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陽光語言矯正學校
幼兒期是兒童心理髮展的飛躍時期,其心理過程在開始還保持著具有形象性和不隨意性的特點,而後各種心理過程的抽象概括性和隨意性逐步發展起來. 心理髮展的基本特徵 (1)連續性與階段性 (2)定向性與順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異性 兒童發展的特點 兒童的發展包括生理髮展和心理髮展兩方面,即是其生理成熟與其個性心理品質的形成與變化的複雜過程.在這裡,生理成熟是指兒童個體作為一個生物體,其生理結構和生理機能的發展是一種純粹的生物性演變過程.
而個性心理品質的形成和演化過程,卻是一個以個體的生理成熟為基礎,並與其生理機能的發展混為一體、互為表裡的過程.生理機能是人的外在心理品質和行為表現的內部生理機制. 人類作為一種生物體,有其自身發展變化的生物學特點,而人類個體的發展變化,作為生物性個體與環境條件相互作用的結果,也必然受到人類發展特點的制約,表現出特有的規律性.
兒童發展的規律性,就是在兒童隨其年齡增長、身體和心理變化中普遍存在的特點.概括而言,兒童發展表現出如下五種普遍特點. (一)順序性 在兒童的發展過程中,無論其身體的發展和心理的發展,都表現出一種穩定的順序.
例如,兒童身體發展方面,就整體結構的發展而言,其順序是頭部首先得到發展,而後是軀幹和四肢的發展,這也是為什麼孩子越小,其頭部在身高中比例越大的原因.在骨骼與肌肉的協調發展中,首先得到發展的是大骨骼與大肌肉,而後才是小骨骼與小肌肉群的發展與協調.所以,兒童行動能力的發展中,依照著翻身、坐、站、走和跑,然後才有可能寫字、繪畫等精細動作出現這樣一種不變的順序.
兒童的認知和思維能力的發展,遵循著先具體後抽象的秩序.在兒童身心發展過程中,所表現出的這種順序是固定不變的.先前的發展變化,又是其順序序列中緊隨其後的發展和變化的基礎,順序性所具有的這一特點,使兒童身心發展成為一種連續的、不可逆轉的過程.
(二)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是指在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兒童身心發展的速度並不是完全與時間一致的勻速運動,在不同的年齡段,其發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顯差異的.一般認為,新生兒(出生第一年)與青春期(13.14歲~15.
16歲),是兒童身心發展的兩個高速發展期.不平衡性,是指在兒童發展過程中身體和心理髮展並不完全協調、統一的現象.就兒童發展的整體而言,生理成熟是先於心理成熟的.
十幾歲的孩子就其身體發育來看,已經很接近**的水平了,而其心理的成熟程度,卻要比**低得多.但就某個具體方面而言,也有可能表現心理能力不受生理成熟條件控制的情況.例如,3~5歲的兒童的語言掌握能力和記憶能力,往往優於成年人的水平.
(三)階段性 兒童發展的階段性,指在兒童發展的連續過程中,在不同年齡階段會表現出某些穩定的、共同的典型特點.這些特點無論從表現方式上、發展速度上,以及發展的結構方面,與其他階段相比較,都會具有相當不同的特徵.這種情況,又被稱之為兒童發展的年齡特徵.
例如,在學齡前的幼兒階段,兒童認識事物的能力,主要的特點是易於形成與實物相對應的、單個的概念,而到了兒童時期,兒童的認識能力,已發展到了可以瞭解和掌握事物間聯絡的程度,但是這種聯絡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還要依賴於具體事物的幫助.只有到了青年時期,人的認識能力才開始以抽象概念為基礎,邏輯思維才成為人的認識能力的根本性特點. (四)個別差異性 發展的個別差異性,是指在兒童發展具有整體共同特徵的前提下,個體與整體相比較,每一具體兒童的身心發展,在表現形式、內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會有自己的獨特之處,這種表現於個體發展方面的差異性,**於個體遺傳素質和生活環境的差別.
例如,同樣年齡的兒童,在身高方面有明顯的高矮之分.同年齡的兒童,也會由於他們各自神經過程靈活性的差別,在學習中表現出注意力的永續性、知覺的廣度方面的差異.兒童發展過程中表現出的個別差異性,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生物因素的影響,但更多的結果還是來自環境和教育的差別.
而且環境和教育的影響,還能對遺傳素質的優勢與不足起到一定發揮與彌補作用.俗話所說的「勤能補拙」,就是對二者關係的一種經驗總結.這一規律也是實行因材施教、「長善救失」教育原則的基礎.
