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科舉制主要有哪些內容唐朝的科舉制包括什麼

2021-03-03 21:51:30 字數 5951 閱讀 4948

1樓:

1、唐朝科舉制度的主要科目明經、進士兩科。 唐代考試科目分常科和制科,每年分期舉行的叫常科,由皇帝臨時下詔舉行的考試稱制科。常科有:秀才科,明經科...

2樓:

四書五經是明清時期科舉的內容,稱為「八股取士」

唐朝科舉制度的主要科目有哪些?

3樓:山東省飛飛

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

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

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後進士科尤為時人所重。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

常科的考生有兩個**,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貢。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

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禮部試都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闈也就是考場的意思。

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後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

墨義是對**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帖經與墨義,只要熟讀經傳和註釋就可中試,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常科考試最初由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後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稱「權知貢舉」。進士及第稱「登龍門」,第一名曰狀元或狀頭。同榜人要湊錢舉行慶賀活動,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園探採名花,稱探花使。

要集體到杏園參加宴會,叫探花宴。宴會以後,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題名以顯其榮耀,所以把又把中進士稱為「雁塔題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後》詩: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所以,春風得意又成為進士及第的代稱。常科登第後,還要經吏部考試,叫選試。

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職。唐代大家柳宗元進士及第後,以博學巨集詞,被即刻授予「集賢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試落選,只能到節度使那兒去當幕僚,再爭取得到國家正式委任的官職。

韓愈在考中進士後,三次選試都未通過,不得不去擔任節度使的幕僚,才踏進官場。

唐代取士,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薦。因此,考生紛紛奔走於公卿門下,向他們投獻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禮部投的叫公卷,向達官貴人投的叫行卷。

投卷確實使有才能的人顯露頭角,如詩人白居易向顧況投詩《賦得原上草》受到老詩人的極力稱讚。但是弄虛作假,欺世盜名的也不乏其人。唐太宗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

他即位後,大大擴充了國學的規模,擴建學舍,增加學員。

武則天載初元年二月,女皇親自「策問貢人於洛成殿」,這是我國科舉制度中殿試的開始,但在唐代並沒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還產生了武舉。武舉開始於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

應武舉的考生**於鄉貢,由兵部主考。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類升」。

而在唐代最著名的武狀元便是郭子儀了。

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他在位期間,曾在長安、洛陽宮殿八次親自面試科舉應試者,錄取很多很有才學的人。開元年間,任用**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以後成為定製。

唐朝科舉制有哪些?

4樓:球球

唐朝科舉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

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後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

唐代考試科目分常科和制科,每年分期舉行的叫常科,由皇帝臨時下詔舉行的考試稱制科。常科有:秀才科,明經科,進士科,俊士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道舉科,童子科等50多種。

秀才一科,在唐初的要求極高,很少有人能通過,後來漸漸廢掉了。俊士科不常舉行。考試的方式有:

口試,貼經(填空),墨義(相當於口試的筆試化),策問(**),雜文(詩賦)。

明經科的內容:9部經書,《禮記》、《左傳》為大經;《詩經》、《周禮》、《儀禮》為中經;《周易》、《尚書》、《公羊傳》、《穀梁傳》為小經,不僅僅是6經,另外,《孝經》、《論語》為必考。明經科的考試方式一般只是口試,貼經(填空),墨義。

一般只要對**以及註釋,記憶背誦熟練,就可中試。

再看進士科。進士科原來只考策問,後來加上貼經(填空),雜文(詩賦)。貼經只貼大經,即《禮記》、《左傳》。

再加上貼《老子》,10個問題中能答上4個即可合格。雜文要求詩賦各一。策問要寫五篇。

策問主要是對時下國家的政治、經濟、法律、軍事、政務、漕運、鹽政等等方面提出問題並作回答。進士科一般取中很難,錄取率只有1%-2%,因此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之稱。唐前期每科進士只取十幾人,後期也只取三十幾人。

孟郊當時考中後,欣喜若狂,作《登科後》:「春風得意馬蹄疾,一夜看遍長安花」,可見其難。

明法科,國家選取司法人才,範圍為律七條,令三條。

明字科,文字理論及書法,考《說文》、《字林》。

明算科,考數學,範圍很廣,選數學人才。

一史科,從《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中任選一,考貼也考策。

三史科,《史記》、《漢書》、《後漢書》均考,主要是選拔歷史方面的人才。

道舉科,考《老子》、《莊子》、《列子》。

童子科,10歲左右的童子,考《孝經》、《論語》

唐朝科舉制有哪些內容

5樓:

七年級 朝科舉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

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後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

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墨義是對**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帖經與墨義,只要熟讀經傳和註釋就可中試,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

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唐朝的科舉制有哪些特點?

