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淨三業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2021-04-01 10:40:10 字數 3975 閱讀 6288

1樓:戀勞

1.佛家的三業指的是: 身、口、意三業。

佛家的三業中的業:主要指身、口、意的行為、以及隨此行為而來的延續的結果。

清淨三業就是身、口、業要清淨。

2.佛家指三業中的不正當的具體行為如下:

(1). 身之孽業:殺、盜、淫.

(2). 口之孽業:兩舌、惡口、妄言、綺語.

(3). 意之孽業:貪、嗔、痴.

3.清淨三業出自《纓珞經》:

經雲。須菩提。問佛色身。佛即以三業答之

一身行清淨謂身之所行。能防塞一切諸不善法。是名身業清淨。

二口言真誠謂凡所言說。真實誠信。永離邪妄之語。是名口業清淨。

三意專向道謂收攝身心。常居寂定。無他異念。是名意業清淨。

2樓:匿名使用者

佛學大詞典 對

「清淨三業」解釋如下:

三藏法數 對

「清淨三

業」解釋如下:

【清淨三業】 [出纓珞經] 經雲。須菩提。問佛色身。

佛即以三業答之。(梵語須菩提。華言空生。

又云善現。)一身行清淨謂身之所行。能防塞一切諸不善法。

是名身業清淨。二口言真誠謂凡所言說。真實誠信。

永離邪妄之語。是名口業清淨。三意專向道謂收攝身心。

常居寂定。無他異念。是名意業清淨。

證果 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3樓:heart隨意吧

證果的意思:表示以正智契合真理,進入佛、菩薩、聲聞、緣覺等之果位,其中果位是佛教用語,指的是修佛所達到的境界。

在佛學中如三乘人斷惑證理,分別到達極果。又如大乘證得初地乃至等覺等菩薩之分果及佛之滿果,小乘證得阿羅漢、阿那含等之四果,都可以稱為證果。

4樓:匿名使用者

佛學大詞典 對「證果

」解釋如下:【證果】 指證入果位。即以正智契合真理,進入佛、菩薩、聲聞、緣覺等之果位。

如三乘人斷惑證理,分別到達極果。又如大乘證得初地乃至等覺等菩薩之分果及佛之滿果,小乘證得阿羅漢、阿那含等之四果,皆稱為證果。

大唐西域記卷七吠舍釐國條,有關於舍利子等證得阿羅漢果之記載。華嚴五教章卷三解釋攝論(樑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七)『由惑至惑盡,證佛一切智』之語,謂(大四五·四九三上):『惑盡者,是所知障盡,即由留煩惱障起勝行故,得至此位證佛果也。

』此為有關菩薩之斷惑證果。[雜寶藏經卷七第八十七緣、卷九第一一四緣、菩提心論]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對「證果」解釋如下:

【證果】 (術語)小乘證得佛果,緣覺果及聲聞之四果,又大乘證得初地乃至等覺十一地菩薩之分果,佛之滿果,謂之證果。證果者,正名無漏之正智也。五燈會元曰:『依吾行者,定證妙果。』

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 對「證果」解釋如下:

【證果】 即一般人所說的開悟或得道。

法塵 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5樓:息滅貪瞋痴

「法」是我們知覺的物件,包括一切宇宙森羅永珍。「塵」是汙染的意思。我們凡夫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觸宇宙永珍時,就會被汙染。

眼被色迷惑了,耳被音聲迷惑了,鼻被香迷惑了……乃至意被法迷惑了。迷惑就是被汙染了,於是造業,造業必得苦報。六道輪迴就是這麼來的!

如果我們明心見性了,就不受汙染了!也不會造業受苦了!六道輪迴也就沒有了!

禪心 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6樓:親吻你的雙腳

禪心解釋如下:

禪心是佛教用語,指清靜寂定的心境。禪心謂禪定非思量之心,即心專注於一之狀態,又指依禪定所得之本來清淨心。

寧靜的心,質樸無瑕,迴歸本真,這便是參透人生,便是禪。

禪的定義:禪那,漢譯靜慮,即於一所緣境繫念寂靜、正審思慮。

水往低處流,雲在天上飄,一切都自然和諧地發生,這就是平常心。擁有一顆平常心,人生如行雲流水,迴歸本真,這便是參透人生,便是禪。

人生中當心靈變得博大,空靈無物,猶如倒空了煩惱的杯子,便能恬淡安靜。人的心靈,若能如蓮花與日月,超然平淡,無分別心、取捨心、愛憎心、得失心,便能獲得快樂與祥和。

「禪」是梵文dhyana之簡稱,此雲「思惟修」,亦云「靜慮」。

由於中國人喜歡省略,而謂之「禪」,故有「坐禪」或「打坐」等名詞。顧名思義,「打坐」是要坐,為攝心。一般人雖然坐在那裡,但心不在焉。

打妄想去了,忽然而東,忽然而西,忽然而南,忽然而北。

坐禪又叫「思惟修」。從此三個字觀之,坐禪不可能沒妄想,一定會有妄想,如水波浪。因為自性裡猶存虛妄,虛妄如風,妄想就如水中波浪。

而坐禪的姿勢,是印度古修行者所發現的。傳說是古仙人在經過無數的困難,修道仍不得道,後來發現雪山深處的一群猴子,正在用坐禪的方法修道,古仙人模仿著坐了之後,便成道了。

初學坐禪以「念息」為入門方便,是最容易得力的法門。

一呼一吸,叫做一息。息是依緣身心而出入變化的,對身心的粗動或安定,有密切關係,所以安定身心的禪定學,對修息──呼吸,極為重視。如何修念息?

