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重慶中公教師考試
幼兒園課程內容的原則。
一)滿足幼兒全面發展的整體需要,有效地發揮各領域的教育作用。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定從總體的範圍來說,應能滿足幼兒身心各方面的發展需要,包括身體、認知、語言、社會性、情感、創造諸方面,並使這幾方面得到平衡地發展。同時,在選擇和確定內容時,要綜合考慮各領域對幼兒某方面發展的特殊教育作用及含仔其對諸方面發展的一般作用。
如體育、語言、數學、科學、社會、**、美術等,這些內容都對幼兒身心發展的相關方面具有特殊的教育作用,彼此不能替代。
二)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人的一生都處於發展的過程之中,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都需要學習某些基本的知識、技能及社會行為。幼兒所處的童年時期,有其特殊的學習需要和學習物件,不能把未來所需備的知識技能簡單地壓在幼兒身上,進行超前教育。
也就是說,幼兒學習的內容,應當符合幼兒期的年齡特點和幼兒期的生活,不要把適合在小學學習的東西拉到幼兒期來。
三)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與興趣。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高科技的應用都會反映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對幼兒來說,學習與生活有關的事物,他們才容易掌握,才能夠引起聯想,才有學習的興趣。
因此,在提供幼兒學習的內容時,應儘可能地使幼兒看得見、摸得著,要讓他們能夠親身感受與體驗,正如陳鶴琴先生所說「大自然談含汪、大社會,都是活教材」。
四)適合幼兒的能力與發老斗展需要。課程內容的選擇與安排應既能滿足幼兒當前發展的需要,又能促進幼兒能力的提高,為後面的學習奠定基礎。對幼兒過難或過易的內容都不利於幼兒的學習與發展。
恰當的學習內容應使幼兒"跳一跳,夠得著"。對幼兒具有挑戰性的學習內容,才能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才具有促進幼兒發展的價值。
怎麼理解教學相長?
2樓:榴蓮泡芙小蛋糕
教與學的關係:
1、教等於學,是教與學之間的第一種關係。這種關係意指,教師教多少,學生也學多少。就是人們常說的「名師出高徒」的關係。
2、在教學過程中,還可能會出現學生所學多於教師之所教的情況,從而構成教與學的第二種關係。這種關係亦可謂之「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一般而言,只要學生上課能認真聽講,對教師所提出的要點仔細咀嚼,並將這些新知識、新技能與以前所學的有關知識和技能進行分析、比較、綜合,觸類旁通,這樣,「學多於教」是絕對可能的。
3、教大於學,是教與學的第三種邏輯關係。這種情況是說,學生對於教師所教的東西無法全部吸收,只能學到部分內容。至於每個學生究竟能學到多少,則取決於學生個人的能力和努力程度了。
3樓:網友
教、學,包含兩個主體:乙個是教師、乙個是學生;
教、學,包含兩個相對獨立卻又緊密聯絡的過程:乙個是開展教育的過程、乙個是發揮自身能力主動學習的過程。
教、學,包含兩對互動關係:教師與學生的溝通;施教的過程與學習的過程的互動。
從教的方面看:教師教學生,教師首先要先會,不僅要自己會,還要整理、準備教學內容,這是一方面;教師教學生,教師要會教,懂得把握教學過程、懂得根據學習過程調整教學方式;
從學的方面看:學生從不會到會,從無體驗到有體驗,從無意識到有意識,至少有三個方面:一方面要認識教學內容、一方面要能配合施教者的教學過程、一方面要調動自己已有能力。
從互動關係上看:教師與學生的溝通是否暢通,教師說的話,學生能不能理解,能不能接受,會不會產生負面反應?孩子講的話,教師能不能理解?
教的內容、教的方式方法是否適應孩子所處的年齡階段、擁有的學習能力,性格特點?這些疑問在教學活動發生前,難以獲知,只有在真正的教學活動開展時,才能發現。
請問什麼是教學相長?
4樓:邴涵滌衷婕
人們對「教學相長」的解釋主要有兩種:其一是將其納入教學原則的範疇,認為「教學相長」一詞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兩者,依此而將其理解為「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可以相互促進」,如在毛禮銳、沈灌群主編的《中國教育通史》中就將其作為教學原則來解釋,認為這一纖笑悄原則「揭示了教與學之間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既矛盾而又統一的毀渣關係」。另外在王炳照等人編的《簡明中國教育史》中,也將其作為一條教學原則,指出「『教學相長』深刻揭示了教與學之間的辯證關係:
兩種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學』因『教』而日進,『教』因『學』而益深。」其二是認為「教學相長」是一條「教師自我提高的規律」,認為「教學相長」一詞的主體是教師,將「教學相長」理解為「教師施教的過程同時也是教師學習和提高的過程,即教師通過教而促進自身的學。如孫培青主編的《公升灶中國教育史》就持這種觀點,「『教學相長』的本意並非指教與學雙方的相互促進,而是僅指教這一方的以教為學。
它說明教師本身的學習是一種學習,而他教導他人的過程更是一種學習。正是這兩種不同形式的學習相互推動,使教師不斷進步。」近些年來一些學者對這兩種解釋持質疑態度,如四川師範大學教師、西南大學博士劉秀峰認為「教學相長」所指的主體不是教師與學生兩者也不是教師一者。
教學相長」的主體應是學生,「教學相長」中的「教」不是指教師的「教」而是指學生的「仿效」,因此,「教學相長」指的是學生「效師而學」和「自覺而學」兩者對學生的成長具有相同的益處。因此,「教學相長」不是「教學原則」亦不是「教師成長規律」,而是學生的「學習規律」,強調學習者一方面應自學、自修,另一方應「效師」、「效友」而學。「長」應為名詞的「益處」之意,而非動詞的「促進」之意,「教學相長」一詞也應讀為xiao
xuexiang
chang。
教學相長
5樓:歲月不寒
教學相長[jiào xué xiāng zhǎng]百科釋義。解釋】:教和學兩方面互相影響和促進,都得到提高。
出自】:《禮記·學記塵運》:「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清·梁啟超《「知不可而為」主義與「為而不有」主義》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表示碼梁教與學相互促進。
幼兒教師如何正確評價幼兒教師如何對幼兒行為進行正確評價
摘要 評價是以幼兒為物件,對幼兒活動 幼兒在教育過程中的受益情況和所達到的水平作出價值判斷。教師對幼兒的評價,應該是科學的 合理的評價,是能激發幼兒自信心,保護幼兒的自尊心,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促進幼兒發展的。掌握好正確的評價方法,可以有效鼓勵幼兒學習的興趣,培養幼兒參與活動的勇氣,鍛鍊幼...
以教學相長為題寫作文,關於教學相長的作文
關於教學相長的作文 人們對 教學相長 的解釋主要有兩種 其一是將其納入教學原則的範疇,認為 教學相長 一詞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兩者,依此而將其理解為 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可以相互促進 如在毛禮銳 沈灌群主編的 中國教育通史 中就將其作為教學原則來解釋,認為這一原則 揭示了教與學之間相互制約 相互滲透,相...
談談幼兒教師怎樣尊重幼兒,淺談幼兒教師如何與幼兒溝通
1 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和教育觀。幼兒是祖國的花朵,是我們國家 民族的未來和希望。作為新時期的幼兒教師,應當懷著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心,去尊重兒童 瞭解兒童 熱愛兒童 教育兒童,只有這樣才能像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那樣去創造環境和設計活動,事事處處充分發揮兒童的積極性 主動性與創造性。在日常生活中教師應以飽滿...