6樓:紫舞塵晶

唐代科舉制度特色

1.吏部授官:

唐代科舉考試及第者,只是取得出仕資格,如欲出仕,還須經過吏部的釋褐試,方得授官。吏部擇人的標準有四:一為體貌端正,二為說話有條理,三為書法工整美觀,四為文辭優美。

2.重進士科:

唐代對進士科出身的士人特別尊重,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大抵應進士科的考生,每百人取錄

一、二人,而應明經科的考生,則約每十人取

一、二人。

3.評行與公卷:

唐代的科舉考試仍保留漢代以來的譽望風氣,主考官並非單憑考生的成績而定等第,還考慮考生的知名程度,故應考前,必雲集京師,競將自己的得意作品,送呈京師的達官貴人,以邀名譽,觀素學,以期即使臨場失準,亦可被錄取,此種做法稱為「公卷制」。

7樓:戊遐思衛詞

唐朝文科的科目很多,每年都舉行。唐朝時期,科舉制促進了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調動了人們積極進取的精神,提高了**素質,有利於社會進步,以積極影響為主。武科考騎射、舉重等武藝。

武則天時設立武舉,即是武狀元。

唐代科舉及第之後,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資格身份,必須經過吏部的銓試或科目選,考試及格,才能真正步入仕途。

官職較優升遷快。以進士和明經為主。

唐朝科舉制的主要科目有哪些

8樓:匿名使用者

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

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後進士科尤為時人所重。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

常科的考生有兩個**,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貢。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

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禮部試都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闈也就是考場的意思。

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後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

墨義是對**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帖經與墨義,只要熟讀經傳和註釋就可中試,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唐朝科舉制的考試內容有哪些

9樓:點塵無聲

推翻隋朝的統治後,唐王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時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

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

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後進士科尤為時人所重。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

常科的考生有兩個**,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貢。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

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禮部試都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闈也就是考場的意思。

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後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

墨義是對**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帖經與墨義,只要熟讀經傳和註釋就可中試,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常科考試最初由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後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稱「權知貢舉」。進士及第稱「登龍門」,第一名曰狀元或狀頭。同榜人要湊錢舉行慶賀活動,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園探採名花,稱探花使。

要集體到杏園參加宴會,叫探花宴。宴會以後,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題名以顯其榮耀,所以把又把中進士稱為「雁塔題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後》詩: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所以,春風得意又成為進士及第的代稱。常科登第後,還要經吏部考試,叫選試。

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職。唐代大家柳宗元進士及第後,以博學巨集詞,被即刻授予「集賢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試落選,只能到節度使那兒去當幕僚,再爭取得到國家正式委任的官職。

韓愈在考中進士後,三次選試都未通過,不得不去擔任節度使的幕僚,才踏進官場。

唐代取士,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薦。因此,考生紛紛奔走於公卿門下,向他們投獻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禮部投的叫公卷,向達官貴人投的叫行卷。

投卷確實使有才能的人顯露頭角,如詩人白居易向顧況投詩《賦得原上草》受到老詩人的極力稱讚。但是弄虛作假,欺世盜名的也不乏其人。唐太宗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

他即位後,大大擴充了國學的規模,擴建學舍,增加學員。

武則天載初元年二月,女皇親自「策問貢人於洛成殿」,這是我國科舉制度中殿試的開始,但在唐代並沒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還產生了武舉。武舉開始於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應武舉的考生**於鄉貢,由兵部主考。

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類升」。

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他在位期間,曾在長安、洛陽宮殿八次親自面試科舉應試者,錄取很多很有才學的人。

唐朝科舉考試以哪兩科兩科最重要,唐朝科舉制度考試的主要形式有哪幾種?

唐朝歲舉考試的科目,主要有秀才 高宗時廢除 進士 明經 明法 明書 明算六科。最受貢生們歡迎的是明經 進士二科。原因是其難度沒有秀才科大,內容沒有明書等三科專,而及第者經複試合格後所授之職,用今天的話,又大都安排在 與地方從事行政工作。以進士和明經最為重要。唐朝科舉制度考試的主要形式有哪幾種?唐朝科...

唐朝實行科舉制考試製度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一 隋朝滅亡後,唐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科舉考試製度逐漸完備起來。在唐代,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二 根本目的 1 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更有效地由地方世族與地方長官手裡集中於 加強了 集權,滿足...

唐朝科舉制對今天我國科教興國戰略有何啟示

重用人才是興邦安國的重要前提,要重視人才 通過考試製度選拔 工作人員,提高 部門的效能,賦予社會以革新氣象和創造精神。1.加強讀書風氣,對選拔人才有作用 2.通過高難度的考試可以提高 人員素質 3.推進社會 科技的發展 除了明清時期的科舉 綜合以上得出 選拔 人員時也因借鑑科舉制度,還有科舉是隋朝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