念息方法有六種:數、隨、止、觀、還、淨;前三法是「禪定門」,後三法則是依定起觀的「智慧門」的修法。

7樓:甜美志偉

佛學大詞典 對「禪心」解釋如下:

【禪心】 謂禪定非思量之心,即心專注於一之狀態。又指依禪定所得之本來清淨心。[禪源諸詮集都序]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對「禪心」解釋如下:

【禪心】  (術語)寂定之心也。李頎題璇公山池詩曰:『片石孤峰窺色相,清池皓月照禪心。

』劉長卿宿北山禪寺蘭若詩曰:『密行傳人少,禪心對虎閒。』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 對「禪心」解釋如下:

【禪心】  寂定的心。

擴充套件資料:

歷史淵源

禪鄭碼:wske,u:7985,gbk:ecf8

筆畫數:12,部首:礻,筆順編號:452443251112

1、中國上古五代帝時期的創舉。

堯帝是首推禪事亙古第一人,禪的鼻祖。禪的創始人。

2、堯帝過世若干年後,隨著印度佛教的傳播,借用了禪的概念進行傳播。才有了佛教的定義。

解 禪禪,通「蟬」,萬變而不離其宗,如蟬(蠶)與蛹,雞與蛋,因緣使然,輪迴變化,無有先後,無有始終,不同時空,不同體態,終是其宗!

禪變,禪讓,不論咋變或讓位與誰,終是其精神之延續。

不論是禪變還是禪讓,果終是因母雞覺識而隨緣精進造化之物。

故禪之變化,等同敬畏,皈依法不墮餓鬼,貪嗔痴迷,輪迴之苦,無有窮盡,唯禁與敬方是盡頭。

8樓:匿名使用者

禪心應該佛一樣的心,慈祥的心,善良的心,非常好的心!

9樓:了塵

禪的正確釋義原本為佛的心法,愣伽經和金剛經裡佛講的很清楚。

異熟識 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10樓:醉迷沉香

佛學大詞典 對「異熟識」解釋如下:

【異熟識】梵語vipa^ka-vijn~a^na。音譯毗播迦毗若南。為阿賴耶識之異稱。

乃因果業報之主體。唯識家以阿賴耶識系由善惡業所薰習,以業種子為增上緣而招感異熟果,故稱異熟識,為阿賴耶識之果相。前六識雖亦為異熟果,然僅為別報而有間斷,故非『真異熟』;相對於前六識者,有情總報之果體(即第八識)方是真異熟,以其具有業果義、不間斷義、遍三界義等三義,故稱異熟識。

然至究竟佛果之前剎那方舍其名,即異熟識之名僅存於善惡業之果位;至成佛果時,無論異熟之因或果全不存在,屆時即無此名。又識之三能變中之初能變,即以『異熟能變』稱之。[攝大乘論本捲上、成唯識論卷

二、卷三、卷

五、卷八、成唯識論述記卷二末、卷八本](參閱『三能變』602、『阿賴耶識』3676)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對「異熟識」解釋如下:

【異熟識】 (術語)阿賴耶識之異名。三能變中之第一異名。見三能變條。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對「異熟識」解釋如下:

【異熟識】 (術語)阿賴耶識之別名。唯識論三曰:『或名異熟識,能引生死,善不善業異熟果故。』見異熟條。

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 對「異熟識」解釋如下:

【異熟識】 阿賴耶識的別名。

拈提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佛學是什麼意思

拈 ni n 用指取物。拈,有別於拿,抓,捧,抄,這些詞,拈使用恰到好處的力氣,多一份體現不出小心的樣子,少一分卻拈不上來的感覺。拈提 解而無解,無解而解。不多不少不增不減.即此用,離此用。是動作,是輕輕的拿起。佛學是什麼意思 1 我們這個佛號,如果聲聲佛號都能轉境界,那就消業障了。2 如果這個佛號...

燒香是什麼意思,燒香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燒香的含義有四個方面 1 表示虔誠恭敬供養三寶,以此示範接引眾生。2 表示傳遞資訊於虛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寶加持。3 表示燃燒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門 無私奉獻。4 表示點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 勤修戒 定 慧,熄滅貪 喧 痴 意,佛並不嗜好世間大香貴香,但卻喜歡佛 的戒 定 真 香。妹妹,夢...

虛妄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圓澄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我們所知的世界不過是這些感覺資訊組成的,但這些資訊是不是事務的本來面目呢?比如聲音,我們知道 是物體的震動通過空氣 或其他介質 傳遞到耳膜上引起共鳴產生的 聽覺,那麼這個覺是不是聲音的本來面目呢?肯定不是,它只是在 腦 內一個極微小的區域發生的一件極微小的事件。你可以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