(五)分化與互補的協調性 兒童的各種生理和心理能力的發展、成熟,雖然依賴於明確分化的生理機能的作用,但在總體發展水平方面,卻又表現出一定的機能互補性特點,以協調人的各種能力,使其儘可能地適應自己的生活環境.這種協調性,是具有生理缺陷的兒童發展的重要保障,使這些兒童不至於因某種生理機能的缺陷,而嚴重地阻礙其整體發展水平的實現.這一規律,也是對殘疾兒童進行教育的重要依據.
例如,對於聽力障礙的兒童,可以通過發展其對人講話時口型變化的精細感知能力,來與對方溝通.而聽力正常人的這種潛在能力,往往被更容易實現交流的其他方式所抑制了. 以上這五種規律性的特點,從總體上概括出了兒童身心發展過程中的本質性的表現.
從總體上把握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我們還可以發現這些規律所反映出的一些更為深刻的內容,即兒童的生理成熟先於其心理的成熟;每一年齡階段兒童發展水平、特點的充分實現,將有助於其後的發展,否則,下一階段的發展將會受到一定阻礙;兒童的身心發展,歸根結底是兒童個體的發展,尊重和順應兒童個體發展的差異性,是促進兒童整體發展水平的豐富性的根本道路.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中的兒童動作發展的規律有哪些?
2樓:zero傑潔
1.從整體到區域性的規律;兒童最初的動作是全身性的、籠統的、瀰漫的,以後逐漸分化、區域性化、準確化和專門化。
2.首尾規律;兒童動作的發展,先從上部動作開始,然後到下部動作。
3.近遠規律;兒童動作的發展先從同步和去幹的動作開始,然後發展雙臂和腿部的動作,在後是手的精細動作。
4.大小規律;動作可以分為粗大動作和精細動作。兒童動作的發展,先從粗大動作開始,而後才學會比較精細的動作。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中的兒童動作發展的規律有哪些
3樓:匿名使用者
1.從整體到區域性的規律;兒童最初的動作是全身性的、籠統的、瀰漫的,以後逐漸分化、區域性化、準確化和專門化.
2.首尾規律;兒童動作的發展,先從上部動作開始,然後到下部動作.
3.近遠規律;兒童動作的發展先從同步和去幹的動作開始,然後發展雙臂和腿部的動作,在後是手的精細動作.
4.大小規律;動作可以分為粗大動作和精細動作.兒童動作的發展,先從粗大動作開始,而後才學會比較精細的動作.
4樓:只跳不劈
從中心到四周 從上到下 先粗大後精細
.學前兒童動作的發展具有哪些基本的規律?
5樓:匿名使用者
學前兒童動作發展的規律
兒童動作發展有自身的客觀規律。每個孩子動作發展順序遵循客觀規律,每種基本動作發展的時間大體相同;對年幼特別是4歲前兒童的動作訓練,對動作發生時間早晚的影響是有限的。兒童動作發展規律有:
1.從整體到區域性的規律;兒童最初的動作是全身性的、籠統的、瀰漫的,以後逐漸分化、區域性化、準確化和專門化。
2.首尾規律;兒童動作的發展,先從上部動作開始,然後到下部動作。
3.近遠規律;兒童動作的發展先從同步和去幹的動作開始,然後發展雙臂和腿部的動作,在後是手的精細動作。
4.大小規律;動作可以分為粗大動作和精細動作。兒童動作的發展,先從粗大動作開始,而後才學會比較精細的動作。
5.無有規律。嬰兒最初的動作是無意的,以後越來越多地受到心理有一的支配。
6樓:匿名使用者
兒童發展的規律性,就是在兒童隨其年齡增長、身體和心理變化中普遍存在的特點學前兒童(主要是幼兒階段)的思維結構中,特別明顯地具有三種思維方式同時並存
幼兒心理學兒童動作發展的規律有哪些
7樓:夜神
1、連續性和階段性
2、不均衡性
3、從上到下,從遠到近,由粗大運動到精細運動,由低階到高階,由簡單到複雜。
4、個體差異
學前兒童的動作發展特點及規律?
