佛一事,當隨各人力量,隨便出聲默唸,大聲小聲,皆無不可。何得一向大聲念,致令傷氣受病耶?然汝此大病,雖由傷氣而起,實無量劫來業力所現。

以汝精進唸佛之故,遂轉後報為現報,轉重報為輕報。即此一病,不知消幾何劫蔽備數三途惡道之罪。佛力難思,佛恩難報。

居家唸佛,一易進功,二不需費。甚好甚好。

如何把佛法智慧融入到現實生活中的呢

信 解來 行 證是一源而四,四而一。解是bai智慧,行就是把所du得智慧融zhi 入生活中。不能dao行,原因是不能解。不能解,他的信也不真!欲解如來真實義,必須成就四事。何等為四?一者,親近善知識。二者,專心聽法。三者,繫念思維。四者,如說修行。其中 繫念思維 就是解,如說修行 就是行。親近善知識...

把志願服務融入到學校教育的全過程的目的有哪些

有利於弘揚學生樂於助人的傳統美德。有利於學生樹立主人翁意判槐識,養成親社會行為。有利於青少年實現自己的人身價值。有利於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埋皮我的良好社會風掘液友氣。在國外職業規劃理念已經深入中等教育甚至初等教育領域的今天,我國的高考報考問題的解決仍然處於比較盲目的階段,高考報考之前沒有系統化的職業...

學習難,將佛法融入到學習中更難

你可以經常祈禱文殊菩薩,念文殊心咒等等,可以開智慧的。當然,也可以念任何你有信心的佛菩薩的名號。另外,如果你要把佛法融入生活,可以常觀一切法如夢如幻,這樣對於自己的煩惱會減輕很多的。如果你深信佛法,那麼應該堅信因果。無論你將來考得好不好,都是因緣所生的。所以還是隻問耕耘不問收穫,不要對於未來想得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