8樓:點點星光帶晨風
一、動作發展特點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1、全身性粗大動作。約在出生後3個月能翻身,6個月時能坐,8、9個月時會爬,12個月時能站,13個月時獨立行走,17個月時會上臺階,24個月時會雙腳並跳,26個月時會跑,30個月時能跳遠。
2、區域性精細動作。主要指手部動作。6個月時能準確夠取,7個月時會傳遞,10個月時會從瓶中傾倒,22個月時可用雙手端碗,26個月時會脫鞋襪,28個月時會串珠,29個月時會用匙、折長方形、畫橫線。
30個月時會單手端碗,31個月時會折正方形,畫圓形(近似),48個月時會對疊紙塊、畫十字形,60個月時能畫出較複雜圖形。兒童動作的發展是成熟、環境與自身活動等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作為兒童與外界環境積極互動的重要手段,兒童動作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適應價值。
二、動作發展規律
1、頭-尾(從上到下的)原則:兒童最早發展的動作是頭部動作,其次是軀幹部動作,最後是腳的動作。任何一個兒童的動作總是沿著抬頭-翻身-坐-爬行-站立—行走的方向發展;
2、近-遠(由中心到邊緣的)原則:接近身體中心(軀幹)部分的肌肉和動作總是先發展,遠離身體中心的肢端部分的動作最後發展。以手臂為例,肩頭和上臂首先成熟,其次是肘、腕、手,手指動作發展得最遲。
③整體-部分-整體原則:初生嬰兒的動作是混亂籠統的、未分化的大肌肉群動作。
擴充套件資料:
兒童動作發展基本上都經過同樣的程式或階段。美國心理學家m.雪莉在研究確定兒童姿勢控制、位置移動的發展方面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兒童動作發展的基本程式或階段包括如下內容:
1、頭部
頭部動作包括眼肌控制、微笑和抬頭。眼肌控制發生於出生初期。生後12小時就出現眼睛注視移動中的成串東西的「眼球震動」運動;3、4周有眼睛逐物運動;2、3個月有水平方向的眼睛運動;3、4個月有垂直方向的眼睛運動;圓周式的眼睛運動出現在幾個月後。
生後1個月可見由觸覺刺激引起的反射性微笑;那種由他人的微笑所引出的社會微笑須在第3、4個月開始。嬰兒第1個月便能在俯臥時抬頭,到5個月才能在仰臥時抬頭;當抱成坐的位置時,4~6個月間會頭部直立。
2、軀幹部
兒童軀幹部動作主要有翻身、坐、大小便控制等。生後2個月能左右轉動身體,由側臥轉為仰臥,滿4個月時能由仰臥轉為側臥,到6個月時可完全翻轉。4個月時能抱著坐下;5個月時若有靠背就能直立背部;7個月時沒有靠背可自己坐一會兒;9個月時能單獨坐直10分鐘或更長一些時間。
嬰兒需到神經系統分化到相當程度才能實現大小便控制。通常須滿6個月後才能學習控制大便,到15~16個月後能控制小便,而真正能控制大便是在2歲,控制小便是在4~5歲。
3、臂和手
6~7個月時能伸臂拿取東西;到1歲時,沒有臂的胡亂動作而能拾起小的東西。用拇指和另外 4指對立的動作抓握物體已在3~4個月後出現;用同樣的動作拾取物體約在 8~10個月出現。
h.m.霍爾沃森(1931)曾對抓握動作的發展過程作過詳細的描述:
抓握反射-不會抓-握不緊-不用拇指抓-抓握時用拇指-拇指與4指協調抓握。最初手和手臂的活動都是不隨意的,只有到6~7個月後建立了手-眼動作協調的聯絡,才能成為有目的的、隨意的動作。
4、腿部
約在出生2週末,嬰兒用踢的方式使自己身體轉動,以後雙腳可以不和身體一起運動。在學會翻身和坐起後,嬰兒開始學習爬行。
兒童心理學屬於什麼專業,兒童發展心理學的有關職業
兒童心理學屬於心理學分支。兒童心理學是研究兒童心理髮生 發展的特點,及其規律的發展心理學分支。兒童心理學在兒童成長 兒童教育 兒童醫療衛生 兒童文藝 兒童廣播電視等社會實踐領域中具有積極而重要的意義。兒童心理學一般以個體從出生到青年初期 14 15歲 心理的發生和發展為研究物件。在西方文獻中,兒童心...
學前心理學與學前發展心理學的區別
學前心理學可能更加偏重與0 6歲學齡前兒童的心理生理髮展規律,發展心理學則是從出生到成年整個個體的身心發展規律,體系更加嚴密,可以說學前心理學史發展心理學的一小部分 學前兒童心理學與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的區別,學前教育專業裡有什麼區別?學前心理學 研究從出生到入學前兒童 即0 6歲 心理髮生髮展規律的...
在教育實踐中,學習與研究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的意義體現在哪些方
學前兒童心理學,是研究人從出生到入學前心理髮展規律的科學。廣義的學前期,指人從出生到進入小學之前 0 6歲 這段時期。學前兒童心理學的研究物件,是在這個年齡範圍內的兒童心理的發展規律。1 學前兒童心理髮展存在個體差異,但其過程都是從簡單 具體 被動 零亂,朝著較複雜 抽象 主動和成體系的方向發展,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